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k likes | 2.24k Views
凝血与凝血异常疾病. COAGULATION & COAGULATION DISORDERS. 血液成分. (1) 血浆 ● 92% 水 ● 8% 蛋白 – 包括 凝血因子 (2) 红细胞 ● 使血液呈红色 ● 携带氧 (3) 白细胞 ● 免疫功能 ● 产生抗体 (4) 血小板 ● 血管损伤后帮助止血. 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 ). 血液由液体状态转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是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液凝固.
E N D
凝血与凝血异常疾病 COAGULATION & COAGULATION DISORDERS
血液成分 (1) 血浆 ● 92% 水 ● 8%蛋白 –包括 凝血因子 (2) 红细胞 ●使血液呈红色 ●携带氧 (3) 白细胞 ●免疫功能 ●产生抗体 (4) 血小板 ●血管损伤后帮助止血
血液凝固( BloodCoagulation) 血液由液体状态转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是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液凝固 • 血管损伤后出血 • 止血过程: 1. 血管收缩 Vessel wall – endothelial cells and subendothelial components ● 血管变窄 ● 目的是减少血液流向受损区域 2. 血小板堆积platelets plug ● 血小板快速流向创伤处 ● 粘附在血管壁上 ● 凝血因子促进血小板堆积 3.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fibrin clot ● 在血小板堆上形成紧密的纤维蛋白网 ● 通过凝血因子的交互作用形成纤维蛋白, 该作用类似“多米诺骨牌”
BV Injury Contact/ Tissue Factor Neural Coagulation Cascade Blood Vessel Constriction Platelet Aggregation Primary hemostatic plug Reduced Blood flow Platelet Activation Fibrin formation Stable Hemostatic Plug Haemostasis overview:
Structure of Blood Clot 在损伤处形成凝块: 内皮细胞释放 抗凝物质 (肝素,AT 蛋白C).
历史 • 17世纪中叶 - 从血细胞和血清中分出“凝块纤 维”,进行形态研究 • 19世纪初 - 现代凝血概念的起源 - “凝块纤维”来源于血浆,命名为 纤维蛋白 - 发现“凝血酶”(thrombin)
20世纪初 - 提出凝血理论,是外源凝血途径的基础 - 认为Fg、II、TF、Ca2+参与凝血。 1964年 - “瀑布学说” ,少量FXII即能使大量凝血 酶原转为凝血酶 - 内源凝血途径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后 - 组织因子途径学说
存在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均为无活性的酶原( Zymogens/ pro-enzyme) •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锁性反应的结果。 • 当凝血过程被激活时,其中一个凝血因子按顺 序以另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使之激活成为具 有活性的酶,形成“瀑布样反应”( waterfall/cascade)。 • 凝血过程一旦开始,一定会进行到底; • 凝血过程有一自行扩大的正反馈作用。
一、凝血机制 (Coagulation mechanism) (一)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s) • 参与血液凝固的因子至少有14个:经典FI~XIII,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prekallikrein, PK)和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 HMWK)
除FIV(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 除组织因子(TF)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正常血浆中
1.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Vitamin K-dependent (VKD) factors • 包括FII、VII、IX和X(PC、PS) • 共同特点:分子结构中的氨基(N)末端含有γ-羧基谷氨酸残基(γ-Gla) • γ-Gla在肝细胞内的生物合成依赖Vit K 的介导 • 具有结合Ca2+的能力,并借助于Ca2+与磷脂膜结合,Ca2+起“搭桥”作用 (γ-羧基谷氨酸–Ca2+-磷脂膜)
若缺乏Vit K 或上述4个因子N端无γ-Gla则无凝血活性,可导致新生儿出血或获得性成人出血性疾病。
1)因子II---凝血酶原,prothrombin 分子量72000,血浆浓度1500nmol/L 生理活化途径: A和B两条 肽链构成 的凝血酶 (FIIa) 凝血酶原酶 凝血酶原酶 中间 产物 FII 精274-苏275 肽键断裂, 释放出F1+2 精323-异亮324 肽键断裂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非常罕见,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2)因子VII--稳定因子,stable factor • 分子量48000,血浆浓度10nmol/L • 组织损伤时,TF释放到血液中, • FVII与其结合,分子构型改变, • 暴露活性部位,成为VIIa,凝血活性增强约100倍 • TF-FVIIa-Ca2+可激活FX和IX,使 内源及外源凝血途径相沟通 • 由TF释放到TF-FVIIa-Ca2+形成的过程是体内最重要的凝血途径 • FVII缺陷常合并严重出血。
