440 likes | 625 Views
区域经济学 主讲 : 李培祥.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 一、“发展战略”的组成 (一)战略指导思想 战略指导思想,也称战略方针。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纲。 战略指导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1 )符合区情。( 2 )具有稳定性。( 3 )具有纲领性。. (二)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区域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试图达到的全局性的奋斗目标,是未来发展预期达到的总要求和总水平,也是一定时期的总任务。 战略目标是战略指导思想的具体化和量化
E N D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 一、“发展战略”的组成 (一)战略指导思想 • 战略指导思想,也称战略方针。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纲。 • 战略指导思想具有以下特点:(1)符合区情。(2)具有稳定性。(3)具有纲领性。
(二)战略目标 • 战略目标是区域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试图达到的全局性的奋斗目标,是未来发展预期达到的总要求和总水平,也是一定时期的总任务。 • 战略目标是战略指导思想的具体化和量化 • 经济发展方面,包括:(1)总量指标(2)结构指标(3)各产业发展状况指标(4)财政状况指标(5)物价状况指标
科技进步与效益方面,包括: (1)科技进步,如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诸要素的贡献率、技术装备水平、综合技术进步率、工业产值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新产品的比重、主要行业中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的比重; (2)效益,如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社会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等。
人民生活方面,包括:(1)居民收入水平,如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居民消费水平,如城市居民人均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支出;(3)居民居住状况,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收入差别,如城乡差别、高收入与低收入的差幅。人民生活方面,包括:(1)居民收入水平,如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居民消费水平,如城市居民人均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支出;(3)居民居住状况,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收入差别,如城乡差别、高收入与低收入的差幅。 • 城镇建设方面,包括: (1)城市化;(2)城镇布局; (3)交通通讯设施建设。
社会发展方面,包括: (1)人口增长,如人口自然增长率; (2)教育状况,如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 (3)医疗卫生状况,如每万人拥有医务人员数、医疗床位数; (4)环境状况,如森林覆盖率、“三废”处理率; (5)治安状况,如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每万人治安案件发案率。
(三)战略重点 • 战略重点具有三层涵义,即它们既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点,又是资源配置的重点,还是战略管理的重点。 • 选择和确定战略重点的基本原则包括:(1)多元化原则 (2)关键性原则 (3)扬长补短原则 (四)战略布局 •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在产业结构上以不平衡为手段,以平衡为目的,在空间发展上也是如此。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战略布局模式。
在待开发阶段:采取培育增长极的布局模式,即将有限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两个区位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使其迅速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待开发阶段:采取培育增长极的布局模式,即将有限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两个区位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使其迅速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 在工业化初期:采取据点式战略布局,即战略布局的重点应是追求集聚效益,将有限的资金和物力投入到具有优势区位的地区,加快增长极的发展。
在工业化中期 • 采取点轴式战略布局模式,即选择两个或几个已经比较成熟的增长极,利用其扩散效应,将其间作为重点发展轴带,引导两增长极沿着轴带扩散,并重点发展该轴带,使其成为“生长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种轴线一般有4种类型: (1)海岸带; (2)江、河、湖岸带; (3)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 (4)山地与平原交错地带。
在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 • 采取网络式布局模式,即将区域内的各级经济中心组合成一个纵横交织、遍布全区的网络系统,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进而促进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 对于一个大范围区域,一般客观上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对于这样的区域,应采取梯度推移的战略布局模式 。
(五)战略步骤 • 一般来说,一个大的战略期大约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准备是为实现总的战略目标做准备的时期。 (2)发展阶段。是在准备阶段已经就绪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战略目标实现的时期。 (3)完善阶段。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最后阶段。
从准备、发展和完善这三个阶段的不断循环来看,一个战略期可以只划分为前后两段。前期既是上一战略期的完善阶段,又是本战略期的准备阶段,也就是说,这两个战略阶段可以是重合在一起的;后期则是本战略期的发展阶段。从形式上看,每一战略期虽然只有两个阶段构成,但实质上仍有准备、发展、完善三个环节在顺序推进。从准备、发展和完善这三个阶段的不断循环来看,一个战略期可以只划分为前后两段。前期既是上一战略期的完善阶段,又是本战略期的准备阶段,也就是说,这两个战略阶段可以是重合在一起的;后期则是本战略期的发展阶段。从形式上看,每一战略期虽然只有两个阶段构成,但实质上仍有准备、发展、完善三个环节在顺序推进。
(六)战略措施 1、概念:战略措施是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保证战略重点、战略布局和战略步骤的实施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一般说来,战略措施从宏观上包括以下内容:(1)实现战略目标的经济政策环境。主要有价格、投资、信贷、税收、分配、就业、对外经济贸易以及技术、产业、能源政策等。(2)实现战略目标的社会经济体制环境。健全的体制和法律体系为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支持与保障。(3)实现战略目标的国际环境,在“地方”尺度上与相邻境外“地方”的国际关系(环境)。
2、一般特征 (1)针对性。战略措施必须针对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并要有直接针对性和间接针对性。 (2)多样性。战略指导思想是一元的,但战略目标是多元的和多重的,战略措施是针对战略目标的,因而具有多样性。 (3)层次性。每一个措施都会有若干层次。如产业布局措施,即有整个区域的布局措施,还有分地区的布局措施,还要有部门和行业布局措施等。
(4)协同性。众多的战略措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成一个战略措施体系。(4)协同性。众多的战略措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成一个战略措施体系。 (5)灵活性。战略措施与其他战略要素相比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一方面战略措施具有可替代性,另一方面战略措施具有可补充性 。
