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 likes | 956 Views
第六章. 弯 曲 强 度. 工程实例. 工程实例. 工程实例. 工程实例. 工程实例. 工程实例. 工程实例. 工程实例. 本章要点. (1) 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2)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正应力强度条件 (3) 弯曲剪应力 (4) 弯曲剪应力的强度校核 (5)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重要概念. 纯弯曲、非对称梁、横力弯曲、弯曲剪应力、开口薄壁杆件、弯曲中心. 目录. § 6 -1 概 述. §6-2 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6-3 非对称梁的纯弯曲. §6-4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正应力强度条件.
E N D
第六章 弯 曲 强 度
本章要点 (1)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2)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正应力强度条件 (3)弯曲剪应力 (4)弯曲剪应力的强度校核 (5)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重要概念 纯弯曲、非对称梁、横力弯曲、弯曲剪应力、开口薄壁杆件、弯曲中心
目录 §6-1 概 述 §6-2 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6-3 非对称梁的纯弯曲 §6-4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正应力强度条件 §6-5 弯曲剪应力 §6-6 弯曲剪应力的强度校核 §6-7 开口薄壁杆件的弯曲应力 弯曲中心 §6-8 提高弯曲强度的一些措施
一、回顾 在上一章第二节中,我们曾经讲过,横截面上的剪力Q是与横截面相切的内力系的合力,而弯矩M是与横截面垂直的内力系的合力偶矩,因此,梁横截面上有剪力Q时,就必然有剪应力 ,有弯矩M时,就必然有正应力,如下图所示。 M s t Q 图6—1 §6-1 概述 本章要点:研究等直梁在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这两种应力 的计算。
F F A B 图6—2 a a a F Q图 (+) (-) F Fa M图 (+) 二、概念: 1、横力弯曲——在梁的各个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 因而既有剪应力又有正应力的情况,我们就称之为横力弯曲。 如图6—2中的AC和DB段。
2、纯弯曲——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的情况,称为纯2、纯弯曲——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的情况,称为纯 弯曲。 特点:横截面上只有为常量的弯矩而无剪力。 完 目录
§6-2 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一、回顾 推导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剪应力计算公式时,综合考虑了几何,物理和静力学三个方面的关系。因为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剪应力计算问题属静不定问题。 本节要点: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同样属静不定问题,求解时同样需综合考虑几何、物理和静力学三方面的关系。 (一)几何关系: 1.纯弯曲实验: 用较易变形的材料制成的矩形截面等直梁作纯弯曲试验:
y 图6—3 实验前,在变形前的杆件上作纵向线aa和bb, 并作垂直于纵向线的横向线mm和nn,如图6—3所示。 变形后,我们发现: aa、bb弯成弧线,aa缩短,bb伸长; mm和nn仍为直线,并且仍然与已经成为弧线的aa和bb垂 直,只是相对的转过了一个角度。 矩形截面的宽度变形后上宽下窄
对上面的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和推理,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对上面的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和推理,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2.平面假设: 梁在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并仍然垂直于变形后的梁轴线,只是绕截面内的某一轴线旋转了一个角度,这就是弯曲变形的平面假设。 3.单向受力假设: 假设各纵向纤维之间互不挤压。于是各纵向纤维均处于单向受拉或受压的状态。
