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83 Views
新课. 第三篇 传 热 学. 靠温度差推动 的能量传递过程称为 热传递 。为自然界和生产领域中一种普遍现象。. 如各种热力设备在持续不变的工况下运行时的传热. 热量传递过程可分为 :. 本篇只研究稳态传热. 稳态传热. —— 物体中 各点温度不随时间变化 的传热。. 传热学 就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 非稳态传热. 工程中往往是三种基本方式的综合. 如各种热力设备在起动、停机和变工况时的传热. 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 导热 、 对流 和 热辐射 。. 增强传热. 热力设备运行的两种类型 :. 削弱传热. 第十二章 稳 态 导 热.
E N D
新课 第三篇 传 热 学
靠温度差推动的能量传递过程称为热传递。为自然界和生产领域中一种普遍现象。靠温度差推动的能量传递过程称为热传递。为自然界和生产领域中一种普遍现象。 如各种热力设备在持续不变的工况下运行时的传热 热量传递过程可分为: 本篇只研究稳态传热 稳态传热 ——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变化的传热。 传热学就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 非稳态传热 工程中往往是三种基本方式的综合 如各种热力设备在起动、停机和变工况时的传热 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增强传热 热力设备运行的两种类型: 削弱传热
学习导引 稳态导热是指温度场不随时间变化的导热过程,热力设备在正常工作运行时发生的导热多数可简化为一维稳态导热。本章主要介绍工程上常见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计算。首先引入有关导热的基本概念,而后阐述了反映导热基本规律的傅里叶定律,并对其公式中的热导率进行了分析,最后讨论了一维稳态导热中傅里叶定律的具体应用,即平壁和圆筒壁的一维稳态导热计算。
学习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平壁、圆筒壁的一维稳态导热计算,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理解导热的物理概念,了解导热的微观机理。 2.理解温度场、等温线、等温面、温度梯度以及稳态导热的概念。 3.掌握导热基本定律傅里叶定律的物理意义和数学表达式。 4.了解热导率的物理意义及影响热导率的因素。 5.掌握单层平壁和多层平壁的一维稳态导热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6.掌握单层圆筒壁和多层圆筒壁的一维稳态导热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本章难点 1.导热基本概念中,理解温度场、等温面(或等温线)及温度梯度等概念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初学者从物理概念入手比较容易。 2.圆筒壁的导热面积与其半径成正比,虽然稳态导热中通过圆筒壁的热流量不变,但其热流密度却在变化,温度也不呈线性分布。为此圆筒壁的导热公式是由简单的微分方程导出的,必须从物理概念角度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第一节 导热的基本定律 一、基本概念 导电体的导热主要靠自由电子的运动来完成; 导热又称热传导,是指物体各部分无相对位移或不同物体直接接触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现象。 导热是物质的属性,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可进行,但微观机理有所不同。 • 气体 导热是气体分子不规则热运动时碰撞的结果; • 固体 • 液体 其导热机理认为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
导 热 单纯的导热一般只发生在密实的固体中。 此现象最为普遍,也最具有应用价值 气体与液体因为具有流动特性,在产生导热的同时往往伴随宏观相对位移(即对流)而使热量转移。 在工程应用中,一般把发生在换热器管壁、管道保温 层、墙壁等固态材料中的热量传递均可看作导热过程处理。
2.温度场 某一时刻,物体中各点温度分布的状况称为温度场。 一般来说,温度场是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函数,其数学表达式为: 如各种热力设备在启动、停机或变工况时的温度场 t=f(x、y、z、) 非稳态温度场: 空间各点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温度场。 稳态温度场: 空间各点温度都不随时间而变化的温度场。 t=f(x、y、z) 稳态温度场中发生的导热称为稳态导热。 稳态导热: t=f(x、y) 二维稳态温度场 最简单, 工程应用最多 一维稳态温度场 t=f(x)
3.等温线、等温面和温度梯度 等温线、等温面 在温度场中,同一时刻温度相同的点所构成的线或面称为等温线或等温面。 空间中任何一点不可能同时具有两个不同的温度值 等温线和等温面的特点: (1)任意两个等温线或等温面永不相交。 (2)等温线或等温面可以在物体内部是完全封闭的曲线或曲面,也可终止于物体的边缘,但不可以在物体内部中断。 (3)等温线或等温面上温度差为零,没有热量的传递。热量传递只是沿着最短的途径进行,即沿着等温面或等温线的法线方向进行。
