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2

重補修──公民一 〈1~4〉

重補修──公民一 〈1~4〉. 葉燕如老師. 第一課 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 自我的意義. 亦有 學者 指出:這些 個人的主觀認定 , 深受社會文化脈絡影響 。. 曾經對 自我 下一個定義: 「 自我 是個人自己所知覺、感受的那個我。」.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 ( William James, 1842-1910 ) 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3431&tid=82585.

alod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重補修──公民一 〈1~4〉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重補修──公民一〈1~4〉 葉燕如老師

  2. 第一課 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

  3. 自我的意義 亦有學者指出:這些個人的主觀認定,深受社會文化脈絡影響。 曾經對自我下一個定義: 「自我是個人自己所知覺、感受的那個我。」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 (William James, 1842-1910)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3431&tid=82585 自我形成如何受社會文化所影響的相關理論中,以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與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論點最具代表性。 自我的形成乃透過與社會互動而形成。

  4. 米德的理論 1.主我:具有創造力,能將各種想法加以表現的我。 2.客我:則代表著社會規範與社會要求。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 米德認為自我是由… 「主我」(I)與 「客我」(me)兩個部分所構成。

  5. 主我所表現的個人想法與行動既具有主動性,但同時也是受到客我所提供的規範框架影響而產生。主我所表現的個人想法與行動既具有主動性,但同時也是受到客我所提供的規範框架影響而產生。 就米德看來,自我就是主我在考量客我的要求下,所採取的各項思考與行動。 米德認為: 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採取的各項行為,都是主我與客我互動後所產生。 一方面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學習到客我的規範與限制;另一方面,個人並非被動接受,而是能對客我的要求進行反思。 1.主我受客我的限制與規範 2.主我對客我的要求進行反思 米德(G.H. Mead,1863-1931) http://www.lib.uchicago.edu/projects/centcat/centcats/fac/fac_img25.html

  6. 佛洛依德的理論 佛洛依德認為「我」包含三個部分: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這三個我(自我、本我與超我) 各自對個人發揮不同作用, 三者不斷交互影響, 使個人形成特定的思考行為。

  7. 本我所帶來的衝動,讓人們想滿足自己的欲望 超我的社會規範則提醒人們捨棄欲望,符合實現社會要求 佛洛依德認為…「我」就是在此不斷協調中所形成。 本我與超我,兩者常處於衝突之中 • 自我必須調節兩者間的緊張,找出因應的行為方式。

  8. 米德與佛洛依德的理論共同點 自我的形成,其實深受社會規範影響。 自我的想法與行為會不斷回應社會規範要求,自我不僅是個人的主觀認定,也是一種學習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 個人在自我形成過程中,同時也回應社會規範的要求,藉由適切扮演符合社會要求之角色。

  9. 表1-1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資料來源: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頁363

  10. 表1-2 艾瑞克森的發展危機與任務 資料來源: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頁387

  11. 艾瑞克森認為每個發展階段既是危機也是轉機。艾瑞克森認為每個發展階段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舉例來說,高中生所屬之青少年期的重要發展任務為獲得自我統合。 ◆順利獲得自我統合者,自我觀念明確(包括接受自己的身體容貌,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開始有自己的價值觀,並掌握未來追尋方向。 ◆相反地,無法發展自我統合者,則對生活缺乏目標,常感徬徨、沒有方向。

  12. 貳、通過儀式與成年禮 一、通過儀式與禁忌 通過儀式「象徵」人們轉換身分,而此 儀式之完成常伴隨相關禁忌。 二、成年禮的社會意義 1. 在所有「通過儀式」中,人們特別重視代表取得「成年」此一身分的成年禮。 2.「成年」代表該成員要開始承擔特定社會責任,也開始享有某些權利。

  13. 通過儀式的意涵與形式 通過儀式: 指個人在生命過程中,從一種社會身分轉向另一種社會身分所舉行的禮儀。 例如:嬰孩滿月、抓週、教徒受洗、成年禮、結婚等。 通過儀式(rites of passage)的概念 由法國人類學家范傑納(A. van Gennep, 1873-1957)首先提出。

