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533 Views
人教版必修模块教材解读 及教学实施建议. 漳州市普教室 李都明.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必修)的几个纬度. 第一,落实课程目标。 《 语文课程标准 》 与 《 语文教学大纲 》1 . 2001 年 6 月 《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 已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 2001 年 8 月国家教育部又出台了各学科课程标准,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即为其中之一。 2 . 《 语文课程标准 》 是 《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的具体体现,也是编写教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3 .课程理念方面:
E N D
人教版必修模块教材解读及教学实施建议 漳州市普教室 李都明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必修)的几个纬度 • 第一,落实课程目标。 •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1.2001年6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已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2001年8月国家教育部又出台了各学科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即为其中之一。 • 2.《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具体体现,也是编写教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3.课程理念方面: •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吸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继续坚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提出:更强调课程的时代性;坚持“共同基础”,重视“差异”,强调课程的“选择性”;突出高中语文课程的三个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的人生设计和选择。语文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的人生设计和选择。 •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课程实施方面: •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内容、要求、进度和实施方式比较封闭单一,学生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设“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实施机制灵活,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兴趣、需求和智能的多样化发展。
语文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语文教学工作作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效果,容易忽视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语文教学工作作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效果,容易忽视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转变。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必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5.课程性质 •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素养 • 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 6.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三维目标 • 7.课程目标 • 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 人教社教材 必修(5个模块)+选修(五个系列17个模块) • 8.目标实施示例
必修2(人教版)的“阅读鉴赏”部分包括四个阅读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诗歌、古代记叙散文和演讲辞。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阅读文章的教学,要达到这样三个目标:必修2(人教版)的“阅读鉴赏”部分包括四个阅读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诗歌、古代记叙散文和演讲辞。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阅读文章的教学,要达到这样三个目标: • (1)审美能力目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要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品味和鉴赏,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本册选取的这些文学作品,正是落实审美目标的最好途径。
(2)探究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思考,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严密性,成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欣赏优美的词句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精神指向,深入探究文中的思想内涵,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2)探究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思考,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严密性,成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欣赏优美的词句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精神指向,深入探究文中的思想内涵,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 • (3)语文应用能力目标。所谓应用性目标,是指通过与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用类文章的学习,如新闻、演讲辞、传记、科普等,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本册要学习的应用文是演讲辞。学习这些文章,可以使学生掌握演说辞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学习演讲的技巧,掌握演讲的要领,大胆尝试,从而增强与人沟通与交往的能力。
第二,考虑教材的编写意图。 • 1.编写指导思想 •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理念,推进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合作,研究编写出一套包括5门必修课和17门选修课在内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系列教材。
顾之川老师认为:这套教科书跟以往曾用和目前在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顾之川老师认为:这套教科书跟以往曾用和目前在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 (1)坚持“守正出新”,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和各类中学的教学需要。 • (2)构建“立体系统”,体现内容的综合性。 • (3)突出“过程和方法”,以浸润式学习的设计整合各个方向的教学目标。
模块理论的产生与演变 • 1.模块理论产生的心理学基础。 • 2.模块理论的(职业教育)应用情况。 • 特点:(1)培养目标是技术岗位的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2)教学的起点不是基础基本相同的班级,而是能力各异的群体。(3)教学内容是专项能力,而不是系统知识。(4)教学材料不是集体的需要,而是因人而异。(5)教学的主要形式不是课堂环境,而是职业环境。(6)教师的作用主要不是课堂讲授,而是现场指导。(7)教学评价主要不是期末反馈,而是模块反馈。
模块教学的主要特点 : • 1.模块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 2.模块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 3.模块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 4.模块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 人教社必修模块的结构: • 阅读鉴赏 表达交流 • 梳理探究 名著导读
阅读鉴赏 精 读 精读课文力求文质兼美,语言文字规范,适合教学,体现时代特点和多元文化价值。每个单元精读课文两篇。
略 读 略读课文在内容上与精读课文相照应,或者具有某些方面的延伸或联系。每个单元略读课文一篇,给师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教科书设计了专门的“梳理探究”板块,为学生开展探究与研讨活动搭建平台。联系常见的社会现象或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名著导读 以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涉及的中外名著为范围,同时有所扩展补充。每册两部, 指导学生对中外名著的整本书阅读。
表达交流 • 表达交流的设计,注意突出应用与探究,写作、口语交际的有关内容与阅读单元紧密结合,以体现读与写的联系。
模块理论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应用: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结构按模块进行设计。它要求学生经过语文课的学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形成两大模块。必修课程又分为语文l、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等五个子模块,它们分别对应的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和第五册,这五册课本学生要在1.25学年内学完。
