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705 Views
第七章 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 一、 何謂國際政治?. 二、 全球化與國際政治. 壹、 國際政治的認識. 三、 國際政治的參與者. 四、當前國際政治的權力結構. 五、爭取國際地位的重要性. 一、 政府間國際組織. 二、國際非政府組織. 貳 、 國際組織的功能與運作. 三 、國際組織的功能. 四、聯合國的重要議題運作. 一 、我國的外交處境. 參、我國與國際社會的關係. 二、 我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情況. 學前導引. 影片: 2010 年 北韓4潛艦神秘失蹤 , 南韓警戒防突襲. 壹、國際政治的基本認識. 一、何謂國際政治?.
E N D
一、何謂國際政治? 二、全球化與國際政治 壹、國際政治的認識 三、國際政治的參與者 四、當前國際政治的權力結構 五、爭取國際地位的重要性 一、政府間國際組織 二、國際非政府組織 貳、國際組織的功能與運作 三、國際組織的功能 四、聯合國的重要議題運作
一、我國的外交處境 參、我國與國際社會的關係 二、我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情況
學前導引 影片: 2010年北韓4潛艦神秘失蹤,南韓警戒防突襲
一、何謂國際政治? • 國家與國家之相互作用(包括戰爭、衝突、協調與合作等)綜合起來,構成國際政治。 • 傳統的國際政治研究著重 「國家之間的關係」,近 來則強調「超越國家的關 係」,凡是跨越國界的問 題或跨國而衍生的作用及 影響,都屬於國際政治探 討的範圍。 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讓國與國間的界限越來越不明顯,各地對此議題的討論日漸頻繁。
二、全球化與國際政治 • 1960年代初期,「全球化」一詞首次被使用。 • 全球化改變了人們對政治及政治互動的了解。 • 全球化使得國內與國外的界限越來越不明顯,尤其隨著全球公民社會的形成,過去以國家為中心的國際政治也開始走向多重中心的全球治理,強調國際化、專業化和民主化。
三、國際政治的參與者 • 國際政治的參與者: 1.主權獨立的國家。國際間的重要關係是依據政府與政府之間的條約或協定。 2.各種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和歐洲聯盟等。 3.跨國公司,例如美國微軟公司、英國石油公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 4.國際非政府組織。 5.個人,例如美國卡特(Jimmy Carter,1924~)總統。
四、當前國際政治的權力結構 • 現實主義學派認為國際政治都是「權力政治」,在無國際政府狀態下,國家為求生存和確保國家利益,唯有依賴自身的權力或實力,以保障國家安全。 • 國際政治的權力結構是一個動態的體系。 1.1648年西伐利亞條約的簽署,國際體系之發軔。 2.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國家權力平衡 的時期。 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崛起」,逐漸轉變為 全球體系。
補充注釋—現實主義 • 國際政治理論的現實主義(realism)關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與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自由主義(liberalism)則強調國家之間的合作與進步。
(一)冷戰時期的兩極體系 •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和蘇聯成為兩個超強,雙方的意識型態不同,二大陣營對峙長達半個世紀,意外維持著和平,「冷戰」是一種重要和持久的權力平衡體系。 • 1985年戈巴契夫出任蘇聯共黨總書記,美蘇關係開始改善,戈巴契夫推動開放政策等變革,導致共產集團的崩解,東西冷戰遂告一段落。 •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結束後不久,1992年蘇聯正式解體,使得國際社會原有的權力結構逐步瓦解,起而代之的是「一超多強」體系。
(二)後冷戰時期一超多強體系 • 國家間的競爭從單純的軍事,轉化為綜合國力的提升。 • 美國在經濟、軍事和科技方面領先各國,居「一超」地位,而「多強」則是指綜合國力名列前茅的國家。 • 當前國際政治權力結構仍在轉變中,國際關係可能朝向多極體系發展,未來世界將出現數個重要的勢力中心,其核心國家極可能是美國、歐盟、中國和俄羅斯。