  14. 范傑納之研究指出:傳統社會的通過儀式歷程,通常包含三個階段:范傑納之研究指出:傳統社會的通過儀式歷程,通常包含三個階段: (1)隔離(separation) (2)過渡(transition) (3)整合(incorporation) 在第一階段中,接受通過儀式的人們會被帶離原來的生活群體,並安置在一個特定的地方。 (隔離) 最後…接受儀式的人們以新的身分地位重新進入社會,這也代表個人身分轉換的完成。(整合) 接下來 則是一個過渡階段 (過渡)

  15. 1.必須先被帶到會所集中 (隔離) 2.接著讓他們接受如打獵、戰鬥等各項技能訓練 (過渡) 例如:臺灣阿美族社會中,男孩取得成年身分的程序。 3.若能順利通過考驗,則將在考驗結束後公開接受長者的讚揚與祝賀,表示正式成為社會中的成年人(整合)。

  16. 通過儀式中的禁忌 所謂禁忌(taboo)是指一個社會中,對特定的物、人或行為所設下之限制。 傳統社會通常十分遵守禁忌的約束力量,相信觸犯禁忌將會為個人甚至整個社會帶來危險。 小結:通過儀式的重要社會意義,透過設定特定之禁忌,以突顯當人經歷通過儀式後個人身分之改變。

  17.  傳統社會中的成年禮的社會意義 (1) 公開宣示人們取得成年身分: 成年禮宣告受禮者已屆成年,使個人新身分 獲得社會的認可、具正當性。 (2) 促使人們開始調適社會角色: 成年禮後,個人身分轉變,人與人之間關係改變,彼此權利義務也會改變。 (3) 強化社會對成年所設定之行為規範: 成年禮意味著禁忌與限制的轉折,突顯出社會對於成人身分所設定的不同行為規範。

  18. 現代社會中的成年禮 現代社會的某些儀式雖未被稱為成年禮,但卻具備成年禮之功能,例如:學校畢業典禮。 現代社會中各種社會身分的轉換,不再是由特定明確的儀式來確認,而是由各項相關法律規範來劃分,相當於現代社會中的成年禮。

  19. ★與成年身分認定的相關行為規範 以年齡規範為例 1.公共生活而言,例如:公民投票權、役男年齡規範等,所設之年齡限制。 2.個人日常生活上,也同樣訂有一些年齡規範,這些法律規範,突顯出個人「通過」某種年齡後,即產生身分之轉換,因而解除某些行為限制,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法律規範具有通過儀式之意涵。

  20. 參、對成為成年公民的期待 公民不僅是現代民主國家的主權擁有者,也是民主社會運作的主體。

  21. 一個成年公民被期待應具備下述特質 一、有權利意識的公民 二、具備責任感的公民 三、有參與意願的公民

  22. 一、有權利意識的公民 公民應具備的首要特質為權利意識。 權利意識是指對於公民所享有,如基本人權、一般公民權等各種權利有所了解與認識。 具備權利意識之公民,一方面能維護自己權利,也同時尊重別人權利;另一方面,當社會發生公民權利遭受侵害事件時,也能夠挺身捍衛人權。

  23. ‧公民應具備的第二項特質為負責。 ‧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應擔負責任。 二、具備責任感的公民 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分析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之差異時指出: 1.傳統社會中,個人與家戶在需求上多能自給自足,人與人之間在生產功能的互賴關係較低。 2.現代社會則為高度分工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特別顯著。 涂爾幹http://www.hudong.com/wiki/%E5%9F%83%E7%B1%B3%E5%B0%94%C2%B7%E6%B6%82%E5%B0%94%E5%B9%B2 現代社會中的個人,須善盡其社會職責,因個人的不負責任將有可能對他人造成負面影響。

