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k likes | 1.81k Views
重点内容: 腹前外侧壁 : 腹前外侧壁肌肉名称、位置和形成的结构 腹股沟区的层 次特点,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睾丸和精索的被膜及其与腹壁 层次的关系 概念 : Scarpa 筋膜、腹直肌鞘、弓状线、白线、腹股沟三角、 精索、鞘膜腔 结肠上区 :大、小网膜的形成和所含的结构 胃的位置、毗邻、韧带及其血管分布 十二指肠的分部及毗邻
E N D
重点内容: 腹前外侧壁:腹前外侧壁肌肉名称、位置和形成的结构 腹股沟区的层次特点,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睾丸和精索的被膜及其与腹壁 层次的关系 概念:Scarpa筋膜、腹直肌鞘、弓状线、白线、腹股沟三角、 精索、鞘膜腔 结肠上区:大、小网膜的形成和所含的结构 胃的位置、毗邻、韧带及其血管分布 十二指肠的分部及毗邻 肝的位置、毗邻与韧带 膈下间隙的区分 肝外胆道的组成, 胆总管的分段、胆囊的位置、分部与毗邻 胰、脾的位置、分部与毗邻 肝门静脉的毗邻与属支 概念:网膜孔、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悬韧带、肝门、 胆囊三角
结肠下区: 肠系膜根的位置、跨过的结构 乙状结肠系膜的内容及其系膜根跨过的结构 左、右肠系膜窦的境界与特点 左、右结肠旁沟的位置与交通 阑尾的位置、阑尾静脉血液回流入下腔静脉的途径 概念:McBurney点、Lanz点、 腹膜后间隙: 左、右肾的毗邻 肾的被膜及肾筋膜的区分 肾蒂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 输尿管腹部的毗邻 左、右肾上腺的毗邻 腹主动脉得分支与毗邻 下腔静脉的毗邻 概念:肾窦、肾蒂、Gerota筋膜
第六章 腹 部 第一节:概 述 一、境界与分区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一、层次 (一)、皮肤:除腹股沟附近的皮肤外,其它部位的皮 肤移动性较大。 (二)、浅筋膜: 腹壁下部(脐平面以下)分两层: 浅层称Camper筋膜,富含脂肪 深层为膜样层,称 Scarpa筋膜,后者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附着于阔筋膜,在中线附着于白线、也可以与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相连。
1、浅动脉: ①腹壁浅动脉: 起自股动脉,越过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走向脐部。 ②旋髂浅动脉: 起自股动脉,走向髂前上棘,分布于腹前外侧壁下外侧份。
2、浅静脉:多在脂肪层 脐以上: 胸腹壁静脉 汇入腋静脉; 腹壁上静脉 汇入胸廓内静脉。 脐以下: 腹壁浅静脉 注入大隐静脉 腹壁下静脉 注入髂外静脉 脐区的浅静脉还和附脐静脉相吻合,回流入肝静脉。
3、浅淋巴管: 脐平面以上注入腋淋巴结,脐平面以下入 腹股沟浅淋巴结。 4、皮神经: 第7肋间神经分布于剑突平面, 第10肋间神经分布于脐平面,第1腰神经分布于腹股沟韧带和耻骨联合上方的平面。
1. 腹直肌 上宽下窄, 起于胸骨剑突和5~7肋软骨的前面, 止于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有3-4条横行的腱划。 (三)肌层 腹直肌及3层扁肌组成
2.腹外斜肌 1)腹股沟管浅环: 为在耻骨结节 外上的一个三角形裂隙,由 外侧脚、内侧脚、脚间纤维和反转韧带 共同围成。 2)反转韧带 3)腹股沟韧带 4)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和耻骨梳韧带
3.腹内斜肌 4.腹横肌 1)腹股沟镰(联合腱) 2)提睾肌
(四)腹横筋膜: 1.腹直肌筋膜;2.构成腹股沟管后壁; 3.腹股沟管深环;4.深环内侧增厚形成窝间韧带; 5.精索内筋膜
(五)腹膜外筋膜(腹膜外脂肪) 位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间。 内有髂外血管及分支,髂外淋巴结,生殖股神经,脂肪等。 (六)壁腹膜 脐以下形成5条皱襞,襞下端和腹股沟韧带上方有5个窝。
1. 皱襞:脐正中襞内含脐尿管索;脐内侧襞含脐动脉索; 脐外侧襞包裹腹壁下血管。 2. 窝:腹膜沟外侧窝:脐外侧襞外侧,对着深环; 腹股沟内侧窝,外侧襞内侧,对浅环和海氏三角; 膀胱上窝。
