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k likes | 2.04k Views
中国 56 个民族简况. 云南大学 林超民. 阿昌族 Ach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 27 708 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等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腾冲县。 阿昌族人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缅语支。有梁河、陇川、潞西 3 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都通晓汉语或傣语。 阿昌族没有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 阿昌族人聚居区,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 Ach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周 蓉 云南.
E N D
中国56个民族简况 云南大学 林超民
阿昌族Ach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7 708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等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腾冲县。 阿昌族人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缅语支。有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都通晓汉语或傣语。 阿昌族没有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 阿昌族人聚居区,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Ach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 在汉文史书中,除称其为"阿昌",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自称,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在公元13世纪,经过多次迁徙,逐渐定居到现在聚居的地方。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和大理政权管辖。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解放前,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其时,领主多为傣族土司, 地主多为汉人。
白 族Bai ethnic minoritygroup 人口为1 594 827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县。 白族人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种方言。绝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并通晓汉语。
白 族Bai ethnic minoritygroup 杨文娟 云南
白 族Bai ethnic minoritygroup •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区域。从考古发掘的苍洱遗址、海门口遗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经有居民生息繁衍。他们使用磨光石器,从事简单农牧和渔猎生产,过着半穴居的生活。2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发展农、牧业生产。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苍洱地区设置了郡县。唐代初期,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洱海地区。其后南诏开疆拓土,建立了南诏王国。贞元十年后,南诏回归唐朝,为云南安抚使司。洱海地区的洱海人、昆明蛮、云南蛮和汉姓逐渐融合为白族。宋代白族段氏建立大理国。大理国时期,云南出现白族化的趋向。白族90%以上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白族人自称“白子”、“白伙”、“白尼”,汉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保安族Bonan ethnic minoritygroup • 人口为12 212人。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 在聚居区的保安族人使用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大多数保安族人通晓汉语。 保安族人以汉文做为交际工具。 信仰伊斯兰教。
保安族Bonan ethnic minoritygroup •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保安是由地名而来的自称,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区设置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过去人们因其信仰伊斯兰教、习俗与当地回族相近,而称其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据民族内部的传说、语言特点和类似蒙古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可以认为保安族是由元、明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区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人,与周围生活的回、汉、藏、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他们受封建农奴主的欺压,被迫迁徙到现在保安族唯一的聚居地----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3个毗邻的村庄,当地习惯地称其为保安三庄。保安族人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
布朗族Blang ethnic minoritygroup • 人口为82 280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地。 布朗族人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 孟高棉语族 布朗语支。有布朗、阿尔佤2个方言。部分布朗族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 布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布朗人会汉文、傣文。 过去大部分布朗族人信仰小乘佛教。
布朗族Blang ethnic minoritygroup •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传是中国古代濮、蒲和朴的后代。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部分人自称为“布朗”,部分人自称为“阿瓦”、“伊瓦”、“翁拱”等,汉族和傣族人称之为“濮满”、 “蒲满”等。1950年代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29世纪50年50年代代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 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子连在孩子的名子之后。
布依族Bouyei ethnic minoritygroup • 人口为2 545 059人。 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其他地区、云南省罗平和四川省宁南、会理也有分布。 布依族人使用布依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缘。布依语有3种方言。 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使用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族文字方案。 有少数布依族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布依族Bouyei ethnic minoritygroup • 查方燕 贵州
布依族Bouyei ethnic minoritygroup •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地区多河谷和平坝,山青水秀,闻名世界、景色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就在布依族人聚居的地区。在布依族地区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种植水稻的农业民族。布依族人心灵手巧,他们制作的蜡染布历史悠久、图案美观,是享誉国内外的工艺品和收藏品。