  24. 成年公民除具備權利意識、勇於擔負責任,更應是一個具參與意願的公民。成年公民除具備權利意識、勇於擔負責任,更應是一個具參與意願的公民。 參與:是指參與公共事務,包括行使投票權、積極投入公共政策討論,甚至以實際行動促進公共利益。 三、有參與意願的公民 政治思想家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384-322B.C.E.)曾指出: 公民的個人幸福,並非與群體福祉相對立或互不相干。 透過關心並參與公共事務,公民貢獻個人智慧與能力,不僅為個人開創自己的生命價值,也因公民共同解決公共事務,同時創造了良好社會。 亞里斯多德http://www.cultureofpeace.com/quotes/ecology-quotes.htm

  25. 第二課 人己關係與分際

  26. ◎在初級團體/次級團體的區分界定中,「親密」和「歸屬感」是最明顯可用來作為區別的依據:◎在初級團體/次級團體的區分界定中,「親密」和「歸屬感」是最明顯可用來作為區別的依據:

  27. 在許多劃分「團體種類」的字彙中,最常見的是初級團體與次級團體。在許多劃分「團體種類」的字彙中,最常見的是初級團體與次級團體。

  28. 一、家人關係與界限分際 • 家庭是人類最重要的初級團體 • 人們在家庭 獲得撫育和保護 獲得親情和歸屬感 接受家庭的價值與道德規範 • 在人格的形成及社會化的過 程,家庭產生了最早的影響力 社會學家 顧里 (Charles Horton Cooley, 1864-1929)http://www.umsl.edu/~keelr/3210/images/Cooley.jpg

  29. 每一個人既是家庭的一部分,又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每一個人既是家庭的一部分,又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 具有獨特個性,也受到家庭影響。 自主性 親密感 ◎在家庭中,同時維持情感連結和獨立自主性的平衡。 在親密關係中,同時保有親密感和自主性。

  30. 「依附 」是與生俱來要跟某一特定對象依附在一起的一種心理需求,形成情感的依賴關係。 人在嬰兒時已能覺知人類親密的感受;嬰兒若無法得到安全的依附(attachment),將會影響其日後的人格發展。 鮑爾貝(John Bowlby, 1907-1990)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ASIN/0415077303/bookragsFirefoxHTML%5CShell%5COpen%5CCommand

  31. 「陌生人情境實驗」 • 根據母親在場與不在場時: 嬰兒在實驗室對陌生人的情緒反應 ,嬰兒從母親方面經驗到的感受,發現母親與嬰兒的互動方式,會影響嬰兒對於自己與他人的信任觀感。 如果母親即時回應嬰兒的需求,並給予正面的情緒反應,和他有各種互動,嬰兒獲得安全感與自信心,認為自己不會被拋棄,並且認為自己被人喜愛、很有價值,則會形成安全的依附,反之則否。 心理學家安斯渥(Mary Ainsworth, 1913-1999)http://www.childdevelopmentmedia.com/history-theory-research/91205D.html

  32. 「分離─個體化」的歷程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兒三歲左右 第二階段:青少年時期 一個人必須經過「分離─個體化」歷程,才算是「心理上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並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穩固關係。 心理學家馬勒(M. S. Mahler , 1897-1985)http://www.webster.edu/~woolflm/mahler.html 心理學家馬勒(M. S. Mahler , 1897-1985)http://www.webster.edu/~woolflm/mahler.html

  33. 每個社會通常依其文化給予不同生物性別相對應的性別角色與期望每個社會通常依其文化給予不同生物性別相對應的性別角色與期望 性別角色在不同社會存在明顯差異 男女有別?!男女相似?! 女主內http://2.bp.blogspot.com/_IVNeji-ljBk/RsHDfZBdb_I/AAAAAAAAABU/VZdiWhzUdHk/s1600-h/white.jpg • 傳統漢人的父權秩序下,強調「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要求男性要積極開創事業,女性應在家中相夫教子。 新幾內亞的初步里部落http://www.loc.gov/exhibits/mead/images/mm147s.jpg • 新幾內亞(New Guinea)的初步里(the Tchambuli)部落,則是由女人負責捕獵,男人操持家務,表現出嬌柔的動作,以贏得女性的青睞。

