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658 Views
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及常见问题解答 合肥市疾控中心 王晓萍. 什么是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指用人工制备的疫苗类制剂(抗原)或免疫血清类制剂(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到机体,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 如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接种麻疹疫苗能预防麻疹等。. 预防接种的作用和意义?. 人类在同传染病进行斗争的历史进程中,发现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通过接种牛痘苗,全球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消灭了天花,这是人类同传染病进行斗争的伟大胜利,是预防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预防接种为人类建立的丰功伟绩。
E N D
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及常见问题解答 合肥市疾控中心 王晓萍
什么是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指用人工制备的疫苗类制剂(抗原)或免疫血清类制剂(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到机体,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如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接种麻疹疫苗能预防麻疹等。
预防接种的作用和意义? • 人类在同传染病进行斗争的历史进程中,发现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通过接种牛痘苗,全球于20世纪70年代末消灭了天花,这是人类同传染病进行斗争的伟大胜利,是预防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预防接种为人类建立的丰功伟绩。 全球正朝着消灭脊髓灰质炎和消灭麻疹的目标奋进。
为什么要给宝宝打预防针? 小儿出生随着一天天长大,由母体传给的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就逐渐减弱或消失。尤其是6个月至3岁儿童是抗病能力最低的时期,很容易受到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侵范。 2岁以内的小儿每年要患5~6次感冒,容易并发肺炎如果小儿未注射过疫苗,还容易患麻疹、百日咳、流脑、乙脑等传染病。2岁~5岁的小儿,其抗病能力逐渐增强,但每年仍要患3~5次感冒。5岁以后,小儿体内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明显增强,抗病能力越来越强,大约到8~9岁,儿童的抗病能力基本上和成年人是一样的。
因此,必须适时地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增强儿童防病能力,维护儿童健康成长因此,必须适时地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增强儿童防病能力,维护儿童健康成长 另外还要合理安排小儿的饮食,多晒太阳,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D,这样能够促进小儿免疫系统成熟,减少小儿患病机会,使小儿健康成长。
儿童预防接种最终目的是----- 少(不)患传染病, 健康成长!
国家对预防接种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疫苗分类 我国将疫苗分成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据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它疫苗。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一类疫苗)种类 • 1978年--4苗(卡介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防6病 • 1992年--5苗(增加了乙肝疫苗)防7病 • 2007年--14苗防15病
什么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 2007年,国家逐步在已经执行免费接种的6种疫苗的基础上,增加免费接种的8种疫苗(共14种疫苗),这是我国政府落实以人为本方针的一项民生工程,目前我国是全世界由政府提供免费接种疫苗品种最多的国家 。
免费接种的第一类疫苗针对性疾病数 全国第一类疫苗接种剂次
从2008年开始 合肥市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共有10种,21针次(一类疫苗免费接种) 2009年免疫规划列入合肥市民生工程项目管理
合肥市一类疫苗种类及针次 1.卡介苗(1针)----出生时接种一针, 2.乙型肝炎( 3针)---出生24小内、1个月、6个月 3.脊髓灰质炎(4剂)--2、3、4月基础三剂;4岁加强一剂 4.白百破(4针)--3、4、5月基础三针;1.5-2岁加强一针 5.麻风疫苗(1针)---8月 6. 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苗(1针)-----1.5-2岁 7. 白破二联(1针)---6岁一针 8. 乙脑减毒活疫苗(2针)---8月、2岁 9.A群流脑疫苗(2针)---6月龄接种二针,间隔3个月; 10.A+C流脑多糖疫苗(2针)---3岁、6岁
提醒注意的是 • 2岁以下儿童接种的流脑A+C结合疫苗 • 甲肝疫苗 • 水痘疫苗 •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注射) •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前两针收费) • 其它年龄接种
国家对一类疫苗接种要求 1. 必须接种; 2. 免费接种; 3. 6岁以前全部接种完成; 4. 所有疫苗接种日期在儿童接种证上记录 5.儿童入园、入学时要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一类疫苗完成情况)
二类疫苗-----自愿接种(收费) • 麻-风-腮联合疫苗(除1.5-2岁儿童外)、水痘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甲肝疫苗等。 • 谁化钱谁受益。 • 知情、同意、签字、接种原则。
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 第二十六条 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单位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作好记录。 第二十七条 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什么是儿童预防接种证? 如何办理?
儿童预防接种证 • 作用:儿童预防接种证是疫苗接种的原始记录凭证 • 样式:预防接种证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 办理地点:儿童出生一个月内必须到所辖区疾控中心(农村在乡镇卫生院)免费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以安排接种单位,及时接种疫苗。 • 流动儿童:有接种证的可继续使用,到辖区疾控中心指定接种点,就近接种。(要贴条形码)
为什么儿童入托、入园、入学要凭有效免疫接种证?为什么儿童入托、入园、入学要凭有效免疫接种证? 托儿所、幼儿园、学校是人群集中的地方,容易发生传染病流行,必须做好免疫接种工作,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所以,在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时,要查验免疫接种证,以便了解儿童的免疫接种情况,漏种者不得入托、入园、入学,必须补种完成,方可准入。通过免疫接种证还可以了解需继续进行的免疫接种,以便医生安排好今后的接种工作。 • 儿童家长一定要保管好儿童预防接种证!流动儿童要随身携带!