3) 因子IX--血浆凝血活酶成分, plasma thromboplastin component, PTC • 分子量57000,血浆浓度80nmol/L。 • 可被FXIa或TF-FVIIa-Ca2+复合物激活 FXIa FXIa 无活性 双链 α-FIX 有活性 β-FIXa FIX 精146-丙147 肽键断裂 使重链上 的精181-缬182 肽键断裂 FIX缺乏为血友病B,是一种性联隐性遗传性疾病
4) 因子X--stuart-prower因子 分子量55000,血浆浓度160 nmol/L。 处于--内源、外源及共同途径的交点, 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可被IXa-VIIIa-Ca2+-磷脂、TF-FVIIa -Ca2+ 激活 有活性 的α-FXa 有酶活性 的β-FXa FX 重链上的精51-异亮52 肽键断裂,从其N端 释出一小肽 从其C端释出含 17个氨基酸残基 的一小肽
FX缺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两性均可受累。FX缺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两性均可受累。
2.接触凝血因子(Contact phase factors) • 指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接触相激活的凝血因子,包括FXII、XI、PK、HMWK • 共同特点: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经,并与激肽、纤溶和补体等系统相联系 • 缺乏并不出现出血现象(除FXI缺乏有轻度出血外),反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倾向或纤溶活性下降
1)因子XII---接触因子, hageman factor,HF • 为单链糖蛋白,是内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 • FXII的激活不再是体内凝血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纤溶系统的激活作用更大) • 体外凝血试验仍有沿用各种物质去激活FXII
FXII的激活: 固相激活 与带负电荷的物质接触 - 体内:胶原、微纤维、基底膜 长链脂肪酸等 - 体外:玻璃、白陶土、硅藻土等 分子构型发生改变 活性部位暴露FXIIa
FXII的激活: 液相(酶类)激活 激肽释放酶 纤溶酶 凝血酶 胰蛋白酶等 α- FXIIa (重链和 轻链,酶 活性中心 位于轻链) 激肽释放酶 单链 FXII β- FXIIa 仍有酶活性 在精353-缬354 肽键处断裂 在重链精334 处裂解
2)因子XI--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 ,PTA 血液中FXI是与HMWK结合成 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 FXIa激活纤溶的作用大于激活FIX, 甚至大于FXIIa对纤溶的作用 凝血酶 或 体外FXIIa FXIa(活性中心位于2条 轻链C端的丝氨酸残基) FXI 精369-异亮370 肽键断裂
3)激肽释放酶原 prekallilarein , PK 与FXI相似,PK在血液中是与 HMWK结合成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PK缺陷与FXII一样,病人无任何 出血症状,却常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 FXIIa PK K(酶活性中心位于轻链, 重链区有于HMWK结合 的部位) 精371-异亮372 肽键断裂
K的作用是激活FXII、FXI, 使HMWK 激肽, 使PLG PL
4)高分子量激肽原 high molecular wight kininogen ,HMWK 血液中HMWK与PK、FXII结合成复合物的形式存在,起辅因子(cofactor)作用。 • 参与FXII、FXI的激活 • 生成的激肽有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及降低血压的作用 • HMWK缺陷与其他接触活化因子缺陷病人一样,无出血症状。
3.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 • 包括FI、V、VIII、XIII • 共同特点:对凝血酶甚为敏感,从而 发生酶促反应或被激活
1)因子I--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g(FIB) • 为血液凝固的基础物质,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
A Aα Bβ Bβ Aα 纤维蛋白原 (340K) Fg为两个单体组成的二聚体蛋白 每个单体都有Aα、Bβ及γ三条肽链 分子的三维空间构形是由6条肽链形成3个球状区域 中央区称E区,两侧外周区称D区
Fg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纤维蛋白单体( fibrin monomer,FM)形成
在IIa作用下,Fg Aα链上精16-甘17键和Bβ链上精14-甘15键 先后被裂解,释放出FPA、FPB,Fg FM(去A去B的Fg或 血栓前体蛋白,PTP) 单体交互作用部位 酸性纤维蛋白肽, 18-20 残基 --精-甘- 裂解部位 - - - - 球状单位 “D” 区 - - - -
FM的聚合 FPA、FPB释放后,每个FM分子N端区的自身聚合位点暴露, 与另一分子的D区相应位点结合,形成可溶性FM聚合物(SFM) 纤维蛋白肽A、B 聚合作用