  34. ◆性別角色是在性別社會化的過程中,日積月累而逐漸內化形成,換言之,這是後天的社會文化因素所建構出來的。◆性別角色是在性別社會化的過程中,日積月累而逐漸內化形成,換言之,這是後天的社會文化因素所建構出來的。 性別社會化: 是指不同性別的個體在發展過程中,會被教導、要求遵循符合該社會對其性別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35. 2.性別多元化  生物性別是男性,就應具備「工具性」、「主動性」的特質。 例如:自我肯定、追求成就、獨立、勇敢、果決等。 在男性優勢的社會中,人們常以為→ • 生物性別是女性,就要有人 際互動、情感表達的特質。 例如:順從、依賴、細心、敏感、富同情心等。 《愛情限時簽》劇照http://blog.omy.sg/dannyyeo/archives/2333 男性的生物性別http://lady.163.com/06/1116/11/3020NVV100261IFR.html

  36. 性別角色經由家庭、學校、傳播媒體(社會化單位)的強化,因而形成了刻板印象。性別角色經由家庭、學校、傳播媒體(社會化單位)的強化,因而形成了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惡化的結果: 產生性別偏見(gender prejudice) 或性別歧視(gender discrimination) 形成性別的不平等,導致某一性別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 • 例如:僱傭契約裡的單身條款或禁孕條款 • 社會將女性定位為家庭照顧者的角色 • 公司老闆認為女性結婚後即會心繫家庭,無法專注工作這是一種偏見 • 若老闆在僱傭契約中加上單身條款或禁孕條款一種對女性的歧視 • 造成兩性的不平等,導致女性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 兩性平等主張 人們不該因其生理性別而受到不當的差別對待

  37. 性別刻板印象:社會上對於男人或女人性格特質作過度簡化、固定的看法,而且不太允許有個人差異的存在。性別刻板印象:社會上對於男人或女人性格特質作過度簡化、固定的看法,而且不太允許有個人差異的存在。 性別偏見:社會上指對某一性別抱持負面的態度。 性別歧視:認為某一性別優於其他性別,應受到不同的差別待遇,導致性別不利的後果,就是性別歧視,如單身條款及禁孕條款。 →單身條款或禁孕條款:雇主要求女性員工簽下「切結書」(契約條款),承諾一旦結婚或懷孕就必須自動離職。

  38. 愛情三角理論 愛情是由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所組成,三個層次各占一方,結合而為一個三角形。 史坦伯格(R. J. Sternberg, 1949-)http://www.teachlearn.org/ • 情感元素 • 彼此喜歡、想依附親近的感覺 • 一種投契、心靈相結合的默契 • 屬於愛情的心理向度 • 動機元素 • 強烈想與對方結合的意願 • 非循序漸進的進展 • 強烈渴望與對方發生親密的身體接觸行為 • 產生浪漫與吸引力的動機 • 屬於身體向度 • 認知元素 • 決定長/短期去愛一個人,願意與對方相守 • 利用忠誠或是結婚等方式建立穩定關係 • 屬於社會向度

  39. 愛情≠友情?! 浪漫與激情 了解與互助的親密感受 信賴與負責的承諾 激情容易,承諾難?! 分手容易,維繫難?

  40. 三、自主與尊重 親密關係的轉變 →提出親密關係的民主化概念 當代社會學者紀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4810 《親密關係的轉變》書影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91018 • 日常生活、家庭與各種親密關係仍存在許多需要理性化與民主化的地方。 • 親密關係中愈來愈要求平等、溝通與自主權。 • 有助於情感的維繫,並擺脫情感的威權。 • 平等協商、尊重個體選擇與自主性。 • 將民主溝通的模式(持續不斷對話)帶入私領域的親密關係中。

