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62 Views
第一讲 法的基本原理. 【 重要知识 】 法的概念与特征 法的制定与渊源 法律实施 法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 先导案例 】 上海有史以来第一个因为乱穿马路后妨碍交警执法的行人,昨天被卢湾公安分局治安行政拘留 10 天。
E N D
第一讲 法的基本原理 【重要知识】 法的概念与特征 法的制定与渊源 法律实施 法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先导案例】 上海有史以来第一个因为乱穿马路后妨碍交警执法的行人,昨天被卢湾公安分局治安行政拘留10天。 据了解,这名女行人姓刘,具有硕士学历,沈阳人。4月21日,卢湾交警在淮海路、黄陂路口整治行人乱穿马路时,这名女行人与女伴因为不遵守交通法规当街乱穿马路被交警挡下。当时,她坚决不肯接受处罚,甚至对在现场正常执法的交警大骂脏话,最后还狠狠地将挡在自己面前的交警一把推开。最后在3位女交通协管员的努力下,才将此人请进警车带离现场。一坐进车,此人就开始讨饶:刚才有电视媒体在现场采访,自己觉得乱穿马路被罚款“很掉面子”,所以才会有如此表现。但为时已晚矣。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这名女子对自己的表现非常忏悔:“没想到,我这次成了年轻人不好的榜样。” 《新闻晚报》 2006年4月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 第六十二条: 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 第八十九条: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 • 【思考】案例中对该行人给予行政拘留10天处罚的依据是什么?
“她坚决不肯接受处罚,甚至对在现场正常执法的交警大骂脏话,最后还狠狠地将挡在自己面前的交警一把推开。”“她坚决不肯接受处罚,甚至对在现场正常执法的交警大骂脏话,最后还狠狠地将挡在自己面前的交警一把推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 第五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 (二)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
一、法的概念与特征 • 1、法的概念 • 法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认可,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 【概念分析】 法的定义本身就涵盖了法的特征 制定主体(who):国家权力机关 内容(for what):人们权利和义务 手段(by what):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性质(what):行为规范总和
【观点引申】 法是社会规范之一种; 法规定行为规范的底线; 违法的严重代价要受到强制力惩罚; 法的制定者与实施者都是国家机关。
【背景资料】 • 法的起源:法是阶级和国家的产物 1、最早的规则: 血亲伦理——道德、风俗 2、家庭 →私有制 阶级 →国家(state) 部落战争→俘虏 *3、法律产生的过程: 习惯(customs)、习惯法、成文法
人类现存最早的法典: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人类现存最早的法典: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
2、法的特征 (1)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社会规范:规范性、概括性 (2)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制定、认可) (3)法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3、法的本质 • 阶级性:法体现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不是全社会意志、不是个别统治者意志、不是统治阶级的任意意志)。 • 物质制约性: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特别是所有制关系其直接决定作用。 • 民族性:受特定的社会文化、民族传统的影响。
4、法律文本的要素(参考学习) (1)法律概念 例: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 (原则) 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概念) (2)法律原则 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3)法律规范=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 例: • 超过批准的数量占用土地,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 • (行为模式) (法律后果) • 用土地论处。 • 又例: •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 • (法律后果) • (一)为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 (二)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的; (行为模式)
二、法的制定与法的渊源 • 1、法律制定的概念 • 【广义】有法律创制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修改或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 思考: • (1)下列国家机关享有法律制定权的是哪些: • 全国人大、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省级人大、省级人民政府、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 (2)法律创制机关是否只需起草文件、领导同意、在媒体上公布文本就可以通过一部法律?
【狭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补充、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活动。 • (在中国,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2、法律制定的程序 提 出 议 案 审 议 议 案 表 决 议 案 公 布 法 律
3、法律渊源 法律渊源又叫法的形式渊源、效力渊源,包含法律的创制方式、效力根据、外部表现等问题。 (其中,最关键的是创制方式所涉及到的创制机关 ,创制机关是什么决定了法律的创制方式、效力根据、外部表现。)
中国法律渊源体系 全国人大 宪法 • 法律 地方法规 行政法规 自治条例 单行条例 国际条约 地方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 外国、 国际组织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民族自治地方 省级人大 省级人民政府 部、委、行、署
三、法律实施 1、遵守(守法): (1)一切社会组织(包括制定和执行法律的国家机关)和个人都必须守法; (2)遵守:宪法、规范性法律文件,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2、执行(执法): 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 3、适用: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民适用法 律一律平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国家赔偿。
【观点辨析】以下说法错在哪里? 1、依法治国就是政府制定法律、人民遵守法律。 2、守法的内容不包括司法机关不正确的判决和裁决。 3、法律适用的首要特点是其主体具有普遍性。
宪 法 • 四、法律部门与法律关系(参考学习) • 1、法律部门 诉讼法 (规定 诉讼程序) 刑法 (规定犯 罪与刑罚) 行政法 (调整行政 管理关系) 民法 (调整人身 关系、财产 关系) 经济法 (调整宏 观经济与 市场关系)
2、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是指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的构成 • 主体(何人):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如公民、自然人、机构组织、国家、外国人及外国组织。客体(为何):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可以指物、精神产品、行为、人身。 • 内容:主体各方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 【思考】以一份劳动用工合同为例,分析其法律关系构成的各个要素。
3、法律事实:是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原因。依据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标准,法律事实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1)法律事件(非意志) (2)法律行为(有意志) 【案例】 ( 1 )某对夫妇在离婚时均向法院提出:“孩子应当归我”。此说对否? ( 2 )刘某走在路上,一块广告牌被风吹落,砸伤了头部。这是法律事件还是法律行为? ( 3)某网络公司技术员张某利用工作便利,将1000名网民的QQ帐号的密码修改,再卖给他人。这是否属于法律上的侵权?
五、法律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案例】 1、佛山小悦悦事件 http://baike.baidu.com/view/4682882.htm 2、南京彭宇案 http://baike.baidu.com/view/1380384.htm 3、深圳拟立法惩罚诬陷见义勇为者 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1-11/05/content_339340.htm 思考:在这几个案例中,法律如何影响了道德? 道德又是如何影响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