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966 Views
第十章 人際關係的結束. (一)影響人際關係結束的因素 (二)人際關係結束的過程 (三)結束人際關係的策略. (一)影響人際關係結束的因素. Gottman 從不同角度,來探討人們分手或離婚的原因,並提出幾個影響人們結束親密關係的原因: 1. 個人因素( personal factors ) 2. 人際因素 3. 情境因素. 1. 個人因素( personal factors ). (1) 隨階段不同而有不同的比重 (2) 個人特質 (3) 人口變項. (1) 隨階段不同而有不同的比重.
E N D
(一)影響人際關係結束的因素 (二)人際關係結束的過程 (三)結束人際關係的策略
(一)影響人際關係結束的因素 • Gottman從不同角度,來探討人們分手或離婚的原因,並提出幾個影響人們結束親密關係的原因: 1.個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 2.人際因素 3.情境因素
1.個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 (1)隨階段不同而有不同的比重 (2)個人特質 (3)人口變項
(1)隨階段不同而有不同的比重 • 根據系列過濾理論(sequential filter models)指出,人們對於伴侶是否合適的評量,隨著交往時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標準。 • 一開始「篩選」伴侶時,主要考慮的因素可能是社會相似性,通過這一層考驗之後,接著篩選的標準則是價值相似性,最後,則是彼此的性格或需求能夠互補。
(2)個人特質 • 人格特質的研究結果仍相當分歧。 • 唯一較為一致的結論是,情緒不穩定或神經質的人,較不能承受生活中的壓力事件。
(3)人口變項 • 在結婚年齡、教育程度、收入、婚前是否懷孕等方面的差異,也會影響到是否與伴侶分手的可能性。
2.人際因素 (1)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2)現有關係的吸引力(attractiveness) (3)現有關係的屏障(Barriers)
(1)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像一場交易一樣。 • 伴侶之間的關係是否能夠持續發展,就在於對彼此所提供的酬賞,是否感到滿意?
人們往往依照二個主觀的標準來評價關係 • Thibaut 和 Kelley(1959) • 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 • 其他選擇的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s)
(2)現有關係的吸引力(attractiveness) • 現有關係的吸引力包括對於對方的關心、相伴的欲求、性的歡愉、良好的生活水準、相似的社會價值、教育程度、職業地位等等。
(3)現有關係的屏障(Barriers) • 關係的屏障指的是「心理的限制力量」和外在的影響力或壓力,這些力量能夠防止雙方的關係破裂。
影響人際關係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1)其他選擇的品質(quality) (2)婚姻的滿意程度 (3)個人對於現有關係的投資大小(magnitude of investment) • Rusbult認為,以上三者總和即為承諾感 (4)公平感(equity) • Walster, Walster, 和 Traupmann (1978)
3.情境因素 • 親密關係的持續與否,會受到他們所處情境的影響。 • (1)空間距離 • (2)個人支持系統(support systems) • (3)社會結構與規範
(1)空間距離 • 人際關係可能因為時空接近性而導致吸引 • 同樣的,也會因為時空距離的加大,使得彼此的互動減少,降低原來的熟悉感與親密感,最後不得不「分手」。
(2)個人支持系統(support systems) • 所謂支持系統是:親人、朋友等人際關係連結在一起,提供各種情感和物質的支持,而成為個人的支持系統。 • 若對他人的喜好與支持系統發生衝突時,對雙方的關係便會造成壓力,甚至造成傷害。
(3)社會結構與規範 • 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導致規範和性別角色的改變,對於婚姻的穩定程度,也造成很大的衝擊。
造成衝擊的原因: • (1)經濟結構改變 • (2)女性對性別角色與分工看法的改變 • (3)雙生涯婚姻(dual-career marriages)增多 • (4)道德和宗教力量的減弱
(二)人際關係結束的過程 • 關係結束的過程可以分成五個階段: • 1.破損階段(breakdown phase) • 2.內心階段(intra-psychic phase) • 3.面對面階段(dyadic phase) • 4.社會階段(the social phase) • 5.編造結束故事階段(the gave-dressing phase)
1.破損階段(breakdown phase) • 此時,雙方至少會有一方對現存關係,感到不滿,或覺得有問題。
2.內心階段(intra-psychic phase) • 此階段集中於當事人對問題或對伴侶的情緒反應。 • 當事人因為內在衝突過大,而呈現出心中矛盾,並加以解析。 • 若這種內在衝突無法解決,便可能進行面對面的解決。
3.面對面階段(dyadic phase) • 在開始面對問題時,彼此的互動會較負向、具有敵意、也比較容易產生激烈爭辯。 • 其主要的結果必定是雙方同意對這個關鍵事件有所回應:改善或分手。
4.社會階段(the social phase) • 結束關係之後,對於將來會感到惶恐,並擔心他人會如何看待這事。 • 這階段會隨著伴侶或自己告知別人分手的事情而結束。
5.編造結束故事階段(the gave-dressing phase) • 此時雙方會重新詮釋過去的事情,並合理化分手事件,以降低過去關係的重要性。 • 藉此保護自我概念,同時避免因結束親密關係所帶來的罪惡感和對自我價值的懷疑
影響我們過程中痛苦時間、強度的因素: • 1.提出分手者 • 2.關係的親密程度 • 3.關係維持的時間 • 4.重新開始新的關係 • 5.所擁有的社會支持資源
(三)結束人際關係的策略 • Baxter將人們分手的策略分為兩大類: • 1.直接策略(direct strategies) • 2.間接策略(direct strategies)
1.直接策略(direct strategies) • 可分為下列四種: • (1)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 • (2)關係現況的討論(state-of-relationship talk)
(3)歸因衝突(attributional conflict) • 因為激烈衝突,使得雙方都想結束這關係 • (4)好聚好散(negotiated farewell) • 有意願的雙方經過討論之後,決定分手,而沒有任何敵意或衝突的存在。
2.間接策略(direct strategies) • 指出四種間接的分手策略: • (1)退縮(withdraw) • (2)縮小範圍(pseudo deecalation)
(3)提高成本(cost escalation) • (4)逐漸褪色(fading away) • 雙方逐漸減少見面的機會,讓彼此的感情逐漸淡去,最後則結束彼此的關係。
從他人、自我導向的向度來區分策略: • 1.他人導向(other orientation) • 2.自我導向(self orientation) • Baxter的研究發現,人們通常偏好他人導向的策略,或是較為間接的策略。
焦點討論 把愛留下來
直到死亡把我們分離 • 父母 • 伴侶 • 子女
The End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