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k likes | 1.31k Views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光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 第六章 光电探测技术 第十一、十二讲. School of Physics and Microelectronics Science. 2013 年 04 月. 第十一讲. 1. 5. 光调制技术 — 光信息系统的信号加载与控制( 回顾第十讲内容 ). 绪 论 . 5.1. 5.2. 5.5. 5.3. 5.4. 磁光调制. 晶体光学基础. 电光调制.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 声光调制. 平均折射率 距离 V s x.
E N D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光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 第六章 光电探测技术 第十一、十二讲 School of Physics and Microelectronics Science 2013 年 04 月
第十一讲 1 5 光调制技术—光信息系统的信号加载与控制(回顾第十讲内容) 绪 论 5.1 5.2 5.5 5.3 5.4 磁光调制 晶体光学基础 电光调制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 声光调制
平均折射率 距离 Vs x (a) 超声行波 (b) 超声驻波 图 5-14 介质中的声波场 5.4.1 弹光效应 5.4.2声光衍射 5.4.3 声光器件 • 声波应变场改变某些类型晶体折射率, • 声波周期性,引起折射率周期变化,产生类似光栅光学结构,对入射光波调制, • 调制——声光调制。 压光效应 声光效应 Bij逆介电张量 Pijkl压光系数张量,Skl应变张量, 双折射率取决P11, P12差,声场改变引起光学性能改变。 行波声场 驻波场 • 隔Ts/2,折射率在波腹变化一次,波节不变——波通过介质得到调制光频率为超声波频率2倍。
声光效应形式: 声波传播方向 2级 声波传播方向 透射波 透射波 反射波 入射波 入射波 1级 衍射波 入射波 声波传播方向 0级 1级 2级 拉曼 — 奈斯声光衍射 布拉格方式(反射) 布拉格方式(透射) 声波传播方向 入射波 衍射波 Bragg布拉格声光衍射效应 聚焦 拉曼 - 纳斯方式 布拉格方式(聚焦) 5.4.1 弹光效应 5.4.2声光衍射 5.4.3 声光器件 • 声光衍射的定性描述 •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可分为行波与驻波两种形式 • 拉曼-奈斯衍射 • 声光布喇格衍射 声频越高,n越大(n场振幅) 衍射极值方向合成光波场强: • k0n0sinm-mK=0,E取极大值。 • m取不同值,不同角方向衍射光取极大值。一定、,仅某些角满足: • 各级衍射光强关于零级极值对称分布: • 衍射光产生多普勒频移:
声波传播方向 2级 声波传播方向 拉曼 - 纳斯方式 透射波 布拉格方式(透射) 入射波 入射波 1级 衍射波 0级 1级 一级衍射效率 2级 线性调制指数 图5-19拉曼–奈斯声光调制器图 图5-19拉曼–布拉格声光调制器 5.4.1 弹光效应 5.4.2 声光衍射 5.4.3 声光器件 声光调制器 声光偏转器 (1) 拉曼-奈斯型声光调制器 (2) 布喇格型声光调制器 衍射效率 (声强度)
声波传播方向 透射波 布拉格方式(透射) 入射波 衍射波 5.4.1 弹光效应 5.4.2 声光衍射 5.4.3 声光器件 声光调制器 声光偏转器 满足布喇格衍射:衍射光与入射光束间夹角: 求微分得 • 光束偏转角d与声频变化d成正比; • 改变声频可改变光束方向。
图5-22线性磁光调制器结构示意图 5.5.1法拉第效应 5.5.2 旋光现象 5.5.2 天然旋光效应与磁光效应的本质区别 • 法拉第效应: • 法拉第1845年发现:一束平面偏振光通过磁场作用下某些物质,偏振面受到∝外加磁场//传播方向分量作用发生偏转—法拉第效应。 磁光效应:不具备旋光现象晶体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旋光现象。 天然旋光效应:线偏振光沿光轴方向通过天然介质,偏振面旋转现象,也称旋光现象。 偏转角: 旋光效应:光通过某些等轴或沿光轴通过单轴晶体,线偏振光仍发生偏转现象。 偏转 相位差 • 磁致旋光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与光传播方向无关,光往返通过法拉第旋光物质时,偏转角度↑一倍; • 旋转角
光电子技术 光源 ? 传输 调制 显示 探测 成像
按信息传递的各个环节划分 对应相应技术器件
讲授内容 11 6 3 光电探测技术(十一、十二讲) 激光原理与技术(三、四、五讲) 连续可调太赫兹超常材料宽带低损超吸收器(二十四讲) 第十一讲 1 绪 论(一讲) 2 光学基础知识与光场传播规律(二讲) 4 光波导技术基础(六、七讲) 5 光调制技术—光信息系统的信号加载与控制(八、九、十讲) 7 光电显示技术(十三、十四、十五讲) 光通信无源器件技术(十六、十七、十八、十九讲) 8 9 光盘与光存储技术(二十、二十一、二十二讲) 10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与应用的探究(二十三讲)