中性轴 中性层 中性层 对称轴 z o y 中性轴 4.纯弯曲的特点: 靠近凹入的一侧,纤维缩短,靠近凸出的一侧,纤维伸长; 由于纤维从凹入一侧的伸长或缩短到突出一侧的缩短或伸长 是连续变化的,故中间一定有一层,其纤维的长度不变,这 层纤维称为中性层。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 弯曲变形时,梁的横截面绕中性轴旋转。 图6—4
如图6—3所示: z轴——截面的中性轴 y轴——截面的对称轴 ——距中性层为y处的纤维变形后的长度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相距为dx的两横截面的相对转角 (6—1) 纤维bb’的线应变: 即:纵向纤维的线应变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
曲率中心O dq r m2 sy x M 由上式还可看出: 当y=0时, ,即: e2 M y sL O1 e1 O2 y m2 m1 dq 在中性层上各点处的 n2 a1 a2 a2' 应力值为零。 dl dx n1 n2 图6—5 (二) 物理关系 假设纵向纤维之间不存在相互挤压,那么当应力小于比例极限时,可用单向拉伸时的虎克定律: (6—2) 物理意义:任意纵向纤维的正应力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 比,即:在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沿截面高度按直线 规律变化。
从式 可知:我们虽然知道了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但因曲率半径 和中性轴的位置尚未确定,所以仍不能求出 正应力,因此我们还有必要考虑静力平衡关系。如图所示:横 截面上的微内力可组成一个与横截面垂直的空间平行力系,这 样的平行力系可简化成三个内力的分量: N ——平行于x轴的轴力N MZ——对Z轴的力偶矩 M z(中性轴) My——对y轴的力偶矩 O x dA sdA y z y 图6—6 (三)静力关系: 其中:
中性层通过截面形心。 由于y轴是横截面的 对称轴,故自然满足。 由左半部分平衡可得:
由 (6—3) 其中: 是梁轴线变形后的曲率,EIz是梁的抗弯刚度。 上式即是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1.梁的上下边缘处,弯曲正应力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四)讨论:
(6—4) 矩形: 圆形: (6—5) 式中:Wz——抗弯截面模量 对矩形和圆形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 [注:各种型钢的抗弯截面模量可从型钢表中查到] 若梁的横截面对中性轴不对称,其最大拉压应力并不相等,这时应分别进行计算。
smin smin M M smax smax 2.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3.公式适用范围: ①适用于线弹性范围——正应力小于比例极限sp; ②适用于平面弯曲下的纯弯曲梁; ③横力弯曲的细长梁(跨度与截面高度比L/h>5),上述公式的误差不大,但此时公式中的M应为所研究截面上的弯矩,即: 完 目录
§6-3 非对称梁的纯弯曲 前面讨论的是梁上的弯曲力偶作用于纵向对称面内的情况;下面讨论,当梁没有这样的纵向对称面时,或着虽然有纵向对称面,但弯曲力偶并不作用于这一平面时的情况。 图6—7
如图(a)所示: Y、Z轴——横截面的形心主惯性轴 X轴——梁的轴线 My、Mz——对y轴、z轴的力偶矩 • .公式推导:
(当中性轴与Z轴重合时, ) ——变形后,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假设中性轴 n-n的位置尚未确定,可据上节中的同样方法可得: 现取m-m截面的左半部分为研究对象。 由平衡条件可得:
中性轴必然通过截面形心。 (由于y 和z是形心主惯性轴,故Iyz=0) 中性轴与Z轴重合,亦即中性轴垂直于Me的作用平面。 (6—6) ——平面弯曲的正应力公式
二、结论: 对于非对称的实体梁,只要弯曲力偶作用于形心主惯性平面内,则中性轴与这个平面垂直,弯曲变形也发生在这个平面内,平面弯曲的结论仍然成立,用于上面完全相同的方法还可证明,当外力偶矩的作用平面,平行于实体梁的形心主惯性平面时(xy)平面弯曲的结论仍然成立。 完 目录
§6-4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正应力强度条件 一、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工程上常见的弯曲问题多为横力弯曲,此时梁横截面上除有正应力外还有剪应力,按弹性力学的分析结果,在有些情况下,横力弯曲的正应力分布规律与公式(6—2)完全相同。在有些情况下虽有差异,但当跨度L与截面高度之比大于4时,公式(6—2)的误差也非常微小,故用纯弯曲的正应力计算公式用于横力弯曲正应力的计算,也有足够的精度,可以满足工程上的要求。 (6—7)
