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644 Views
新时期防汛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思路. 2006 年 4 月 1 5 日. 引言. 防汛抗洪历来是安邦定国的大事 防汛,防就是提防、警惕,做好防备等含意,汛是指河流湖泊等水域中,季节性或定期性的涨水现象称之为汛,春季发生称春汛,也称桃花汛。北方特别是黄河结冰解冻时叫凌汛,这个期间的水的“涨落期”指汛期, 抗洪,所谓抗即对着干,抗击或者是抵御外来之敌以保护、保存自己为目的。所谓洪即指洪水,洪水是指暴雨引起江河湖泊水量猛增,水位急剧上涨超过一定水位,威胁有关地区安全,甚至造成灾害的水流。. 防汛的主要任务
E N D
新时期防汛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思路 2006年4月15日
引言 • 防汛抗洪历来是安邦定国的大事 • 防汛,防就是提防、警惕,做好防备等含意,汛是指河流湖泊等水域中,季节性或定期性的涨水现象称之为汛,春季发生称春汛,也称桃花汛。北方特别是黄河结冰解冻时叫凌汛,这个期间的水的“涨落期”指汛期, • 抗洪,所谓抗即对着干,抗击或者是抵御外来之敌以保护、保存自己为目的。所谓洪即指洪水,洪水是指暴雨引起江河湖泊水量猛增,水位急剧上涨超过一定水位,威胁有关地区安全,甚至造成灾害的水流。
防汛的主要任务 采取积极的和有效的防御措施,把洪水灾害的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影响江西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副热带高压、江淮切变线、静止峰、低涡、台风等。而暴雨洪水类型和分布,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雨区位置与长波槽的移动和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进退有关。影响江西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副热带高压、江淮切变线、静止峰、低涡、台风等。而暴雨洪水类型和分布,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雨区位置与长波槽的移动和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进退有关。
1、锋面雨型洪水 • 江西洪水由锋面雨型产生的占绝大多数,其特点是洪泛面积广,持续时间长,峰高量大,整个省境,各个流域均有出现,而以赣江流域产生这类洪水频次最多,是汛期防洪的主要洪水类型。 • 以赣江抚河的 1962、1982年洪水和信江、修河的1955、1973年洪水为代表。
2、台风雨型洪水 • 台风雨型洪水多发生于汛期后期, 8月份较多,其来势迅猛,并伴有大风。 • 以1953、1975、2005年洪水为代表。
3、热雷暴型山洪 • 由热雷暴产生的山洪暴发,往往在山区谷地间,由于大气中上下云层垂直气候温差大,上冷下热,气流上升运动极为强烈,于是雷电交加,大雨倾盆。
江西洪水一般由暴雨形成,汛期降水集中,强度大,造成江河水位水涨。每年4~9月是我省的汛期,也是暴雨洪水的多发期。江西洪水一般由暴雨形成,汛期降水集中,强度大,造成江河水位水涨。每年4~9月是我省的汛期,也是暴雨洪水的多发期。 • 4~6月以锋面型暴雨洪水为主,其特点是洪泛面积广,持续时间长,峰高量大。 • 7~9月以台风型暴雨洪水为主,其特点是雨量大,来势猛,并伴有大风 。
九江市主要的洪涝灾害一般出现于5-8月,主要是由锋面雨形成。九江市主要的洪涝灾害一般出现于5-8月,主要是由锋面雨形成。 • 以1954、1998年洪水为代表。
(一)新时期防洪形势的演变趋势 • 1、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粮食与土地需求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人与水争地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 2、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型水患将日趋严重; • 3、流域中洪水自然调蓄功能与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导致小流量高水位的现象更加频繁。堤高水涨,防汛抢险负担加重,洪水风险总体上将呈增大的趋势;
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的防洪安全保障需要将不断提高,防洪安全保障的难度大为增加;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的防洪安全保障需要将不断提高,防洪安全保障的难度大为增加; • 5、水危机趋于激化,人与自然、区域与区域之间基于洪水风险的利害关系更为敏感; • 6、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防洪体系建设的投入能力也会相应增强。
(二)防洪体系建设面临两难抉择 • 1、人多地少,人与水争地,是我国防洪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 • 2、江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农村间的水事冲突日益尖锐; • 3、我省经济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普通农户与一般城镇居民家庭经济尚不宽余,由于经济实力不足而忽视治水;
4、对防洪工程来说,受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面对已经初步形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洪水频率的分析与设计标准的选择将面临新的、大量的、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加大了决策风险;4、对防洪工程来说,受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面对已经初步形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洪水频率的分析与设计标准的选择将面临新的、大量的、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加大了决策风险; • 5、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防洪作为公益性事业,计划与经济的关系有待于协调; • 6、未来50年是我国从小康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建立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非常必要。
(三)防汛方针和思路的转变 • 新时期,我国防汛工作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遵循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防汛的方针是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经济状况、防洪工程建设程度以及防洪任务的要求而提出的。 • 60年代提出了“以防为主,防重于抢,有备无患”的防汛方针。 • 新的国家防汛条例中明确了“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
新时期治水思路是: • 要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人与水的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水资源支撑与保障。
防汛工作思路的转变: • 一是从单纯的抗拒洪水转变为在防洪抗洪的同时,要给洪水以出路。 • 二是从单纯的防洪工程体系转变为工程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洪减灾体系。 • 三是从单纯的防洪减灾转变为在考虑防洪减灾的同时,如何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更多地为人类造福。
(四)新时期防洪体系建设的趋势 • 防洪体系建设的趋势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 从国情出发,继续加强防洪体系建设,增强调控洪水的工程手段,无疑是必要的。
