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 likes | 898 Views
公共经济学. 主讲人 :经济系 李林 200 7 年8月. 序 论. 什么是公共经济学 学习安排与说明. 公共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在欧美等西方国家 我国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和研究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新兴且有待发展完善的学科. 当今世界,生活在社会里的每个人或企业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地,更经常地受到来自政府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经济决策等方面的影响,如,税收,政府支出,公债,政府管制。 学习和研究公共经济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E N D
公共经济学 • 主讲人 :经济系 李林 2007年8月
序 论 • 什么是公共经济学 • 学习安排与说明
公共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公共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在欧美等西方国家 • 我国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和研究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新兴且有待发展完善的学科
当今世界,生活在社会里的每个人或企业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地,更经常地受到来自政府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经济决策等方面的影响,如,税收,政府支出,公债,政府管制。当今世界,生活在社会里的每个人或企业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地,更经常地受到来自政府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经济决策等方面的影响,如,税收,政府支出,公债,政府管制。 • 学习和研究公共经济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分析、研究和规范政府行为及其政府职能的科学 ◈研究政府行为(公共部门活动)的理论基础及合理性 ◈研究政府活动的规律性 ◈研究政府的职能
其它说法: • 公共经济学亦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或政府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科学 •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科学行为的科学 • 公共部门:政府及附属物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政府或公共部门活动的规律性 1.政府及其附属物的内涵 一般而言,公共经济学中对政府(即公共部门)的含义分为四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次指中央政府 第二层次指广义政府 第三层次指统一公共部门 第四层次指广义公共部门
2.主要研究政府或公共部门活动的三个层次的内涵2.主要研究政府或公共部门活动的三个层次的内涵 第一个层次 研究财政收支 第二个层次 研究财政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三个层次 研究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公共部门 经济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学习安排与说明 • 课程安排:总学时:54 学 分:3 性 质:专业必修课 • 教材框架 1.第一篇:1—4章侧重阐述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2.第二篇:5—7章侧重阐述公共收支的运行原理 3.第三篇:8—12章侧重阐述公共收入的两个主要形式——税收和公债的理论和制度框架 4.第四篇:13—14章侧重阐述公共部门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及前者对后者的作用机制 关于各篇、各章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指出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 教材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 参考教材 1.《公共经济学》樊勇明 杜莉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 2.《公共经济学》杨志勇 张馨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 3《公共经济学》[英]安东尼·B·阿特金森、[美]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 著,蔡江南、徐文武、邹华明 译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8月第一版 4《政府经济学》孙荣、许洁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公共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 • 公共经济学由财政学发展而来,但是,两者有实质性的变化。表现在: 第一,所依据的经济理论发生了变化 第二,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发生了变化 第三,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
2.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密切联系,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对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是否实现最大化进行分析。 微观经济学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公共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延伸。
3.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渊源更深,公共经济学把政府职能归纳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的调节和经济稳定。 随着宏观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发展,宏观经济分析内容被逐渐排除在一般的公共经济学之外。但这不能说明,宏观经济研究不是公共经济学的内容,而只是学科分工的体现。
4.公共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从福利经济学中引入帕累托最优原则,用于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分析。 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的配置已经到了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就无法改善的境地。
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法学、伦理学 政治学理论,尤其是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经济行为影响极大。在公共选择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法律和伦理标准,从而使公共经济学与法学、伦理学有了内在联系。
公共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1.读书:教材;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2.理论联系实际 学好理论,掌握最新应用技术,实践 3.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
思考题 1.公共经济学的含义及研究对象是什么? 2.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章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 学习目的和思路 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评判入手,分析市场机制的缺陷,揭示政府部门活动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界定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范围和职能。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帕累托效率的含义和资源配置的实现条件;市场失灵的含义及政府经济的活动范围;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 资源配置的效率:含 义与条件 一,效率的含义:帕累托效率
资源配置的两种形式 • 形式: (1)私人经济—市场机制—价格机制 (2)公共经济—政府调节—公共选择 • 特点:在不同的国家,两种资源的配置所占比例不同。
帕累托效率 • 帕累托其人 • 帕累托效率的含义
帕累托(V.Pareto, 1848-1923),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重要经 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教程》. • 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包括: 1)提出序数效用概念; 2)定义了帕累托最优或效率概念; 3)提出了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 返回
帕累托效率的含义: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它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情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 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情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任何一人的情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是缺乏效率的.
帕累托效率的应用 • 帕累托效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很难实现和衡量,所以对于任何的经济措施,评判帕累托效率时经常用到以下两种形式: —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 —宏观上的所得大于宏观上的所失
二,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 MSB=MSC
几个相关的概念 1.MSB:社会边际效益,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意程度. —表示:通过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消费量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表示 —规律: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 2.MSC:社会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表示: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来表示。 —规律: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3.MNB:净边际效益,指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与其社会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3.MNB:净边际效益,指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与其社会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4. TSB:社会总效益,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某种物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5.TSC:社会总成本,指为生产一定量的物品或服务所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价值. 6.TNB:总净效益,指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总效益扣除其社会总成本之后的剩余.
几点结论 1.只要一种物品或服务的MNB是正数,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在这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上,便会获得追加的效益. 2.为了使一种物品或服务效率最大化,物品或服务的产量的增加应当持续到这样一点:MSB=MSC 3.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即“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或劳务上的资源的MSB均等于MSC
第二节 市场失灵:社会公共需要学习目标和思路: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政府经济活动与市场失灵和社会公共需要的联系 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 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 1.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 2.所有的交易都在市场上发生,并且每一市场都有众 多的购买者和销售者; 3.没有任何购买者或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 4.购买者和销售者都可享有充分的信息; 5.资源可充分流动并且可无任何阻碍地流向任何使用者。
完全竞争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1,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当P<MPB时,增加购买量 当P>MPB时,减少购买量 当P=MPB =MSB时,购买量稳定不变
2,生产者的生产行为: 当P<MPC时,减少生产量 当P>MPC时,增加生产量 当P=MPC =MSC时,生产量稳定不变 3,综合上述: P=MPB=MPC=MSB=MSC, 即 MSB=MSC 4,结论: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资源配置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即实现帕累托效率
二、市场机制失灵:公共物品或服务 1.含义一: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公共物品或服务不能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完成,而只能通过非市场方式。 2.原因:价格信号不能充分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 1)MSB>MPB,消费者无能力购买或不愿购买 2)MSC >MPC,生产者无能力生产或不愿生产 3.结论:公共物品或服务只能通过非市场方式生产或提供。
三、市场机制失灵:收入分配不公 1.含义二:在资源配置公平方面,不能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完成,而只能通过非市场方式。 2.原因:个人所拥有或继承的生产要素不同,导致分配收入的差距。 1)每一个人所能提供的生产要素, 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的数量。 2)这些生产要素在市场所能获得的价格。 3.结论: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要通过非市场方式。
四、市场机制失灵:经济稳定发展 1.含义三: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不具有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2.原因:以追求个人最大效益为目的。 3.结论: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需要借助外力,即非市场的方式加以实现。
五、小结: • 市场失灵的含义:又称“市场失效”、“市场缺陷”。即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况。 • 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是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或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也就是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即: 1.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2.调节收入分配。 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社会公共需要的含义和特征 • 含义: 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它指的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 • 社会公共需要与私人个别需要共同构成人类需要不可或缺。 • 特征: (1)整体性。 (2)集中性。 (3)强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