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徽州民居分析

徽州民居分析. 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能了解并体会到徽州当地的 建筑知识、 民族风情以及居住文化等。. 指导:周宏 组员:李颖珊 梁嘉仁 李伟祥 石慧(组长) 蔡海岳. 一、前言. 二、徽州民居概况. 朝向 平面布局 通风、采光、排水. 朝向. 与传统的住屋朝向不同, 古徽州民居是坐西向东或坐南向北。究其原因是与风水有关:. 1,据说黟县人发祥的“龙脉”起于西北,若大门朝南,就属于“相克脉”,“三代当绝后” . 2, 与当时 徽州 民众大多经商为主有关.

Download Presentation

徽州民居分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徽州民居分析 • 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 •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能了解并体会到徽州当地的建筑知识、民族风情以及居住文化等。 指导:周宏 组员:李颖珊 梁嘉仁 李伟祥 石慧(组长) 蔡海岳

  2. 一、前言

  3. 二、徽州民居概况 • 朝向 • 平面布局 • 通风、采光、排水

  4. 朝向 与传统的住屋朝向不同,古徽州民居是坐西向东或坐南向北。究其原因是与风水有关: • 1,据说黟县人发祥的“龙脉”起于西北,若大门朝南,就属于“相克脉”,“三代当绝后”. • 2,与当时徽州民众大多经商为主有关.

  5. 平面布局 • 传统徽州宅居平面形式多为方形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平面布局对称。一般来说,徽派的建筑都是两层楼的格局,楼梯常设于厢房与正房之间,狭窄而陡峭,楼上可住人,可放物。

  6. 采光、通风、排水 • 徽州民居是如何做到通风、采光、排水? • 天井.天井是房屋和房屋或围墙围合而成的露天空地.天井基本上都是长方形,当中有一种介于正堂与后堂之间,称做“明塘”,主要用于采光、排水。

  7. 归根到底,天井是如何形成的? • 1.为了采光通风 • 2.为了聚财 • 3.为聚族而居 • 4.为顶天立地天人合一 天井对民居带来很多有益之处,但是在下雨的时候很可能会打湿厅堂和厢房,那该如何解决?

  8. 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下雨问题打湿内部,居民把一“布蓬”挂在天井的墙上,一下雨就拉开挡雨。 雨水流进天井,寄水喻意是财富,那就需要把雨水储存起来的,因此很多天井下都设置水池,那应该水池就是银行,象征财气不外流。还有都会设置排水孔,而孔也是做成钱币状。天井中的井是住宅内的排水设施其地面大都用石头铺成,且比周围的地面都要下沉一些以便收集留下的雨水,有的也将天井做成旱池的形式,还在四周加围栏,以保护四周的木构件。

  9. 三、徽州民居细部 • 三雕 • 门楼 • 飞来椅 • 太师壁 • 马头墙 • 过街楼 • 盆景

  10. 三雕 • 三雕指的是木雕,石雕和砖雕。徽州的三雕技术水平十分高,到了现在也十分出名。除了因为它的艺术美、技术高以外,还有就是三雕所反映的意义及其所体现的徽州文化。 • 三雕主要用来体现主人的愿望和志趣,主题多为升官,发财,中举,尽忠和尽孝! 例如,雕刻狮子——腾空而起的狮子就表达“飞黄腾达”的意思;一大一小的两头狮子组成的画面叫“太师少师”,就是做大官的象征。

  11. 木雕 • 集中位置:木雕主要向内,用于故民居的内部,而最集中的部分,是门和窗。 • “槛挞衣”——在方言里是“窗子的衣服”。(安全问题和美观)

  12. 古徽州,家中的男人长年在外,屋里只有女人的情况下,安全问题成为很首要的考虑方面!所以徽州的民居四周的围墙特别高,且开窗十分小。但是过小的窗户又给人十分压抑的感觉,于是,徽州人想到了加高窗台,并通过槛挞衣阻隔路人的视线。但是槛挞衣的高度正好与人们的视线相平,且是人们必经之处,所以徽州人便把槛挞衣做得一家比一家精美,发展到后来,成为皖南民居中雕刻最细腻的一种栏板。古徽州,家中的男人长年在外,屋里只有女人的情况下,安全问题成为很首要的考虑方面!所以徽州的民居四周的围墙特别高,且开窗十分小。但是过小的窗户又给人十分压抑的感觉,于是,徽州人想到了加高窗台,并通过槛挞衣阻隔路人的视线。但是槛挞衣的高度正好与人们的视线相平,且是人们必经之处,所以徽州人便把槛挞衣做得一家比一家精美,发展到后来,成为皖南民居中雕刻最细腻的一种栏板。 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其他地区的民居所没有的,就是“槛挞衣”——在方言里是“窗子的衣服”的意思!