温度梯度 等温面法线方向上的温度增量t与法向距离n的比值的极限,称为温度梯度,记为gradt,单位为℃/m。即: 对一维稳态温度场,温度梯度为: 热量传递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恰好相反 温度梯度是向量,指 向温度增加的方向。
二、导热基本定律 也称傅里叶定律。 该定律指出:当导热体内进行的是纯导热时,单位时间内以导热方式传递的热量,与温度梯度及垂直于导热方向的导热面积成正比。 对于一维稳态导热,傅里叶定律可表示为 : 热流量, W; A : 导热面积,m2; : 热导率,W/(mK); q: 热流密度, W/m2; “—” : 表示热流方向与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永远指向温度降低的方向。 或 热流量和热流密度反映了热量传递 快慢的程度,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物质种类、温度、结构、密度、湿度等。 三、热导率 热导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梯度作用下的热流密度 热导率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影响热导率的因素主要有:
热导率 如附表14、15 工程上常见物质的热导率可从有关手册查得。 附表14 常用金属材料的密度、比热容和热导率
热导率 物质的热导率一般通过实验测定。 常见材料热导率的大 致范围及随温度的变 化关系见图12-2 。 气体热导率随温度变化的幅度最大
热导率高的物质有利于热传递 热导率 物质的热导率具有如下特点: 如银、铜、铝等金属 (1)导电性能好的材料,导热性能也较好。 (2)液体热导率的范围为0.07~0.7W/(mK);气 体热导率的范围为0.006~0.6W/(mK)。 (3)非金属固体材料热导率的范围很大,高限可达 6.0W/(mK),低限接近气体。 保温材料: 国家标准规定, 凡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 热导率不大于 0.12W/(mK)的材料。 孔隙多,很容易吸收水分,须防潮 (4)湿度对保温材料的热导率影响很大。 (5)材料的热导率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有的与 温度的变化方向相同,有的则相反。
第二节 平壁的稳态导热 一、单层平壁的稳态导热 主要研究大平壁的一维稳态导热。 • 大平壁 • 长度和宽度的尺寸远大于其厚度。在工程计算中,当平壁的高和宽均大于10倍厚度时,就可作为大平壁处理。 • 一维稳态导热 • 忽略大平壁的边缘影响,导热仅沿厚度方向进行。
单层平壁的稳态导热 有一单层平壁,厚度为,热导 率为,两个侧表面分别维持均匀稳 定的温度tw1和tw2,且tw1>tw2。 由傅里叶定律得热流密度为: 当x=0时,t=tw1,x=时,t=tw2。 由此边界条件积分上式可得: 或 R:平壁单位传热面积的导热热阻
单层平壁的稳态导热 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流量为 : R:平壁单位传热面积的导热热阻; R = δ/λ ( m2 K/W ) RW: 单层平壁的总导热热阻; RW= δ/λA ( K/W ) 上两式表明: 导热速率与导热推动力成正比,与导热热阻成反比。 由上两式可归纳出自然界中传递过程的普遍关系为: 上两式适用于为常数,单层平壁两侧温差△t≤50℃的情况。
单层平壁的稳态导热 若单层平壁两侧温差超过50℃时,应将该层平壁的 算术平均温度代入下式计算平均热导率。 式中,0、b为相对于不同材料的系数,其数值可在相关资料中查出。
二、多层平壁的稳态导热 多层平壁由多层不同材料组成。 如锅炉的炉墙 以三层平壁为例, 假设 • 各层壁面厚度与热导率分别为1、2、3与1、2、3, • 各层壁面面积均为A,层与层间相互接触的两表面温度相同, • 各表面温度分别为tw1、tw2、 • tw3和tw4,且tw1>tw2>tw3>tw4,
多层平壁的稳态导热 则一维稳态导热中通过各层的热流密度相等,即 经整理得 将上述三式相加并整理得
多层平壁的稳态导热 三层平壁上的热流量为 相应地可以推出:对于n层平壁的热流密度和热流量为 表明: 通过多层平壁的稳态导热,总热阻等于各串联平 壁分热阻之和。
多层平壁的稳态导热 上述多层平壁的计算是假设层与层之间接触良好, 两个相接触的表面具有相同的温度。 实际多层平壁的导热过程中存在着 “接触热阻” 。 • 接触热阻: 实际多层平壁的导热过程中,固体表面并非 • 理想平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粗糙度,因而使固体表面 • 接触不可避免的出现附加热阻。 • 接触热阻的大小与固体表面的粗糙度、接触面的挤压力 • 和材料间硬度匹配、界面间隙内的流体性质等有关。 • 工程上常采用增加挤压力、在接触面之间插入容易变形 • 的高热导率的填隙材料等措施来减小接触热阻。 • 接触热阻的大小主要依靠实验确定。
例12-1 冰箱外壁材料为冷轧钢板,外壁外侧温度tw130℃,厚度11.2mm,热导率137.0W/(mK);内胆壁材料为聚苯乙烯,其内侧温度tw44℃,壁厚31mm,热导率30.042W/(mK),中间绝热层材质为聚氨脂发泡材料,厚度225mm,热导率20.02W/(mK),试求热流密度q及绝热层两侧的温度tw2和tw3。例12-1 冰箱外壁材料为冷轧钢板,外壁外侧温度tw130℃,厚度11.2mm,热导率137.0W/(mK);内胆壁材料为聚苯乙烯,其内侧温度tw44℃,壁厚31mm,热导率30.042W/(mK),中间绝热层材质为聚氨脂发泡材料,厚度225mm,热导率20.02W/(mK),试求热流密度q及绝热层两侧的温度tw2和tw3。
