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842 Views
第三节 雨果. 外国文学史 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期欧美文学. 维克多 · 雨果 Victor Hugo. 维克多 · 雨果 (1802-1885 ) , 19 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雨果一生坎坷而丰富,他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倡导者。. 雨果的创作概述. 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
E N D
第三节 雨果 外国文学史 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期欧美文学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 ,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雨果一生坎坷而丰富,他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倡导者。
雨果的创作概述 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2、你能从伽西莫多的一大颗眼泪中读到什么?2、你能从伽西莫多的一大颗眼泪中读到什么? 人性的光辉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 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对弱者的同情与帮助是世上最美的人性。 第一次有人同情并帮助他,他感动级了!他流的是悔恨、感激的泪,也是善良、知恩的泪。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 ——雨果
● 1、1827年以前:保皇主义倾向。 1802年2月26日,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领,母亲是个天主教徒,信奉旧教,拥护王室,在政治倾向上与父亲不同。雨果青年时期思想比较保守,和母亲的影响有直接联系。 一、雨果生平及创作,时代背景 雨果故居——贝尚松
第一个时期 雨果很早就显露文学才华,早年的诗歌受到过法兰西学士院褒奖并获得过路易十八的奖金。1822年发表《颂诗集》,歌颂封建王朝和天主教,获国王的年金赏赐;1823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冰岛恶魔》,有明显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十分崇拜消极浪漫主义代表夏多布里昂。表示:“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事无成。” 夏多布里昂
● 2、 1827-1831年:走向自由主义。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因不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而未能演出,但其序言却成了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在这篇文章里,雨果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美丑对照原则。 第二个时期 《<克伦威尔>序言》 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美丑对照原则
第二个时期 • 1830年,戏剧《欧那尼》正式上演,浪漫派与伪古典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后,浪漫派宣告胜利。 • 1831年,《巴黎圣母院》出版,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
《欧那尼》之战(1830.2.25) 《欧那尼》(1830),雨果的浪漫戏剧代表作,法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雨果的艺术必须获得解放的思想。 1830年2月25日首次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上演时,长发披肩的浪漫派青年和身穿燕尾服的古典派文人在剧场里打起来。《欧那尼》连续上演了45天,浪漫派取得胜利,占领了戏剧舞台。文学史称为《欧那尼》之战。
一出破坏“三一律”的浪漫剧 《欧那尼》是五幕诗剧,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叙述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与公爵吕古梅的侄女莎尔相爱,遭到国王卡尔洛阻挠,公爵破坏,最后双双死去。 时间:没有明确标志。 地点:五幕的场景都不同,分别在5个地方。公爵卧室、广场、山间别墅、墓室、欧那尼阳台。 情节:两条情节线,欧那尼和莎尔的爱情,欧那尼与国王的斗争,为父复仇。 返回
上演图片 返回
巴黎圣母院(1831) 雨果浪漫小说代表作。小说故事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表现反封建的主题。 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遭到教会和王权的迫害,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攻打巴黎圣母院,国王派遣军队镇压。
第三个时期 3、30-40年代:思想困惑、精神探索时期。 1834年中篇小说《克洛德·格》探讨了工人贫困和由此造成的犯罪问题。 三十年代,《秋叶集》、《暮歌集》、《心声集》、《光影集》。