二、“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总体发展战略 • 总体发展战略是指区域整体的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六大战略要素。 • 制订总体发展战略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与上级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 (2)与平行经济区之间的关系。 (3)与相交叉的协作区之间的关系。 (4)与本经济区内发展区的关系。
(二)部门发展战略 部门发展战略是指综合经济区内各个部门的发展战略。部门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1)专业性(2)从属性(3)交叉性(4)同步性 (三)“地区”发展战略 “地区”发展战略是指综合经济区的次一级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从性质上看与经济区发展战略相同,既要考虑地区本身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与经济区总体发展战略的衔接。但地区发展战略只是一个地区的总体战略,包括六大战略要素,不再做部门发展战略和次一级地区的发展战略。
三、战略制定的组织工作与步骤 (一)制订战略的组织 • 制订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是一项高级决策活动,发展战略一经确定,将长期指导经济社会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严肃的工作,因此往往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承担这一任务。 • 战略委员会一般由下列人员构成:(1)领导(2)干部(3)专家 • 战略委员会应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1)部门结构 (2)知识结构 (3)权力结构 • 在战略委员会之下,应设立若干个平行的工作部门,包括:(1)调查部门 (2)方案设计部门 (3)组织论证部门 (4)专家咨询委员会
(二)制订战略的具体步骤 一个综合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制定,一般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包括: (1)领导层提出任务; (2)组织工作班子; (3)制订工作计划; (4)培训干部,宣传动员,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也关心本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2、调查分析阶段 包括: (1)区情分析,即对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社会人文条件、生态环境条件进行剖析,确定经济区的性质和发展阶段。 (2)外部环境的分析,即分析国家、上级经济区宏观政策的走向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根据本区所承担的任务,确定外部环境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3、综合研究阶段 包括: (1)专题研究。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发展战略,建筑业发展战略,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科技、教育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战略,人民生活和消费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战略,城镇发展战略等。 (2)综合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六大战略要素。
4、论证完善阶段 论证完善阶段。发展战略初稿拟定后,要向各方面的有关人士广泛征求意见,并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学者论证鉴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使战略方案更加科学、可行。 5、跟踪研究、反馈调整阶段 由于经济区发展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具有阶段性特征。为使研究工作真正地深入下去,必须进行跟踪研究。
四、“发展战略”文献的编写 战略文献是被综合经济区一定机关认可的以文字表现的战略决策及其形成的文献体系。 特征: (1)指导性 (2)综合性 (3)长效性 (一)主体文献 主体文献是经济区总体发展战略的文字表现,一般应包括以下7个基本部分: (1)区情分析 (2)战略指导思想(3)战略目标 (4)战略重点 (5)战略步骤 (6)战略布局 (7)战略措施
(二)辅佐文献 辅佐文献是对部门战略和地区战略的文字表现。(1)部门战略(2)地区战略。 (三)附录文献 • 附录文献包括战略基础资料、发展战略提要、发展战略形成纪要等。(1)基础资料。(2)战略提要(3)战略形成纪要
第二节 城市发展战略 一、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 (一)区域城市化 • 区域城市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反映,反过来,它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城市化发展战略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衔接。区域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发展方针、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的设置。 • 区域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 区域城市的设置应按照国家颁布的设市标准
(二)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 • 一个区域必须具备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存在一定的规律,制定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必须遵循城市等级规模分布规律。 1.城市首位律 城市首位度是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正常的城市首位度应该是2; 制定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发展战略,首先要明确区域的首位城市,并用科学方法确定其在战略期的规模目标,然后来确定其他城市的规模目标。
2.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3.位序—规模法则 一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人口的一半,第三位城市是最大城市人口的1/3,依次类推。 现在被广泛应用的公式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lgPi=lg P1-qlgRi。式中,Pi是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P1是最大城市的人口;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q是常数。
(三)区域城市职能结构 • 区域中城市必须形成合理的职能结构,即城市间形成合理的分工,才能使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制定区域城市职能结构发展战略,首先要对区域城市的职能结构进行分析,即通过对区域城市职能进行分类来判断区域城市职能结构是否合理。 • 在对区域城市职能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城市职能结构的现状,提出区域城市职能结构的发展目标和实施对策。
(四)区域城市布局 在一个区域内,总需有一定数量的城市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这些城市在空间上应合理布局,不能把城市密布在一个小范围或地带内,而使另外一些地区没有城市或城市过于稀疏。区域城市布局应考虑区域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中心地理论描述了区域城市的布局模式。
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区域城市布局战略应遵循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城市布局模式,加快区域城市分布的演变进程,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五)城市经济区 城市经济区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它是为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综合性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