五、爭取國際地位的重要性 • 國家需要由國際法體系內的若干國家予以承認,才能取得國際法人的地位,並具備國際人格,成為國際法的主體,享受國際法上的權利,負擔國際法上的義務。 • 各國家一旦被承認,即具有 回溯既往的效力與不能撤銷 承認的效力,爭取國際地位 對一個國家的存續和發展有 極大的影響。 西蘭公國是一個位於英吉利海峽上,由個人宣稱建立而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
補充注釋—國際法 • 在國際體系中,國家互動必須遵循一定的模式與規則(有些是明文規定,如條約;有些則是不成文慣例),此即一般所稱的國際法,而國際法的主體即為國際法人。
貳、國際組織的功能與運作 政府間國際組織(IGO) 國際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 • 國際組織的主要功能是為獨立國家提供合作的組織,使各國都得到利益。
一、政府間國際組織 • 通常是由參與國相互簽訂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條約或協定而成立。 • 部分國際組織,其成員是以「關稅領域」或「經濟體」的身分加入,仍屬政府間國際組織。 • 所作的決議較易變成國際規範,受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二、國際非政府組織 • 國際非政府組織是由至少三個國家的人民或民間團體組成的非營利性質組織,透過界定目標、提供資訊、專業諮詢等方式參與國際事務與活動。
三、國際組織的功能 (一)訊息功能 提供對話平臺或交流論壇。 (二)立法功能 建立規範和制定規則以解決紛爭, 或討論可行方案。 (三)執法功能 制定懲罰或制裁條款,避免協議內容 遭破壞。 (四)經濟功能 協調經濟事務、提供與管理共同資源。 (五)其他功能 價值傳遞。
時事ING 影片:丹麥 哥本哈根談判歧見深,美中兩大排碳國互轟
參、我國與國際社會的關係 • 自十五世紀「民族國家」出現以來,國家成為國際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並進一步發展國際關係以及進行國際交往。 •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外交」是:「國際對話的建制方式,或主要經由交涉來管理國際關係的藝術」,我國的外交策略或政策牽動著我國與國際社會的關係。
一、我國的外交處境 (一)我國外交策略的轉變: 從「零和」、「非零和」走向「雙贏」 外交處境 (二)我國當前外交的困境 • 自從 1949 年兩岸分裂、分治以來,外交始終是臺海問題的焦點之一。 • 我國的外交處境,可從外交策略的轉變和當前面臨的外交困境,窺知全貌。
何謂國際法上的正式外交 • 互設大使館,簽署建交公報 • 非正式外交則採取建立經貿文化辦事處的方式 • 國民外交 城市外交 皆是非正式外交 • 務實外交是
中華民國對外關係的國家地理位置圖 • 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區域) • 與中華民國建交並設置大使館的國家 • 與中華民國建交而未設置大使館的國家 • 無建交而設置駐台代表機構的國家(不含歐盟)
我國之邦交國 • 拉丁美洲:12國 • 大洋洲:6國 • 非洲:4國 • 歐洲:1國(教廷)
(一)我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從「零和」、「非零和」走向「雙贏」(一)我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從「零和」、「非零和」走向「雙贏」 1. 正式外交: • 1949 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國民政府播遷來臺。 • 我國堅持「漢賊不兩立」的政策,採「零和」模式,凡與中共建交者,政府立即與其斷交。 • 至1969年,我國的邦交國尚有67個,中共的邦交國則有44個。 • 1971年阿爾巴尼亞等國於聯合國大會提案(第2758號決議案)通過,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由中共取代,從此我國外交轉趨劣勢。
(一)我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從「零和」、「非零和」走向「雙贏」(一)我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從「零和」、「非零和」走向「雙贏」 2. 務實外交:不再強調中華民國代表全中國,不再與中國爭中國唯一代表權 • 1978年蔣經國總統決定打破我國在國際社會日趨孤立的局面;1989年外交部宣布「不排除與同中共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建交」,確立「務實外交」發展方向,將兩岸外交戰從「零和」轉向「非零和」模式,我國邦交國也增至31個。 • 「務實外交」主要是藉由經貿合作與經濟援助等方式擴大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同時透過民間體育、宗教、藝文、科技等交流活動,
