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第 1 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

第 1 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 1.1 金属材料的强度和塑性. 金属材料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都要受到外力的作用,这种外力称为 载荷 。当载荷在某一极限范围内时,材料本身一般不发生明显的变形或断裂,说明金属材料对外力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是,当外力超过某一极限时,金属材料就会发生变形,甚至断裂。我们把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抵抗能力称为金属的“力学性能”。常用的力学性能指标有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及疲劳强度等。. 1.1.1 拉伸试验.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 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

  2. 1.1 金属材料的强度和塑性 • 金属材料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都要受到外力的作用,这种外力称为载荷。当载荷在某一极限范围内时,材料本身一般不发生明显的变形或断裂,说明金属材料对外力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是,当外力超过某一极限时,金属材料就会发生变形,甚至断裂。我们把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抵抗能力称为金属的“力学性能”。常用的力学性能指标有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及疲劳强度等。

  3. 1.1.1 拉伸试验 • 材料的强度和塑性可由拉伸试验测定。预先将金属材料按GB228—87规定制成一定形状和尺寸的试样,常用的试样断面为圆形,称为圆形试样,如图1-1所示。图中称为试样的直径,称为标距长度。所谓标距长度,是指试样计算时的有效长度。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拉伸试样有长试样和短试样两种,长试样为,短试样为。在生产检验中采用的为10mm。 图1-1 圆形拉伸试样

  4. 图1-2 低碳钢的拉伸曲线 拉伸试验的过程通常是将加工好的金属试样装夹在拉伸试验机上,然后对试样逐渐施加拉伸载荷,直至把试样拉断为止。根据试样在拉伸过程中承受的载荷和产生的变形量之间的关系,可测出该金属的拉伸曲线。根据测得的数据可得出强度和塑性指标。 如图1-2所示为低碳钢的拉伸曲线,此曲线明显地表现出下面几个变形阶段。

  5. 1.1.1.1 Oe──弹性变形阶段 试样变形完全是弹性的,此时如果卸载,试样的变形将消失。这种随着载荷的去除而消失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1.1.1.2 es──屈服阶段 当载荷增加到时,图上出现平台或锯齿状。这种载荷变化不大而变形显著增加的现象称为屈服现象。 1.1.1.3 sb──强化阶段 在屈服阶段以后,欲使试样继续伸长,必须加载。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试样变形抗力也逐渐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形变强化。

  6. (a) 铸铁的拉伸曲线 (b) 中、高碳钢的拉伸曲线 图1-3 铸铁与中、高碳钢的拉伸曲线 1.1.1.4 bk──缩颈阶段 此阶段试样的直径发生局部收缩,称为“缩颈”。在k点处试样已被拉断。 工程上使用的金属材料,多数没有明显的屈服现象。有些脆性材料,不仅没有屈服现象,而且也不产生“缩颈”,如铸铁和高碳钢等。如图1-3(a)所示为铸铁的拉伸曲线,如图1-3(b)所示为中碳钢、高碳钢的拉伸曲线。

  7. 1.1.2 强度 强度是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根据载荷作用方式不同,强度可分为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和抗扭强度等。其中以拉伸试验所得的强度指标应用最为广泛。在拉伸试验中可测得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等指标。 1.1.2.1 抗拉强度 材料在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称为“抗拉强度”,用符号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抗拉强度,MPa; ——试样拉断前承受的最大载荷,N; ——试样原始横截面积,mm2。

  8. 1.1.2.2 屈服强度 在拉伸试验中,屈服阶段所对应的最低应力值称为“屈服强度”,用符号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屈服点,Mpa; ——出现屈服现象时的最低载荷,N; ——试样原始横截面积,mm2。 对于无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国家标准规定把试样产生的塑性变形量为原标距长度的0.2%时所对应的应力值作为该材料的屈服点,用符号表示,称为“条件屈服强度”。

  9. 1.1.3 塑性 • 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不被破坏的能力称为“塑性”。塑性指标也是由拉伸试验测得的。常用的塑性指标有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 1.1.3.1 伸长率 • 试样在拉断后,其标距部分内所增加的长度与原标距长度的百分比称为伸长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 ×100% • 式中 ——试样原标距长度,mm; • ——拉断后试样标距长度,mm; • ——伸长率,%。 • 标准试样有两种,长、短试样的伸长率分别用 和 表示,通常 直接写成 即可。同一材料的试样长短不同,测得的伸长率是不同的,即 > 。