从40年代开始,雨果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1841年入选法兰西学士院。 1845年进入上议院,被封为“法兰西贵族世卿”。 1850年成为贵族院议员。 1846年,雨果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转向资产阶级共和主义。1848年的法国革命对雨果的思想和创作的转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积极参加共和主义的政治活动。
第四个时期 4、50-60年代:流亡生涯,走向共和主义。 1851年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雨果参与共和党组织的反政变起义,因此遭受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历时十九年。 流亡使雨果回到了自我。在流亡期间,雨果不屈不挠地与独裁政权作斗争。发表《小拿破仑》、《一桩罪恶史》、《惩罚集》。《最后的话》。 流亡期间达到创作的高潮。生活方面悲哀相继,他仍笔耕不辍,以非凡的毅力写出了《静观集》、《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作品。
《最后的话》 如果只剩下一千个人, 我定是其中之一, 万一只剩下一百个人, 我还是不放下武器, 如果只剩下十个人, 我就是那第十名, 如果只剩下一个, 我就是那最后的一个人。
第五个时期 5、70-80年代:走向新的人道主义。 1870年,拿破仑第三垮台,雨果回到巴黎,受到热烈欢迎。普法战争爆发后,他表现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巴黎公社失败后,他奔走呼吁,保护社员。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雨果仍然创作不辍。完成《凶年集》、《九三年》、《历代传说》等。 “在绝对的正确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逝 世 • 1885年5月22日,雨果因肺充血,在巴黎逝世,法兰西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两百万人参加了隆重的葬礼。他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先贤祠 先贤祠位于巴黎塞纳河左岸,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历史名人的圣殿,是埋葬历代伟人的墓地。安葬着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和大仲马等。至2002年,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二、浪漫的雨果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堕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雨果在《内心的声音》中隐写其情人的诗句:“你还没见过她,那是个夜晚 / 众星现于天上 / 她突然来到你眼前,清新而美丽 ……”。
雨果的夫人 雨果苦恋的情人,后成为他妻子的阿黛尔
雨果的情人 与阿黛尔分享雨果柔情的朱丽叶
雨果的情人 与雨果热恋并同居过一段时间的德安娜
雨果的情人 波哈特是精力充沛的雨果晚年的一个漂亮情妇
雨果的子孙 满脸幸福的雨果抱着他最心爱的孙子乔治与珍尼
三、主要创作 30—40年代: 5部诗集: 《东方集》《秋叶集》《晨夕集》《心声集》《光与影集》 6部戏剧: 50年代后的主要小说: 《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雨果是浪漫主义手法的集大成者: 第一,雨果是运用对照手法的大师。 第二,雨果善于塑造下层人物的形象。 第三,雨果力图以史诗的气魄和规模去再现社会和历史。 第四,情节的传奇性。 第五,雨果注重心理描写。 第六,雨果善于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 雨果是一位高超的语言大师,他那种游刃有余的语言运用与控制能力令一代代作家叹为观止。波德莱尔“法国词汇从他嘴里说出来,就能变成一个世界,一个色彩缤纷、富于旋律、变幻不定的天地。” 返回
1、《九三年》 《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说,出版于1874年,以共和国军队平息旺代叛乱为中心事件,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的塑造,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 这个跌宕起伏、摄人心魄的故事寄寓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被认为是雨果毕生追寻人道主义的自我总结。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代,纷繁复杂的阶级斗争极为激烈。法国封建王朝被推翻后,保王党在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和旺代地区率领十万农民发动叛乱,前侯爵朗特纳克成为叛乱的首领,企图占据一个海边据点引英国军队登岸。国民公会派遣教士出身的西姆尔丹作为共和国政府代表前往旺代的一支平叛部队督战。这支共和国军队的年轻司令郭文是被作者赋予美好理想的人道主义者,他是朗特纳克的侄孙。共和国军队与叛乱的农民军发生数次激战,后来,朗特纳克被围困,他以被他劫走的三个小孩做人质,要求换取自由,被郭文断然拒绝。
