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513 Views
台湾世新大学 公共关系暨广告系. 张依依. 从台湾三大政治危机事件 观察新媒体话语空间与意义. Meanings of the “Scope of the Right to Speak” in the New Media: Observation of Three Political Crises in Taiwan.
E N D
台湾世新大学 公共关系暨广告系 张依依 从台湾三大政治危机事件观察新媒体话语空间与意义
Meanings of the “Scope of the Right to Speak” in the New Media: Observation of Three Political Crises in Taiwan • Three political crises have occurred since former President of Taiwan Chen Shui-bien took offi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cope of the right to speak” on the World Wide Web during these events, and tries to analyze what the phenomenon means.
摘 要 • 自陈水扁在2000年当选台湾领导人后 • 共发生三次重大政治危机事件 • 2004年319枪击案两颗子弹事件 • 2006年红衫军反贪腐倒扁事件 • 2008年扁家洗钱案 • 检视这三次危机期间新媒体话语空间与意义
研究背景与目的 • 2000年台湾领导人大选,国民党下台,陈水扁上台 • 台湾政界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局 • 上台后,天灾人祸频仍,危机连连 • 下台后,台湾政治仍动荡不安,人民心浮气躁 • 從八年内台湾政治上三件重大危机事件,来分析: • 「新媒体」在这三次危机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 所发挥的功用 • 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 • 换言之,要探究新媒体在台湾动荡及危机时,所拥有的话语空间,及这种「非官方」空间所显现的意义
活在危机里 • 2000年巴掌溪事件 • 2000年停建核四争议案 • 2001年国营事业民营化的员工抗争 • 2001年纳莉台风风灾 • 2001年阿玛斯号货轮油污事件 • 2002年反健保双涨大游行 • 2002年基层渔会金融改革大游行 • 2003年台北101大楼鹰架掉落事件 • 2004年319枪击案两颗子弹事件 • 2004年320大选投开票过程与群众验票抗议事件 • 2004年SARS疾病事件 • 2004年敏督利台风七二水灾 • 2005年高雄捷运泰劳罢工暴动事件 • 2006年台开案(扁女婿赵建铭内线交易案) • 2006年红衫军反贪腐倒扁事件 • 2008年扁家洗钱案
Lerbinger的危机定义 • 只要发生「足以(或有潜力)给组织带来不名誉、摧毁其获利、成长,甚至影响其生存」的事件,都是危机 • 如工厂大火本来只是意外,不见得是危机,但如果后续发展伤害到组织名誉,就是危机 • 依此可删掉许多
「重大政治危机事件」的操作定义 • 事件大到震动国际视听 • 国际媒体争相报导 • 对台湾的领导人或台湾的国际形象有负面影响 • 民情激动,社会骚动 • 影响到政局安定者 • 三件事都与陈水扁有关 • 第三件「扁家洗钱案」是一个「现在进行」的持续案件
文献探讨 • 美国研究显示,70%的年轻人认为网络是获取政治相关议题的有效管道,其重要性更胜于电视等媒体 • Delli & Carpini认为网络可以: • 提供政治菁英建立网络管道,提升动员与沟通 • 对积极参与者,有效降低参与成本,提供更多元的管道 • 网络还有一个优势,即: • 提升政治相关信息的散播速度与数量,有效凝聚散居在各处对政治有同样兴趣的网友