1、在洪水高风险中求生存、谋发展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治水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长期治水的思想,探讨与洪水共存的发展模式。1、在洪水高风险中求生存、谋发展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治水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长期治水的思想,探讨与洪水共存的发展模式。
2、全方位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按比例同步增长的、分级负担的、稳定的投资渠道,下决心克服大灾大投、小灾小投、无灾不投的弊病。2、全方位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按比例同步增长的、分级负担的、稳定的投资渠道,下决心克服大灾大投、小灾小投、无灾不投的弊病。
3、以工程手段加强江河治理,逐步增强对洪涝的调控能力,有效降低水灾风险,是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措施,需要统筹兼顾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3、以工程手段加强江河治理,逐步增强对洪涝的调控能力,有效降低水灾风险,是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措施,需要统筹兼顾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4、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优化组合与合理性评价应坚持以下准则:最大限度发挥天然河、湖槽蓄与行洪的能力;不继续加重河道的行洪负担;保持流域固有的调洪、滞洪功能;尽可能削弱泛滥洪水的危害性。4、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优化组合与合理性评价应坚持以下准则:最大限度发挥天然河、湖槽蓄与行洪的能力;不继续加重河道的行洪负担;保持流域固有的调洪、滞洪功能;尽可能削弱泛滥洪水的危害性。
5、防汛抢险、最大限度发挥已建防洪工程体系的功能,是防洪减灾工作中突出重要的环节,必须增大科技含量,完善防汛调度指挥系统与组织保障体系。5、防汛抢险、最大限度发挥已建防洪工程体系的功能,是防洪减灾工作中突出重要的环节,必须增大科技含量,完善防汛调度指挥系统与组织保障体系。
6、健全与防洪减灾有关的法规体系,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明确洪水风险管理各环节的责任,使重大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走上有序化的轨道,克服人为加重洪涝灾害风险的倾向。6、健全与防洪减灾有关的法规体系,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明确洪水风险管理各环节的责任,使重大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走上有序化的轨道,克服人为加重洪涝灾害风险的倾向。
7、加强社会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将各种非工程防洪减灾措施纳入正常的规划、投资、管理渠道,加快国家防汛信息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支持地方防汛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建立洪水预警系统。7、加强社会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将各种非工程防洪减灾措施纳入正常的规划、投资、管理渠道,加快国家防汛信息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支持地方防汛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在新的世纪,防洪减灾,除害兴利,仍然是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新的世纪,防洪减灾,除害兴利,仍然是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
防汛抗旱“两个转变”是新时期的治水方略。 • 2003年至2004年,国家防总提出防汛抗旱要实现“两个转变”,即“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历史定位 • 从总体上讲,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洪涝灾害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洪涝灾害的防治仍然是我们水利部门的中心工作。
从人与水的关系来看,我国防洪大体上已经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从人与水的关系来看,我国防洪大体上已经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 一是人适应水的阶段,以人类被动适应自然为主要特征; • 二是要求水适应人的阶段,以人类主动改造自然为主要特征。 • 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是我国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
(二)内涵实质 • 洪水管理的目标 • 一是逐步解决控制洪水所带来的固有问题,减少其存在的各种负面影响。要遵循与河流共存、社会公正的原则,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力求重新塑造人与水的关系。 • 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安全的需求。遵循保障发展的原则,提供可靠的安全体系。
洪水管理的内涵实质 • 一是适度承担风险。 • 二是规范人的活动。 • 三是努力促使洪水资源化。
(三)实现途径 • 一是承担适度风险,建立标准适度功能合理的防洪工程体系。 • 二是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建立洪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 三是依靠法律法规科学防控洪水、主动规避风险,实现防洪效益整体最大化。
四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社会的有效管理水平。 • 五是广泛动员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应变能力。 • 六是稳步提高防洪科技水平,努力实现防汛工作现代化。
(四)推进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要注意的具体问题(四)推进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要注意的具体问题 • 一是洪水管理不排斥修建防洪工程。 • 二是要正确处理洪水资源化和防汛抗旱的关系。 • 三是不能盲目效仿国外,尤其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 四是重在解决各自的问题。 • 五是推进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不可等待观望。
(五)主要结论 •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防汛抗旱工作的“两个转变”; • 以洪水风险管理为基础, 走综合治水之路,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 以应急管理为楔入点,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应急反应机制,强调部门间的协调; • 大力加强基本队伍的能力建设, 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应对水危机的挑战。
1、有组织、有计划地协同有关部门开展防汛工作。1、有组织、有计划地协同有关部门开展防汛工作。 • 2、加强防汛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防汛减灾意识。 • 3、完善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防御体系。 • 4、密切掌握雨情、水情、工情、灾情等防汛信息。 • 5、分析研究洪水规律。 • 6、制定防御不同类型洪水的预案,研究洪水调度和防汛抢险最优决策方案。 • 7、探讨和研究新技术在防汛中的应用。 • 8、汛后总结当年防汛工作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下一年防汛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