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405 Views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简明中国古代史.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z. 基本线索. 西周:公元前 11 世纪(牧野之战)--前 841 年(国人暴动)--前 771 年(平王东迁). 春秋:前 770-- 前 403 年 ( 三家分晋 ). 战国:前 403-- 前 221 年 ( 秦统一 ).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z. 学习方法. 西周 --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井田制. 春秋 -- 大国争霸、井田制的瓦解. 战国 -- 变法运动、秦统一的必然性. 思想文化 -- 诸子百家. 1 、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
E N D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简明中国古代史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z 基本线索 西周: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前841年(国人暴动)--前771年(平王东迁) 春秋:前770--前403年(三家分晋) 战国:前403--前221年(秦统一)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z 学习方法 西周--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井田制 春秋--大国争霸、井田制的瓦解 战国--变法运动、秦统一的必然性 思想文化--诸子百家
1、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 宗法制度--宗法,就是宗族共同遵守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度--在地方上实行“分土封侯制”。重要的封国有:卫、鲁、齐、宋、晋、燕等。 井田制度--井田,就是把土地划成若干块,其中有“公田”和“私田”。
2、共和行政 • 公元前841年,在西周镐京爆发了“国人暴动”,“国人”是居住在国都内的人的统称,多是平民。周厉王逃亡在外,朝政由召公和周公代管,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3、春秋五霸 •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一说夫差)、越王勾践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4、初税亩 •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的“初税亩”是最著名的一次赋税改革。 • 初税亩就是开始以亩积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也就承认了私有土地和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5、战国七雄 • 齐、楚、秦、燕、赵、魏、韩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6、李悝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 (1)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 (2)尽地力。 • (3)善平籴。 • (4)制定《法经》。 • 李悝变法打击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了经济,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7、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 (1)政治--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官僚政治制度。主要有:制定二十级爵;实行县制;实行什伍制度。 • (2)经济--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政策;统一度量衡。 • (3)社会--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 • 作用: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战国中期政治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主持秦国变法长达21年,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秦孝公死后,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商鞅(约公元前390-338)战国中期政治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主持秦国变法长达21年,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秦孝公死后,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8、合纵与连横 • 战国时期在外交和军事上出现的两种策略。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发展,就利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9、诸子百家 • “诸子百家”--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小说等家。 • 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仁”是其思想的核心,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为“礼”,主张实行“仁政”。 • 道家--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等。 • 法家--战国前期有李悝、商鞅等,战国末年突出代表是韩非。主张君主专制,提出“以法为教”。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10、《五经》 • 《诗》、《书》、《易》、《礼》、《春秋》 • 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本章重点 • 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 • 春秋五霸 • 初税亩 • 李悝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 诸子百家 • 《五经》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