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厦 门 快速公交系统( BRT )

厦 门 快速公交系统( BRT ). 实效与思考. 边经卫 工学博士 2010 年 9 月 11 日. 一、厦门城市概况. 厦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台湾海峡西岸中部,市域 面积: 1699.39 平方公里. 厦门市. 人口: 2009 年全市常住人口 253 万, 经济: 2009 年 GDP1623.21 亿元, 人均 GDP (按户籍人口计) 达 91706 元, 财政总收入 451.41 亿元。. 2. 二、 BRT 规划背景. 1 、城市发展需求. 高密度城市建设发展 拓展城市空间的需要. TOD 发展. 3. 二、 BRT 规划背景.

aric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厦 门 快速公交系统( BRT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厦 门 快速公交系统(BRT) 实效与思考 边经卫 工学博士 2010年9月11日

  2. 一、厦门城市概况 厦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台湾海峡西岸中部,市域面积:1699.39平方公里 厦门市 人口: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253万, 经济:2009年GDP1623.21亿元,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达91706元,财政总收入451.41亿元。 2

  3. 二、BRT规划背景 1、城市发展需求 高密度城市建设发展 拓展城市空间的需要 TOD发展 3

  4. 二、BRT规划背景 2、交通发展需求 交通拥堵,跨海通道的交通压力仍持续增加。 机动车年增长率:14.8% 汽车年增长率:20.7% 公交列车化 4

  5. 三、BRT建设实践 1、支持城市结构的线网规划 “四射”放射线:为本岛向岛外的4条指状放射线,对应与市域客流走廊; “八连”区间线:为本岛2条、环东海3条、环西海域的1条和环海湾1条,对应于组团间联系走廊。 5

  6. 三、BRT建设实践 2、已开通运营的线路 今年6月底开通 厦门BRT首期通车工程,包含1号线、2号线和3号线(会展联络线)三条骨架线路,总长约46km. 其中1号线和会展联络线主要为高架段,高架长约17.6km。 预计今年年底开通 6

  7. 三、BRT建设实践 2、已开通运营的线路 1号线: 第一码头——集美华侨大学(厦门新站), 全长约32.6km;实际运营25.5km 途径厦禾路、连前路、县黄路、集美大桥、集美大道; 站点21个; 高架23.5km、隧道1km、地面1km 学院

  8. 三、BRT建设实践 2、已开通运营的线路 2号线: 嘉庚体育馆——西柯(延伸至同安), 实际运营机场-〉西柯, 全长约10km; 途径滨海大道、 站点9个、平均站距1km。 高架匝道1km、地面6km(路中式专用道)。

  9. 三、BRT建设实践 2、已开通运营的线路 3号线(会展联络线): 农科所——会展中心,全长约10.1km; (实际运营线路为:第一码头 —〉会展中心) 途径连前东路、会展道路; 站点6个、平均站距1.5km 高架匝道2km、地面8km(路侧式专用道)。

  10. 三、BRT建设实践 3、厦门BRT系统6个组成部分 • 专用路权 • 轨道式车站

  11. 三、BRT建设实践 3、厦门BRT系统6个组成部分 12米长车辆 • 专用车辆 18米长车辆 • 运营线路

  12. 三、BRT建设实践 3、厦门BRT系统6个组成部分 • 乘客服务系统 • ITS系统

  13. 三、BRT建设实践 4、厦门BRT系统几个优势 (1)一次成网,形成干线+联络线+链接线的网络模式

  14. 三、BRT建设实践 4、厦门BRT系统几个优势 • (2)以高架为主的多路权组合模式 • 高架路、隧道、桥梁与地面车道等多路权模式有机结合,是目前世界上等级最高的BRT。其具有以下优势: • 保障BRT快速、准点; • 安全性高; • 拆迁量小; • 行人过街方便。

  15. 第一码头枢纽站 同集路 西柯 P 滨 海 大 集 美 道 嘉庚体育馆 大 道 P 集 美 大 机场站 桥 P P P 第一码头 农科所 农科所枢纽站 前埔枢纽站 前埔 三、BRT建设实践 4、厦门BRT系统几个优势 (3)枢纽站综合开发 结合BRT枢纽站进行保障性住房、商业等综合开发。已实施综合开发的BRT枢纽有:第一码头枢纽站站结合商业开发,前埔站枢纽站结合保障性住房开发,西柯站枢纽站结合保障性住房开发。