  41. 心碎http://kaiyun.china.com/zh_cn/xz/lx/11063509/20090122/images/15295229_2009012213314013361400.jpg心碎http://kaiyun.china.com/zh_cn/xz/lx/11063509/20090122/images/15295229_2009012213314013361400.jpg • 自主權,是基於民主社會對自由的保障。 • 個人要享受自主、自由,前提須尊重他人。 ‧情感的民主化只要產生,就會進一步對公共生活的民主產生重大影響。 ‧充分了解自己情感的構成,並且能夠在人與人之間進行有效溝通,這樣的個人很可能已經為承擔範圍廣泛的任務和公民責任做好了準備。 當代社會學者紀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http://sex.ncu.edu.tw/course/romanticlove/classes/romanticlove_4-26.htm

  42. 第三課 人與人權

  43. 三、人權議題的擴大發展 1.保障權利的擴大 (1)在權利態樣:逐步從個人權 擴大到集體權 (2)權利的具體內容:從政治性 議題,逐步擴大到社會、經 濟、文化的各種不同面向。 綠島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http://blog.roodo.com/oj2005/archives/9035373.html

  44. 2.保障對象的擴大 從一般人權,逐步擴及過去較被忽視的不 同人群的特殊處境與需求。 無國籍人 難民 有色人種 原住民族 兒童 女性 (2) 開始注意到各類特殊族群的不同需要,訂定特別公約加以保障。

  45. ★兒童人權 1990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 以未滿十八歲者為兒童,考量兒童發展上的特殊性,關心經常被忽略的兒童權益。 公約要求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各種關於兒童行為的首要考量標準 規定簽約國有防止兒童遭受虐待、誘拐、買賣或交易,避免兒童受到經濟剝削、性剝削,禁止兒童參戰等各項保護兒童的義務。 《兒童權利公約》http://www.political.com.hk/wp-content/uploads/2009/04/090415p004jpg.jpg 臺灣展翅協會 http://www.ecpat.org.tw/children/knowledge.asp?qbid=74

  46. 我國兒童人權內容 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亦依照《兒童權利公約》各項原則訂定相關法律,落實兒童人權保障。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 ■ 《少年事件處理法》 ■ 《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 積極依照公約精神,將人權教育的理念納入各級學校教材,使國人熟知人權保護的重要性。

  47. ★婦女人權 聯合國之下專門負責提高婦女地位、維護婦女權益的婦女地位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Status of Women)促成了許多有關婦女的國際人權條約。 以《消除一切形式對婦女歧視公約》(Convention on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為例: 雖然過去在一般性的人權條約內,已明文要求確保性別平等,但歧視婦女的現象仍普遍存在。 為了落實性別平等,該條約要求改變過去「男主外、女主內」傳統角色的看法,使婦女不因承擔生育功能而受到歧視。 如何重新認識現存制度中表面平等,實仍忽略男女差異的事實,致力於調整性別間事實上的不平等,成為此類條約訴求的重點。

  48. ★原住民族人權 2007年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針對原住民族特質與特殊地位,加強其: ■生命權 ■身心完整權 ■教育文化 ■遷徙權利 ■承認原住民族擁有維護並發展其特性和特徵的權利

  49. 各國反省其同化政策 ◆2008年2月,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Michael Rudd,1957-)就兩世紀以來澳洲政府有關「失竊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的不義政策,公開向澳洲原住民族致歉。 ◆2008年6月,加拿大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1959-)亦代表政府,為百年來強迫印第安原住民族兒童離家、就讀公立寄宿學校,惡意剝奪其文化的同化政策,向全國原住民族道歉,並同意賠償。

  50. 我國原住民族人權 在實踐上,仍有待加強。 以原住民族多元的命名文化為例: 長期以來,受到同化思維主導的《姓名條例》限制,原住民族被強賜漢姓漢名,影響原住民族群認同甚鉅。 1995年,不斷抗爭下,原住民族終於得以自行申請「回復傳統姓名」。 但迄今,仍無人為過去的政策致歉。 • 原住民族地位與文化的獨特性,雖已透過憲法增修 條文與《原住民族基本法》等加以明文保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