朝鲜族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 人口为1 920 597人。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 绝大多数朝鲜族人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尚未有定论),有6种方言。 朝鲜文是朝鲜李朝世宗主持下,于1444年创制的拼音文字。
朝鲜族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 池春兰 吉林
朝鲜族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 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文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物质生活较好的一个民族。在我国的朝鲜族人,主要是19世纪中叶由朝鲜半岛陆续迁入的。1910年,日本帝国吞并朝鲜后,不堪忍受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就已达36万多人。他们在我国东北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朝鲜族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角,被誉为“东北三宝”。敬老爱幼是朝鲜族人的美德。
达斡尔族Daur ethnic minoritygroup • 人口为121 357人。 达斡尔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附近旗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及附近县,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 达斡尔族人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有布特哈和齐齐哈尔2种土语。其语言丰富,有大量反映渔牧狩猎农耕的词汇,其中有汉语、满语和鄂温克语借词,特别是汉语借词较多。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能使用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 达斡尔族人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族Daur ethnic minoritygroup •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意为“耕耘者”,是达斡尔人的自称,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清康熙初年,出现了“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研究认为达斡尔族人可能是辽契丹族的后裔。清代,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并不断被征调镇守边关,甚至被远戍新疆,因而除东北外在新疆塔城还有数千名斡尔族人。在中国历史上,达斡尔族人和各族人民一起为共同开发祖国北疆,保卫祖国领土,抵抗沙俄入侵建立过不朽的功勋。达斡尔族人喜爱并擅长打曲棍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誉为“曲棍球之乡”。
达斡尔族 • 沃丹 内蒙古
傣 族Dai ethnic minoritygroup • 人口为1 025 128人。 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县。 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壮傣语支。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 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傣族人多信仰小乘佛教。
傣 族Dai ethnic minoritygroup •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 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 ; 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过去自称为“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傣族人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有本民族的历法----傣历,有著名的叙事长诗,有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充分体现了傣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风情。傣族人生活在亚热带地区,农业生产发达,还适宜种植甘蔗、咖啡、剑麻、香蕉、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西双版纳的密林中,有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被称为生物王国,现已成为中国有名的旅游圣地。
傣 族Dai ethnic minoritygroup • 玉光罕 云南
德昂族De'ang ethnic minoritygroup • 人口为15 462人。 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其中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聚居区。 使用德昂语,属南亚语系 佤德昂语支。可分为纳盎、布雷、若买3个方言。大多数德昂族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汉文或傣文。 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德昂族De'ang ethnic minoritygroup • 依翁 云南
De‘ang ethnic minoritygroup 德昂族 •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召、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一个嗜好,因此他们善于种茶,家家都栽有茶树。过去在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和其他民族一样有了平等的地位。解放后统称崩龙族。在本民族的要求下,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
东乡族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group • 人口为373 872人。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少数散居在甘肃省兰州市和定西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可分为锁南、汪家集、四甲集3个土语。大多数东乡族青年兼通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东乡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
东乡族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group • 东乡族人主要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地区,并以地区名为民族名,称为东乡族。东乡族源于蒙古族,从13世纪开始就有蒙古军队驻守、屯田。13世纪后,他们改为信仰伊斯兰教。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于东乡地区的各民族融合而成一个单一的民族。过去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东乡族。东乡族自治县是干旱山区,境内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海拔高,交通不便。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已经改变了过去干东乡的旧貌,成为欣欣向荣的新山乡。东乡族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基本与回族相同,但使用的语言却与蒙古族相似。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以土豆为主,其质沙甜、含淀粉高。他们还培植了一种很出名的桃杏,既不同于桃也不同于杏,其个儿大、色美、味香。
东乡族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group • 马秀红 甘肃
