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likes | 779 Views
牛頓挑戰大怒神. 指導老師 蔡文志. 摘要. 吾人利用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及簡單機械 — 定滑輪,嘗試設計簡單又準確測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與實驗組合。 我們所得到最佳的實驗組合,可於國民中學的實驗室裡使用簡單的器材測量出誤差在 1% 左右的重力加速度值。. 研究動機. 理化 15-4 一節中學到自由落體的加速度約等於 9.8m/s 2 ,但是課本內並沒有相關的實驗可以驗證,其原因是 國中實驗室沒有經費購買精密計時儀器。 與同學討論是否能夠利用現有簡單的實驗器材在學校實驗室內,測量出本地的重力加速度值,並嘗試經由實驗找出將誤差降低的實驗組合。
E N D
牛頓挑戰大怒神 指導老師 蔡文志
摘要 • 吾人利用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及簡單機械—定滑輪,嘗試設計簡單又準確測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與實驗組合。 • 我們所得到最佳的實驗組合,可於國民中學的實驗室裡使用簡單的器材測量出誤差在1%左右的重力加速度值。
研究動機 • 理化15-4一節中學到自由落體的加速度約等於9.8m/s2,但是課本內並沒有相關的實驗可以驗證,其原因是國中實驗室沒有經費購買精密計時儀器。 • 與同學討論是否能夠利用現有簡單的實驗器材在學校實驗室內,測量出本地的重力加速度值,並嘗試經由實驗找出將誤差降低的實驗組合。 • 利用理化16-4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及17-4簡單機械所學的知識為基礎,設計以下的實驗。
研究目的 • 能以簡單的器材,在國中實驗室內測量出本地重力加速度值。 • 探討細繩種類對實驗誤差的影響。 • 探討砝碼輕重對實驗誤差的影響。 • 探討落下高度對實驗誤差的影響。 • 探討為了克服摩擦力所使用的小質量對實驗誤差的影響。 • 提出比較準確測量重力加速度的實驗組合。
研究設備器材 • 鐵架 • 直徑6.5公分定滑輪 • 砝碼若干個 • 秒錶 • 棉線、尼龍線、釣魚線 • 潤滑油 • 捲尺 • 螺帽若干個 • 學生課桌椅一套 • 紙箱一只 【圖一】細繩種類
研究過程與方式 (1)裝置如【圖三】 • 在定滑輪轉軸處加上少許潤 滑油 • 跨過定滑輪的細繩兩端各懸 掛一個質量為M(100公 克)的砝碼 • 調整繩長 • 當砝碼2接觸地面時,砝碼1在 比較接近定滑輪的地方,用捲 尺量出兩者的高度差150公分。 • 置一紙箱於地面,用以接住 落下的砝碼。 【圖三】實驗操作裝置圖
研究過程與方式 (2)在砝碼1掛上適當的螺帽組質量為m0 如【圖四】 使系統獲得一個初速度後能做等速運動。(目視等速運動所造成的誤差問題於實驗四中另有探討) (3)在砝碼1掛上質量為m 的砝碼,手持砝碼2保持系統靜止。 【圖四】掛上適當螺帽組m0
研究過程與方式 (4)釋放砝碼2同時開始計時如【圖五】 【圖五】開始計時 • 直到砝碼1碰地時停錶如【圖六】,紀錄系統運動的時間,操作測量5 次,求出平均值t。 【圖六】停止計時
研究過程與方式 (5)用 a=2H/t2 計算出系統的加速度。 (6)改變m(10公克、15公克、20公克、25公克、30公克),重複以上步驟,可測得一 系列的(m,a)值。 (7)用g=a(2M+ m0+m)/m 計算出一系 列g值,與本地重力加速度標準值(高雄地區977.896cm/s2)比較,並求 出百分誤差。
研究過程與方式 (8)用圖像(繪圖軟體名稱:K. graph)處理實驗數據,以m/(2M+ m0+m)為橫座標,以a為縱座標,直線斜率即為重力加速度g值。 (9)改變細繩種類(棉線、尼龍線、釣魚線)重複以上步驟。
研究過程與方式 • (10)使用步驟9實驗結果誤差最小的細繩、高度150公分如【圖七】 • 改變懸掛質量M(50公克、100公克、150公克、200公克)與外掛質量m,重複以上步驟。 【圖七】高度150公分
研究過程與方式 • (11)使用步驟9實驗結果誤差最小的 細繩、高度200公分如【圖八】 • 改變懸掛質量M(50公克、100公克、150公克、200公克)與外掛質量m,重複以上步驟。 【圖八】高度200公分
研究過程與方式 (12)使用步驟11實驗結果誤差最小的組合,改變小質量m0,重複以上步驟。 (13)經以上實驗結果提出測量重力加速度g值誤差較小的實驗組合。
六、實驗數據、繪圖與分析: 實驗(一) 控制變因:高度150公分、懸掛質量100公克 外掛質量10-30公克 操縱變因:細繩種類--棉線、尼龍線、釣魚線 細 繩 種 類: 釣魚線 高 度 : 150公分 懸掛質量M: 100 公克 小質量m0: 3.3公克
斜率:898.29 誤差:8.14%
斜率:1004.02 誤差:2.67%
斜率:996.92 誤差:1.95%
實驗(二) 控制變因:釣魚線、高度150公分 外掛質量10-30公克 操縱變因:懸掛質量--50、100、150、200公克 細繩種類: 釣魚線 高 度 : 150公分 懸掛質量M: 100 公克 小質量m0: 3.3公克