  16. 火车北站 机场站 第一码头 火车站 三、BRT建设实践 4、厦门BRT系统几个优势 (4)对外交通枢纽换乘 与火车站、机场等对外交通枢纽衔接方便。 同集路 滨 海 大 集 美 道 大 道 集 美 大 桥

  17. 三、BRT建设实践 4、厦门BRT系统几个优势 (5)预留轨道交通升级 在轨道规划线位先行建设BRT,为轨道培育客流,高架路的线路、坡度、建筑限界以及结构荷载均按轨道交通控制,并预留了升级条件。

  18. 四、BRT运行实效 运营情况概况 18

  19. 四、BRT运行实效 1、横断面客流量统计分析 全日横断面客流较大区间在二市站-卧龙晓城之间,其中全日最大单向客流横断面分布在火车站-莲坂之间,达到34179人次/日。根据居民出行调查,高峰小时系数为20.14%,则高峰小时单向最大客流量约为7000人次。 19 全日横断面客流分布图

  20. 四、BRT运行实效 2、站点上下客流量统计分析 全日上下客流量最多的站点在火车站和文灶站,分别达到39812人次和27864人次。 20 全日进出站人数统计图

  21. 四、BRT运行实效 • 开通初期日运量为8万人次,最新数据显示已达到21万人次。据09年3月居民出行调查,公交出行方式结构由2003年的27.5%提升到31%,BRT占2.51%。 • BRT车辆不足公交总量的1/20,线路长度仅为公交总长度的1.5%,却承担全市公交总量的10%.BRT每车日运客量达1400人次,为普通公交的3倍,说明了BRT快速高效,已经发挥着厦门公交系统的骨干走廊作用。 • BRT运行速度达30公里/小时,较普通公交的15公里/小时提高一倍,大大节省了市民出行时间。BRT的建成通车已受厦门市民的强烈欢迎,经调查,群众满意度达75%。 3、运行实效 21

  22. 五、几点思考 1、BRT建设是现阶段大城市公共交通优先较好的实现方式。 轨道交通系统存在投入高、建设周期长、运营成本难以回收等特征,且与大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能力、客流需求、缓解交通拥堵的迫切性以及引导城市结构转型的时效性存在较大反差,而BRT可降低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发展初期的投资门槛,在较小的财务风险下,提前实现交通供给。 《中国评论新闻网2010-06-17》报道:厦门BRT快速公交系统,值得台湾借镜。厦门BRT快速公交系统,建设成本低、营运成本低,但在搭乘便利性与搭乘速度上,完全不输给一般地铁或轻轨,对于台湾许多正打算建设造价高贵的捷运系统的城市,是相当值得参考与效法的对象。 22

  23. 五、几点思考 2、建设高架BRT时,可考虑与未来升级轨道交通相结合。 BRT虽然预留了升级轻轨条件,但升级改造周期内现有的22万客流如何疏导成为实施的关键因素。此外,高架BRT线路是在轨道交通1号线线位上建设,交通需求非常大,现有BRT系统已经难以满足交通需求,导致BRT车辆高峰非常拥挤(发车频率高峰基本为30、40秒一班)。

  24. 五、几点思考 3、在城市中心区域,因地制宜选择BRT建设方式。 高架BRT对城市中心街道景观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BRT的成长烦恼》(2009-11-16作者:张坚):厦门BRT是最得民心的城市景观“杀手” 。这些高架桥巨大的桥梁如铁爪般,桥身在五六米的空中,像是巨龙把厦门街道给占据了,抬头看的时候,总觉得这些东西和厦门格格不入……

  25. 五、几点思考 4、BRT 建设应与城市空间拓展和转型相结合。 在城市规模快速拓展初期,通过建设BRT,能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和结构布局的顺利转型。构建以BRT 为走廊,多层次公共交通运输为网络,各级换乘枢纽为节点的“走廊+枢纽”的客运交通组织模式,利用BRT网络串联城市功能中心,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

  26. 报告结束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