例12-2 某平壁燃烧炉由一层1100mm的耐火砖和260mm厚的普通砖砌成,其热导率分别为11.0 W/(mK)和20.6 W/(mK)。操作稳定后,测得炉内壁温度tw1700℃,外表面温度tw3100℃。为减少热损失,在普通砖的外表面加一层厚330mm,热导率30.03 W/(mK)的保温材料。待操作稳定后,又测得炉内壁温度为tW1′800℃,外表面温度为tw470℃。保持原有两层材料的热导率不变,试求:(1)加保温层后热损失比原来减少百分之几?(2)加保温层后各层的温度差和热阻。
第三节 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当圆筒壁的长度大于外径的10倍时,不考虑沿轴向的温度变化,仅考虑沿径向发生的温度变化 研究圆筒壁的一维稳态导热。 如热力管道、蒸汽管道、换热器中的换热管等。 一、单层平壁的稳态导热 内半径r1(内径d1), 外半径r2(外径d2); 长度L; 材料的热导率为常数; 内、外壁温度tw1、tw2不变,(tw1>tw2); 在r处,有一薄壁圆筒dr,其温度变化为dt。
单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假设热量从内壁只沿半径方向向外壁传递,属于一维稳态导热。等温面为同心圆柱面。 由傅里叶定律,通过该薄圆筒壁的热流量表示为 分离变量后可得 上式两端分别积分; 表明: 圆筒壁内温度分布是对数曲线。
单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分别代入边界条件rr1、ttw1和rr2、ttw2, 得 上两式相减得
RW: 单层圆筒壁的总导热 热阻, ( K/W ) RL: 单层圆筒壁单位管长的导热热阻, ( mK/W ) △t: 圆筒壁两侧壁面的温差,为导热推动力, ℃。 单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由此可得单层圆筒壁的热流量计算公式 单层圆筒壁单位管长的热流量为 (W/m)
例12-3 某钢管内、外径分别为20mm和30mm,热导率λ55W/(mK ) ,管壁内表面温度tw1600℃,外表面温度为tw2450℃,试计算通过圆筒壁的单位管长热流量qL。
二、多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多层圆筒壁由几种不同材料组合而成。 如包有保温材料的热管道 以三层圆筒壁为例, 从内到外 各层管壁的内外半径分别为r1、r2、r3、r4 (直径分别为d1、d2、d3、d4), 各层材料的热导率分别为1、2、3, 各层两侧温度恒定,两层间分界面处于同温。圆筒壁内外表面温度分别为tw1和tw4,tw1>tw4,各层间接触面的温度分别为tw2和tw3。 每一层管壁的单位管长热流量qL都相等。
多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单位管长的总导热热阻等于三层管壁单位管长的导热热阻之和,即 与多层平壁类似 通过三层圆筒壁单位管长的热流量为
多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相应地, n 层圆筒壁单位管长的热流量为 层间未知温度的计算可针对每一层按单层圆筒壁导热公式进行计算。 以上圆筒壁的计算公式均适用于热导率为常数,且内、外壁温差相差不大的情况。当内、外壁温差较大时,仍然要先计算其平均热导率,再代入热流量公式进行计算。
三、圆筒壁稳态导热的简化计算 在实际工程中,当d2/d1<2时,可将圆筒壁的导热计 算用平壁导热计算来代替,作简化处理。 误差不大于4% 对单层圆筒壁,单位管长热流量简化计算公式为: dm: 圆筒壁的平均直径, (m) : 圆筒壁的厚度, (m) 对多层圆筒壁,单位管长热流量简化计算公式为:
例12-4 有一48mm2.5mm的蒸汽管道外壁包两层保温层,一层为厚度是30mm的矿渣棉,热导率为0.05 W/(mK),另一层为厚度是30mm的石棉泥,热导率为0.16W/(mK),已知钢管的热导率为40W/(mK),蒸汽管内壁温度为140℃,最外壁温度为30℃,试确定哪种材料包在内层,哪种材料包在外层更适宜?
例12-5某一蒸汽管道内外直径分别为d1150mm、d2160mm,热导率158.3W/(mK)。管道的外表面包着两层保温层,厚度分别为230mm,350mm。热导率分别为20.175W/(mK),30.094W/(mK)。蒸汽管道的内表面温度tw1250℃,最外层保温层的外表面温度tw450℃。求(1)每米蒸汽管道的热损失;(2)各层材料之间的接触面温度;(3)用简化公式计算单位管长热损失,并求出简化计算的误差。例12-5某一蒸汽管道内外直径分别为d1150mm、d2160mm,热导率158.3W/(mK)。管道的外表面包着两层保温层,厚度分别为230mm,350mm。热导率分别为20.175W/(mK),30.094W/(mK)。蒸汽管道的内表面温度tw1250℃,最外层保温层的外表面温度tw450℃。求(1)每米蒸汽管道的热损失;(2)各层材料之间的接触面温度;(3)用简化公式计算单位管长热损失,并求出简化计算的误差。
本章小结 一、掌握导热、热导率、热流量、热流密度、 接触热阻等基本概念; 二、理解傅里叶定律表达式及其适用条件; 三、掌握单层及多层平壁、圆筒壁的一维稳态 导热问题的分析求解。
作业 P169 4、9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