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531 Views
抑郁症病因的神经生物学假说简介. --- 张冉 01 级临床( 2 )班 90101201. 背景. 抑郁状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几乎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会体验。抑郁状态的长期存在,会导致抑郁性神经症的产生。 有人认为抑郁症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是可以通过努力克服掉的。事实上,如果症状和病程达到抑郁症的程度,就不是自己调节所能够消除的。 虽然抑郁症的确切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但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抑郁症的一些神经生物学假说。. 目录. 与人类精神情感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的生物学功能 抑郁症病因的单胺假说 单胺假说中存在的问题
E N D
抑郁症病因的神经生物学假说简介 ---张冉 01级临床(2)班 90101201
背景 • 抑郁状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几乎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会体验。抑郁状态的长期存在,会导致抑郁性神经症的产生。 • 有人认为抑郁症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是可以通过努力克服掉的。事实上,如果症状和病程达到抑郁症的程度,就不是自己调节所能够消除的。 • 虽然抑郁症的确切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但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抑郁症的一些神经生物学假说。
目录 • 与人类精神情感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的生物学功能 • 抑郁症病因的单胺假说 • 单胺假说中存在的问题 • 为解决单胺假说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假说 • 总结
与人类精神情感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的生物学功能 • 去甲肾上腺素 (NE) • 多巴胺 (DA) • 5-羟色胺(5-HT)
去甲肾上腺素 (NE) • (1)维持觉醒 蓝斑NEN的上行投射是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维持觉醒方面起重要作用 • (2)参与学习记忆机制 NEN上行投射参与脑内酬谢系统,表现为动物自愿自我刺激的行为,参与学习记忆功能。 • (3)参与情绪反应 • (4)其他 镇痛作用、植物神经和内分泌活动的调节等
多巴胺 (DA) • (1)调控精神活动 中脑-边缘叶DA系统,主要调控情绪;中脑大脑皮层DA系统主要参与认识功能,对事物的识别能力。 • (2)与药物滥用的精神症状有关 麻醉性镇静剂、中枢兴奋剂、酗酒、吸烟、毒品等,兴奋中脑-边缘叶DA系统释放DA,成为成瘾的心理基础。 • (3)其他 调整锥体外系活动功能、调节脑垂体激素的分泌、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中枢催吐作用等。
5-羟色胺(5-HT) • (1)调控情绪变化 实验及临床表明,压抑、失眠、幻想、狂躁及各种内心活动,都与5-HT有关。 • (2)其他 参与下丘脑对内分泌和植物神经活动的调节、调节躯体运动、参与中枢镇痛、对睡眠的影响等。
抑郁症病因的单胺假说 • 对抑郁症机制的研究中抑郁症发病的单胺假说是目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一种理论 • 单胺假说的发现是最初是从药理学的研究中得到启示的。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功能或提高它们在神经突触问隙的浓度的药物都有改善情绪治疗抑郁症状的作用 。
抑郁症病因的单胺假说 • 单胺假说的基本内容 ① NE.DA 5-HT功能下降导致抑郁(前额叶DA功能不足) ② NE.DA功能增强导致躁狂 ③ 单胺的功能改变可能是由于合成或储存障碍,降解增加或受体功能改变 ④ 耗竭单胺或影响合成的药物引起抑郁症 ⑤ 单胺前体应当产生或增强抗抑郁效果 ⑥ 抗抑郁剂能提高单胺功能 ⑦ 增强单胺功能的药物会增加发生躁狂的危险性
单胺假说中存在的问题 • 我们来看一些临床现象 • (1)不能解释降低这些种经递质浓度的药物噻奈普汀也是有效抗抑郁药。 • (2)通常抗抑郁药能在给药数小时后增加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但抗抑郁的疗效却在连续治疗2-4周才开始出现。
单胺学说存在的问题 • 进一步研究发现 • (1)TCA能下调肾上腺素能受体,其发生的事件与抗抑郁起效时间一致,推测为抗抑郁机制。 • (2)但该过程有可能只发生在胶质细胞上,与抗抑郁效应无关。 • (3)最近研究表明,TCA能激动B肾上腺素能受体和5-HT1受体,拮a1肾上腺素能受体和5-HT2受体,这四种效应都可能导致胞浆钙离子浓度的下降,与抗抑郁有关。
单胺学说存在的问题 • 因此有学者认为应将单胺学说作相应的修改,而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的作用机制应为:用药后使突出间隙的单胺含量增加,从而使受体下调,从而达到抗抑郁的作用。 • 可是这并不能解决单胺学说与抗抑郁药作用机制之间的矛盾
单胺学说与抗抑郁药作用机制之间的矛盾 • 如果单胺学说是正确的那么抑郁症产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应为体内单胺类物质含量的减少,其结果是单胺类物质与突出结合后的突触后效应减弱,从而引起抑郁症 • 治疗过程中应该增加体内单胺的含量就可以有比较明显的疗效 • 但是临床研究不支持这一结论,临床上疗效的产生与受体下调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抑郁症患者治疗时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受体数目的减少
单胺学说与抗抑郁药作用机制之间的矛盾 • 这就与前面的理论相矛盾 • 一方面 致病因素是单胺含量的减少作用不能完全发挥。 • 另一方面 治疗时要减弱受体后效应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为解决单胺假说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假说 • 因为单胺假说与临床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于是人们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说 • 神经递质受体假说 • 受体后假说 •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神经激肽假说 • 我自己提出的一些想法
神经递质受体假说 • 受体假说认为抑郁症患者某种关键的单胺受体出现了异常,而受体的异常是由于单胺递质的减少引起的,递质减少代偿性引起受体上调。例如,对抑郁症自杀患者的尸休解剖发现前额叶皮质的5-HT2受体的数量增加。另外利用神经内分泌探针技术和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研究发现重症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受体异常。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神经递质受体的基因存在异常。
受体后假说 •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细胞的信号传导系统。这些神经受体作为第一信使与受体结合,通过跨膜传递途径将信号传人胞内,然后通过第二信使进行胞内传递,将信号逐级放大,产生效应。当受体后信号传导出现错误 ,从而引起情绪的改变。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神经激肽假说 • 一次偶然的发现P物质的拮抗剂有抗抑郁的作用。过去认为P物质参与疼痛作用。炎症发生时,周围组织的神经元释放P物质.产生神经性的炎症和疼痛。在脊髓疼痛通路中也存在P物质但P物质的拮抗剂不能减轻神经性的炎病和疼痛。相反.P物质拮抗剂可以改善偏头痛患者的情绪,人脑中与调节倩绪的区域如杏仁核中有P物质和相关的神经激肽,另外在富含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脑中也存在p物质。此外研究还发现神经激肽NK-A, NK-B参与抑郁症的病理机制的证据。
一些想法 • (1)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很可能并不是仅仅是单胺的减少,甚至单胺的减少根本就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只是一种表象 • (2)体内存在某种未知的小分子物质或是一种已知的物质可以与单胺受体结合 正常人体内单胺与这种物质竞争结合受体,但当体内单胺类物质减少时该物质与受体结合的机会增加,再加上受体的上调从而产生相应的作用,患者表现为抑郁。当单胺受体下调时该物质与受体结合的机会减少使其作用减弱从而使抑郁得以改善。
总结 •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 抑郁病的发病与体内神经递质有关 • 抑郁病的发病机制除与神经递质有关外,还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 综上,抑郁病的发病机制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它是一个多因素的,长时间的,渐续过程,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方式。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