6 光电探测技术 6.2 6.3 6.4 6.1 光探测器性能参数 光电探测方式 光电探测的物理效应 光电探测器
光调制: • 改变光波(电磁波)振幅、强度、相位、频率或偏振参数,使传播光波携带信息过程; • 光电探测技术基础: • 光电探测技术:把被调制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将信息提出技术; • 光 探 测 过 程:光频解调; • 光 探 测 器:将光辐射能量转换成便于测量物理量器件。
光电探测技术发展历史: • 1873年,英国Smith和May在大西洋横断海底电信局实验发现,光照射到用作电阻Se棒,R改变30%; • 同年Simens将Pt绕在Se棒,制成第一个光电池; • 1888年,德国Hallwachs作Hertz电磁波实验,发现光照射到金属表面引起电子发射; • 1909年,Richtmeyer发现,封入真空中Na光电阴极发射电子总数∝照射光子数,奠定光电管基础; • 美国Zworkyn研制各种光电阴极材料,造光电倍增管,1933年发明光电摄像管; • 1950年,美国Weimer研制光导摄像管; • 1970年Boyle发明CCD(电荷耦合器件)。 • 今激光发展促进光电探测,光电探测器件工业化、商品化,摄像机微型化。 • 激光提供巨大带宽与信息容量,光电探测技术在信息光电子技术重要意义。
量子效率 • 响应度 R • 灵敏度 S • 光谱响应 • 噪声等效功率 NEP • 探测度 D • 频率响应 R(f) • 表征光探测器性能: • 量子效率,响应度R,灵敏度S,噪声等效功率NEP,探测度D, 光谱响应和频率响应R(f)。 • 量子效率—量子产额: 每个入射光子释放平均电子数。 与入射光子能量(入射光)有关。 • 内光电效应与材料内电子扩散长度有关; • 外光电效应与光电材料表面逸出功有关。 • 表达式: P入射到探测器光功率 Ic入射光产生平均光电流 P/h单位t入射光子平均数 Ic/e单位t产生光电子平均数 e电子电荷 • 理想光探测器=1,实际<1. • 光电倍增管、雪崩光电二极管有内部增益光探测器,可>1.
量子效率 • 响应度 R • 灵敏度 S • 光谱响应 • 噪声等效功率 NEP • 探测度 D • 频率响应 R(f) • 响应度R,探测器输出信号电压Vs与输入光功率P比: • 单位V/W.
量子效率 • 响应度 R • 灵敏度 S • 光谱响应 • 噪声等效功率 NEP • 探测度 D • 频率响应 R(f) • 灵敏度S,探测器输出信号电流Is与输入光功率P比: • 响应度R和灵敏度S描述探测器输出电信号与输入光功率关系,是函数;
图6-1光电探测器与热电探测器的光谱响应曲线 • 量子效率 • 响应度 R • 灵敏度 S • 光谱响应 • 噪声等效功率 NEP • 探测度 D • 频率响应 R(f) • 光谱响应,表征R(S)随变化特性。 • 光探测器基于光电效应,存在最低0,入射光 >0才有响应信号输出, 存在探测极限c, • <c,探测器对某()光响应与探测器对该光子吸收速率、单位t入射光子数密度成正比; • <c,响应随↑线性↑。 • >c,光谱响应曲线迅速↓到0。 • 光谱响应另一重要参量——响应峰值——相对光谱响应曲线对应最高响应率辐射。
量子效率 • 响应度 R • 灵敏度 S • 光谱响应 • 噪声等效功率 NEP • 探测度 D • 频率响应 R(f) • 噪声等效功率NEP,相应于单位信噪比入射光功率,表征探测器探测能力,定义: Vs探测器输出信号V Vn探测器噪声V • NEP越小,探测能力越强。 • NEP另一表达式: • 噪声频谱很宽,为↓噪声影响,将探测器后面放大器做成窄带通,中心选调制。信号不受损失噪声可被滤去,NEP↓,NEP定义: • f放大器带宽。
量子效率 • 响应度 R • 灵敏度 S • 光谱响应 • 噪声等效功率 NEP • 探测度 D • 频率响应 R(f) • 探测度D,NEP倒数,单位入射功率相应信噪比。 • 归一化探测度D*比D更体现探测器性能。 • D*单位探测器面积、单位带宽探测度,定义: • Ad探测器面积,f 放大器带宽。 • D*和NEP都是函数,噪声和信号调制有关,D*是调制函数。
响应度 响度响应度 图6-2光探测器频率响应曲线 • 量子效率 • 响应度 R • 灵敏度 S • 光谱响应 • 噪声等效功率 NEP • 探测度 D • 频率响应 R(f) • 频率响应R(f),描述光探测器响应度在入射光不变,随入射光调制变化特性参数。 • 光探测器对加在光载波上电调制信号响应能力反应; • 表征光探测器特性参数。
量子效率 • 响应度 R • 灵敏度 S • 光谱响应 • 噪声等效功率 NEP • 探测度 D • 频率响应 R(f) • 除以上参数,有: • 暗 电 流 I:没有信号和背景辐射时通过探测器I; • 工作温度T:非冷却型探测器环境T; 冷却型探测器冷却源标称T; • 响应时间t:探测器将入射辐射转变为信号V或I弛豫t; • 光敏 面积:灵敏元几何面积。
6 光电探测技术 6.2 6.3 6.4 6.1 光探测器性能参数 光电探测方式 光电探测的物理效应 光电探测器
