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記承天夜遊 - 蘇軾

記承天夜遊 - 蘇軾. 第 7 組 林品均 21 陳鈺婕 29 張文馨 25. 蘇軾生平一. 蘇軾 (1037~1101) , 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 ( 今四川眉山縣 ) 人。生於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有「東坡集」、「後集」、「續集」。 蘇軾父親為蘇洵,母親為程氏,還有一個弟弟蘇轍。 其中 蘇軾,爸爸蘇洵,以及弟弟蘇轍為唐宋古文八大家。

am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記承天夜遊 - 蘇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記承天夜遊-蘇軾 第7組 林品均 21 陳鈺婕 29 張文馨 25

  2. 蘇軾生平一 •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人。生於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有「東坡集」、「後集」、「續集」。 • 蘇軾父親為蘇洵,母親為程氏,還有一個弟弟蘇轍。 其中蘇軾,爸爸蘇洵,以及弟弟蘇轍為唐宋古文八大家。 • 仁宗嘉佑元年(西元1056)二十一歲的他和弟弟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是年順利的考上預備考試的兩兄弟,又一起參加翌年春的科舉,一舉進士及第。殿試時,他獻上二十五篇進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賞,於是將蘇軾評為翰林學士。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當時便曾對人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可見得當時歐陽修拔擢後進的愛心。後來蘇軾及蘇轍便拜歐陽修為師。

  3. 蘇軾生平二 • 他先後受到貶摘不斷,曾因謝景溫的誣陷,出為杭州通判,轉密湖徐等州。就在此時他寫了〈飲湖上初晴後雨〉,還有〈出穎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等詩。 • 元豐二年,他四十三歲時,發生了著名的李定「烏臺詩案」,他因此事入獄,幾死。隔年,被貶黃州。但在他被貶黃州的這個時候,卻是他作品創作最多之時,如〈承天寺夜遊〉、〈東坡〉、〈惠崇春江曉景〉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這時真可說是他一生文學的發展的最高峰 • 後來,王安石當政,因為蘇軾的政治思想較為保守,他雖不滿當時的社會現狀,但也不完全反對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不斷上書神宗,呈奏<議學校與貢舉劄子>、<諫買浙燈狀>,後又上書<上皇帝書>及<萬言書>,但都未被神宗接受。蘇軾因而成為當時反對王安石等新法派的舊法派一員,在政治上受到了相當的排擠。

  4. 蘇軾生平三 • 而後,他又被貶往惠州等不同的荒涼偏遠之地,他的心情多少有點忐忑不安,這在〈八月七日入贛過惶恐灘〉詩中可見明白。 • 到了儋州,蘇軾這時已經看開一切,達到人生豁達不羈的境界。所以他反而能夠自得其樂,安然接受這種生活。他在詩中甚至對於自己所處的惡劣環境覺得也有可愛可取之處,如在〈食荔枝〉、〈縱筆〉、〈山村〉等詩中可以窺見這種樂觀順應環境的想法。 • 建中靖國元年(西元1101年), • 的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逝世。生前留下的最後絕筆之作是〈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這首詩:『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在他六十六年的歲月裡,或許波瀾重重,或許生活窘困,但蘇軾始終未曾因而頹唐喪志,一直堅強的活下去,而最難得的,應屬他始終保有那顆溫柔細膩的詩人心吧!

  5. 記承天夜遊 •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唸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無兩人耳!

  6. 記承天夜遊文意 •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脫下衣服要睡覺,這時月光從門口照進來,我一時心裡高興,就起身出去走走。心想沒有一起玩樂的遊伴,於是走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還沒睡,兩人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月光照在地上,好像積水一般的清澈透明,水中似有水草和荇菜交錯著,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晚上沒有月亮?哪一個地方沒有竹柏?只是很少有清閒的人能像我倆去欣 賞罷

  7. 蘇軾作品欣賞 • 〈前赤壁賦〉 • 〈後赤壁賦〉 • 〈念奴嬌—赤壁懷古〉 • 〈水調歌頭—中秋懷子由〉 • 〈江城子—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趣聞

  8. 前赤壁賦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曰。」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鳴嗚然,如想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潸蛟,泣孤舟之嫠婦。

  9. 前赤壁賦二 •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因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10. 前赤壁賦三 •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回作品欣賞