懸掛質量:50公克 斜率:925.57 誤差:5.35%
懸掛質量:100公克 斜率:996.92 誤差:1.95%
懸掛質量:150公克 斜率:1038.56 誤差:6.20%
懸掛質量:200公克 斜率:989.73 誤差:1.21%
【分析】 • 落下高度150公分、改變懸掛質量與外掛質量,實驗數據顯示:懸掛質量100公克、外掛質量25公克與30公克時誤差最小;,畫成直線圖求斜率時,懸掛質量為100公克與200公克時,整體實驗誤差較小。
實驗(三)將實驗(二)的高度增加為200公分 ,其餘條件相同 控制變因:釣魚線、高度200公分 外掛質量10-30公克 操縱變因:懸掛質量--50、100、150、200公克 細繩種類: 釣魚線 高 度 : 200公分 懸掛質量M: 100 公克 小質量m0: 3.3公克
懸掛質量:50公克 斜率:953.80 誤差:2.46%
懸掛質量:100公克 斜率:978.68 誤差:0.08%
懸掛質量:150公克 斜率:930.69 誤差:4.83%
懸掛質量:200公克 斜率:933.92 誤差:4.50%
【分析】 • 落下增加到高度200公分、改變懸掛質量與外掛質量,實驗數據顯示: • 懸掛質量100公克、外掛質量25公克與30公克時誤差最小;,畫成直線圖求斜率時,懸掛質量為100公克整體實驗誤差最小(只有0.08%)。
實驗(四) 取實驗(三)中誤差最小的組合,增減一個小螺帽,探討改變小質量m0,對實驗誤差的影響。 控制變因:釣魚線、高度200公分、 懸掛質量100公克、外掛質量10-30公克 操縱變因:小質量--2.2、4.4公克 細繩種類: 釣魚線 高 度 : 200公分 懸掛質量M: 100 公克 小質量(減少一個螺帽)m0:2.2公克
細繩種類: 釣魚線 高 度 : 200公分 懸掛質量M: 100 公克 小質量(增加一個螺帽)m0:4.4公克
m0減少一個小螺帽 斜率:983.18 誤差:0.54%
m0增加一個小螺帽 斜率:1005.42 誤差:2.81%
【分析】 落下高度200公分、懸掛質量100公克、外掛質量由10公克至30公克,改變小質量m0,實驗數據顯示:增減不同的m0會造成不同的實驗誤差,畫成直線圖求斜率時,也可發現其中的不同處(2.2公克時誤差0.54%、3.3公克時誤差0.08%、4.4公克時誤差2.81%),故在操作實驗時需謹慎目測等速與細心增減選擇小質量m0,方可提高實驗得準確度。
討論 (1)本實驗計算原理為何?什麼原因可 以用手動秒錶計時來操作實驗,又 可以達到實驗目的?
答: • 【圖九】先測量系統落下H高度的時 間t由等加速度運動公式 H=1/2at2 計算出系統的加速度a • 再由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F=ma 整 個系統所受外力為 mg (m0g是用來 克服動摩擦力的) • 整個系統的總質量為(2M+ m0+m) 因此 mg=(2M+ m0+m)a 移項求出 g=a(2M+ m0+m)/m • 將物體由200公分高度的自由落體落 下約0.64秒 • 經由本實驗可延長落下時間3至5倍, 使計時測量更方便、更準確。 【圖九】實驗構思圖
(2)造成實驗誤差的因素與改進方 法為何?實驗時如何分析?
(3)在實驗過程中為什麼要使用相同的 懸掛質量M?使用不同的懸掛質量M 可不可以? 答:只需修改計算式即可,實驗時使用相 同的懸掛質量M的好處是,讓操作實驗 者容易知道整個系統所受的外力到底 是多少。
(4)為何高度只增加到200公分? 若向上繼續增加高度,需使用鋁梯, 安全上較有疑慮且實驗結果顯示落下 高度200公分時的誤差已經可以達到 實驗的目標了。
(5)為何懸掛質量M的砝碼越重,反 而造成百分誤差增加? • 答:轉軸負荷越大,摩擦力的影響就越明 顯,因此造成百分誤差增加,由實驗 中吾人得知使用直徑6.5公分的塑膠 定滑輪,懸掛質量M為100公克時最 合適。
(6)台灣地區各地之重力加速度值, 提供欲操作此實驗者參考。 台灣地區之重力加速度:(取自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普通物理學實驗講義)
結論: (1)使用國中實驗室裡常用的定滑輪、細線、砝碼,經由本實驗的裝置與測量,可以延長落下時間,達到測量當地重力加速度的目的。 (2)細繩種類會影響實驗誤差,棉線與尼龍線摩擦力大所造成的誤差較大,釣魚線質輕、光滑所造成的誤差較小。 (3)定滑輪的總負重量太大時,轉軸無法承受,實驗結果顯示懸掛質量M 為100公克,可得較佳準確度。
結論 (4)增加降落高度,可以延長測量的時間;但需考慮操作上的安全,實驗結果顯示降落高度200公分即可得較佳的準確值。 (5)實驗時目測等速下降的誤差,可經由增、減小質量m0來修正。 (6)使用簡單器材且能準確(誤差在1%左右)測量當地重力加速度,可採用本實驗的方法--選用釣魚線、高度200公分、懸掛質量M為100公克、細心測試小質量m0(3.3公克)、外掛質量m由10公克至30公克,計時多次求平均值t,由a=2H/t2計算出系統的加速度a,再由g=a(2M+ m0+m)/m求出重力加速度g值即可達成實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