(一)我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從「零和」、「非零和」走向「雙贏」(一)我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從「零和」、「非零和」走向「雙贏」 3. 活路外交: • 馬英九總統強調活路外交的總體目標是「鞏固邦交、拓展友誼、參與國際、捍衛尊嚴」,堅持「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依循「尊嚴、自主、務實、靈活」的理念,以更具創意與建設性的作法來擴大參與。 • 我國邦交國最多在大洋洲 • 除了推動參與聯合國的既定政策外,對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的參與也積極展開。
(二)我國當前外交的困境 1.中共的打壓與阻撓:中共在國際間一貫以「一 個中國」原則,對我國進行外交壓迫。 2.綜合國力的衰退:二十一世紀以來,適逢諸多 國內外因素的紛擾,造成我國整體國力下降、 經濟實力衰退,影響我國外交工作的推展。 3.外交休兵政策的影響:對邦交國除了貸款與贈 予之外,還有加強各項技術援助、基礎建設、 災後賑濟與重建、醫療人道援助、文化交流等 各項作為,可從實質上改變臺灣與友邦國家的 關係。
WTO 的歷史沿革 • WTO 前身為GATT是1948年是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中規範,為了促進自由貿易發展的國際協定 • GATT僅是一項多邊國際協定,實際上發揮了國際組織之功能,但在法律上並不具備國際組織之獨立法人人格 • WTO則在其設立協定第八條明文規定,WTO是一個獨立之國際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WTO): • 2002年以「臺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名義正式加入
WTO規範 • 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理念與規範準則之一為「無歧視之貿易」:在對外關係上須對來自所有會員的貨品給予同等最優惠待遇之「最惠國待遇」;在對內關係上則須對會員進口之貨品給予與本國貨品同等待遇之「國民待遇」。 • 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是一體適用的,故可增強小國之談判地位。 WTO標誌
亞洲開發銀行年會 • 1966年創立,為一區域性開發金融機構,其宗旨在於促進亞太區域內開發中會員國之經濟與社會發展,我國為創始會員國之一員。 • 在1983年至1985年亞洲開發銀行(簡稱亞銀)的談判中,中共成為亞銀的中國合法政府代表,且因亞銀片面以「中國臺北」(Taipei,China)稱呼我國代表團,政府於是決定不參加亞銀年會。 • 1988 年我國代表團重新出席 亞銀年會,並於名牌旁放置 「抗議中」標語以示抗議。 亞洲開發銀行標誌
世界衛生組織 • 世界衛生組織的總部(祕書處)設於瑞士日內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法的規定,其最高權力機構為世界衛生大會(WHA),大會於每年5月召開,各會員國均可派遣 3 名代表出席大會(其中一人為首席代表)。 • 除會員國之外,與世界衛生 組織簽有約定的非政府組織 、國際組織及其他相關機構 可以以觀察員身分與會,但 無表決權。 為對抗新流感,衛生署長葉金川代表中華臺北以觀察員的身分參與第62屆世界衛生大會。
亞太經濟合作暨發展會議(APEC): • 體制屬「論壇」性質,日常運作係以「共識決」及「自願性」為基礎,並經由各成員間相互尊重及開放性政策對話,達成尋求區域內共享經濟繁榮之目標。 • 我國於1991年加入。 APEC標誌
APEC • 組成國以東南亞最多 •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有些與會國可能會因宗教信仰,而無法達成共識 例如:印尼馬來西亞 • 我國以經濟體名義加入 • 我國無法參加非正式領袖會議,只能派代表參加 • 係論壇性質無強制力
我國參與國際組織 亞太防制洗錢組織(The Asia Pacific Group on Money Laundering,APG) • 美國於1997年2月在泰國曼谷召開第四屆亞太 防制洗錢研討會中決議成立,我國以中華臺北 名義加入,是十三個創始會員國之一。