  10. 1.1.3.2 断面收缩率 • 试样拉断后缩颈处横截面积的缩减量与原横截面积的百分比称为断面收缩率,用符号ψ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 ×100% • 式中 Ψ——断面收缩率,%; • ——试样原始横截面积,mm2; • ——试样拉断后缩颈处的横截面积,mm2。 • 一般来说,金属的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越大,其塑性越好。塑性好的金属,可以采用多种压力加工方法进行加工,如轧制、锻造和冲压等。塑性差的金属一般不能进行塑性变形。 • 必须指出,塑性指标不能直接用于零件的设计计算,只能根据经验来选定材料的塑性。一般来说,长试样的伸长率达5%或断面收缩率达10%的材料,即可满足绝大多数零件的要求。

  11. 1.1.4 金属材料刚度指标 • 材料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称为刚度。材料刚度的大小,通常用弹性模量E来评定。 • 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应力 与应变 的关系符合虎克定律,即 =E。由公式中可以看出,材料的弹性模量E越大,材料的刚度越大,则弹性变形越难进行。因此在设计机械零件时,要求刚度大的零件,应选用具有高弹性模量的材料。而钢铁材料的弹性模量较大,所以在机械工程等领域通常选择钢铁材料。例如镗床的镗杆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如果刚度不足,当进刀量大时镗杆的弹性变形就会越大,镗出的孔就会偏小且尺寸不准,因而影响加工精度。 • 要求在弹性范围内对能量有很大吸收能力的零件(如仪表弹簧),应选择低弹性模量和极高的弹性极限的材料制造,如铍青铜和磷青铜等。

  12. 表1-1 常见金属的弹性模量

  13. 1.2 金属材料的硬度 • 硬度是材料抵抗局部变形、压痕或划痕的能力。硬度也是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金属材料制成的半成品或成品的质量检验中,硬度是标志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 硬度值又可间接地反映出金属材料在强度、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热处理工艺上的差异,而与拉伸试验相比,硬度试验简便易行,因而硬度试验应用十分广泛。 • 常用的硬度试验方法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和肖氏硬度4种。

  14. 1.2.1 布氏硬度 • 1.2.1.1 布氏硬度试验法的原理 • 原理如图1-4所示。它是用规定的载荷,将一个直径为D的淬硬钢球或硬质合金球压入被测试件表面并停留一定时间,使塑性变形停留后,再卸除载荷。用读数显微镜测出试样表面上的压痕直径d,然后计算布氏硬度值。 • 计算公式如下: • 式中 HBS(W)——用淬火钢球(硬质合金球)试验时的布氏硬度值; • F——试验力,N; • S——球面压痕表面积,mm2; • D——压头球体直径,mm; • d——压痕直径,mm。 图1-4 布氏硬度试验原理

  15. 1.2.1.2 布氏硬度的表示方法 • 在布氏硬度的表示方法中,符号HBS 或HBW 之前的数字为硬度值,符号后面依次用相应数值注明压头球体直径(mm)、试验力(kg)、试验力保持时间(s)(10~15s不标注)。例如,170HBS10/1 000/30表示直径10mm的钢球在980N(1 000kg)的试验力作用下,保持30s时测得的布氏硬度值为170。 • 淬火钢球用于测定布氏硬度小于450的金属材料,其硬度值符号为HBS;布氏硬度在450~650之间的材料,压头用硬质合金球,其硬度值符号为HBW。布氏硬度适宜测量灰铸铁、有色金属及退火、正火后的钢材。 • 在进行布氏硬度试验时,应根据测试金属材料的种类、性质和试样厚度,选用不同大小的球体直径、施加载荷和载荷保持时间。具体选择方法见表1-2。