6.2.1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6.2.2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 光探测器光吸收过程由光量子作用产生,量子作用由检测系统读取大小,输出由光量子吸收率决定,不由光量子能量决定; • 工作原理:单位t探测器输出电信号∝光生载流子数; 单位t光生载流子数,载流子跃迁速率,∝总入射光场振幅平方: 入射缓变场 与 合成: 于是:
图6-3直接探测系统 6.2.1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6.2.2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单位t光生载流子数、载流子跃迁速率 (1)——直接探测,探测器输出电信号∝光生载流子跃迁速率,光生载流子跃迁速率又∝ (入射光功率),探测器输出I是入射光功率线性函数,图: 把被调制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将信息提出技术 • 优点: 能检测光强及光强变化,非相干辐射唯一探测方法; • 缺点: 对相干辐射进行直接探测简单、方便、室温运转, 但不能反映光载波频率及相位变化; 探测灵敏度低,信噪比差。
图6-4外差探测系统 外差探测系统 图6-3直接探测系统 6.2.1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6.2.2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2),跃迁几率中除两入射光功率数量和 常数项外, 包含以=2-1振荡、相位=2-1分量E1E2cos(t+); 单位t光生载流子数、载流子跃迁速率 反映入射相干光载波 及相位变化,对应外差探测方式——相干探测,图: • 优点:外差探测消除背景噪声和暗I影响,↑探测灵敏度,达理想量子极限, 可探测光强调制信号,用于 或相位调制波探测; • 缺点:系统复杂,对信号光与本振光要求高,技术困难,成本高。 • 激光高度相干性、单色性和方向性,光频外差探测成为现实。 • 光电探测器除有解调光功率包络变化功能外,只要光谱响应匹配,可实现外差探测。
直接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外差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6.2.1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6.2.2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目的:求功率信噪比SNR=Pc/Ps 单位t光生载流子数、载流子跃迁率 • 直接探测调制信号频率m,光信号频率s,调制光信号es(t): • 光电探测器响应t远>光 化周期,光电转换过程是光场变化t 积分响应: • 入射到探测器上平均光功率: 量子效率 • 入射光在有内增益G探测器光敏面上输出平均电功率:
直接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外差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6.2.1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6.2.2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入射光在有内增益G探测器光敏面上输出平均电功率: 量子效率 直接探测,入射光产生光I: 常数项直流部分=0 直接探测:只响应光功率时变信息,不考虑直流部分:
直接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外差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6.2.1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6.2.2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直接探测,入射光产生光I: 响应 对应光探测器 响应,不是光谱响应, 太高,光电探测器不能响应,考虑自增益,直接探测光探测器实际输出I: 功率信噪比: Ps:入射到探测器平均光功率 Pc:有内增益G探测器光敏面输出平均电功率 G光探测器内增益; ib背景光I; id光电阴极暗I; Pns, Pnb, Pnd, PnT光电倍增管信号光噪声功率·、背景光噪声功率、暗I产生噪声功率和热噪声功率;
直接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外差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6.2.1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6.2.2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Pns信号光噪声功率, Pnb背景光噪声功率, Pnd暗I产生噪声功率和PnT热噪声功率 光电倍增管: , , , 信噪比: 光电二极管: , , , G=1,信噪比: 推得,只存在光信号噪声,不考虑其他噪声信号极限噪声: 见下页推导!