(七)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1、血管 1)腹壁上动脉 2)腹壁下动脉 3)旋髂深动脉: 起自髂外动脉,为此区的深部结构(肌肉、髂骨等)的营养血管。
2.神经 (1)髂腹下神经: 髂前上棘内侧2~3cm处穿入腹内斜肌,腹股沟管浅环上方3 ~4 cm处穿出。分布于耻骨联合上方皮肤和腹壁下部的肌肉 (2)髂腹股沟神经: 在髂腹下神经的下方,进入腹股沟管,行于精索上方,出腹股沟管浅环。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皮肤,肌支支配腹壁下部的肌肉。
(3)生殖股神经: 在髂总血管附近分为生殖支和股支。 生殖支进入腹股沟管,随精索下行,出腹股沟管浅环。 分布于提睾肌和阴囊肉膜。
二、局部结构 (一)腹直肌鞘: 构成 半月线、弓状线 (二)白线和脐环: 3块阔肌腱膜在中线上会合。上宽下窄,少血管。在脐周形成脐环。
(三)腹股沟管 是腹外斜肌腱膜 与腹横筋膜 之间的裂隙。有4壁2口。 内容:男性 精索;女性 子宫圆韧带 1.腹股沟管前壁: 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 外口: 腹股沟管浅环
4.腹股沟管后壁:腹横筋膜 联合腱 内口:腹股沟管深环
(四)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 是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腹壁下动脉外侧为腹股沟管深环。 特点: 无腹肌, 腹横筋膜薄, 腹股沟管浅环恰在此区。 易发生腹股沟直疝。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后壁,3个月末降至髂窝,7个月到腹股沟管深环,出生前降入阴囊。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后壁,3个月末降至髂窝,7个月到腹股沟管深环,出生前降入阴囊。 三、睪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腹膜形成鞘突,随睾丸下降,最后形成睾丸鞘膜与鞘膜腔。 穿过腹股沟管的一段鞘突闭锁,形成鞘韧带。 睾丸下降不到位,为隐睾。 鞘突未闭锁,可致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
第三节 结肠上区 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包含食管腹部、胃、肝、肝外胆道和脾等结构。 一、食管腹部 长约1~2cm,食管右缘与胃小弯无明显界线,左缘与胃底间有贲门切迹为界。 食管前面有迷走神经前干,后面有迷走神经后干走行。 动脉来自膈下动脉和胃左动脉的食管支。
二、胃 (一)位置与毗邻 1、位置: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贲门在11胸椎左侧, 幽门在第1腰椎下缘右侧。
2、毗邻: 胃前壁右侧有左半肝、左侧上部为膈, 下部与腹前壁相接触。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脾、胰、左肾、左肾上腺、 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二)网膜与韧带 网膜是连于胃大、小弯的双层腹膜。分大、小网膜。 1、大网膜: 连接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由4层腹膜折叠而成。 前两层是胃前后壁浆膜的延续,至脐平面向后反折,向上附着于横结肠,形成后两层。 前两层直接连接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称胃结肠韧带
2、小网膜: 是连接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 肝胃韧带:为左侧的大部分,是从膈、肝静脉韧带裂连于胃小弯。 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的小部分,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 小网膜右侧为游离缘,其后方是网膜孔。 小网膜和胃后方有网膜囊。
网膜囊omental bursa 位置与境界: 前壁:小网膜、胃后壁、 大网膜前2层; 后壁:大网膜后2层、横结 肠系膜覆盖的器官 上壁:膈腹膜 下壁:大网膜返折处 区分: 网膜囊前庭、网膜囊上、下隐窝等部