  16. 表1-2 布氏硬度试验规范

  17. 按GB231—84规定,载荷的保持时间为:黑色金属10~15s,有色金属30s,布氏硬度值小于35时为60s;当条件允许时,压头应尽量选用10 mm球;载荷选择原则为P= KD2。 • 布氏硬度实验法的优点是:测定的数据准确、稳定。因其采用的试验力大,球体直径大,因而压痕直径也大,能较准确地反映金属材料的平均硬度。其缺点是:压痕较大,不宜测成品或薄片金属的硬度。此外,由于操作较缓慢,对大量逐件检验的产品不适用。在进行高硬度材料试验时,由于球体本身的变形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因此,布氏硬度主要用于测定硬度不是很高的材料。但由于布氏硬度与其他力学性能(如抗拉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经验关系,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8. 1.2.2 洛氏硬度 • 洛氏硬度试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硬度试验方法。 • 洛氏硬度的测试原理是采用金刚石圆锥体或淬火钢球为压头,选择一定的载荷压入金属表面,按规定保持时间后卸除试验力,测量压痕深度,计算洛氏硬度值。 • 如图1-5所示是洛氏硬度测试过程示意图。测量时,先加初试验力 ,压入深度为 ,然后再加主试验力 ,在总试验力 的作用下,压头深入深度为 。卸除试验力,由于金属弹性变形的恢复,使压头回升到 的位置。其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 式中 HR——洛氏硬度值; • K——常数,用金刚石为压头时选0.2,用钢球为压头时选0.26; • h——压痕深度,mm。

  19. 根据金属材料的软硬程度,可选用不同的压头和载荷配合使用,测得的硬度值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国家标准规定有15种,下面将3种常用的洛氏硬度符号和试验条件列于表1-3。根据金属材料的软硬程度,可选用不同的压头和载荷配合使用,测得的硬度值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国家标准规定有15种,下面将3种常用的洛氏硬度符号和试验条件列于表1-3。 表1-3 常用洛氏硬度试验规范 图1-5 洛氏硬度试验原理 总试验力

  20. 以上3种常用洛氏硬度值中,以HRC应用最广,一般经过淬火处理的钢零件或工具都用它。各种不同标尺的洛氏硬度值不能直接比较,但可用试验测定的换算表相互比较。以上3种常用洛氏硬度值中,以HRC应用最广,一般经过淬火处理的钢零件或工具都用它。各种不同标尺的洛氏硬度值不能直接比较,但可用试验测定的换算表相互比较。 • 洛氏硬度值表示方法如下:符号HR前面的数字表示硬度值,HR后面的字母表示不同洛氏硬度的标尺。例如45HRC表示用C标尺测量的洛氏硬度值为45。 • 洛氏硬度实验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迅速,能直接从刻度盘上读出硬度值;压痕较小,可以测定成品及较薄工件;测试的硬度值范围大,适于各种硬度的材料。但是,因为压痕小,对于内部组织和硬度不均匀的材料,硬度值波动较大,一般同一试件应测试3点以上,取平均值。常见工具及钢材的洛氏硬度值见表1-4。

  21. 表1-4 常用工具和钢材的洛氏硬度值

  22. 1.2.3 维氏硬度 • 布氏硬度不适于检测较高硬度的材料,洛氏硬度虽可检测不同硬度的材料,但不同标尺的硬度值相互不能比较。维氏硬度克服了上述两种硬度试验的缺点,可用统一标尺来测定从极软到极硬的材料。 • 维氏硬度的试验原理与布氏硬度试验相似。它是用一个顶角为136°的金刚石正四棱锥压头,在规定载荷作用下,压入试件表面,保持一定时间后卸除载荷,然后根据压痕对角线来确定试件硬度,如图1-6所示。 • 维氏硬度用符号HV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 式中 HV——维氏硬度; • F——试验力,N; • d——压痕两对脚线长度算术平均数,mm。

  23. 维氏硬度值在实际工作中不用计算,而是根据压痕对角线长度,从表中直接查出。维氏硬度试验方法及技术条件可参阅国家标准GB4340—84。维氏硬度值在实际工作中不用计算,而是根据压痕对角线长度,从表中直接查出。维氏硬度试验方法及技术条件可参阅国家标准GB4340—84。 • 维氏硬度表示方法与布氏硬度相同。例如640HV30/20表示用30kg(294.2N)试验力,保持20s(10~15s可省略不标),测定的维氏硬度值为640。 • 维氏硬度的优点是:可测定从很软到很硬的材料,且准确性高;可测较薄材料和各种表面层。缺点是:操作慢,且对试件表面质量要求较高,故不适用于成批生产的常规检验。 图1-6 维氏硬度试验原理

