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586 Views
小学综合课程 《 品德与生活 》 课程的实施 厦门教育学院初教室 潘诗求. 一、课程实施的流程. 二、实施的基本原则. 活动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 活动是教与学的主要形式 活动的过程是关键,儿童主要是通过自己直接参与的活动,而不是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与结论的。. 传统教学:. 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E N D
小学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 课程的实施 厦门教育学院初教室 潘诗求
二、实施的基本原则 • 活动性原则 • 整体性原则 • 自主性原则 • 开放性原则 • 合作性原则 • 针对性原则 • 灵活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 • 活动是教与学的主要形式 • 活动的过程是关键,儿童主要是通过自己直接参与的活动,而不是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与结论的。
传统教学: • 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
新课程重结论,更重过程: •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 品德与生活课程更是一个以儿童的体验和行为实践为主的课程,更要强调儿童的活动,特别是活动的过程
讨论 • 尤其对一个人道德的发展而言,体验和实践是不可缺乏的条件。 • 德性是行为而不是学问。 ——外在需要的行为 ——内心产生的行为 • 关注儿童究竟是如何活动的? ——教师牵制儿童,“放风筝”现象 ——儿童自由玩——是否真正在活动?
整体性原则 • 一是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 二是“内容标准”中四个方面的内容应该相互贯通、整体呈现 • 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讨论 • 降低底线去适应孩子? • 拔高孩子去适应底线?
自主性原则 • 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由尝试和利用自己的经验。 • 教师的言行不能对学生的讨论、交流、思考等造成干扰和阻碍。
讨论 • 小学生究竟能不能研究和解决问题? ——明确儿童研究的独特价值 ——承认成人研究与儿童研究的本质区别 • 如何看待儿童的这种探究活动? ——用儿童的眼光 ——用欣赏的眼光 ——用发展的眼光
开放性原则 • 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研究方法、表现和交流方式进行学习,并不断延伸和扩展活动。 • 鼓励学生在课堂外,在社区、自然环境中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型”学习和获得直接经验的“体验式”学习”。
讨论 • 我们的学生有耳无嘴? • 通过·············使学生·············(主体是老师) 通过·············应该达到··········(主体是学生)
合作性原则 • 学生之间的合作。 •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讨论 • 21世纪——学习的世纪 只有教才学? ——课堂教学才是学习 ——上课、做作业、练习、考试是学习 ——玩只是玩,玩不是学习 ——推崇一致的学习模式 • 21世纪——合作的世纪 行为交流? 心灵交流? ——避免形式化的倾向
注意点: •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防止功利主义 • 教育与煮饭 ——学会等待(一种修养,一种教育哲学)
针对性原则 • 针对不同内容的活动,指导重点有所不同。 • 针对不同的学生,指导方式要有所不同。
讨论 • 教师指导的实效? ——示范和演练、听(背)实验 ——完全放任:不问不管 ——帮助:自主+帮助+支持+合作
灵活性原则 •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 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 • 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 。
讨论 • 重视随机教育 ——善于观察,敏锐捕捉教育机会和问题。
实施中应避免出现的误区 ——讲授课 ——看图说话课 ——手工课 ——表演课 ——自由游戏课 ——教育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 ——教师忙于催促、转化、统领 ——强调一节“课”结束后一定要有结果
误区的背后是什么? • 儿童没有活动 • 儿童在活动 • 儿童在老师的导引下在活动 • 儿童在被老师活动着: ——表演、“活动”是否就是在体验?
活动前 • 充分的了解 • 制定学年、学期教学活动计划 • 教学活动主题的生成与确定 • 设计活动方案 • 创设活动环境与条件
n充分的了解 ●了解儿童的特点、基本情况、已有经验、兴趣等;儿童家庭状况;社区的基本情况。 ●品德与生活课程更要求教师对儿童的充分了解
n制定学年、学期活动计划 ● 统筹考虑课时的安排 ● 计划要有弹性,留有余地 ● 注意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 与学校、班级工作计划的沟通
n教学活动主题的生成与确定 ●主题的来源 ——儿童自身对生活的发现 ——有关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原有活动的连接或延伸 ——当地社区资源和自然资源
●主题的提出 ——儿童自己发现或提出的 ——师生共同发现或提出的 ——儿童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产生的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到儿童的响应
●确定活动主题的原则 ——是否有利于内容标准的落实 。 ——是否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 。 ——是否是儿童需要的、熟悉的并乐于学习的。 ——是否具有可利用的资源
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 ●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方案的基本要求 ——要有强烈的针对性 ——考虑到儿童的不同兴趣及个别差异 ——具有一定的弹性 ——吸引儿童参与活动方案设计
●具体教学活动方案的主要内容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指导要点 ——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注意事项 ——教学后记
n教学活动环境与条件的创设 ●物质准备 ●环境创设 ●心理氛围
活动之中 n活动导入 n活动的展开 n交流与展示
n活动导入 ●活动导入的目的和作用在于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儿童对主题的关注和兴趣。导入部分必须有足够的生动性。 ●活动导入的形式: ——提问 ——讨论 ——谈话 ——参观
●以谈话的方式展开导入时,应当注意 ——引导儿童在没有任何现成答案或“一定之规”的情况下展开思路,围绕问题充分发表看法,让儿童在无拘束的氛围中对主题的活动提出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设计,给学生思考留有余地和机会。
n活动的展开 ●启发儿童自主制定活动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 ●帮助儿童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 ●组织儿童进行查询资料、参观访问、操作与制作等活动; ●引导儿童收集、整理和交流学习成果等。
n活动中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教师角色的转变 ——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不是儿童活动的支配者、指挥者 ——是引导儿童活动的人 ——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 ——不是依靠教师获得知识与结论 ——而是直接参与,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方式进行学习的 ——而是通过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实际接触和相互作用获得体验和积累直接经验与智慧
●注意观察儿童的各种反应,随时调整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满足儿童不同的需要,但绝不妨碍儿童自主活动,不妨碍他们自由地尝试和利用自己的经验。●注意观察儿童的各种反应,随时调整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满足儿童不同的需要,但绝不妨碍儿童自主活动,不妨碍他们自由地尝试和利用自己的经验。 ●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赞扬、肯定等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牢记每个儿童都有长处,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发展自信心。
●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团结合作,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同伴的长处、与自己的不同之处,获得合作、协调、对话、分享、尊重他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待人处事的技能和能力。●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团结合作,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同伴的长处、与自己的不同之处,获得合作、协调、对话、分享、尊重他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待人处事的技能和能力。
●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观察、调查、制作、实验、操作等)、多样化的表现方式(语言、画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集体、小组、个人等),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观察、调查、制作、实验、操作等)、多样化的表现方式(语言、画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集体、小组、个人等),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 ●引导儿童活动不断延伸和扩展,与家庭、社区结合,与各学科结合。 ●注重儿童安全意识的培养,保证儿童活动的安全。
交流与成果展示 • 展示活动是真实反映儿童学习成果和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 • 展示活动是一个自由表现的过程 • 提供机会,鼓励儿童以各种形式展示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收获 • 教师对每一个儿童的表现应表示欣赏和理解 • 适当时可邀请家长或其他班级教师、同学参加
教学活动之后 • 引导儿童把活动引向深入 • 巩固和发展儿童获得的知识与经验 • 总结反思,调整环境和指导方式 • 做好教学后记工作
谢谢大家 THANK YOU VERY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