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681 Views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s). 人格障碍. 一、概述 二、人格障碍类型. 一、概述. 1 、概念及特点 2 、分类. 概念及特点. CCMD - 3 : 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 ( 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 ) ,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 DSM - IV 强调病人在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和冲动控制方面的偏离,指出这种偏离类型在长时间内相当稳定,至少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或早期成年时。.
E N D
人格障碍 一、概述 二、人格障碍类型
一、概述 1、概念及特点 2、分类
概念及特点 • CCMD-3: • 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
DSM-IV强调病人在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和冲动控制方面的偏离,指出这种偏离类型在长时间内相当稳定,至少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或早期成年时。DSM-IV强调病人在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和冲动控制方面的偏离,指出这种偏离类型在长时间内相当稳定,至少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或早期成年时。
患病率 • 6-9% (Kathleen ,1986) • 0.13‰(我国,1986)
分类 • DSM-IV将10种人格障碍划分为3大类群: • A类群:行为古怪、奇异 • B类群:戏剧化、情感强烈、不稳定 • C类群:紧张、焦虑行为
人格障碍类型 cluster A cluster B cluster C 偏执型 表演型 回避型 分裂型 自恋型 依赖性 分裂样 反社会型 强迫型 边缘型
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D) 1、临床特征 2、形成原因 3、治疗
临床特征 • 主要特征:猜疑、偏执 • 表现为对他人持久的不信任,社会隔离,过分警惕 • 患病率不详 • 临床发现男性居多
形成原因 • 生物学原因 •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较多 • 心理分析 • 偏执来自无意识中强烈的仇恨和敌意的外向投射 • 认知的观点 • 与歪曲的认知或想法有关 • 文化因素 • 特殊人群,如犯人、难民、有听力障碍的人等易形成这种人格障碍
治疗 • 建立信任关系非常重要 • 心理动力学治疗 • 认知治疗
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D) 1、临床特征 2、形成原因 3、治疗
临床特征 • 特征:社会隔绝、情感疏远 • 表现为孤单、冷淡的沉默,不介入日常事务,不交际,不关心他人。将精力投注于非人类的事物(如数学) • 患病率 • 美、德等国采用PDQ(人格障碍诊断问卷)、SCID等得到的患病率为0.7-1.6% • 男性多见
形成原因 • 生物学 • 可能有与孤独症类似的生理机能缺陷 • 心理动力学 • 基本的接触需要没有获得满足 • 认知治疗 • 不能有效的关注周围的情况来获得准确的感知 • 社会心理 • 在早期学习、人际交往中形成问题
治疗 • 心理治疗 • 发展对社会关系的兴趣,认识社会关系的价值 • 社交技能训练
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type) 1、临床特征 2、形成原因 3、治疗
临床特征 • 特征 • 社会隔绝、情感疏远、古怪行为、多疑 表现为认识或感知方面的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 • 患病率 • 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人格障碍
形成原因 • 生物学的解释 • 精神分裂症亲属中有较高的此型患病率
治疗 • 心理治疗: • 社交技能训练 • 帮助其与人交往,减少对他人的不信任感 • 药物治疗: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可使其症状有中等程度的改善
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D) 1、临床特征 2、形成原因 3、治疗
临床特征 • 又称癔症型、寻求注意型、或心理幼稚型 • 特征 • 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 • 表现:需要情爱和注意、依赖性、作弄他人的倾向 • 患病率 • 美、德等国采用PDQ、SCID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的为1.3-3.0% • 女性2倍于男性
形成原因 • 对其原因或治疗的研究少 • 心理分析理论 • 作为对内心低自尊感的一种反抗,病人总是试图成为他人的注意中心。
治疗 • 对人际关系治疗 • 奖励与惩罚结合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D) 1、临床特征 2、形成原因 3、治疗
临床特征 • 特征 • 妄自尊大观念 • 表现:自我中心,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 患病率 • 美、德等国:0-0.4%
形成原因 • 心理分析 • 家长对其子女不爱和不接受的行为方式 • 行为和认知模型 • 过分积极的赞赏或宠爱 • 社会影响因素 • 及时行乐、个人主义、竞争和成功等观念影响
治疗 • 对治疗的研究非常有限 • 心理治疗主要集中于其被扭曲的自我(自我夸大感),对评价的病态的敏感等方面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D) 1、临床特征 2、形成原因 3、治疗
临床特征 • 特征 • 经常发生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 表现:工作不良,婚姻不良,酒精与药物滥用,情感肤浅、无情、自我中心,不诚实、欺骗、作弄他人,冲动性、攻击性及法律问题等 • 患病率 • Vaillant & Perry (1985) 在0.05-15% 之间 • 男性多于女性
形成原因 • 生物学因素 • 遗传、神经生物学的假说 • 社会心理学 • 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情感和父母粗暴拒绝 • 心理分析 • 超我发展不完善 • 认知心理学 • 在道德原则和推理能力上的发展滞后
治疗 • 传统的心理治疗和医学治疗均无显著的效果 • 行为治疗 • 学习对问题情境作新的反应 • 认知治疗 • 提高其认知能力,改善社会和道德行为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D) 1、临床特征 2、形成原因 3、治疗
临床特征 • 特征 • 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 • 表现:人际关系不良,不能耐受孤独,常感孤单和空虚,易抑郁,情绪不稳定,行为具冲动性,易发生自伤、自杀行为,存在自我认同障碍 • 患病率 • 美、德等国:0.2-4.6% • 女性多于男性
形成原因 • 生物学的解释 神经系统或脑内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 • 心理动力学的解释 • 父母对子女的不接纳 • 社会心理学 • 对被遗弃的恐惧 • 早期创伤,包括身体、性虐待
治疗 • 治疗非常困难 • 认知行为治疗 • 心理动力学治疗 • 集体治疗 • 与若干个人形成较亲密的依恋关系 • 药物治疗 • 可减缓其冲动性,减轻抑郁等
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D) 1、临床特征 2、形成原因 3、治疗
临床特征 • 特征 • 长期和全面地脱离社会关系 • 表现:对人回避、退缩,过分敏感,焦虑,对自我价值缺乏信心 • 患病率 • 美、德等国:0.4-1.6% • 女性多于男性
形成原因 • 生物学的解释 • 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易患病的基因 • 认知行为模型的解释 • 习得性恐惧、不安的思维方式 • 社会心理学的解释 • 羞耻感,与童年时期经历有关
治疗 • 支持和共情非常重要 • 心理动力学 • 揭示其症状的根源,使自我强壮起来 • 认知行为治疗 • 认知重建、社交技能训练和暴露疗法 • 集体治疗 • 结合使用暴露疗法、角色扮演法等 • 药物治疗 • 降低焦虑
依赖性人格障碍(Dependent PD) 1、临床特征 2、形成原因 3、治疗
临床特征 • 又称不适当型(inadequate) • 特征 • 缺乏自信、依附他人 • 表现:轻微应激即退却,寻求帮助,需要保护,性关系不成熟,往往存在婚姻问题,缺乏亲密朋友 • 患病率 • 美、德等国:0.3-6.7%
形成原因 • 社会心理学 • 父母出于爱或独裁的目的过分保护孩子 • 认知理论 • 适应不良信念
治疗 • 行为和认知疗法 • 认知重建、自信训练 • 人本主义治疗 • 集体治疗
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D) 1、临床特征 2、形成原因 3、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