由于偶然原因,朗特纳克得以逃脱,共和国军为搜捕他而放火烧了一座城堡,城堡有很厚的铁门,钥匙拿在朗特纳克手中。当看到三个小孩困于火海中的惨况时,人性使他回来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国军队手中。郭文震惊于朗特纳克的人道主义精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将他放走,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作为郭文童年时的老师,西姆尔丹视郭文如己出,他理解郭文放走朗特纳克的人道冲动,但国民公会的铁的纪律和他执行革命纪律的坚强意志战胜了私人感情。西姆尔丹最终下令处死郭文,在郭文人头落地的一刹那,他承受不住沉重的打击,举枪自尽。由于偶然原因,朗特纳克得以逃脱,共和国军为搜捕他而放火烧了一座城堡,城堡有很厚的铁门,钥匙拿在朗特纳克手中。当看到三个小孩困于火海中的惨况时,人性使他回来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国军队手中。郭文震惊于朗特纳克的人道主义精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将他放走,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作为郭文童年时的老师,西姆尔丹视郭文如己出,他理解郭文放走朗特纳克的人道冲动,但国民公会的铁的纪律和他执行革命纪律的坚强意志战胜了私人感情。西姆尔丹最终下令处死郭文,在郭文人头落地的一刹那,他承受不住沉重的打击,举枪自尽。
2、《巴黎圣母院》(1831年)——浪漫主义的杰作2、《巴黎圣母院》(1831年)——浪漫主义的杰作 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
(一)情节人物 爱斯梅拉达:吉卜赛少女 加西莫多:敲钟人 克罗班:乞丐国王 甘果瓦:落魄诗人 女修士:爱的母亲 克洛德:副主教 路易十一:法国国王 法比:弓箭队长 表演、劫持、受刑、幽会、审判、回报、认亲、受难
(二)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法国路易十一时期一个天真少女惨遭封建王朝和教会迫害而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 两方面,反对封建专制,反对邪恶的宗教势力。爱斯梅拉达是被这两条绳索联合绞杀的。
在这样一个人世间,在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你看到了怎样的光明与黑暗的交织,看到了多少美与丑的对比?在这样一个人世间,在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你看到了怎样的光明与黑暗的交织,看到了多少美与丑的对比? 鲜明的对比 爱斯梅拉达 加西莫多 美 刑台 围观者 副主教克洛德 丑
加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 副主教克洛德 围观者
(三)人物塑造 爱斯梅拉达——真、善、美的象征。是15世纪黑暗欧洲的一抹亮色。真诚、善良、纯美,从内心的善良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人。 克洛德·孚罗罗神父——双重性格的人物,应予以否定。尽管他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但不能抹杀他是个罪人。每次出场都带来阴郁的色彩。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态度。性格变态。小说中最有深度的人物。 加西莫多——比较单纯,内心善良,与克既象父子又如仇人。克收养了他但又从精神上奴役他,令人同情。
美丑对照原则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四)艺术特征与成就 1、以浓墨重彩写哀惋动人的悲剧故事。 爱斯梅拉达是红色、亮色,周围的一切都是黑色、暗色。 象征:黑暗的社会现实埋葬了无辜的纯真少女。不论何时,爱斯梅拉达是红色(爱斯梅拉达在广场跳舞),克洛德是黑色(副主教克洛德),其他人物的出场都与爱斯梅拉达有对比关系。法比虽然衣服华丽,但总在晚上出现。甘果瓦也是。红与黑的强烈反差。
(四)艺术特征与成就 2、常发生情节中断,产生非小说的因素。 两次大的情节中断: 巴黎的建筑:对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法国中世纪文化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并不否定整个中世纪的文化,并不认为宗教是十恶不赦的。而是否定克的邪恶、否定克的歪曲宗教。神殿中却藏污纳垢。 印刷和建筑的关系:克指着书说“这个要杀死那个”。即印刷要杀死建筑。雨果肯定印刷术的出现,人类思想的传播带来社会的进步。 事实上,这都是不可或缺的,唯此才能完整地反映主题。
(四)艺术特征与成就 3、强烈的戏剧性。 ①运用戏剧结构组织情节,以广场为大舞台,因而带来了戏剧般的流动的叙事视角。内视角集中于一点,外视角不断流动,这是戏剧手法。 ②采用了戏剧意义上的悬念、发现、突转。悬念:爱斯梅拉达的身世。 发现和突转:克洛德的由爱转恨。 此外,爱斯梅拉达的身世揭开,带来两方面突转,爱不是吉普赛人,不是女巫,仍被送上绞架,突出残酷性;母女刚相认就生离死别,悲剧感。——戏剧性就是艺术效果的集中。
(四)艺术特征与成就 4、与现实的审美距离。 两种方法:写非本时代的事;写幻觉。不写现实,情节可任由作者编织,方能收到情节曲折离奇、不可推敲的效果。大的背景真实,但整个故事无法仔细推敲,大量的偶然因素和巧合,在现实中难以发生,这使小说一波三折,线索头绪众多。
(四)艺术特征与成就 5、对照手法。 ①场面对比: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审判法庭的对照,一个洋溢着平民的善良、友爱,另一个充斥着残暴、昏庸、伪善。 ②人物多层次对比:人物自身的对比,加外貌的丑陋和心灵的美好;法外表的潇洒和内心的丑恶;克洛德外表的道貌岸然和内心的邪恶。人物之间的对比,爱斯梅拉达与法比,法比与喀,喀与克洛德。
3、《悲惨世界》 人物: 米里哀 冉阿让Jean Valjean 沙威 芳汀 柯赛特Cosette 雨果在序言中提到的三个问题: 贫穷使男子潦倒 饥饿使妇女堕落 黑暗使儿童羸弱 A story of poverty and slum life A story of love and hum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