  24. 1.2.4 肖氏硬度 • 肖氏硬度是一种动载荷试验法。其原理是:用一定质量和规定形状的金刚石冲头,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到金属试样的表面,根据冲头回弹的不同高度来衡量金属硬度值的大小。 • 肖氏硬度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C型硬度计,它带有刻度尺,其冲头质量为2.5g,落下高度h0=254 mm;另一种是D型硬度计,它带有一个圆盘刻度,冲头质量为36.2g,落下高度h0=19 mm。 • 肖氏硬度也是一个无量纲的值。用HSC和HSD表示C、D两类,测得的数值写在该符号前面,如25HSC,则表示C型肖氏硬度值为25。肖氏硬度测量的数值误差较大,主要用于大型件上,如大型钢板和大轧辊等硬度的测量。

  25. 1.3 金属材料的韧性 • 1.3.1 金属材料的冲击韧性 • 在生产实践中,许多机器零件和工具是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工作的,如活塞销、冲头和锤杆等。以很大速度作用于工件上的载荷叫做冲击载荷。由于冲击载荷的加载冲击力大,被冲击体很容易产生变形和断裂。因此,制造此类零件所用的材料,其性能指标不能单纯用静载荷作用下的指标来衡量,而必须考虑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 • 金属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材料的冲击韧性是材料塑性和强度的综合表现,与脆性是两个意义上完全相反的概念。材料韧性的好坏用冲击韧性值表示。目前,常用摆锤式一次冲击试验来测定金属材料的冲击韧性。

  26. 1.3.1.1 冲击试样 • 为了使试验结果可以相互比较,必须采用标准试样。按GB229—84和GB2106—80的规定,需将金属材料制成一定形状和尺寸的试样。夏氏U型缺口试样(如图1-7所示)习惯上称为梅氏试样;夏氏V型缺口试样(如图1-8所示)称为夏氏试样。 图1-7 夏氏U型缺口试样 图1-8 夏氏V型缺口试样

  27. 1.3.1.2 冲击试验的原理及方法 • 试验原理利用的能量守恒原理:试样被冲断过程中吸收的能量等于摆锤冲击试样前后的势能差。 • 冲击试验方法如下:将试样放在试验机的支座上,放置时试样缺口应背向摆锤的冲击方向,如图1-9所示。把质量为G的摆锤抬到高度H1,使其获得一定的势能(GH1),然后使摆锤自由落下,将试样冲断,并向另一方向升高到某一高度H2,这时摆锤具有的势能为GH2。故摆锤冲断试样失去的势能为GH1-GH2,这就是试样被冲断时所吸收的能量,也是摆锤冲击试样所作的功,称为冲击吸收功,用符号Ak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28. 式中 Ak——冲击吸收功,J; • G——摆锤的质量,N; • H1——摆锤初始的高度,m; • H2——冲击试样后,摆锤回升的高度,m。 • 冲击吸收功的值可由试验机刻度盘上的指针指示出来。将冲击吸收功除以试样断处原横截面积,即得到冲击韧性值, 用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 式中 ——冲击韧性值,J/C㎡; • Ak——冲击吸收功,J; • S0——试样缺口处原横截面积,C㎡。

  29. 必须说明的是,使用不同类型的试样进行试验时,其冲击吸收功应分别标为Akv或Aku,冲击韧度则标为 • 或 。 图1-9 冲击试验示意图 1—摆锤;2—机架;3—试样;4—刻度盘;5—指针

  30. 1.3.2 金属材料的断裂韧度 • 有些高强度钢制造的零件、构件和中、低强度钢制造的大型件,往往在工作应力远低于屈服点时就发生脆性断裂,这种在屈服点以下发生的脆性断裂称为“低应力脆断”。大量工程事故和实验表明,低应力脆断是由材料中宏观裂纹的扩展引起的。金属材料在冶炼和加工生产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宏观裂纹。当材料受外力作用时,这些裂纹的尖端附近便出现应力集中,形成一个裂纹尖端的应力场。应力场的大小程度称为“应力强度因子”,通常用符号K表示。 • 式中 KI——I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 • Y ——与裂纹形状、试样类型及加载方式有关的系数; • ——外加应力; • ——裂纹长度的一半。

  31. 对某一个有裂纹的工作件,在拉伸外力作用下,Y值是一定的,由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KI随着 、 的增大而增大。当KI增大到某一临界值时,工作件中的裂纹会产生突然快速扩展,导致断裂。这个应力强度因子的临界值称为材料的“断裂韧度”,用KIc表示。 • 断裂韧度是用来反映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即反映了材料有裂纹存在时,抵抗脆性断裂的能力。 • 根据裂纹应力强度因子KI和断裂韧度KIc,可判断存在裂纹的材料在受力时,裂纹是否会扩展而导致断裂。当KI>KIc时,裂纹失稳扩展,发生断裂;当KI<KIc时,裂纹不扩展或扩展很慢,不发生快速脆断;当KI =KIc时,裂纹处于临界状态。