3.胃脾韧带:胃大弯连于脾门。内有胃短血管、胃网3.胃脾韧带:胃大弯连于脾门。内有胃短血管、胃网 膜左血管。 4.胃膈韧带:胃底连于膈下,内有胃后血管。 5.胃胰韧带:幽门窦后壁至胰头、胰颈。
(三)血管与淋巴 1.动脉:有6条 (1)胃左动脉:行于肝胃韧带内,发出食管支,5~6支至胃前、后壁。 (2)胃右动脉:起点不甚恒定。行于肝胃韧带内,分支至胃前、后壁。 胃左、右动脉终支互相吻合成胃小弯动脉弓。
(3)胃网膜右动脉:行于胃结肠韧带内,分布于胃前、后壁和大网膜。(3)胃网膜右动脉:行于胃结肠韧带内,分布于胃前、后壁和大网膜。 (4)胃网膜左动脉:经胃脾韧带再入胃结肠韧带内,分布于胃前、后壁和大网膜。 胃网膜左、右动脉终支吻合成胃大弯动脉弓。 (5)胃短动脉:有3~5支,行于胃脾韧带内,分布于胃底前、后壁。
(6)胃后动脉:出现率约70%,经胃膈韧带内至胃后壁。(6)胃后动脉:出现率约70%,经胃膈韧带内至胃后壁。 2.静脉: 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收纳幽门前静脉)注入肝门静脉; 胃网膜左静脉、胃短静脉和胃后静脉注入脾静脉 胃网膜右静脉注入肠系膜上静脉。
3.淋巴结: (1) 胃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小弯侧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结。 (2)胃网膜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大弯侧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脾淋巴结和幽门下淋巴结。
(3)贲门淋巴结:收集贲门附近的淋巴,注入腹腔淋巴结。(3)贲门淋巴结:收集贲门附近的淋巴,注入腹腔淋巴结。 (4)幽门上、下淋巴结:收集幽门部的淋巴,注入腹腔淋巴结。 (5)脾淋巴结:收纳胃底部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结。
(五)神经: 1、交感神经 T6-10 内脏神经 腹腔丛、节 胃 2、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的胃前支(起自前干)和胃后支 (起自后干)。
三、十二指肠位置 (一)分部及毗邻 1、上部:十二指肠球。 (1)位置:平对第1腰椎。 (2)毗邻:前上方:肝方叶、胆囊、网膜孔; 下方: 胰头、胰颈; 后方: 胃十二指肠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相邻。
2、降部: (1)位置:第2腰椎右侧,起自十二指肠上曲→脊柱右侧→第3腰椎水平向左形成十二指肠下曲。
(2)毗邻: 前方:横结肠及其系膜,上半有肝右叶,下半有肠袢 内侧:胰头、胰、胆总管 外侧:结肠右曲 后方:右肾门、 肾蒂、输尿管
3、水平部(横部):10-12cm (1)位置:横过第3腰椎前方至其左侧,移行为升部。 (2)毗邻:上方:胰头、钩突 后方:右输尿管、下腔静脉、腹主动脉; 前方:肠系膜上动脉、静脉。 此部介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处,易引起Wilkie综合症。
4、升部:2-3cm 在脊柱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后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续为空肠。是空肠起始的标志。 十二指肠上襞:十二指肠空肠曲左侧、横结肠系膜根下方的腹膜皱襞。
(二)十二指肠悬肌 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的深部,将十二指肠空肠曲悬吊于右膈脚上。
(三)血管 1.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十二指肠上动脉、十二指肠后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的分支。 2.静脉:与动脉伴行、同名,汇入肠系膜上静脉。
三、肝 (一)位置与毗邻 1、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2、毗邻: (1)上方:有膈、膈上为右肋膈隐窝、右肺底、心 (2)后缘:邻食管腹部。与相邻, (3)下面:胆囊、下腔静脉、右肾、右肾上腺、 结肠右曲、十二指肠上部、幽门、 胃前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