  11. 後赤壁賦一 •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板。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課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12. 後赤壁賦二 • 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普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正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13. 後赤壁賦三 • 須臾客去,千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仙。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間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嗚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子亦騖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回作品欣賞

  14.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回作品欣賞

  15. 水調歌頭—中秋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回作品欣賞

  16. 江城子—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回作品欣賞

  17.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回作品欣賞蘇軾趣聞

  18. 蘇軾趣聞(一)-東坡肉 傳說,當年蘇東坡到蘇州的定慧寺去遊玩時,看見兩個和尚在偏殿下圍棋。那兩個和尚 一個叫慧生,一個叫慧能,兩個人正在棋盤上殺得難分難解。 蘇東坡是個棋中高手,便很感興趣的在一旁觀戰。蘇東坡仔細的看了一下,不禁暗自好笑。原來,這兩人的棋藝不高,結果該下的子不下,不該下的卻偏下了。這時,蘇東坡看慧生快輸了,一時心急,便替他下了一子。 這一子可還真是妙!一時局面大改,慧生的棋子全都活了起來,一步步的把慧能的棋逼死。慧能明明就快贏了,就因為被蘇東坡插了一手,竟然落得大拜,他生氣的揪住蘇東坡說:「誰要你多管閒事呀!如果你真有本事,就來和我殺上一盤,咱們來分個高下!」

  19. 蘇東坡也不答話也不生氣,笑咪咪的坐下來跟慧能下棋。才沒多久,蘇東坡就把慧能的棋給殺得無路可走了。兩個和尚這才明白,原來他就是有名的蘇東坡呀!他們倆趕緊表示要向蘇東坡學棋。蘇東坡也不答話也不生氣,笑咪咪的坐下來跟慧能下棋。才沒多久,蘇東坡就把慧能的棋給殺得無路可走了。兩個和尚這才明白,原來他就是有名的蘇東坡呀!他們倆趕緊表示要向蘇東坡學棋。 不料蘇東坡卻說:「要我教棋,得要每天燒肉給我吃才行。」兩個和尚一聽,叫道:「您就別開玩笑了,佛門子弟豈能煮肉呢!」「哦!那就算了吧!」蘇東坡正要走,兩個和尚趕忙拉住蘇東坡說:「蘇學士,咱們好商量,別走呀!」蘇東坡看他們心動了,就教他們烹肉的方法。 第二天,兩個和尚照蘇東坡說的,把肉加上蔥、薑、糖、醬油等調味料放在沙鍋內,焐在香爐餘火中慢慢的燜著。蘇東坡便教他們下棋。大約過了一個時辰吧!香爐裡飄出一縷縷的肉香,於是蘇東坡興奮的端出沙鍋,痛痛快快的吃了起來。 後來,他就天天來教棋,和尚也天天為他煮肉。日子久了,大家聞到肉香味,還以為是和尚在偷吃肉呢,就有人翻過牆去偷看。一瞧之下,這才發現,在大嚼燒肉的,竟是蘇東坡!而這個有趣的故事,就這樣被傳出來了。 其實東坡肉的故事版本也是非常的多,上面的這個故事,是蘇州人流傳的。

  20. 蘇軾趣聞(二)-為了一飽眼福而做了和尚 一天,佛印邀東坡上樊樓品茗。談笑間,東坡悄悄告訴佛印:“最近,皇上因見天時亢旱,要在大相國寺設齋求雨,命愚兄寫作《祈雨齋文》,充當主齋行禮官,協助操辦一切。”佛印聽了很高興,說:“請兄長設法帶小弟進去觀禮,一睹御駕龍顏,開開眼界,不知可否”東坡明知此事不好辦,一旦泄漏出去,便有欺君之罪。但友情難卻,便耳語說:“足下想去,也未嘗不可。只消扮成侍者模樣,在齋壇上執役,待聖駕臨幸時,便可看個夠。”佛印為了一飽眼福,滿口贊成,東坡回去也作了安排。 這大相國寺,殿宇宏大,氣勢雄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羅漢殿、藏經樓,一座座莊嚴壯麗的建築,依次巍峙。兩邊還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和16丈高的磚砌樓閣式琉璃塔。當時,定為皇家寺院,共有禪院64座,銅鑄羅漢五百尊,還有高二丈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巨像。該寺共有僧人逾千,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