  32. 1.4 金属的疲劳极限 1.4.1 疲劳的概念 • 许多机械零件(如轴、齿轮、弹簧、滚动轴承和轧辊等),在工作过程中各点承受的应力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这种应力称为“交变应力”。在交变应力作用下,虽然零件所承受的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点,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断裂,这种现象称为“疲劳现象”。疲劳断裂与静载荷作用下的断裂不同,无论是脆性材料还是韧性材料,疲劳断裂都是突然发生的,事先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很难事先观察到,因此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 疲劳破坏是机械零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在机械零件失效中大约有80%以上属于疲劳破坏。

  33. 1.4.2 疲劳破坏的特征 • (1) 断裂前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而是突然破坏。 • (2) 引起疲劳破坏的应力很低,常常低于材料的屈服点。 • (3) 疲劳破坏的宏观断口由两部分组成,即裂纹的策源地、扩展区(光滑区)及最后断裂区(粗糙区),如图1-10所示。 图1-10 疲劳断裂宏观断口示意图

  34. 1.4.3 疲劳极限 • 通过疲劳试验,可以得到在交变载荷作用下,金属材料承受的交变应力与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即疲劳曲线,如图1-11所示。疲劳曲线表明,金属承受的交变应力越小,则断裂前的应力循环次数N越多,反之,则N越少。 图1-11 疲劳曲线示意图

  35.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应力达到 时,曲线与横坐标平行,表明当应力低于此值时,试样可以经受无数次周期循环而不破坏,此应力值称为材料的“疲劳极限”。疲劳极限是金属材料在无限次交变应力作用下而不破坏的最大应力。当应力对称循环时(如图1-12所示),疲劳极限用符号 表示。 • 实际上,金属材料不可能作无数次交变载荷试验。一般规定黑色金属材料应力循环次数取107周次而不断裂的最大应力为疲劳极限;有色金属和不锈钢等材料取108周次。 图1-12 对称循环应力图

  36. 1.5 金属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1.5.1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 • 金属的物理性能是指金属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它包括密度、熔点、热膨胀性、导电性、导热性和导磁性。不同用途的机械零件,对其物理性能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 1.5.1.1 密度 •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单位为kg/m3。材料的密度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效能。对于金属材料,按照密度的大小可分为轻金属和重金属。如铝、镁、钛及其合金属于轻金属;铁、铅和钨等属于重金属。 • 实际生产中,一些零部件的选材必须考虑材料的密度,如在制造质量轻、运动惯性小的发动机活塞时,一般要采用密度小的铝合金。生产中还常用密度和体积来计算钢材的质量。

  37. 1.5.1.2 熔点 • 熔点是指材料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的温度。熔点是冶炼、铸造和焊接等热加工工艺规范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选材的重要依据之一。钨、钼和钒等难熔金属可以用来制造耐高温零件,在火箭、导弹、燃气轮机和喷气式飞机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而锡和铅等易熔金属,则可用来制造印刷铅字、保险丝和防火安全阀等零件。 • 1.5.1.3 热膨胀性 • 热膨胀性是指材料随着温度的变化产生膨胀、收缩的特性。在金属加工和使用过程中,许多地方都要考虑到热胀冷缩现象。例如,在铸模设计时应考虑到铸件冷却时的体积收缩;铺设钢轨时,各接头处应留有一定的间隙,给热胀留有余地;在装配机器时,轴与轴瓦之间也要根据线膨胀系数来控制其间隙尺寸。

  38. 1.5.1.4 导电性 • 材料传导电流的能力称为导电性。金属中银的导电性最好,铜、铝次之,一般来说,金属的纯度越高,其导电性就越好。合金的导电性较纯金属差。生产中常用的导电材料是纯铜和纯铝;电阻率大和抗氧化性较好的金属如康铜、铁铬铝合金适用于做电热元件。 • 1.5.1.5 导热性 • 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称为导热性。纯金属中银的导热性最好,铜、铝次之。一般来说,金属的纯度越高,其导热性就越好。合金的导热性较纯金属差。导热性好的材料,其散热性能也好,例如制造散热器、热交换器与活塞等零件应选用导热性好的材料。

