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认知中医体质科学

认知中医体质科学. 中医 体质学解读 衣健龙. 前 言 概 述.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医学正形成三个朝向。 一、是从 疾病医学 向 健康医学 发展; 二、是从 群体医学 向 个体医学 发展; 三、是人类疾病的防治与健康维护从“ 生物医学 ”向 多元化 方向发展。 这三个朝向都关联到一个核心命题,那就是从 疾病医学 向 “人”的医学 的转变。. 一、为什么从研究人的“病”转向研究病的“人”.

anais
Download Presentation

认知中医体质科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认知中医体质科学 中医体质学解读 衣健龙

  2. 前言概述 •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医学正形成三个朝向。 • 一、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 • 二、是从群体医学向个体医学发展; • 三、是人类疾病的防治与健康维护从“生物医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这三个朝向都关联到一个核心命题,那就是从疾病医学向“人”的医学的转变。

  3. 一、为什么从研究人的“病”转向研究病的“人”一、为什么从研究人的“病”转向研究病的“人” 1、科学革命的本质是思维方式的革命,如天文学中的哥白尼革命,化学中的拉瓦锡革命,物理学中的爱因斯坦革命,新范式最终取代了旧范式而进入了新的认识水平。医学也不例外。 2、从生物学角度明确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这可以说是医学的第一次革命,也是现代医学建立的基础。 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可以说是医学的第二次革命。 3、在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的基础上,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从研究人的“病”转向研究病的“人”成为医学发展的新趋势,这标志着医学第三次革命的来临。

  4. 二、人的体质如何研究 •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要对人的体质进行整体状态的研究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有人将中医体质研究过程凝练成“32+32”两个数字。 • “32”分别是提出3个科学问题、构建4个基本原理、发现4个差异特征群、发现9种基本体质类型、形成2个体质辨识方法和工具、开发3个体质辨识技术、提出3辨诊疗模式、构建体质3级预防体系、创建1门新的学科;研究成果是经过了“32”年学术研究征程所取得的。

  5.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提出3个科学问题 • 三个关键科学问题——体质研究的理论核心 •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思想、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的人,才能取得科学的成果。

  6.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第二是体病相关论。 • 第三是体质可调论。 • 第一是体质可分论;

  7.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构建4个基本原理 • 就体质研究而言,其经验基础是对人群中个体差异性的观察与总结;其理论背景则是人们对这种个体差异性的基本看法。进行中医体质研究,必须探明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 • 一是“体质过程论”,认为体质是一个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的生命过程。这就是说,在人体的发育过程中,体质的发展经历了幼年、青年、壮年、老年等不同阶段,每一阶段的体质都具有其不同的特点,比如,临床经验证明,早产儿及新生儿应尽可能少用氯霉素,否则会出现腹胀、呕吐、进行性苍白、紫绀等一系列症状,即所谓“灰婴综合征”,这是由早产儿及新生儿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于他们肝内缺乏一种代谢氯霉素的酶且肾脏排泄功能也较差,使氯霉素血浓度过高所致。这种现象在青年人就不会发生。

  8.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二是“形神构成论”,认为体质是个体躯体素质与相关的心理素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统一体。我们运用心理学上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对痰湿体质进行了与个体心理特征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痰湿体质的个性以中间型为多,内向型次之,外向型最少。其神经质水平以情绪稳定型为多,中间型次之,不稳定型最少,初步印证了形神构成论的理论。 • 三是“环境制约论”,即环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重要的作用。在个体体质的发展过程中,生活条件、饮食构成、地理环境、季节变迁等对体质均产生一定的制约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使当代人类的体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等“文明病”、“富贵病”发病比率较以前显著增加。