  21. 舉行祈雨典禮那天,五鼓鳴鐘聚眾,各路高僧登壇誦經作法,祈求甘雨,以救萬民。其時香煙繚繞,燈燭輝煌,幡幢五彩飄揚,樂器八音嘹亮。忽傳御駕已到,慌得佛印面熱心跳。過了好一會才心神稍定,來到大雄寶殿,雜於侍者當中,添香剪燭。  再說那神宗皇帝,坐著龍鳳轎子,在執宰大臣的簇擁下,出了宣德門,經過禦道,來到大相國寺。東坡和眾僧列隊跪接,迎入大殿。禮畢,駕臨藏經樓休憩,佛印獻上香茶。舉行祈雨典禮那天,五鼓鳴鐘聚眾,各路高僧登壇誦經作法,祈求甘雨,以救萬民。其時香煙繚繞,燈燭輝煌,幡幢五彩飄揚,樂器八音嘹亮。忽傳御駕已到,慌得佛印面熱心跳。過了好一會才心神稍定,來到大雄寶殿,雜於侍者當中,添香剪燭。  再說那神宗皇帝,坐著龍鳳轎子,在執宰大臣的簇擁下,出了宣德門,經過禦道,來到大相國寺。東坡和眾僧列隊跪接,迎入大殿。禮畢,駕臨藏經樓休憩,佛印獻上香茶。

  22. 原來佛印因大殿行禮之時,擁擁簇簇,不曾看得真切,特地充當獻茶侍者,就近瞻仰,果然與眾不同。神宗接過香茶,因見佛印生得身材碩大,方面大耳,眉清目秀,氣宇不凡,心中詫異,隨口問道:"侍者,什麼姓名何方人氏在寺幾年了"佛印開始一怔,隨後急中生智,叩頭奏道:"臣姓林名佛印,字覺老,饒州今江西省波陽縣浮梁縣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鎮人,是新來寺中出家的。今日有幸得瞻天容,欣喜無量。"神宗見他聰明伶俐,捋捋長髯說:"卿既名叫佛印,可通曉佛法"佛印奏道:"臣自幼讀書,素喜禮佛聽禪。佛學經典,略知一二。"神宗道:"既然這樣,朕賜卿法名了元,紫袈裟一領,金缽一隻,羊皮度牒一道古代僧道出家,向政府繳納一定的錢,由政府頒發的憑證,就在禦前披剃為僧吧"若是個真侍者,今日得了許多賞賜,豈不是千古奇逢,歡喜萬分,可那佛印原是赴京應試,他的才華和東坡不相上下,實指望金榜題名,建功立業,怎肯出家做和尚呢但是君命難違,怎麼敢說我是假充的侍者,不願為僧即使心中萬分不樂,不過一時之間,出於無奈,也只得假戲真做,叩頭謝恩。

  23. 當下住持引佛印重來正殿,拜過如來佛祖,再帶到禦前,給他剃去頭髮,披上袈裟。頃刻間,佛印便由一名鄉貢明清以後稱作“舉人”成為一個英俊的和尚。   此刻佛印亦頗後悔,不該為一飽眼福而出了家,功名無望。東坡也完全沒有想到,由於自己的一句閒話,竟連累佛印做了和尚,心裏實在很不是滋味。不過事已如此,後悔也沒有用了,只好用好言勸慰一番。   從此,佛印先後又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的承天寺,廬山的開先寺,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的焦山寺出家。經過一番苦心修道,精通佛法,被升為潤州金山寺的住持。同時,又不忘刻意做詩,終於成為江南一代著名的詩僧。

  24. 蘇軾書畫-赤壁賦 • 蘇軾(西元一O三六~一一O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為宋代的大文毫,眉州(四川省)眉山人。在北宋(西元九六O~一一二七)能夠稱的上是書法家的人很少,東坡可說是北宋最有名的書法家。 •     東坡的書法是以顏真卿為理想,不僅求其形似,又能一變古法,而使氣魄雄偉。蘇軾用筆不合古法,因此遭到譏諷。他自己卻說:我書意造,無本法。明朝董其昌是一代大家,在本卷的跋寫道: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

  25. 網站介紹 • http://xs3.tcsh.tcc.edu.tw/~fish/chinese/tang_song/su/new_page_35.ht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