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1.7k Views
香港粵劇簡介及發展. 粵劇的起源. 粵劇起源於佛山,誕生於明代中頁 。 粵劇(又名廣府大戲)是廣東地區主要戲曲種 。 語言 : 戲棚官話 → 粵語。流行於廣西、香港和澳門。. 粵劇融合了中國其他戲曲,例如弋陽腔、崑腔等。 清朝末年,粵劇開始出現廣州方言 → 作為宣傳革命的途徑。 粵劇早期多在戲棚內演出,香港的戲棚大多在神誕和佛誕演神功戲,以供奉神明和酬神等。. 粵劇的發展. 四十年代初,粵劇名伶薛覺先和馬師曾專心致志地革新劇,無論在題材、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均作出很大的貢獻。另馬師曾設立西樂部,引入大提琴、色士風、梵鈴等西洋樂器。. 粵劇的特點.
E N D
粵劇的起源 • 粵劇起源於佛山,誕生於明代中頁。 • 粵劇(又名廣府大戲)是廣東地區主要戲曲種。 • 語言: 戲棚官話 → 粵語。流行於廣西、香港和澳門。
粵劇融合了中國其他戲曲,例如弋陽腔、崑腔等。粵劇融合了中國其他戲曲,例如弋陽腔、崑腔等。 • 清朝末年,粵劇開始出現廣州方言 → 作為宣傳革命的途徑。 • 粵劇早期多在戲棚內演出,香港的戲棚大多在神誕和佛誕演神功戲,以供奉神明和酬神等。
粵劇的發展 四十年代初,粵劇名伶薛覺先和馬師曾專心致志地革新劇,無論在題材、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均作出很大的貢獻。另馬師曾設立西樂部,引入大提琴、色士風、梵鈴等西洋樂器。
粵劇的特點 • 揉合唱念做打 • 樂師配樂 • 粵劇服飾
樂師配樂 • 為主要角色設計主題音樂 • 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及敲擊樂器。 • 吹管樂器、彈撥樂器及拉弦樂器屬文場, • 敲擊樂器屬武場,負責配合動作、連接唱腔及確定速度,行內稱為「鑼查」。
粵劇服飾 • 粵劇服飾分類 • 今日粵劇服飾主要從性別、角色(行當)、劇情、人物性格、環境場合等不同方面來劃分,基本上包括蟒、靠、褶子、開氅、官衣、帔、衣等。
戲服 http://aero.ofps.edu.hk/~cyberfair/costumes/costumes_class1.htm • 以下是戲服的名稱: • 「蟒」:取材自朝廷的官禮服,是劇中王侯將相、后妃大臣於朝會大典穿著。 • 「靠」:又稱「甲」,即將士用的鎧甲,是劇中武將的戰袍。 • 「褶子」:又稱「海青」,是劇中廣泛使用的便服。 • 「開氅」:又稱「海長」,是劇中武將權臣在非禮儀場合穿著的便服。 • 「官衣」:又稱「圓領」或「補子」,是劇中文武百官辦理公事時穿著的官服。 • 「帔」:又稱「帔風」,是劇中王侯將相、后妃大臣家居穿著的便服。 • 「衣」:凡不入以上六類的各式人等穿著的服裝。
粵劇的社會功能 戲曲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普及的娛樂活動之一,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無論貴賤貧富、男女老少、識字的或不識字的,不愛看戲的人實在少見。 1. 祭祀、慶節 2. 賀喜-從前的大戶人家祝賀添子添壽,由主人「點戲」 3. 聯誼和自娛
香港粵劇的現代角色 神功戲 現時新界和離島的圍村仍會在神誕和重要節日邀請劇團表演神功戲。
雜邊 衣邊 箱 位 大棚箱位 提綱 師傅位 把子箱 雜箱 衣箱 底景 虎道門 虎道門 棚面 台 口 觀眾席
演出場地 戲院或劇院 戲棚
神功粵劇日程 第一天:下午–破臺 晚上–開台例戲、正本戲(由台柱擔綱) 第二天:下午–正本戲(由二步針擔鋼) 晚上–正本戲(台柱) 第三天(正日):正午–小賀壽、加官(台柱)、大送子(台柱) 1:00-5:00p.m.–正本戲(台柱) 晚上–正本戲(台柱) 第四天:下午–正本戲(二步針) 晚上–正本戲(台柱) 第五天:下午–正本戲(二步針)
粵劇推廣活動 • 粵劇發展基金/粵劇研究計劃 • http://www.hab.gov.hk/tc/policy_responsibilities/arts_culture_recreation_and_sport/culture2.htm#ecco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粵劇日>活動 • 粵劇團舉辦的<藝團駐校計劃>,香港藝術發展局撥款資助 • 兒童及青少年粵劇訓練班 • 粵劇演藝大賽及工作坊
香港文化博物館近期展出(05-07) • 專題展覽廳〔五〕--「粵劇花旦王芳艷芬」 • 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chinese/main.asp • 粵劇文物館 • 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chinese/main.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