必修模块的构成(人教版) • 阅读鉴赏 • 品味与赏析 • 思考与领悟 • 沟通与应用 • 梳理探究 • 名著导读 • 表达交流(写作、口语交际)
阅读鉴赏:品味与赏析 第一册情感与意象(中外诗歌) 景语与情语(古代写景散文) 第二册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 含英咀华(诗经、楚辞等) 第三册人物与环境(小说一) 感受与共鸣(唐诗) 第四册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 情思与意境(宋词) 第五册情节与结构(小说二) 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
阅读鉴赏:思考与领悟 第一册品人与品文(中外记叙散文) 第二册提要勾玄(古代叙事散文) 第三册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 第四册理解与领悟(杂文、随笔) 第五册概括要点(文艺学论文)
阅读鉴赏:沟通与应用 第一册 博观约取(报告文学、新闻) 第二册 对话与交流(演讲、书信) 第三册 启迪与想像(科普、科幻) 第四册 知人论世(古代传记) 第五册 筛选信息(自然科学论文)
表达交流:写作 • 第一册 • 一、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 二、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 三、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现个性 • 四、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表达交流:写作第二册 • 一、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 二、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 三、园丁颂歌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 四、想像世界 学习虚构
表达交流:写作第三册 • 一、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 二、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 三、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 四、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表达交流:写作第四册 • 一、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 二、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 三、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 四、善于思辩 学习辩证分析
表达交流:写作第五册 • 一、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 二、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 三、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 四、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表达交流:口语交际 • 第一册 朗诵 • 第二册 演讲 • 第三册 讨论 • 第四册 辩论 • 第五册 访谈
梳理探究 第一册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第二册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第三册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梳理探究 第四册 逻辑和语文学习 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第五册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名著导读 • 第一册 《论语》《大卫·科波菲尔》 • 第二册 《家》《巴黎圣母院》 • 第三册 《红楼梦》《高老头》 • 第四册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 第五册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选修课程分为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其中每个系列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模块,以利于教学。选修课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出发点,而不要仅仅关注成果。选修课程分为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其中每个系列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模块,以利于教学。选修课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出发点,而不要仅仅关注成果。 • 关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以完成课程标准设计的目标。 • 重视文本教学。 • 必修与选修均有配套的《语文读本》与《同步解析与测评》。
可以说,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是常态。因此,研究教材,充分考虑教材的编写意图也应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一个策略。以人教版为例,整套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包括了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向,但“过程和方法”是一条基本线索,用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而教材内容正是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例子”,因此,作选择时必须理清哪些内容是落实目标的关键,是学生应重点学习的内容,哪一些可以做一般的处理,或者通过别的途径来学习。
第三、切合教学实际主要是学生的需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以提高教学效度,使一切教学活动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需求。比如文言文教学,在摒弃了容易养成学生依赖习惯、课堂效果甚微的“串讲”课后,文言知识是否作为教学重点,是放在思想内涵的理解与探究之前还是之后,是主要放在课堂上完成还只主要放在课后作为练习,抑或在单元的总结时作梳理加以巩固,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基础能力较强的班级,你把文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学生就不会欢迎,而对于基础能力较为薄弱的班级,你跳过文言知识学生可能就不适应。面对学生,依据他们的需求实施教学行为,是获得课堂效度的根本保证。第三、切合教学实际主要是学生的需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以提高教学效度,使一切教学活动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需求。比如文言文教学,在摒弃了容易养成学生依赖习惯、课堂效果甚微的“串讲”课后,文言知识是否作为教学重点,是放在思想内涵的理解与探究之前还是之后,是主要放在课堂上完成还只主要放在课后作为练习,抑或在单元的总结时作梳理加以巩固,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基础能力较强的班级,你把文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学生就不会欢迎,而对于基础能力较为薄弱的班级,你跳过文言知识学生可能就不适应。面对学生,依据他们的需求实施教学行为,是获得课堂效度的根本保证。 • 学习的内驱力与调动其内驱力参与教学活动。 • 如必修5(人教版)中的《说“木叶”》这一篇文章的教学。
第四、密切关注高考的发展方向。 • 1.研究高考,适应高考。 • 命题的一般规律;评卷制约;评价机制 • 2.新课程实验先行省的共同点。 • 3.湖北高考语文近年来的试题及其特色。
第五、适合课堂教学要求。 • 依据落实课标要求、切合学生实际和编写意图所作教学的内容的选择最终都要由课堂来落实。而课堂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讲究精要,不管什么教学内容进入课堂都要经过筛选与设计,教学内容不宜多与杂。在遵从课堂原则下,选择什么教学内容本身就意味着对其他的教学内容的舍弃,但是所舍弃的并不都是无关紧要、更不是毫无意义的内容,而是为着不因其他内容而影响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比如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常常是文学作品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如果这一节课主要是安排通过整体感知作品内容来理解作品主旨,从而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我们就可能不在这一堂课里穿插词句的揣摩理解,而把它放到其他时间或其他渠道里完成。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一节课的教学指向;切合学生需求。
第六、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 学生的主体性 •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中突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倡导和实施学生的自我探究,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颇具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形成共识,并在学校管理中得到多方位的贯彻和落实。 • 教师的主导性 • 一个单位时间课程的实施 • 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手段的选用 • 从教学内容的选定到教学环节的安排等诸多层面 • 目标的落实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教材灵活多样,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甚至还有教师个人课程,这就给了教师一个较大的自主空间。《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教材灵活多样,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甚至还有教师个人课程,这就给了教师一个较大的自主空间。 • 甚至教材内容的取舍,各种教学资源的综合使用→语文专业背景 • 结论是:教师的主导性不容忽视,值得重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