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预防与应对手足口病的措施

预防与应对手足口病的措施. 阐述内容:. 流行病学特点 临床表现 防控原则.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多发生于 5 岁以下的婴幼儿; 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无合并症的患儿预后良好 , 一般 5 ~ 7 d自愈; EV71 、 CoxA16 为引起 HFMD 的主要病原。.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无免疫性 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 100∶1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

amin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预防与应对手足口病的措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预防与应对手足口病的措施

  2. 阐述内容: • 流行病学特点 • 临床表现 • 防控原则

  3.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无合并症的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 EV71、CoxA16为引起HFMD的主要病原。

  4.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无免疫性 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 HFMD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 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

  5. 流行病学特点:时间分布 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高峰 不同地区的流行高峰存在差异 报道的资料显示,在我国 冬季发病较为少见,夏秋季多见。我省一般流行季节为4~7月份 1999年厦门由EV71型引起HFMD流行,其高峰在夏季

  6. 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及人群分布 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地区性 5岁以下的儿童多发,男性高于女性 性别分布上男童多于女童(1.7:1)

  7. 流行方式 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 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家庭也有发病集聚现象 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8. 传染源 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 流行期间——患者 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流行间歇和流行期——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

  9. 传播途径 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粪口传播、日常接触传播。 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医源性传播。 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10. 临床表现 • 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暴发的EV71流行中,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脑炎和脊髓灰质样麻痹,手足口症状很少见 。 • 同期日本流行的EV71,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症状,中枢神经感染的比例较少,而且症状较轻 。 • 在1998年中国台湾EV71大流行中,手足口症状患者占45.3%HFMD患者中同时患中枢神经症状的占70%。

  11. 临床表现: •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 • 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 • 潜伏期一般2~7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发热,多在38℃左右。

  12. 临床表现 •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部四个部位 • 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 四不特征——不痛(口腔疱疹除外)、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 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 •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13. 手、足、口皮疹

  14. 手、足、口皮疹

  15. 防控原则 • 传染源隔离 • 住院隔离或居家隔离 • 建议隔离时间 • 通常,待皮疹结痂后1周 • 或自发病之日起2周 • 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防控工作重点 •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 重点对象为幼儿家长 • 养成正确洗手习惯

  16. 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一、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17. 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二、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18. 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三、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19. 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四、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五、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20. 防控原则: • 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防控工作重点 • 指导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 • 晨午检和清洁消毒工作 • 指导医疗机构 • 预检分诊和院感防控工作 • 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监测及监督 • 重点做好公园、游乐场所、预防接种门诊、儿保门诊等

  21. 预防控制措施:个人预防措施 •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22. 预防控制措施: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控制措施: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23. 手足口病晨检规范 • 晨检老师:穿工作服、戴手套、戴口罩,每检一人,消毒手一次。 • 晨检用品:体温表(每使用一次消毒一次),消毒液;0.5%碘伏;消毒容器,压舌板 • 晨检流程:

  24. 晨检流程:一问二看三摸四查, 1、问孩子在家时的健康状况,如睡眠、饮食、大小便等,问近日有无外来人员接触史; 2、看孩子的神态、面色、皮肤,尤其注意手、足皮肤及口腔粘膜有无异常; 3、摸额头试温,摸耳垂为中心的腮腺有无肿大,颌下及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查相应部位,如皮肤、咽喉等, 4、查幼儿有无携带危险的物品食品,及时发现引发危险的因素,查幼儿卫生情况、有无携带手帕、手指甲有无修剪等。

  25. 手足口病可防可治,预防关键从“卫生”做起

  26.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