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398 Views
哈尔滨学院 人文学院历史系 世界现代史课程组.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 第一次尝试: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20 世纪二三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两大特点:一是道路曲折,二是经济建设与政治斗争密切结合。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对多民族国家国体的尝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斯大林模式和大清洗运动,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斯大林模式和苏联对外政策.
E N D
哈尔滨学院 人文学院历史系 世界现代史课程组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 第一次尝试: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20世纪二三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两大特点:一是道路曲折,二是经济建设与政治斗争密切结合。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对多民族国家国体的尝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斯大林模式和大清洗运动,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斯大林模式和苏联对外政策
一、国内战争结束后的严峻形势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时间:1921年3月 实行粮食税 工业:租让制和租借制等国家资本主义, 出现大批私人经营的小企业。 新经济政策 内容: 流通领域:允许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恢复 了商品货币关系。 农业:准许农村一定限度的土地出租和使用 雇工。 意义: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和实行按劳分配。 返回
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民族政策 苏联成立 2.格鲁吉亚问题 3.苏联的建立和苏联第一部宪法的制订
四、列宁逝世前的国内政治生活 1、列宁的“遗嘱”问题 列宁逝世 2、列宁逝世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1.工业化方针的确定 2.围绕工业化问题的争论 *关于工业化资金的来源 *关于工业化的重点 *关于工业化发展的速度 *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返回
3、工业化的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三十年代的苏联 *第三个五年计划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
一、斯大林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1936年宪法 背景: 内容: 意义: 2.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 *斯大林模式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 返回
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和大清洗运动 1.个人崇拜的盛行 条件: 出现时间: 表现: 造成的危害:
2、大清洗运动 ⑴ “大清洗”的开端--基洛夫遇刺 ⑵ 三次公开审判 苏联肃反运动 *所谓“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合总部” *所谓“托洛茨基平行总部” *所谓“右派-托洛茨基联盟” ⑶ “大清洗”的后果
三、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 1.争取集体安全政策 2.改变集体安全政策 返回
思考题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1.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社会根源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 B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转变 C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2.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 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 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 )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所致 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加盟的共和国是 ( ) A乌克兰、外高加索、白俄罗斯、俄罗斯 B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 C外高加索、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 D外高加索、白俄罗斯、俄罗斯、格鲁吉亚 C C A
B 4、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特点的评述,正确的有 ( ) ①共产党领导一切,党政不分,党直接发布命令 ②苏维埃是名副其实的人 民政权的权力机构 ③领导人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④个人专制独 裁,毫无民主法制可言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5.苏维埃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制定于 ( ) A俄共(布)“十大”B联共(布)“十四大” C联共(布)“十五大”D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 6.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方针制定于 ( ) A俄共(布)“十大”B联共(布)“十四大” C联共(布)“十五大”D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 7.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是在 ( ) A俄共(布)“十大”后 B联共(布)“十四大”后 C联共(布)“十五大”后 D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后 8.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 A高度集中 B党政不分 C比例失调 D阶级斗争扩大 B C C A
B 9.1936年的苏联宪法成为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志,这是因为 ( ) A宪法规定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宪法规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民主权力 D宪法反映了苏联社会结构的社会主义化 10.苏俄(联)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种类最多的时期是 ( ) A1918年——1920年 B1921年——1927年 C1928年——1936年 D1936年——1941年 11.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历史理论意义在于 ( ) A提出一国建设社会主义论 B暴力革命论 C提出社会主义多种经济发展理论 D计划经济体制理论 12.苏俄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B C C
二、材料解析: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引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阅后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 (2)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 (3)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首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这是因为,发展轻工业所需资金较少,易于获得利润,为重工业积累资金。 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因为苏维埃国家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府。 造成轻工业生产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货币不稳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 必须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有比例地平稳地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填空题: 1.___年12月1日,在列宁格勒州委机关所在地斯莫尔尼宫内的走廊里,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书记____被暗杀。这一事件遂成为30年代苏联“大清洗”的开端。 1934 基洛夫 四、简答题和论述题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2、试评价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3、试评苏联《1936年宪法》? 4、如何认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5、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
必读书目 1、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论反对派》《斯大林全集》 2、《“一国社会主义”问题争论资料》 3、新华社参编部:《苏联历史的反思》 4、罗·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上、下) 5、列·托洛斯基:《背叛了革命》、《我的生平》 6、斯蒂芬·科恩:《布哈林与布尔什维克革命》 7、德·沃尔科戈夫:《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第一卷) 8、费·丘耶夫:《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 9、费尔南多·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 10、李曼荣:《托洛斯基评传》 11、闻一等:《布哈林传》 12、沈志华:《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 13、陈启能 主编:《苏联大清洗内幕》 《布哈林文选》 14、(苏)基姆主编《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史》,三联书店出版社。 15、(苏)维戈兹基等编《外交史》第3、4卷,三联书店1979年。 16、康春林著《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7、柳植著《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