台湾研究也显示,大学生透过网络表达政治看法的情形,远高于其它媒体台湾研究也显示,大学生透过网络表达政治看法的情形,远高于其它媒体 • 网络具有: • 「及时」 • 「主动参与」 • 「互动」 • 「超越时空」 • 「匿名」等特性 • 与传统媒体迥异 • 是一种理想的「新公共领域」 • 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政治参与
年轻世代对政治高度冷感? • 政治参与有降低的趋势,原因有三: • 年轻人 政治效能感较低 • 年轻人 缺乏公民参与机会 • 年轻人 欠缺公民参与能力 • Bimber认为年轻人是网络主要族群,网络正好可以: • 扮演鼓励的角色 • 提供多元且便利的另类直接参与政治方式 • 网络普及虽降低了组织所扮演的重要功能 • 但增加了民众无须透过中介就可以直接参与的可行性 • 当人民越有机会直接与政府沟通时,就越可能参与政治活动 • 个人对政治的影响力,也因此反而提升
Corrado & Firestone:透过电子邮件串起的人际网络,反而更能有效组织动员,从而鼓励政治参与 • 易言之,虽然少了真实世界的参与/动员,但网络之便利可能更利于动员与沟通,且有利民主运作 • 李希光认为,因特网的出现,挑战了原先高度集中控制的政治新闻与观点,也抢走了传统媒体的阅听众,破坏了传统媒体的 「议题设定」功能
台湾的研究发现网络论坛在中国大陆: • 发挥了「公共性」,提供更大的公共议题讨论空间与近用权 • 激起网民的主动参与和意义建构 • 改变传统的宣传控制 • 在线公共领域的特征,在参与者可以从原本脆弱的在世存有感,找到自身可加入、立足的公共场域,重构自我对世界的认同 • 换言之,在线公共领域提供理想的辩论情境,突显了公共性的实践
研究方法 • 文本分析法(text analysis) • 立意抽样 • 筛选出自公元2000年扁上台后台湾三件重大政治危机事件 • 分别从该事件爆发当天始,到事件发生后三个多月的时间点为止 • 以「关键词」输入该期限内联合报系「联合知识库」《联合报》与《联合晚报》两项媒体,检索出所有与该危机相关之新媒体报导阅读分析
第一件与第二件危机事件 • 2004年「319枪击事件」 • 尚未水落石出,仍没有一个征信各方的调查结果 • 悬而未决,说不出确切结束日期 • 2006年「红衫军倒扁事件」 • 有一个明显的始末 • 始于2006年8/11日,终于同年11/29日红衫军静坐结束时 • 为期三个多月,111天
文本检索 • 第二件红衫军倒扁事件从共111天,以此检索,做文本分析 • 第一件319枪击事件,没有所谓的终止日期,为求公平,也以111天为期检索,做文本分析 • 第三件扁家洗钱案,自8/14下午扁开记者会承认「做了法律所不容许的事情」始,至本研究撰写日9/30止,共44天,以此检索
三次危机事件网络作为 • 1) 319枪击事件台湾沸腾 • 电邮占满网络信箱,网友讨论热烈,大量制作、散发、转寄相关报导,吁请大家转寄 • 不少自称是国安人员或奇美医院护士发的电子邮件,附上大量眼见为凭的照片档案,如:「夹克下方的红色,应是吉普车上的安全带,而不是血迹」,「照片会说话,枪弹疑云」等 • 内容直指或暗示陈水扁的「遇袭」是场骗局,血迹是假的
网上各拥其主,互有攻坚…网络持续发烧,相关字眼包括「无效选举」、「319枪击事件」等都是查询的热门字,网络上也不断流传各类邮件…网上各拥其主,互有攻坚…网络持续发烧,相关字眼包括「无效选举」、「319枪击事件」等都是查询的热门字,网络上也不断流传各类邮件… • 枪击案照片一一呈现,将选务各项疑点整理制表 • 呼吁网友前往凯达格兰大道抗议 • 各类信件转寄成为选后另一种网络文化,一天最多能收到10封以上 • 4月9号,华裔美籍鉴识专家李昌钰抵台勘验,表示「收到三千多封电子邮件…请他回台」 • 《联合报》社论表示「谣言纷诼,网络上几乎全民皆成福尔摩斯」 中槍後走進奇美醫院照片(明明是腹部受傷,怎麼一直扶著左手?)
為何連打電話的照片也要做假? 為何呂穿防菌衣而扁卻沒穿防菌衣?
X光照片(為何奇美醫院照X光, 都不用脫外套?)
