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98 Views
軍倫期末分組 報告 < 軍醫 典範 — 劉瑞恆 >.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 1890 ~ 1961 )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南宮人。 1903 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 1906 年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學位,專擅外科。 是 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 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 1918 年被北平協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 任 協和醫院院長。
E N D
軍倫期末分組報告<軍醫典範—劉瑞恆>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南宮人。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南宮人。 •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長。 •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開端。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開端。 •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國內,乃一時之選。 •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院實習。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院實習。 •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有實習應作報告。 •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實驗場所。 •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人士圍攻時際。 •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不苟。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不苟。 •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時代背景 •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設,邁入正常。
建設計畫內容--共可分為五期 • 第一期計畫 •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合一。 •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