交联纤维蛋白形成 (Fibrin monomer crosslinked to fibrin) SFM在FXIIIa和Ca2+ 作用下,γ链和α链 之间以共价键 (—CO—NH—)交 联,形成不溶性FM 聚合物,即Fb
纤维蛋白形成过程(Fibrin Formation) Fg 凝血酶 FXIIIa FM 纤维蛋白聚合物 交联 纤维蛋白
2)因子V--易变因子, labile factor 在体外,是最不稳定 的凝血因子, 是FXa的辅因子,参与II的激活。 起始凝血酶、FXa FV FVa FV缺陷有副血友病之称, 有轻度出血症状。
3)因子VIII复合物--抗血友病球蛋白, antihemophilic globulin ,AHG 由因子VIII促凝活性与vWF形成复合物形式存在(1:99) 是FIXa的辅因子, 可被IIa激活 FVIIIa FVIII缺乏为血友病A, 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4)因子XIII---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fibrin stabilizing factor ,FSF 由2个a亚单位和2个b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a2b2) 活性部位在a亚单位,b亚单位无催化活性 IIa Ca2+ Ca2+ 有谷氨酰胺酶 活性的FXIIIa(a2’) 无活性的 a2’b2 FXIIIa2链 N端的精-甘键断裂
4.其他凝血因子 1)因子III---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酶 tissue factor ,TF 广泛存在于各组织细胞中,特别在脑、胎盘、肺中含量丰富,正常血中不含TF。 内皮细胞 内毒素、免疫复合物、 单核细胞 (含低TF活性) IL-1、TNF等 刺激下 可以合成和表现 TF。 FIII(辅因子)与FVII或FVIIa形成复合物。
2)因子IV--钙离子,calcium , Ca2+ • 与其他二价金属离子(Mg2+和Zn2+ ) 共同参与凝血过程 Ca++参与:FXI和XIII的活化。 FIXa与FVIIIa、(内源) FIII与FVIIa、 (外源) FXa与FVa(共同) 等复合物的活化。 在凝血反应中,Ca++主要促使活化的凝血因子与磷脂表面形成复合物。 Ca++ 对血液凝固起关键作用,无Ca++ 血液不能凝固。
凝血因子特性 丝氨酸蛋白酶:II、VII、IX、X、 酶活性XI、XII、PK 辅因子 :III、V、VIII、HMWK 依赖 VitK :II、VII、IX、X 在吸附血浆中没有:VitK依赖因子 在血清中没有 : Fg、V、VIII、XIII
储存不稳定 :V、VIII 内源 :VIII、IX、XI、XII、 PK、HMWK 参与凝血途径外源 :III、VII 共同 :I、II、V、X、XIII IV 3个途径都有参与
(二)凝血机制(Coagulation mechanism) 1.凝血过程的瀑布学说 COAGULATION CASCADE • 内源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是指由FXII被激活至FIXa-VIIIa-Ca2+-PF3 复合物形成过程。 • 外源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是指从TF释放到TF-VII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 共同凝血途径(common pathway) 是指从F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凝血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 在体内已不再是主要的凝血途径 是体内凝血的主要途径,也是发生止血血栓病理改变 的主要原因之一 两条凝血途径并不是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密切联系 在机体的整个凝血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COAGULATION CASCADEGeneral Features • Zymogens converted to enzymes by limited proteolysis • Complex formation requiring calcium,phospholipid surface, cofactors • Thrombin converts fibrinogen to fibrin monomer • Fibrin monomer crosslinked to fibrin • Forms "glue" for platelet plug
COAGULATION CASCADE •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 (接触胶原纤维) (组织因子) • Ca2+ • XIIa XII VIIa VII • XI XI a • IX IXa • VIII • Ca2+ • PF3 • X Xa,V,Ca2+,磷脂 • VIII • Ca • PF3 • X Xa • V • Ca • 磷脂 TF-FVIIa-Ca2+ 内、外源性凝血活酶形成
COAGULATION CASCADE • Xa • Va • Ca2+ • 磷脂 • 凝血酶原 凝血酶 凝血酶形成
THROMBIN • Serine protease • Cleaves fibrinogen to fibrin • Activates V to Va, VIII to VIIIa • Activates XIII to XIIIa • In presence of thrombomodulin(TM) activates Protein C to APC
COAGULATION CASCADE • 凝血酶 • 纤维蛋白原 XIII • 纤维蛋白单体 XIIIa • 以共价键聚合的纤维蛋白网络 纤维蛋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