侗 族Dong ethnic minoritygroup • 人口为2 514 014人。 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的地区,其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地。 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侗水语支。有南北两个方言。 侗族原无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1958年以侗语南部方言为基础,以贵州省榕江话为标准音,采用拉丁字母创设了侗文。 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
侗 族Dong ethnic minoritygroup • 侗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秦汉时称为“骆越”,魏晋以后称为“僚”,侗族就是僚的一部分。古代文献史册上称侗族为“洞人”、“峒人”、“洞蛮”等,其自称为“甘”,宋时音译为“仡伶”,明以后称“峒僚”、“峒蛮”、“峒苗”,或误称为“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其为侗族。侗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粳稻为主,糯稻次之,并善于稻田养鱼。侗族人还从事林业,以种植杉木、油茶著称,以油茶待客是侗族人热情好客的习俗。侗族妇女喜欢种棉花,自织布、染布。侗家以人人会唱歌自豪,人们称誉侗族地区是“诗歌的海洋”。村寨中的鼓楼和风雨桥以它们的独特风格,显示着侗族人民的建筑艺术。讲究礼貌、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修桥补路、重视公益事业是侗族人的传统习俗和美德。
侗 族Dong ethnic minoritygroup • 粟 珍 湖南
独龙族Drung ethnic minoritygroup • 人口为5 816人。 独龙族人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 使用独龙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没有本民族文字。 独龙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信鬼。
独龙族Drung ethnic minoritygroup • 陈黎松 云南
独龙族Drung ethnic minoritygroup • 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1950年代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做为民族称谓。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很低,基本上还处于父系家族公社制,使用原始的木、竹制简单工具,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年产量很低,所以采集和渔猎仍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补充。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落后面貌才开始改变。独龙族人民勤劳好客重友,常常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猎获的野物,凡参与狩猎者人人有份。他们重信义遵诺言,有着优良朴素的道德观念,“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独龙族的传统美德。
俄罗斯族Russian ethnic minoritygroup • 人口为13 504人。 俄罗斯族人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以伊犁地区为多,还有少数人分散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使用俄罗斯语(简称俄语),属印欧语系 斯拉夫语族 东斯拉夫语支。通用俄文。 俄罗斯族人多信仰东正教。
俄罗斯族Russian ethnic minoritygroup • 鲁 红 新疆
俄罗斯族Russian ethnic minoritygroup •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最初是18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的。19世纪至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有更多的俄罗斯人陆续进入新疆一带。那时被称为“归化族”, 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1950年代改称为俄罗斯族,他们的生活习俗、服饰、节庆等,基本上与俄罗斯国的俄罗斯族相同。俄罗斯人在生产技术、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发展。居住在城镇的俄罗斯族人从事各种修理业、手工业、运输业,有的还兼营农副业。在农村的俄罗斯人大多聚居在一起,独自成为一个村落,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善长经营园艺和养蜂。由于俄罗斯人迁来中国时间不长,一般在俄罗斯都有亲戚,1950年代开始,有一些人返回俄罗斯和他们的亲人团聚;也有一些人迁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因为那里也有他们的亲戚,所以我国的俄罗斯人人数不多。
鄂伦春族 Oroqen ethnic minoritygroup • 人口为6 965人。 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通古斯语支。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鄂伦春族人普遍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盛行对祖先的崇拜。
鄂伦春族 Oroqen ethnic minoritygroup • 何晓红 内蒙古
鄂伦春族 Oroqen ethnic minoritygroup •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 这一名称在清初的史料中就有记载。鄂伦春人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话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20世纪40年代他们还是一个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游猎民族,猎获物在部族内平均分配,保存着一些原始社会共同消费和平均分配的习惯,老、弱、伤、残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还要多一些。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一步跨入到社会主义。现在他们已经实现了定居的生活,告别了狩猎,成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者。鄂伦春人心灵手巧,能够利用桦树皮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衣、鞋、盒、篓、桶、箱,甚至是轻巧的桦皮船。这些物品上有美丽的图案,轻巧耐用,精致大方。
鄂温克族Ewenki ethnic minoritygroup • 人口为26 315人。 鄂温克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和周围几个旗、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 使用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通古斯语支。有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个方言。 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文。 过去,鄂温克族人多信仰萨满教,牧民同时信仰喇嘛教。
鄂温克族Ewenki ethnic minoritygroup 乌云娜 内蒙古
鄂温克族Ewenki ethnic minoritygroup •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异地而居的鄂温克族人曾经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的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后来他们向东发展,现在鄂温克族人人口少但分布较广,多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人交错杂居于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地区。20世纪50年代前,居住在额尔古纳左旗的极少数鄂温克族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住在简陋的帐幕----撮罗子中,往往漂泊不定。因为他们饲养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建起了一批鄂温克新村,实行定居放牧,彻底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