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85 Views
學習目標(一). 企業道德的內涵為何? 管理者的個人道德可以表現在哪些面向? 道德決策有哪幾種基本觀點? 一個人的道德發展階段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何謂道德兩難?如何處理道德兩難? 管理當局如何在企業中落實企業道德?. 學習目標(二). 社會責任的內涵為何? 社會責任有哪兩種觀點? 關於社會責任的履行可以分為幾種層次? 社會義務、社會回應及社會責任三者有何不同? 企業如何進行社會責任的管理?. 道德. 道德( Ethics ) 是指一個人對行為、行動或決策是否對錯的一種個人信念。
E N D
學習目標(一) • 企業道德的內涵為何? • 管理者的個人道德可以表現在哪些面向? • 道德決策有哪幾種基本觀點? • 一個人的道德發展階段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 何謂道德兩難?如何處理道德兩難? • 管理當局如何在企業中落實企業道德?
學習目標(二) • 社會責任的內涵為何? • 社會責任有哪兩種觀點? • 關於社會責任的履行可以分為幾種層次? • 社會義務、社會回應及社會責任三者有何不同? • 企業如何進行社會責任的管理?
道德 • 道德(Ethics)是指一個人對行為、行動或決策是否對錯的一種個人信念。 • 企業道德(Business Ethics)是指企業對其作為或活動的道德標準,與道德性上的規範。
個人道德的表現面向 • 對於員工:在員工的雇用、薪酬、晉升、工作條件、隱私、尊重,與解聘上,企業都必須考慮是否符合道德。 • 對於企業:管理者是否存在著與企業利益衝突的狀態?抑或是對於企業做出某些缺乏誠信的事宜? • 對於其他關係人:對於企業的其他關係人是否符合道德? • 對於社會整體:對於所在的社會是否符合道德規範?
道德決策的四種不同觀點 • 功利主義的觀點 • 道德權利的觀點 • 普世的觀點 • 正義的觀點
功利主義的觀點 • 著重於行為的結果,而非行為背後的動機。 • 認為符合道德的行為便是「為善最大」的行為,也就是最佳行為是能為最多數人爭取最大利益的行為。 • 功利主義與現今企業鼓勵效率、生產力,以及利潤極大化的目標密切相符。
道德權利的觀點 • 主張決策必須與基本的權利相符,例如,生命權、自由、健康、隱私權及財產權。 • 道德權利的觀點是不論行動的結果,而只著重於行動本身是否符合道德的標準。
普世的觀點 • 主張「已所不欲,勿施予人」。 • 此一觀點認為要判定一件事是否符合道德,必須先判定該事件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於每個人;其次,再自問自己是否也願意受到相同的待遇。 • 普世觀點的核心在於權利(Right),並認為自由(Freedom)與自主(Autonomy)是所有權利的根源。
正義的觀點 • 是從行動背後的成本與效益是否公平分配,來判定行動是否符合道德。 • 正義的觀點主要關注是否公正不倚地執行遊戲規則。
道德發展階段 普世原則階段 年 齡 社會合約階段 法律與命令階段 人 際 階 段 工 具 階 段 遵守與處罰階段
遵守與處罰階段 • 一個人之所以會去做一些他認為對的事,是因為他要避免處罰,或是想要獲得讚許。換句話說,行為的立即性結果決定了好壞和對錯。 資料來源:http://www.ksy.moj.gov.tw/public/Attachment/ksy/attach/酒後駕車處罰.JPG
工具階段 • 認為其他人也有需求存在,因此可以透過滿足他人的需求,來換得自己需求的滿足,所以常透過交易、交換或協議來滿足自利。
人際階段 • 認為表現出合宜的行為,可以取悅朋友、同儕、家人或其他自己所在乎的人。 • 著重其行為是否會造成其他人的緊張、不安或不悅,並盡力避免這樣的行為。
法律與命令階段 • 認為適當的行為是把自己的職務做好、尊重職權,以及維護社會秩序。 • 認為個人只是群體的一部分,對此一群體而言,群體成員都有其角色與義務,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嚴格遵守組織的規則與上司的命令。
社會合約階段 • 認為在法律和命令之上,存在著許多互為衝突的個人觀點,因此,雖然大多數人都應遵守法律和命令,但若有必要,有時是可以變更法律和命令的。 • 認為應追求「大多數人的最大福利」,因此對於違反基本社會價值的法律和命令,我們可以不需遵守。
處理道德兩難的思考問題 • 這件事合法嗎? • 我有違反公平性嗎? • 它會使我內心對自己有何感受?
