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508 Views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培养法治思维. 目 录.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三节 培养法治思维.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与发展 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E N D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培养法治思维
目 录 第一节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三节培养法治思维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与发展 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具体来说,依法治国应该包括以下含义: 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所当然的是治理国家的主体。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③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必须严格按照体现人民意志、集中群众智慧和反映客观规律的宪法和法律来进行。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④依法治国的目标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杜绝以言废法、以权凌法、因人改制的现象。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⑤依法治国的方式,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治理国家,确保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二)围绕法治建设的重点环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推进依法行政,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3.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4.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二)围绕法治建设的重点环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推进依法行政,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3.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4.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党数十年法治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精彩提炼,这一理念第一次构建了我党法治理论史上完整的理念体系。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党数十年法治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精彩提炼,这一理念第一次构建了我党法治理论史上完整的理念体系。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一)依法治国(二)执法为民(三)公平正义(四)服务大局(五)党的领导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一)依法治国(二)执法为民(三)公平正义(四)服务大局(五)党的领导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三,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第三,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四,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五,健全完善立法、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强制约监督、自觉诚信守法、繁荣法学事业、坚持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第五,健全完善立法、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强制约监督、自觉诚信守法、繁荣法学事业、坚持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六,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七,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二)形成法律意识与法律思维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变革过程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适应经济社会的这一变化。法治信仰应当是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培养基本法治理念 培养大学生基本的法治理念,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律观。 一是法律价值观。二是法律平等观。三是权利义务观。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大学生正确的法律观的形成,意味着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精神,意味着他们能够将法律的强制内化为自觉行动,意味着他们对法律的接受不是出于畏惧,而是出于自愿的、发自内心的认同。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的必由之路。大学生正确的法律观的形成,意味着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精神,意味着他们能够将法律的强制内化为自觉行动,意味着他们对法律的接受不是出于畏惧,而是出于自愿的、发自内心的认同。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三节 培养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 第一,法治思维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是由法治价值所主导的,这些法治价值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如何构建以及人们之间如何发生相互交往的规律性认识。 第三节 培养法治思维
第二,法治思维不可能自发地形成或者发挥作用,它必须通过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逐渐养成。第二,法治思维不可能自发地形成或者发挥作用,它必须通过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逐渐养成。 第三节 培养法治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是与法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法治思维是与法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节 培养法治思维
第四,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法治思维方面的要求,并且这种要求是与提高领导干部的实际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四,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法治思维方面的要求,并且这种要求是与提高领导干部的实际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节 培养法治思维
二、自觉培养法治思维 一是加强法治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三节 培养法治思维
二是推广正反典型经验,不断引导和激励公权力执掌者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三是改善法治环境,通过外部制度环境影响和促进公权力执掌者的法治思维。二是推广正反典型经验,不断引导和激励公权力执掌者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三是改善法治环境,通过外部制度环境影响和促进公权力执掌者的法治思维。 第三节 培养法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