注: 有时 并不发生在弯矩最大的截面上,而根截面的 形状有关。 a、强度校核: b、截面设计: c、确定梁的许可荷载: 二、强度条件: 拉压强度相等材料: 拉压强度不等材料: 强度条件的作用:
例6—1:两矩形截面梁,尺寸和材料的许用应力均相等,但放置如图(a)、(b)。按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两者许可载荷之比 P1/P2=? 解: 分析:该题的关键:两种梁的最大弯曲正应力相等且 等于许用应力。
例6—2:主梁AB,跨度为l,采用加副梁CD的方法提高承载能力,若主梁和副梁材料相同,截面尺寸相同,则副梁的最佳长度a为多少?例6—2:主梁AB,跨度为l,采用加副梁CD的方法提高承载能力,若主梁和副梁材料相同,截面尺寸相同,则副梁的最佳长度a为多少? 解: 分析:关键在于何为最佳,对于该题最佳就是两梁最大弯曲 应力同时达到最大。
例6—3:已知16号工字钢Wz=141cm3,l=1.5m,a=1m,[]=160MPa,E=210GPa,在梁的下边缘C点沿轴向贴一应变片,测得C点轴向线应变 ,求F并校核梁正应力强度。 主梁AB的最大弯矩 副梁CD的最大弯矩 由 即 得
F A B C NO.16 解:
例6—4:图示梁的截面为T形,材料的许用拉应力和许用压应力分别为[σt]和[σc],则 y1 和 y2 的最佳比值为多少?(C为截面形心) 解: 分析:关键在于何为最佳,对于该题最佳就是梁危险截面上最 大弯曲拉压应力同时达到许用应力。
例6—4:图示外伸梁,受均布载荷作用,材料的许用应力[σ] =160MPa,校核该梁的强度。
解:由弯矩图可见 该梁满足强度条件,安全
思6—2、简支梁受均布荷载,在其C截面的下边缘贴一应变片,已知材料的E=200GPa,试问该应变片所测得的应变值应为多大?思6—2、简支梁受均布荷载,在其C截面的下边缘贴一应变片,已知材料的E=200GPa,试问该应变片所测得的应变值应为多大? 思6—1:图示三种截面梁,材质、截面内Mmax、σmax全相同,求三梁的重量比。并指出哪种截面最经济。
思6—3.图示木梁,已知下边缘纵向总伸长为 10 mm,E=10GPa ,求载荷F的大小。 思6—4、我国营造法中,对矩形截面梁给出的尺寸比例是 h:b=3:2。试用弯曲正应力强度证明:从圆木锯出的矩形截面梁,上述尺寸比例接近最佳比值。 完 目录
b z m Q y q(x) F2 F1 m1 h P x x d(x) x n n1 dx y (b) (a) §6-5 弯曲剪应力 从上节的分析知道:横力弯曲时,梁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因而截面上既有剪应力,又有正应力。在弯曲问题中,通常情况下,正应力是强度计算的主要因素。但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跨度短而截面高的梁,腹板较薄的工字梁等,有时也需要计算弯曲剪应力,下面就分别按截面的形状来讨论。 一、矩形截面梁
如图所示:根据上述假设,在距中性轴为y的横线pq上,各一点的剪应力 相等,且都平行于Q。再由剪应力互等定理可知, 在沿pq 切出的平行于中性层的pr平面上,也必然有与互等定理可 知,在沿pq 切出的平行于中性层的pr平面上,也必然有与 相等 的 。 1、如图所示:关于横截面上剪应力的分布规律,我们作以下两个基本假设: • 横截面上各点剪应力的方向都平行于剪力Q • 剪应力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即离中性轴等距的各点的剪应力相等。
m m m1 m1 x y M M+dM N1 q P p n n1 n x dx b n1 N2 dx y 2.公式推导: 现以横截面mn和m1n1从上图中取出长度为dx的微段。如图所示:
设截面mn和m1n1上的弯矩分别为M和M+dM再以平行于中性层且距中性层为y的pr平面,从这一段梁中截出一部分prnn1,则在这截出部分的左侧面rn上作用着因弯矩M引起的正应力,而在右侧面pn1上,作用着因弯矩M+dM引起的正应力。在顶面pr上,作用着剪应力, =且沿宽度b均匀分布,从图中可看出:以上三种应力的方向都平行于x轴 ,假设三种应力的合力分别为N1、N2、Q。 则: 式中: ——距中性轴为y的横线pq以下的面积对中性轴的静矩。
同理: 由: (6—8)
式中: Q——横截面上的剪力Q b ——截面宽度 Iz ——整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截面上距中性轴为y的横线以外部分面积对 中性轴的静矩。 ①矩形截面: (6-9) 公式(6-8)即为矩形截面梁弯曲剪应力的计算公式。 3.讨论:
时, 表明在截面上下边缘各点,剪应力为零。 即最大剪应力发生在中性轴上。 y=0时, (因为 ) 的1.5倍。 可见矩形截面梁的最大剪应力为平均剪应力 根据剪切虎克定律 得: 从上式可看出:沿截面高度剪应力按抛物线规律变化。 表明:沿截面高度剪应变也是按抛物线规律变化的,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