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42 Views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 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一、 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 二、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 1. 病因诊断 2. 病理解剖诊断 3. 病理生理诊断 三、护理评估 (一)病史 1 .患病及治疗经过. 2 .心理社会资料 3 .生活史及家族史 (二)身体评估 1 .生命体征 2 .一般状态 3 .胸部检查 4 .心脏检查 5 .腹部检查. 6 .周围血管检查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 .血液检查 2 .心电图检查 3 .动态心电图 4 .心电图运动试验 5 .超声心动图
E N D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 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一、 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
二、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 1.病因诊断 2.病理解剖诊断 3.病理生理诊断 三、护理评估 (一)病史 1.患病及治疗经过
2.心理社会资料 3.生活史及家族史 (二)身体评估 1.生命体征 2.一般状态 3.胸部检查 4.心脏检查 5.腹部检查
6.周围血管检查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 2.心电图检查 3.动态心电图 4.心电图运动试验 5.超声心动图 6.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术
7.气囊漂浮导管检查术 8.经食管电生理检查
第二节 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心源性呼吸困难 1.概念:是病人在休息或较轻的 体力活动中自我感觉到的呼吸异 常。最常见的病因是左心衰竭。
2.表现形式 •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最早出 现,最轻的一种。 •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心源性哮喘” • 端坐呼吸
3.常用护理诊断 (1)气体交换受损 (2)活动无耐力 (3)焦虑 4.护理措施及依据 (1)气体交换受损
1)休息与体位 2)给氧 3)遵医嘱用药 静脉输液时严格控制滴速,通常是20~30滴/分,防止诱发急性肺水肿。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活动无耐力 1)评估活动耐力 2)制定活动目标和计划 根据病人身体情况确定活动量和持续时间,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3)监测活动过程中反应 4)协助和指导病人生活自理 5)出院指导 二、心源性水肿 • 最常见的原因为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 • 早期出现在身体低垂部位。 • 凹陷性水肿。
重者可延及全身。 • 休息一夜后减轻或消失。 1.护理评估 2.常用护理诊断 (1)体液过多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3.护理措施及依据 (1)体液过多 1)休息与体位 2)饮食护理—低盐、高蛋白、易消化饮食,限制钠盐,适当限制液体摄入量。
3)病情监测:定期测体重,必要时记录24h液体出入量。3)病情监测:定期测体重,必要时记录24h液体出入量。 4)用药护理:观察利尿剂的疗效及 副作用。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1)保护皮肤:清洁皮肤,避免受 伤,防止压疮及烫伤,衣被要 柔软、平整、干燥。 2)观察皮肤情况 3)发生压疮,按压疮进行护理。
三、胸痛 常见的心源性胸痛有 ①心绞痛 ②急性心肌梗死 ③急性心包炎 ④急性心肌炎 ⑤主动脉夹层分离 ⑥心脏神经官能症
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进 行心电、血压监护。 2.病人疼痛发作:立即停止活 动,卧床休息,按医嘱吸氧。
3.保持情绪稳定 4.教会患者及家属在紧急情况下 的处理方法。 四、心悸 1.定义:是指病人自觉心跳或心 慌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2.原因 ①心律失常 ②心脏搏动增强 ③心神经官能症 ④更年期综合征 3.护理诊断:心输出量减少
4.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 心率、心律变化; (2)调整饮食,避免摄入剌激性 食物、饮料、戒烟酒; (3)消除焦虑情绪; (4)遵医嘱给予病人药物治疗。
五、心源性晕厥 1.定义:由于心排血量突然骤 减、中断或严重低血压而引 起一时性脑缺血、缺氧,表 现为突发的短暂意识丧失。
2.原因: ①心律失常; ②各种心脏病引起心排血量急剧 减少 3.表现: • 一般脑血流中断2~4s即可产生黑朦;
中断5~10s可出现意识丧失; • 超过10s则除意识丧失外,尚可 出现抽搐。 • 阿-斯综合征:由于心排血量突 然下降而产生的晕厥,先兆症状 常不明显,持续时间甚短。
反复发作的晕厥系病情严重和 危险的征兆。 4.常用护理诊断:有受伤的危险
5.护理措施及依据 (1)休息与活动 发作频繁应卧床休息,加强生活护 理。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外。 (2)避免诱因 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
快速改变体位等,一旦有头晕、黑朦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摔伤。快速改变体位等,一旦有头晕、黑朦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摔伤。 (3)遵医嘱给予治疗 给予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有手术指征时尽早接受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