國際貨幣基金會 • 維持國際貨幣與金融秩序的穩定,國際貨幣基金會的主要功能在籌措基金,為國際社會提供資金借貸的服務和援助。 • 金融風暴皆提供貸款援助,並介入該國財經政策 國際貨幣基金會標誌
聯合國的重要議題運作 • 1945 年,有五十個國家的代表在 舊金山舉行的國際會議上起草了 《聯合國憲章》。 • 經中國、法國、蘇聯、英國和美國以及多數其他簽字國批准後,聯合國於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設大會和祕書處,在祕書處之下設有人權中心負責相關議題的落實及推動,近年聯合國特別關注人權和全球永續發展等重要議題。 聯合國會旗
聯合國機構主要基於6個主要組成部分: • 聯合國大會 • 聯合國秘書處 •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 聯合國託管理事會 • 聯合國國際法院
(一)人權議題 • 聯合國通過許多保障人權的公約,並設立了人權委員會(後更名為人權理事會),設置特別調查員,負責人權申訴案件的調查。 • 《聯合國憲章》主張尊重主權 獨立與領土完整原則,但在人 權議題的運作上則是例外的。 • 人權理事會對各國只有建議 而沒有執行權,但可要求各 國將建議轉化成國內的法律 規定,藉以監督各國的人權保障。 2001年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認可下,國際維安部隊至阿富汗維持政權的穩定和人民的安全。
(二)全球永續發展議題(I) •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將「永續發展」定義為:「能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求的發展」,提出促進永續發展從三個層面分別進行: 1.社會層面。 2.經濟層面。 3.環境保護層面。
(二)全球永續發展議題(II) • 2009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會後簽署的哥本哈根協議,雖未確定溫室氣體的排放目標,但各國同意將本世紀氣溫增加幅度控制在攝氏兩度以內;已開發國家並承諾在2010~2012年間出資300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全球暖化。 • 我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於 2003年建置完成「臺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並於每年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對外發布指標現況,讓國人及國際社會了解我國推動永續發展的努力和成果。
過去二十年間之政經變遷與民主化,使得臺灣的非政府間國際組織(NGOS)發展成為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主要成分之一。過去二十年間之政經變遷與民主化,使得臺灣的非政府間國際組織(NGOS)發展成為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 我國外交部為落實「全民外交」的理念,乃於2000年成立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簡稱NGO委員會),專責輔導並推動非政府間組織參與國際事務。目前重返聯合國和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是全民重視的課題,也是政府持續努力的目標。
影片:2008年臺灣第16度叩關聯合國,提案再遭封殺影片:2008年臺灣第16度叩關聯合國,提案再遭封殺 互動時間
考試即時通 1.2001年亞太經合會(APEC)在上海舉行,召開非正式領袖高峰會議,討論議題之一為反恐怖活動,主辦者曾擔心有些與會國可能會因宗教信仰,而無法達成共識。請問前述所指的與會國是指?【91學測】 (A)澳洲、日本 (B)新加坡、越南 (C)馬來西亞、印尼 (D)泰國、緬甸。 答案:(C)
考試即時通 2.21世紀一開始,世界許多地方就發生暴力攻擊事件,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及財產安全。下列事件中,何者屬於國際社會認定的恐怖行動?【92學測補考】 (A)美國華盛頓地區連續發生槍客狙擊無辜民眾事件 (B)中國南京早餐店遭人下毒,數百名食客無辜喪命 (C)印尼峇里島遭受炸彈攻擊,白人成為主要受害者 (D)德國光頭黨攻擊外籍勞工,許多土耳其工人受害。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