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k likes | 1.19k Views
5.3 传递函数. 以. 网络为例。. ,设. 。 其中. 随. 形式而变,. , 则有. 令. 一、衍生:传递函数. 则有. 瞬态和结果的关系. 而 完全由网络的结构及参数确定。. 若. 不变,则. 的特性完全由. 的形式与. 传到了. 数值来决定,且. 将. 反映了系统自身的动态本质,表达了传递信号的性质和能力,故称它为 RC 网络的传递函数。. 传 递 函 数 ( 续 ). 1 、定义:对于线性定常系统来说,当初始条件为零 时,输入量拉氏变换与输出量拉氏变换之
E N D
以 网络为例。 ,设 。 其中 随 形式而变, ,则有 令 一、衍生:传递函数 则有 瞬态和结果的关系 而 完全由网络的结构及参数确定。
若 不变,则 的特性完全由 的形式与 传到了 数值来决定,且 将 • 反映了系统自身的动态本质,表达了传递信号的性质和能力,故称它为RC网络的传递函数。 传 递 函 数(续) • 1、定义:对于线性定常系统来说,当初始条件为零 • 时,输入量拉氏变换与输出量拉氏变换之 • 比叫做系统的传递函数。
传 递 函 数(续) 设线性定常系统的微方一般形式为: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根据拉氏 变换有:
是复变量s 的函数, 故称为复放大系数。 为复数, 可见:有了微分方程,可以直接写出其传递函数,与 c(t)有关的项为分母,与 有关的项为分子。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传 递 函 数(续)
例2. RLC网络:微分方程 则传递函数 例1. RC网络:微分方程 则传递函数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传 递 函 数(续) 2.性质与说明: (1)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具有复变 函数的所有性质,且所有系数均为实数。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的性质(续) (2)传函是一种用系统参数表示输出量与输入量之 间关系的表达式,它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 构和参数,而与 r(t) 的形式无关,也不反映系 统内部的任何信息。 (3)传函是描述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一种数学模型, 而形式上和系统的动态微方一一对应。但只适 用于线性系统且初始条件为零的情况下,原则 上不能反映系统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的全部运动 规律。
①指r(t)是在 时才作用于系统,在t =0-时, r(t)及其各阶导数均为零。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的性质(续) (4)传函是系统的数学描述,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系 统可以具有相同的传函。在同一系统中,当取不 同的物理量作输入或输出时,其G(s)一般也不相 同,但却具有相同的分母。该分母多项式称为特 征多项式。(形成的方程叫特征方程) (5)传函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控制系统的零初 始条件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的性质(续) ②指r(t)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即c(t)及其各阶导数在 时的值也为零。
传递函数(续) 例5.无源RC网络求 。 复阻抗法 解:
为传函的零点。 当 时,G(s) = 0. 为传函的极点。 当 时,G(s) = 4.传函的其他表示法: (1)零、极点表示法:
而 ——传递系数。(根轨迹中叫根轨迹增益) 其中 ――放大系数。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的表示方法(续) (2)时间常数表示法:
如 为一对共轭复数,则有 或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的表示方法(续) (3) 二项式表示法:
系统可能还会有零值极点,若为 个,则有: 在此: 第二章 数学模型 (4)一般表示法:
从上述传函的一般表示中看出,任何系统均由 等环节组成, 此为典型环节。 c(t)=Kr(t) 1、微分方 程: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二、典型环节及其传函: (一)比例环节: • 2、传函:G(s)=K. • 既无零点也无极点。
第二章 数学模型 典型环节及其传函(续) • 3、响应:若r(t)=1(t),则c(t)=K 1(t)。 • 输出与输入成比例,不失真也不延时,如无弹性 • 变形的杠杆、放大器、分压器、齿轮、减速器等。
2.传递函数: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二)积分环节: 1.微分方程: 只有一个零值极点。 3.阶跃响应:
时所需的时间。 其中T=RC是 增长到 第二章 数学模型 典型环节及其传函(续) • 象积分器:
1.微方: 2.传函: 有一个负极点 3.响应: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三)惯性环节:
1.微方: ,只有一个零值零点。 2.传函: 第二章 数学模型 典型环节及其传函(续) 如RC网络、LR回路。 (四)微分环节:
3.响应: ,则 —脉冲函数, ——阶跃函数 • 则 因此微分环节能预示 的变化趋势。 因此 第二章 数学模型 典型环节及其传函(续)