直接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外差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6.2.1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6.2.2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直接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外差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6.2.1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6.2.2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 光频外差探测同无线电波外差接收原理,有两束满足相干条件光束。 • 光外差探测系统光电探测器起光学混频器作用,它响应信号光与本振光差频分量,输出中频光I。 • 探测量利用信号光和本振光在光电探测器光敏面干涉得出,外差探测称相干探测。 • 光外差探测中光电转换不是检波,是“转换”过程,被测信号E1cos1t与第二个光场,本地振荡场E2cos(1+)t混频,产生频移(<<1), 把以1为载频光频信息转换到以为载频中频I上。转换是本地振荡光波作用,使光外差探测天然地有转换增益G。 • 直接探测为基准描述:
直接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外差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6.2.1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6.2.2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直接探测为基准描述转换增益: 式中, 信号光功率, 本振光功率,P探测器输出电功率, 中频光功率: 入射到光电阴极总电场: 量子效率
直接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外差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6.2.1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6.2.2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外差探测,入射光产生光I: 量子效率 推得 这两项直流部分 不考虑直流部分: 直接探测为基准描述转换增益 噪声等效功率 Ps:入射到探测器平均光功率;Pc:有内增益G探测器光敏面输出平均电功率 • 外差探测中,本振散粒噪声远>热噪声及其他散粒噪声,推得外差探测极限灵敏度: 直接探测极限灵敏度 • NEP光外差探测量子极限(噪声等效功率)。 • 比较外差与直接探测极限灵敏度:二者形式相似。外差探测远<直接探测值,外差探测极限灵敏度远>直接探测极限灵敏度。 • 原因:外差探测中高质量本振光束给信号光束提供了转换增益,还清除探测器内部噪声。 灵敏度S
6 光电探测技术 6.2 6.3 6.4 6.1 光探测器性能参数 光电探测方式 光电探测的物理效应 光电探测器
光电探测物理效应三大类: • 光电效应、 • 光热效应和 • 波相互作用效应, • 光电效应最广泛。
(1)光电效应:入射光光子与物质中电子相互作用产生载流子效应。 • 光电效应光子效应:单个光子性质对产生光电子直接作用一类光电效应。 • 根据效应发生部位和性质,分:外光电效应和内光电效应。 • 外光电效应:物质表面光电转换,包括 • 光阴极直接向外放出电子,例:物质表面光电发射; • 内光电效应:物质内部光电转换,半导体内部载流子产生,包括: • 光电导效应与 • 光伏效应。 • 光电效应探测器吸收光子,引起原子或分子内部电子状态改变, 光子能量大小影响内部电子状态改变大小, • 探测器受限制,存在“红限”——截止波长c: • c真空光速, • E:外光电效应为表面逸出功; 内光电效应为半导体禁带宽度。
(2)光热效应:物体吸收光,引起T升高↑效应。 • 探测器件吸收光辐射能量,不直接引起内部电子状态变,吸收光能变为晶格热运动能,引起探测元件T↑,使探测元件电学或其他物理性质变化现象。 • 探测体用Pt, Ni, Au金属和热敏电阻、热释电器件、超导体。 • 光热效应对光波没有选择性,材料在红外波段热效应更强, • 光热效应用:对红外辐射、特别长红外线测量,多激光功率计用该种探测器; • 温升是热积累作用, • 特点: • 光热效应速度慢,易受环境T变化影响。 (3)波相互作用效应:激光与敏感材料相互作用过程产生参量效应, • 包括:非线性光学效应和 超导量子效应。
