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379 Views
餐旅三乙 4990H010 李佩芬 499A0018 何佩珊. 冬令進補 - 麻油雞. 俗諺「立冬補冬」、「補冬補嘴坑(孔)」,昔日人們為了補充一年來的體力損耗及慰勞工作的辛苦,習慣在立冬日進補,不僅可以恢復元氣、補充營養,還可以增強體質,讓身體抵抗冬天嚴寒的天氣,是一種保健養生的方法。 除在立冬日補冬外,民間亦常於冬至日補冬,進補的方式及內容大致相同,已被廣義稱為「冬令進補」。. 冬令進補由來. 以中藥材、肉類、米酒一同燉煮,稱為「燉補」
E N D
餐旅三乙 4990H010李佩芬 499A0018何佩珊 冬令進補-麻油雞
俗諺「立冬補冬」、「補冬補嘴坑(孔)」,昔日人們為了補充一年來的體力損耗及慰勞工作的辛苦,習慣在立冬日進補,不僅可以恢復元氣、補充營養,還可以增強體質,讓身體抵抗冬天嚴寒的天氣,是一種保健養生的方法。俗諺「立冬補冬」、「補冬補嘴坑(孔)」,昔日人們為了補充一年來的體力損耗及慰勞工作的辛苦,習慣在立冬日進補,不僅可以恢復元氣、補充營養,還可以增強體質,讓身體抵抗冬天嚴寒的天氣,是一種保健養生的方法。 除在立冬日補冬外,民間亦常於冬至日補冬,進補的方式及內容大致相同,已被廣義稱為「冬令進補」。 冬令進補由來
以中藥材、肉類、米酒一同燉煮,稱為「燉補」 • 藥膳補品:羊肉爐、麻油雞、人蔘雞、薑母鴨、藥燉排骨、藥燉土虱、藥膳火鍋、燒酒蝦等。 • 中藥材有「八珍」 四物:當歸、地黃、川芎、芍藥,可補血 四君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可補氣 十全:八珍加黃耆、肉桂兩味。服用後能提振元氣,增加熱能,促進循環。
在傳統中國醫學中,「補」是指對人體「陰陽氣血」或「臟器」之虛損、不足,加以調和的治療法。主要治療對象是身體虛弱、對細菌和病毒感染抵抗力低,以及感受各種外因導致生理反應不平衡者。 在傳統中國醫學中,「補」是指對人體「陰陽氣血」或「臟器」之虛損、不足,加以調和的治療法。主要治療對象是身體虛弱、對細菌和病毒感染抵抗力低,以及感受各種外因導致生理反應不平衡者。 補養藥物主要是針對身體虛弱者使用,傳統中國醫學把虛證分為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因此所使用之藥物乃有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及補陽藥四大類 。 秋冬進補的理論基礎
男性顯現氣虛之情況較普遍;女性則由於生理週期之特性 冬天常手腳冰冷,為了抵抗寒冷 補冬前應先了解個人體質的「寒熱」屬性,再選擇適當的藥材,以免適得其反,徒增身體負擔。而患有急性感染症,如感冒、喉嚨痛、發燒、皮膚病,不宜進補。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痛風等,則應避免食用動物內臟等高熱量、高脂肪食物。腸胃消化不良、胃脹氣、腸胃發炎的人,必須先將腸胃疾病治療好,才能進補。
麻油雞 • 材料 土雞肉塊 900公克 老薑片 100公克 麻油 50公克 米酒 1瓶 熱水 800㏄ • 調味料 鹽 1/4小匙 鮮雞粉 1/2小匙 • 做法 1.土雞肉塊洗淨,放入滾水中汆燙,翻拌一下後馬上撈出,再次沖洗乾淨備用。 2.熱鍋倒入麻油小火燒熱,放入薑片小火爆香至顏色變深且捲曲,放入作法1土雞肉塊續炒至半熟,倒入米酒翻炒至再次滾開,再倒入熱水續煮約20分鐘,最後加入調味料拌勻即可。
麻油功效 1.潤腸通便 2.解毒 3.幫助子宮收縮與排除惡露 4.抗發炎抑制傷口 5.增強免疫力 6.止痛 麻油雞
麻油特性 1.不燥熱 2.具滋潤性 3.含有不飽和脂肪酸 麻油經高溫烘培或爆炒後,會變得燥熱。體質燥熱的人,麻油勿用高溫爆炒,薑片使用宜少量;酒性温熱。且產後第3週才能吃麻油雞,持續1~2個禮拜,烹煮過程要將酒精完全蒸發;食用後4個小時再哺餵母乳。
雞肉功效 1.健脾胃 2.活血脈 3.强化筋骨 4.含豐富蛋白質 老薑 1.發汗 2.利尿消腫 3.保溫
適合食用者 1.產後孕婦 2.虛寒體質者 不適合食用者 1.熱性體質(火氣大、口乾舌燥、嘴破、大便乾硬) 2.常熬夜者 3.長痘痘
http://www.foodno1.com/menu/archive/autumn/html/aw-default.htmlhttp://www.foodno1.com/menu/archive/autumn/html/aw-default.html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45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9112006728 http://tw.news.yahoo.com/%E5%86%AC%E4%BB%A4%E9%80%B2%E8%A3%9C%E6%80%8E%E9%BA%BC%E5%90%83-%E5%B0%8F%E5%BF%83%E8%A3%9C%E9%8C%AF%E8%A3%9C%E9%81%8E%E9%A0%AD-074100329.html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5158 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384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