制定城市经济区发展战略,首先要将区域内的城市经济区划分出来,然后制定各个城市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每一城市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制订,与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基本相同。制定城市经济区发展战略,首先要将区域内的城市经济区划分出来,然后制定各个城市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每一城市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制订,与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基本相同。
二、城市本身发展战略 (一)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 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中,需要加强以下意识: • 市场意识 • 弹性意识 • 超前意识 • 区域意识
(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以人为本原则 • 技术进步原则 • 因地制宜原则 (三)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 城市性质定位。一般而言,城市不仅是工业生产基地,而且是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枢纽、信息中心,有些城市还是科学、教育中心。
确定城、郊关系 一个城市都有或大或小的郊区,因而就有一个城区和郊区的关系问题。 郊区不仅是城区的副食品供应基地,而且在城区的生活及生产循环中居于重要地位,如城区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等,就需要有一定的郊区;而郊区的现代化,又直接依赖于城区的支持。 所以城区和郊区的空间比例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城市发展战略中需要加以确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必须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热、通讯以及公共绿地等设施。经济和文化的建设都离不开一定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有无、大小和优劣等,制约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所以,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并保证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 •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中工业集中、人口密集,大城市更是如此,因此保证城市的生态平衡和防止城市的环境污染就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问题。
注重城市形象塑造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予公众共同的稳定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外在表现。城市形象的核心就是城市的气质。 塑造城市形象至少有三个层次的要求:(1)视觉形象。包括城市标志、雕塑、建筑群、基色。 (2)结构形象。包括城市的主体、支撑点、层次和背景。 (3)理念形象。这是可感觉而超感觉的因素,它虽然虚,但也是一种存在,它包括“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城市精神”和“主体风格”等理念上的追求。
第三节 乡镇发展战略 一、乡村发展战略 (一)制定乡村发展战略的意义 • 一方面,制定乡村发展战略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农业与农村发展总体要求的必要措施,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目标与方针的具体化,是从战略高度引导、保护、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把开拓进取意识同求真务实精神统一起来,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的重要措施。 • 另一方面,在乡村发展战略的引导下,有利于总揽全局,统筹兼顾,使农村社会再生产过程保持长期稳定,持续协调发展,有序地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增强驾驭农村全局工作的能力。
(二)制定乡村发展战略的依据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分析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森林、草场、矿产、动植物等资源的分析。 2.人口状况 乡村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增长、流动、素质及生活水平等对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3.社会经济情况 社会经济情况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情况 4.生态环境 耕地面积萎缩、土壤退化、森林和草场资源锐减、生产和生活用水污染等现象十分普遍
(三)乡村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 • 以改善乡村居民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基本的战略任务。 • 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基本战略对策。 • 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是振兴乡村的另一个基本战略对策。 • 乡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包括乡村居民点内部的合理布局,是乡村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小城镇发展战略 (一)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会促进乡村的城市化。 •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会促进乡村工业化。 •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会促进乡村现代化。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标准 (1)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2)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3 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置镇的建制。 (4)凡具备设镇条件的乡,撤乡建镇后,实行镇管村的体制,暂时不具备设镇条件的集镇,应在乡人民政府中配备专人加以管理。
(三)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 • 制定小城镇发展战略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 在小城镇发展战略中应处理好城镇同乡村的关系和城镇同城市的关系。 • 在小城镇经济发展中必须严格保护环境。 • 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大、中城市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因此小城镇要创造条件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
以科技为先导,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小城镇建设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以科技为先导,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小城镇建设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 做好小城镇的规划。小城镇绝大多数就是原来的农村,许多未曾规划过,工业、居住、教育、道路等用地都有待重新统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