6.3.1 外光电效应—光电发射效应 6.3.2 内光电效应 6.3.3 光热效应 • 外光电效应:物质表面光电转换,包括: • 光阴极直接向外部放出电子。 • 金属或半导体受光照,入射光子能量h足够大,它和物质中电子相互作用, 使电子从材料表面逸出——光电发射效应——外光电效应。 • 能产生光电发射效应物体——光电发射体, 光电管——光阴极。 • 光电发射效应是真空光电器件中光电阴极物理基础, • 基本定律:
6.3.1 外光电效应—光电发射效应 6.3.2 内光电效应 6.3.3 光热效应 光电效应第一定律—斯托列托夫定律 光电发射第二定律—爱因斯坦定律 • 照射到光电阴极上入射光 或频谱成分不变,饱和光I(单位t 发射光电子数)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灵敏度S,探测器输出信号电流Is与输入光功率P比 ic光电流; I入射光强; S该阴极对入射光线灵敏度; 饱和光电流定律: 量子效率 P(t) t时刻入射到探测器上光功率; 探测器量子效率; 称——光电转换定律。
6.3.1 外光电效应—光电发射效应 6.3.2 内光电效应 6.3.3 光热效应 光电效应第一定律—斯托列托夫定律 光电发射第二定律—爱因斯坦定律 • 发射体内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发射体表面逸出功,电子以一定速度从发射体表面发射, • 光电子离开发射体表面初动能随入射光 线性↑,与入射光强度无关, 光电子初动能,m电子质量,v电子离开发射体表面速度,h 入射光子能量,E逸出功(从表面逸所需最低能量)——功函数; 表明,入射光子须有足够能量,至少=逸出功,才发生光发射; 外光电效应发生条件: 截止:
6.3.1 外光电效应—光电发射效应 6.3.2 内光电效应 6.3.3 光热效应 光电效应第一定律—斯托列托夫定律 光电发射第二定律—爱因斯坦定律 截止 • 入射光>c,无论光强多大、照射t多长,都没有光电子发射。 • 光电发射三个过程: • 光射入物体,物体中电子吸收光子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 受激电子从受激处出发,向表面运动,同其它电子或晶格碰撞失去能量; • 到达表面电子克服表面势垒对其束缚,逸出形成光电子。 • 光电发射对阴极材料要求: • 对光吸收大,以便体内有较多电子受激发射; • 电子受激发生在表面附近,使碰撞损失尽量小; • 材料逸出功小(从表面逸出需最低能量),使到达表面电子易逸出; • 电导率好,能通过外电源补充光电发射失去电子。
金属的光电发射 半导体光电发射 6.3.1 外光电效应—光电发射效应 6.3.2 内光电效应 6.3.3 光热效应 光电效应第一定律—斯托列托夫定律 光电发射第二定律—爱因斯坦定律 • 金属反射掉大部分入射可见光(反射系数>90%),吸收效率低,光电子与金属中大量自由电子碰撞,能量损失大, • 表面附近(几nm内)光电子才可能克服逸出功(>3eV)发出光电子; • 能量<3eV可见光难产生光电发射; • 仅铯(Cs)(逸出功2eV)对可见光灵敏,可用于可见光电极, 量子效率低(<0.1%),光电发射前两阶段(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受激电子从受激处出发向表面运动)能量损耗极大。
金属的光电发射 半导体光电发射 6.3.1 外光电效应—光电发射效应 6.3.2 内光电效应 6.3.3 光热效应 光电效应第一定律—斯托列托夫定律 光电发射第二定律—爱因斯坦定律 • 半导体光电发射光电逸出参量(金属仅逸出功): 1)电子亲和势: 导带底电子向真空逸出需最低能量=真空能级(真空中静止电子能量)与导带底能级差; • 表面亲和势和体内亲和势: • 表面亲和势:材料参量,与掺杂、表面能带弯曲无关; • 体内亲和势:不是材料参量,随表面能带弯曲变化。 2)电子逸出功: 描述材料表面对电子束缚强弱物理量=电子逸出表面需最低能量,光电发射能量阈值。 • 金属:有大量自由电子,没有禁带: • EF以下电子填满, • EF费米能级以上空态,表面能受内外电场影响很小,EF只决定于材料, • 金属逸出功定义:T=0K真空能级与EF差,是材料参量,为电子发射能量阈值。
金属的光电发射 半导体光电发射 6.3.1 外光电效应—光电发射效应 6.3.2 内光电效应 6.3.3 光热效应 光电效应第一定律—斯托列托夫定律 光电发射第二定律—爱因斯坦定律 • 半导体:自由电子少,有禁带,EF在禁带中,随掺杂和内外场变化, 真空能级与EF差不是材料参量。 • 半导体逸出功定义:T=0K真空能级与电子发射中心能级差, • 电子发射中心能级有的是价带顶,有的是导带底,不管逸出功从何算起,都含亲和势, • 半导体少用逸出功,用亲和势判别光电子发射难易, • 光电发射能量阈值用:亲和势加禁带宽度计算。 • n型半导体:能带向上弯曲,体内电子亲和势比能带不弯曲时↑势垒高度eUs,逸出功↑,体内光电子发射更困难; • p型半导体:能带向下弯曲,逸出功↓,利于体内光电子发射。 • 实用光电阴极用p型半导体作衬底,上面涂带正电金属或n型半导体材料。 • 进一步↓能带弯曲可使光电子发射来自体内,量子效率↑; • 用费米能级靠近价带强p型半导体使热电子发射导致暗I 较小。