  39. 1.5.1.6 导磁性 • 材料能被磁场吸引或磁化的性能称为磁性或导磁性。磁性是金属的基本属性之一。金属材料根据其磁性不同,可分为: • (1) 铁磁性材料。在外磁场中能强烈地被磁化。如铁、钴和镍等。主要用于制造变压器、继电器的铁芯、电动机转子和定子等零部件。 • (2) 顺磁性材料。在外磁场中只能微弱地被磁化。如铬、锰、钼和钨等。 • (3) 抗磁性材料。能够抗拒或削弱外磁场的磁化作用。如铜、锌、铅、锡和钛等。多用于仪表壳等要求不被磁化或能避免电磁干扰的零件。 • 金属的磁性只存在于一定的温度内,在高于一定温度时,磁性就会消失。如铁在770℃以上就会失去磁性,这一温度称为“居里点”。

  40. 1.5.2 金属材料的化学性能 • 1.5.2.1 耐腐蚀性 • 材料在常温下抵抗周围介质(如大气、燃气、水、酸和盐等)腐蚀的能力称为耐腐蚀性。金属材料被腐蚀的原因是产生化学腐蚀或电化学腐蚀,其中电化学腐蚀的危害性更大。因此对金属制品的腐蚀防护十分重要。如铬镍不锈钢中的铬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提高抗化学腐蚀的能力;一定含量的铬镍能大幅度地提高钢的电极电位,提高抗电化学腐蚀的能力。 • 1.5.2.2 抗氧化性 • 材料在高温下抵抗氧化的能力称为抗氧化性,又称为热稳定性。在钢中加入铬和硅等元素,可大大提高钢的抗氧化性。如在高温下工作的发动机气门和内燃机排气阀等就是采用抗氧化性好的4Cr9Si2等材料来制造的。

  41. 1.5.2.3 化学稳定性 • 化学稳定性是金属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的总称。 • 1.5.2.4 热稳定性 • 金属在高温下的化学稳定性称为热稳定性。

  42. 1.6 金属的工艺性能 • 工艺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对不同加工方法的适应能力,包括铸造性能、压力加工性能、焊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和热处理性能等。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对于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着重大的作用;是设计零件、选择材料和编制零件加工工艺流程的重要依据之一。

  43. 1.6.1 铸造性能 • 铸造性能是指金属在铸造工艺中获得优良铸件的能力。衡量铸造性能的主要指标有流动性、收缩性和偏析倾向等。 • (1) 流动性。液态金属充填铸型的能力叫做流动性。它主要受金属化学成分和浇注温度的影响。流动性好的金属容易获得尺寸准确、外型完整和轮廓清晰的铸件。 • (2) 收缩性。铸件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其体积和尺寸减少的现象称为收缩性。用于铸造的金属,其收缩率越小越好。 • (3) 偏析。金属凝固后,内部化学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现象称为偏析。偏析严重时能使铸件各部分的力学性能差异很大,降低了铸件的质量,对大型铸件的危害更大。 • 常用金属材料中,灰铸铁和锡青铜的铸造性能较好。

  44. 1.6.2 压力加工性能 • 压力加工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在冷、热状态下承受压力加工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塑性越好,变形抗力越小,金属的压力加工性能越好。例如黄铜和铝合金在室温下就有良好的可塑性;碳钢在加热状态下的可塑性较好,且低碳钢的可塑性比中碳钢、高碳钢好;碳钢则比合金钢好;铸铁属脆性材料,不能承受任何形式的压力加工。

  45. 1.6.3 焊接性能 • 焊接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焊接性能好的材料易于用一般的焊接方法和工艺焊接,焊接时不易产生裂纹、气孔和夹渣等缺陷,焊接后强度与母材相近。低碳钢有优良的可焊性,高碳钢和铸铁的可焊性较差,这类钢的焊接一般只用于修补工作。 1.6.4 切削加工性能 • 切削加工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切削性好的金属材料,切削时消耗的动力小,刀具寿命长,切屑易于折断脱落,切削后表面粗糙度低。改善钢的化学成分和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是改善切削加工性能的重要途径。铸铁的切削性能比碳钢好,碳钢比高合金钢的切削性能好,在碳钢中,中碳钢的切削性能最好。 1.6.5 热处理性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