当 时,才有 第二章 数学模型 典型环节及其传函(续) 运放组成的微分器: 实际系统中,微分环节常带 有惯性,如右图的RC网络:
1.微方: 有一个负值零点 2.传函: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五)一阶微分环节: 同样实际中常带有惯 性,如右图的RC网络:
令 只有当 时,才有 第二章 数学模型 典型环节及其传函(续)
一对共轭复数根。 2.传函: 1.微方: 为两个不 相等的负实根。 有两个极点: 第二章 数学模型 (六)振荡环节:
时, 2.响应:当 四种不同 的响应如 如枢控电机、 R-L-C 网络、动力系等。 图所示。 (七)延迟环节: (输出延迟 后复现输入) 第二章 数学模型 典型环节及其传函(续)
1.微方: 很小时,可将 为超越函数,当 展开成泰勒级数: 2.传函: 第二章 数学模型 典型环节及其传函(续) 如皮带传输机、晶闸管整流装置等。 3.处理方法: 即将延迟环节近似为惯性环节。
1.直接法:列出微分方程 传函。 拉氏变换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三、传函的求取: • 复阻抗法:只适用于电网络,方便、实用。 • 利用动态结构图求取:简化计算、非常方便。 • 实验法:实际测量,多用频率特性。
i 第二章 数学模型 §2-4 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利用动态结构图既能方便地求传递函数,又能形象直观地表明动态信号在系统中的传递过程。它是一种数学模型,可以进行代数运算和等效变换,是求取传递函数的有利工具。 一.基本概念: 以RC 网络为例:
第二章 数学模型 结构图(续)
1.定义:由具有一定函数关系组成的、并标明信号1.定义:由具有一定函数关系组成的、并标明信号 ②引出点: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从同一信号线 传递方向的系统方框图称为动态结构图。 上取出的信号数值和 性质完全相同。 第二章 数学模型 结构图(续) 2.组成:4个基本单元。 ①信号线:带箭头的直线,表示信号传递的方向, 线上标注信号所对应的变量,信号传递 具有单向性。
第二章 数学模型 结构图(续) ③比较点: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信号在该点相加减, 运算符号必须表明,一般正号可省略。 ④函数方框:表示输入、输出信号之间的动态传递 关系,方框的输出信号等于方框的输 入信号与方框中G(s)的乘积。
第二章 数学模型 结构图(续) 如RC网络: 函数方框 带箭头的线 引出点 比较点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二、结构图的建立: 1.建立控制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分清输 入、输出,负载效应)。 2.对上述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做出各元 件的结构图。 3.按照系统中各变量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单 元结构图连接起来,其输入在左,输出在右。
第二章 数学模型 结构图(续) 例1.如图RC网络。 解:第一种方法:
第二章 数学模型 结构图(续)
第二章 数学模型 第二种方法: 可见:一个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图不是唯一的 。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例2、 两个RC网络的串联。 对吗?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两个RC网络的串联(续)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两个RC网络的串联(续) 可见:后一级网络作为前一级网络的负载,对前级 网络的电流i1产生影响,这就是负载效应。因此不 能简单的用两个单独网络的结构图的串联来表示。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两个RC网络的串联(续) 但是若在两级网络之间接一个ri很大而r0很小的隔离 放大器就可以。此时放大器的ri很大,负载效应已消除,使后级不影响前级。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例3、前面列微分方程时的速度控制系统。
第二章 数学模型 速度控制系统(续)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三、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建立结构图的目的是求系统传递函数,对系统性能 进行分析。所以对于复杂的结构图就需要进行运算 和变换,设法将其化为一个等效的方框,其中的数 学表达式即为总传递函数。这一步骤相当于对方程 消元。 总传递函数 等效原则: 变换前后,输入输出总的数学关系应保持不变
若有 个环节串联,则有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一)串联: 串联后总传函等于各环节的传函之乘积
则有 个环节并联,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二)并联: 并联后总传函等于各环节的传函之代数和
“-”正反馈;“+”负反馈。 故有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三)反馈联接:
例4:例1的 网络,第一个图: ——前向通道传函, ——反馈通道传函。 ,称单位反馈,则有 第二章 数学模型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
第二章 数学模型 第二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