2) 红衫军倒扁事件遍地花开 • 2006年8月7日,施明德写了一封信给陈水扁的,希望扁主动辞职下台 • 8月11日,施明德决定发起一人一百元「百万人倒扁行动」,表示当捐款累积至一亿元时,显示有百万人参与,则将发动和平静坐 • 倒扁总部的官网,一直是各方及媒体了解最新动态的消息来源 • 倒扁总部网上公布所发动的所有活动,还张贴扁国务机要费案「起诉书」,及联署罢免立委的表格,供大家下载 • 网站,而非电子邮件,在「红衫军倒扁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发号施令、联系中心
3) 瑞士在这里! • 扁家的海外洗钱案成为国际焦点,台湾的形象,再一次损伤 • 网上一片嘲讽 • 台大80岁生日,要选陈水扁和宝贝儿子陈致中为杰出校友… • 改编电影《赤壁》变「赤贫」 • 台北曲艺团也创作了一个相声段子,将陈致中夫妇的名言「太超过」、「人头说」等搬上舞台,彻底的开了陈致中、黄睿靓的玩笑 • 网友选择以kuso方式揶揄第一家庭的成员
分析与讨论 • 319枪击事件:努力转寄电邮的人,以泛蓝居多 • 「第三人效果」研究(third-person effect) ,假设是: • 人们常倾向高估大众传媒对他人在认知上的影响,认为某项讯息对他人较有影响力,对自己则不具影响 • 「第三人效果」有时会促使人们采取相应行动 • 泛绿支持者的「第三人效果」远较泛蓝及中立者强烈许多,而此点对转寄有显著影响,使他们「不转寄」
第一次「319枪击事件」发生时,虽然网络科技尚不发达,但民气可用,全民不惜化身福尔摩斯,热情高涨的企图以一己之力,鼓动众志成城,希望能对案情有所帮助第一次「319枪击事件」发生时,虽然网络科技尚不发达,但民气可用,全民不惜化身福尔摩斯,热情高涨的企图以一己之力,鼓动众志成城,希望能对案情有所帮助 • 最后人民热情终被现实浇熄 • 「全民皆福尔摩斯」的盛况黯然结束 • 第二次「红衫军倒扁事件」以红色来唤起热情,再度激得台湾民众热血沸腾 • 但三个月后惨淡收场
第三次「扁家洗钱案」,网站与网友占了极大的份量,甚至电视都时常转报网友的创意,可见网友的想法与作为,日渐受到主流媒体的重视第三次「扁家洗钱案」,网站与网友占了极大的份量,甚至电视都时常转报网友的创意,可见网友的想法与作为,日渐受到主流媒体的重视 • 网友用「kuso」的意趣改装影片或画面,使电视台有了爆笑又嘲讽的画面 • 主流媒体电视新闻趋之若骛
三次事件比较 • 第一次人民的感觉是悲愤,但带着极大的热情,以电邮为主 • 第二次倒扁事件时人民的感觉是愤怒,带着一丝嘲讽,以网站为主 • 第三次事件时,人民极尽嘲讽之能事,以网站与网友为主 • 网络的内容与作为,远远走在主流媒体前面 • 至此台湾人民对政治冷感至极,也厌恶政治人物与事物 • 网络如实反映了台湾民众、尤其年轻人的感受
为什么人民变得嘲讽? • Inglehart认为: • 媒体提供大量容易接触的政治信息,提升政治知识水平,因此不管在认知上或行动上,都有助公民动员。人民对政治的兴趣和讨论,因而提高 • 文献也显示,网络能提升政治相关信息的散播速度与数量,有效凝聚散居在各处对政治有同样兴趣的网友,因此对政治新闻或事件,应有「动员」的功能,甚至能促进民主 • 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危机事件,网络确实发挥了「自下而上」的动员能量 • 为什么到第三次事件时,网民凉了心,显现不出对政治事物的热情,只看到一片嘲讽?
台湾人民神经紧绷焦虑 • 当人们无法以理性的方法控制焦虑时,就会下意识启动「自我防卫机制」 • 「防卫机制」能帮助应付焦虑,并防止自我崩溃,是正常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面对真象的生活型态 • 常见的防卫机制,如:否认、投射、合理化、退化、升华、压抑、期待、取代等。「幽默」和「嘲讽」也是防卫机制 • 嘲讽:功能在维持自己所持的「否定」看法,但又不显得太负面 • Blaser:目的在减低嘲讽对象的重要性,使其显得无足轻重
研究者:「嘲讽」是一种高明的自我防卫机制,因为它含有「否定」+「幽默」双重功效研究者:「嘲讽」是一种高明的自我防卫机制,因为它含有「否定」+「幽默」双重功效 • 台湾人民焦虑尤多,逐渐的就练就了一身「嘲讽」的自我防卫机制 • 在经过前两次事件的洗礼后,人民已学会以嘲讽看待时事,也学会以嘲讽的方式,来发抒自己对政治的观感,并且效果宏大,各方热烈回响 • 「kuso」已成为一种趋势,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引人发噱的kuso版本,才够时髦 • kuso是「后现代」现象,将之用在光怪陆离的「扁家洗钱案」,正足以反映此事之荒谬及人民心中的忿恨与无奈
研究结论 • 网络对政治事物,确实具备动员功效,但未见得是全然正面的功效,嘲讽就是动员的负面效果 • 网民的心态一旦变成嘲讽时,网络就成了展现创意的场域,此时任何严肃的话题,都失去认真讨论的空间,只剩下一片揶揄 • 长久以次,人民将对政府日益失去信心,也无法认真对待任何政治事物 • 当网络言论开始变得嘲讽时,表示民众的心理已有所转变,忍耐已经到了最后阶段,甚至已经开始对当局有所不满 • 此时执政者切不可轻松以对,而应反躬自省,绷紧神经,确实作好施政,处理好危机,以便重新唤起民众的热情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