第十二讲 6 光电探测技术(回顾第十一讲内容) 6.2 6.3 6.4 6.1 光探测器性能参数 光电探测方式 光电探测的物理效应 光电探测器
图6-1光电探测器与热电探测器的光谱响应曲线 图 6-2 光探测器频率响应曲线 • 量子效率 • 响应度 R • 灵敏度 S • 光谱响应 • 噪声等效功率 NEP • 探测度 D • 频率响应 R(f) 量子效率 响应度 R 灵敏度 S 光谱响应 P入射到探测器光功率 Ic入射光产生平均光I P/h单位t入射光子平均数 Ic/e单位t产生光电子平均数 e电子电荷 探测器输出信号Vs 输入光功率P 探测器输出信号Is 输入光功率P 噪声等效功率 NEP 探测度 D 频率响应 R(f) Vs探测器输出信号V Vn探测器噪声V
工作原理:单位t探测器输出电信号∝光生载流子数;单位t光生载流子数,载流子跃迁速率,∝总入射光场振幅平方: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外差探测系统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6.2.1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6.2.2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6.2.1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6.2.2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直接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外差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 直接探测调制信号频率m,光信号频率s,调制光信号es(t): • 光电探测器响应t远>光化周期,光电转换过程是光场变化t积分响应: • 入射到探测器上平均光功率: • 入射光在有内增益G探测器光敏面上输出平均电功率: 功率信噪比: 光电倍增管: 信噪比: 噪声等效功率 NEP 光电二极管: G=1,信噪比:
6.2.1 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6.2.2 两种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直接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外差探测方式性能分析 外差探测,入射光产生光I: 推得 这两项直流部分 不考虑直流部分: • 外差探测中,本振散粒噪声远>热噪声及其他散粒噪声,推得外差探测极限灵敏度: 直接探测极限灵敏度 • NEP光外差探测量子极限(噪声等效功率)。 • 比较外差与直接探测极限灵敏度得:二者形式相似。外差探测中远<直接探测中值,外差探测极限灵敏度远>直接探测极限灵敏度。 • 原因:外差探测中高质量本振光束给信号光束提供了转换增益,清除探测器内部噪声。 灵敏度S
6.3.1 外光电效应—光电发射效应 6.3.2 内光电效应 6.3.3 光热效应 光电效应第一定律—斯托列托夫定律 光电发射第二定律—爱因斯坦定律 (1) 光电效应:入射光光子与物质中电子相互作用产生载流子效应。 (2) 光热效应:物体吸收光,引起T升高↑效应。 (3) 波相互作用效应:激光与敏感材料相互作用过程产生参量效应, • 照射到光电阴极上入射光或频谱成分不变,饱和光I(单位t发射光电子数)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光电效应第一定律—斯托列托夫定律 • 发射体内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发射体表面逸出功,电子以一定速度从发射体表面发射, • 光电子离开发射体表面初动能随入射光线性↑,与入射光强度无关——爱因斯坦定律 • 金属反射掉大部分入射可见光(反射系数>90%),吸收效率低,光电子与金属中大量自由电子碰撞,能量损失大,表面附近(几nm内)光电子才可能克服逸出功(>3eV)发出光电子; • 半导体光电发射光电逸出参量(金属仅逸出功): 1)电子亲和势:导带底电子向真空逸出需最低能量=真空能级(真空中静止电子能量)与导带底能级差; 2)电子逸出功:描述表面对电子束缚强弱物理量=电子逸出表面需最低能量,光电发射能量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