  9.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四是“禀赋遗传论”,即遗传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毫无疑问,体质差异,个体体质的形成与遗传密切相关,不同个体的体质特征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这种遗传背景所决定的体质差异,是维持个体体质特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10.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如何对体质进行正确的分类?我们通过检索大量的古代及现代文献,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实践,提炼出个体差异现象的四个表达特征群,即体质特征可以从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点、反应状态四个方面表达,以此作为寻找人与人之间异同点的标尺,从而划分体质类型。 • 1、形态结构指可以观察的包括躯体形质的特征群; • 2、生理机能指可以观察的特异生理信息的特征群; • 3、心理特点指可以观察的性格、情感等心理方面的特征群; • 4、反应状态指可以观察的对自然环境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特征群。 • 比如,痰湿体质的人,形态结构表现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生理机能多见皮肤出油较多,多汗,汗黏,眼泡轻微浮肿,容易困倦等,心理特点以温和稳重多见,在反应状态上对梅雨季节、潮湿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11.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发现9种基本体质类型体质研究的核心成果 • 以四个特征群作为划分体质类型的标尺,我们研究发现“亿万苍生,人有九种,一种平和,八种偏颇”,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比如气郁质的人,像《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一样,见到落花,心生惆怅,发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慨,这种体质的人都有一种多愁善感、忧郁脆弱的情感特征。

  12.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在全国流行病学调查中,证实了人群中确实存在9种体质类型,其中,平和质占32.75%,8种偏颇体质类型依次为: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阳虚质、痰湿质、特禀质。我们从微观水平探索了体质的生物学内涵,如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研究,发现阳虚、阴虚、痰湿与平和质比较具有独特的基因表达谱,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测发现痰湿质具有独特的遗传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也发现,阳虚质、阴虚质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减退,及与环核苷酸系统和免疫功能紊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部分痰湿质存在血脂代谢紊乱、糖代谢障碍及嘌呤类代谢障碍。这些都为体质分类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13.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形成2个体质辨识方法和工具 • 标准的建立是一门学科客观化所必需的工具。 • 体质差异是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探索体质差异规律,开展体质研究关键是如何对人群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现象运用一个标准化的工具进行分类,从而在此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进行体质辨识和疗效评价,最终形成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和方法学体系,从而为人群中体质类型的判别提供理论指导与应用工具。体质研究课题组自1978年开始体质分类研究工作,通过对108种传统文献及168种现代文献进行梳理,对中医体质分类的理论渊源及形成发展进行了系统整理,为体质分类标准化量表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14.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中医体质研究课题组按照研究目的的确定——体质类型概念框架的建立——条目的收集和条目库的形成——条目的精选——问题的形成——预调查——调查和测评的过程,从充分体现中医体质类型内涵入手,以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严格按照量表编制的方法和程序,开发了可以对体质类型进行科学评价的测量工具——《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在基于《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科学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经专家多次讨论论证,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分析,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利用本标准可进行简单快速的体质类型判定,并可用于比较干预前后分数变化,分析干预效果等。《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认定为学会标准。

  15.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三个体质辨识技术——拓宽应用领域的实用技术 • 如果说《中医体质量表》和《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制实现了体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那么我们开发的三个体质辨识技术,又拓宽了体质研究应用的领域。 • 雷达分析图——由于人体内气、血、阴、阳的偏颇往往兼杂出现,因而体质状态亦多有兼挟,为此开发了雷达分析图,将体质得分直观地标注于图上,连接得分点,根据所围成面积的大小进行复合体质的判定。 • 个体体质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在进行了大范围的实践应用之后,会得到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大规模数据分析修正,我们开发的个体体质信息采集分析系统能够针对原始信息群,实现体质信息存储访问与可视化统计分析和体质参数修正两大功能。 • 三维中医体质模型——基于9种体质类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实现对特殊的体质外部细节特征的视觉描述与动态展现,为体质特征模型化及体质健康推广的普及化提供了视觉手段,能够应用于教学、科研与临床。

  16.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提出3辨诊疗模式、 • 三辨(辨体—辨病—辨证)模式——指导“治已病”的多元诊疗模式 • 诊疗模式是人们对诊疗活动内在规律认知的反映,其实用性与先进性直接关系到临床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 我们提出了要形成符合中医当代临床科学规范的、多元动态的开放性的中医诊疗新模式,要根据临床实际,灵活运用辨体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多种方法相互结合补充。 • 辨证的指向目标是“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将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特点与规律作为研究的主体;辨病的指向目标则是疾病全过程的病理特点与规律,是对某一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总体认识;而辨体所指向的目标是“人”,将人作为研究的主体,主要诊察形体、禀赋、心理以及地域和奉养居处等对人的影响,亦即人对这些因素的反应。