合肥市免疫规划管理方式 • 网络:三级网络 • 市、县(区)疾控中心--负责对辖区免疫规划工作综合管理 • 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儿童预防接种任务, • 合肥市现有161家预防接种门诊均通过了规范化门诊创建
国家对预防接种单位及人员要求 • 从事预防接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接种单位),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明确其职责区域。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 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2. 具有符合下列标准的预防接种人员: • 具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持培训合格证) 3. 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疫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合肥市预防接种告知形式 1. 儿童预防接种前家长告知书+票据 2. 接种证 3. 张贴告知牌(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品种及接种对象、二类疫苗品种及价格等) 4. 印制告知单,二类疫苗告知单的使用(知情同意书要家长签字认可) 5. 接种人员现场解说
宝宝预防接种前家长应做到: • 多看、多问、多说
宝宝疫苗接种前家长应主动向医生告知(医生也可询问)宝宝疫苗接种前家长应主动向医生告知(医生也可询问) 1、是否有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近期两周内) 2、是否患有哮喘、风疹块、湿疹及急性传染病;或患有心脏病、肾炎、肝炎、肺结核等疾病; 3、是否有疫苗过敏史或过敏体质; 4、是否有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治疗; 5、近期是否进行过其他生物制品的接种; 6、是否正在服药、打针或输液等; 7、是否由于上次接种某种疫苗而引起的较为严重的反应,如高热、过敏反应、局部大面积红肿等; 8、是否有过抽搐或任何一种神经系统问题(如癫痫、癔病、脑炎后遗症)。
宝宝疫苗接种后家长应做到: • 多护理、多观察、多咨询
宝宝疫苗接种后家长应注意 1.在接种现场停留15~30分钟,观察孩子是否有不适反应。 2.回去后要让孩子适当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要吃辣椒等剌激性食物,接种当日最好不要洗澡, 3.观察孩子有时会发生“接种反应”,如轻微发热(体温<38.5度),精神不振,不想吃东西,哭闹等,一般都不严重。只要好好照料,多喂些开水,很快就会恢复。 4.卡介苗在接种后2~4周局部会出现硬结、红肿、甚至化脓,继而破溃,最后形成疤痕均属正常反应,不需处理。 5.极个别的孩子出现异常情况,接种后如出现严重反应,不要自行处理,应咨询实施接种的医生,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可请相关专家诊治,不要乱投医。
合肥市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主要成员(临床)合肥市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主要成员(临床) 市一院: 朱幼玲(神经内科) 温晓红(儿科) 夏光云(内科) 方红芳(皮肤科) 市二院: 王秀丽(儿科) 徐文安(神经内科) 市三院: 高忻(儿科) 荣光生(呼吸内科)
为什么接种疫苗后会有 少数人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疫苗的自身因素 • 接种对象的个体差异 • . . . . . .
疫苗的基本成分 1. 抗原(灭活、减毒细菌或病毒、有效蛋白、多糖、类毒素等、培养基)有异特性和异物性 2. 佐剂:作用增强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与菌体蛋白结合不牢固容易析出,注射后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胃肠道痉挛而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铝佐剂可增加人体IgE抗体的产生,也可增加人体致敏程度,局部注射后的疼痛和触痛与氢氧化铝有关
3. 防腐剂:用来防止外来微生物的污染。疫苗中的硫柳汞可引起迟发性变态反应。 4. 稳定剂:保证抗原保持免疫原性,加入乳糖、明胶、山梨醇等。1993年Kelso等首先报道牛源明胶是人体的过敏原,它能引起速发型和非速发型过敏反应,近年来陆续有出现全身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喉头水肿、喘鸣、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报告。 5. 灭活剂:除物理方法外,也常采用化学方法灭活,有丙酮、酚、甲醛等
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 =不良反应 • 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一般反应 不良反应 异常反应 疫苗质量事故 预防接种事故 AEFI 实施差错事故 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 不明原因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AEFI)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低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治疗:发生轻度全身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基它疾病。
异常反应 • 定义: 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 处理: 调查诊断:由各级疾控中心组织的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负责 鉴定: 省、市两级医学会负责 • 补偿: 一类疫苗由政府财政安排 二类疫苗由相关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不良反应、异常反应等概念中,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外延最为宽泛,而不良反应和异常反应的定义则相对局限。 异常反应 不良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下列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 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2. 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3. 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4. 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5. 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6. 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什么是预防接种的偶合症 偶合是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它与预防接种无因果关系,纯属巧合,即不论接种与否,这种疾病都必将发生。 国务院下发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性加重,不属于预防接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偶合症发生概率有多大? • 以儿童偶合发病为例 我国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结果显示,0—4岁儿童两周患病率为17.4%,因此儿童接种疫苗后,即使接种是安全的,在未来两周内,每100名接种疫苗的儿童中仍会有约17名儿童由于患其他疾病,尽管所患疾病与疫苗接种无关,但由于时间上与接种有密切关联,非常容易被误解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