落實企業道德的方式 • 使用書面的道德規範書 • 執行道德方案 • 創立道德文化
使用書面的道德規範書 • 道德規範書是一種正式的文件,主要用來描述企業的核心價值、道德標準和期望員工遵守的道德規範;它能引導企業成員在面對道德問題時,能夠據以做下正確的裁量和決策,而非任由個人隨意判斷。
執行道德方案 • 員工透過學習可以強化他們的道德意識,因此在面對過去所沒有經歷過,或是企業也沒有明確規範的事件時,可以很快地根據過去的學習而進行道德決策的判斷,並採取相對應的行為。
創立道德文化 • 道德文化則是有關於道德行為的一套價值與信念,這些價值與信念雖為企業成員所普遍接受與認同,但卻沒有立諸文字。
企業道德文化的形成步驟 • 高階管理當局應該釐清企業在主要道德價值上的明確立場,並應該排除所有模糊不清的爭議。 • 高階主管必須對足以成為典範的道德行為進行適當表彰。 • 企業必須對於員工在這些道德價值上的堅持給予支持與強化。
企業的社會責任 • 企業的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是指企業為了保護和強化其所在的社會,而所必須善盡的一套義務。
社會責任應有的基本共識 • 「守法是應盡的義務,不是社會責任」。 • 「將本求利的行為不是社會責任」。 • 「社會責任應是廠商的自願活動而非被迫性的活動」。 • 「社會責任的主要目的是對社會公益有所貢獻,因社會責任而產生的利潤等經濟結果應是附帶而來,而非主體本身」。
社會責任的兩種觀點 • 效率的觀點:認為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使利潤極大。 • 社會經濟的觀點:認為企業的責任遠超過創造利潤,其尚包含保護及增進社會的福祉。
效率的觀點 • 違反了利潤極大化原則。 • 混淆目的。 • 成本。 • 太大的權力。 • 缺乏能力。 • 缺乏負責的基礎。 • 缺乏廣泛的社會支持。
社會經濟的觀點 • 公眾期望。 • 長期利潤。 • 道德責任。 • 公眾形象。 • 更好的環境。 • 減少政府進一步的干預。 • 權力與責任的平衡。 • 股東權益。 • 擁有資源。 • 預防勝於治療。 資料來源:http://www.ce.cn/district/sy/zhxw/200701/30/W020070130372622336789.jpg
社會責任的層次 • 唱反調者(Obstructionist Stance):唱反調者盡可能採取最少的作為。 • 防禦(Defensive Stance):防禦型廠商會做到法律所要求企業必須執行的任何行為,但他們也不會多做一步。 • 調適(Accommodative Stance):採取調適觀點的廠商會盡力符合法律與道德的要求,並對於某些個案或情況會作更進一步付出。 • 積極(Proactive Stance):採取這種觀點的廠商誠心誠意地打從心裡地贊助社會責任,並且主動地尋求可以貢獻的機會。
社會責任的管理 • 具體提列社會責任的預算 • 指派專責的人員 • 進行社會審計 • 設立內部反省制度
社會審計 • 社會審計是企業試圖針對企業對其關係人和社會整體的影響,所進行的一種界定、衡量、評估、報告,以及監控,其著重企業的社會衝擊,而非財務上的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