  17.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在患病过程中,体质、疾病、证候三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规律与特征,而病与证的发生都以体质为背景的。若将体质、疾病、证候三者割裂开来,都不能准确把握生命过程中的疾病现象。由于体质、疾病、证候对个体所患疾病本质的反映各有侧重,所以强调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尽管三者指向不同,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归于统一的。因此辨体、辨病、辨证在临床诊疗中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它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

  18.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构建体质3级预防体系、体质三级预防概念体系——指导“治未病”的多级预警体系 • 预防是在某些危害还没有发生前,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其发生。由此可见,“治未病”不是现有医学的延伸,而是有着全新的内涵和广阔的领域。为此,我们提出了“体质三级预防概念体系”,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为从大面积人群治未病角度提供方法与途径。 • 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如痰湿体质易感湿邪,易患痰湿为患的疾病如眩晕、胸痹、痰饮等。因此,对于具有偏颇体质而未发病的人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积极改善偏颇体质,增强自身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19.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对于理化指标正常,但身体确有不适感觉的亚健康人群和理化指标处于临界状态的人群,如高血压临界、糖耐量调节受损等,现代医学往往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根据体质类型建立辨体防治方案,对高危人群进行方药干预,纠正体质偏颇,可达到对相关疾病预防的目的。 • 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应及时治疗,防止发展。注意患者的体质差异有利于确定证候的变化趋向。证具有变化的特征,证的变化趋向是由体质决定的。因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到体质对证候的制约与影响,从而掌握证候的转变规律,更好地为治疗服务。在治疗中注意积极改善患者的偏颇体质,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证候,治愈疾病。

  20.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创建1门新的学科一门新的学科 •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是一门学科建立的标志。关于理论体系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黑格尔在谈到哲学的理论体系对哲学的重要性时的看法很具有代表性,他指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偶然性的。” • 几十年来,我带领团队运用文献学、信息学、临床流行病学、数理统计学、心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进行体质研究,构建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至2005年出版《中医体质学》创新教材,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的建立——中医体质学。 • 作为生命科学范畴的一部分,中医体质学理论特色在注重调节人体整体机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个体体质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其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与当今医学发展趋势相一致,且这一特色贯穿于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保健养生、康复的全过程。中医体质学以自身主体性与开放相容性为发展模式,以新兴交叉学科的面貌,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中异军突起,并将带动诸多相关学科群取得突破性进展。

  21.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22.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图一

  23.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图二

  24.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图三

  25.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图四

  26.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 图五

  27.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图六

  28.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图七

  29. 中医体质研究的科学体系 图八

  30. 体质研究对国民健康的促进作用 • 我们所建立的体质辨识方法广泛应用于生命质量评估研究、健康管理及中医体检,深入到医院、社区、家庭。 • 健康管理是通过健康评价,根据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来制定改善目标,选用针对目标的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有效降低危险因素的目的。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各种体质偏颇是疾病发生失调的内在依据。同时,正是由于体质的不同,导致机体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也不尽相同。因此通过体质辨识,可以实现个性化的、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目前的健康体检,多是进行西医理化检查,将指标异常作为健康或不健康的标准,在加入体质辨识后,对指标正常但已是偏颇失衡的体质状态就能够进行早期干预。比如,一个人肝功能是好是坏,通过仪器可以查出来,但一个人焦虑,仪器是查不出来的,体质辨识是补充了机器不能够做到的那部分,有些早期病理信息比机器辨识更为提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41家“治未病”中心,均建立了体质辨识中心、体质调养方案。

  31. 中医体质研究对国民的促进作用 • 总之,中医体质学研究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交融,体现了复杂的科学思维,体现了学科前沿; • 它符合原始创新,为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了新的学术增长点,突显中医学重视整体调整的思想; • 符合WHO关于“21世纪的医学应该以人类健康为主要方向”的医学目的; • 符合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前景十分广阔美好。

  32. 结 束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