  13. 石雕 • 集中位置:徽州的石雕在民居中用得较少,石雕主要用在牌坊的建造上。 • 不同部位的雕刻方法 • 抱鼓石

  14. 1) 坊柱、坊梁等处都用浮雕、浅浮雕、线刻等雕刻手法,雕刻痕迹较浅—— 尽量不削弱它们的承重能力。 2) 上面的楼则多采用透雕—— 一是因为楼离观者视点远,二是它可以减轻对柱、坊等的压力和对风的阻力。

  15. 抱鼓石 • 抱鼓石是在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或中门的门框、门槛和门扇的石头。 • 据说抱鼓石是从门枕石发展而来的。门枕石早在汉代(公元前 206年~公元 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 。

  16. 抱鼓石有圆、方两种造型。 • 门礅的雕刻颇为讲究,其中以圆石鼓的两侧图案以转角莲最为常见,还有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等图案,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个狮子)。圆鼓上面一般为兽形,上面有站狮、蹲狮或卧狮(俗称狮子狗)。 • 方鼓子也多雕饰。它是四合院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种精美的石刻工艺品。

  17. 砖雕 • 位置 • 徽州砖雕集中于门楼、门罩、八字墙等处 • 图案多样 • 门楼

  18. 草木花卉图案 冰梅怒放喻读书人苦尽甘来;梅兰竹菊喻品德高尚,寓隐逸之志…… • 飞禽走兽图案 蝠翔天上喻百禄百福;狮取下山势,喻驱邪镇凶…… • 瓶炉静物图案 取其家庭平静、安宁之意;有的为方鼎两边塑花瓶,寓意为礼教之家,叙秩有序……

  19. 门楼 门楼由门檐和门罩两部分组成。现存较古的徽州民居,门上仅砌短檐,不足以遮挡雨水。但是在中原人迁入以后,房屋的建造就开始考究起来了,成为民居文化的精彩缩影。

  20. 功能: • 主要用途 • 体现屋主的身份地位 寓意: • 船形门楼—衣食幸福、事业、祈愿商船平安行驶 • 飞檐翘角—镇火、辟邪

  21. 徽州民宅上门楼、门罩,用水磨青砖砌成的向外凸出的线脚装饰,顶上附以瓦檐。除了具有一种装饰美外,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作用——挡住墙面上方流下的雨水,避免门上方墙体受潮使得石灰剥落出现不美的斑痕。徽州民宅上门楼、门罩,用水磨青砖砌成的向外凸出的线脚装饰,顶上附以瓦檐。除了具有一种装饰美外,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作用——挡住墙面上方流下的雨水,避免门上方墙体受潮使得石灰剥落出现不美的斑痕。 • 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如西递、宏村,为官之家常将门楼建成八字形象树人堂,且在门罩上署上“官厅”、“大夫第”等名称。有的屋主则将门楼建成三檐,五檐等,则纯粹是为了夸耀功业和地位,如西递“尚德堂”“膺福堂”等。

  22. 飞来椅 在婺源的李坑村,有一座徽派官宅名为“大夫第”,楼上的栏板是微微往外倾斜,称为“美人靠”或“廊椅”,是木结构建筑上比较常见的构件,特别是在安徽南部的徽式建筑上更为多见。

  23. 古徽州,一扇大门就隔绝了女人和世界。为了名声,节操,小姐只能守在闺中待嫁。然而嫁入夫家通常几个月就要与出外经商的夫君分隔,每日能做的就只是等待夫君归来。古徽州,一扇大门就隔绝了女人和世界。为了名声,节操,小姐只能守在闺中待嫁。然而嫁入夫家通常几个月就要与出外经商的夫君分隔,每日能做的就只是等待夫君归来。

  24. 太师壁 通常大厅后墙前贴四扇樘板,也称太师壁,或者就称栓门。高度直通楼板粱的下皮,或者在上面还有几十厘米高的一段,拼枋子而成横板,叫樘皮。 太师壁是屏南古民居最为神圣之处,因此装饰比较讲究。

  25. 太师壁一般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方一般不作雕饰,而是靠太师壁摆一张画条。中间部位有的张贴神主榜,有的挂祖先画像,有的挂寿字匾或福字匾。(此处与其他地方的民居又有所不同——徽州民居悬挂祖宗画像的墙壁并非位于中堂的后侧,而是正堂正中即屋脊下方)上方是一横批“紫薇銮驾”、两旁正柱上张贴对联或悬挂着扳联。太师壁一般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方一般不作雕饰,而是靠太师壁摆一张画条。中间部位有的张贴神主榜,有的挂祖先画像,有的挂寿字匾或福字匾。(此处与其他地方的民居又有所不同——徽州民居悬挂祖宗画像的墙壁并非位于中堂的后侧,而是正堂正中即屋脊下方)上方是一横批“紫薇銮驾”、两旁正柱上张贴对联或悬挂着扳联。 • 在太师壁的左右两侧后方各有一道屏风,其主要作用是遮挡视线,以免让在前厅的外人的视线直达后厅。屏风的装饰风格、题材与门窗槅扇一样。

  26. 民居的厅堂紧贴太师壁摆一狭长条桌,俗称“画条”,桌正中摆长鸣钟,“长鸣”谐“长命”。两边东置花瓶,西置雕花架玻璃镜,取“东平(瓶)西静(镜)”之意,寓平静安详,四季平安。民居的厅堂紧贴太师壁摆一狭长条桌,俗称“画条”,桌正中摆长鸣钟,“长鸣”谐“长命”。两边东置花瓶,西置雕花架玻璃镜,取“东平(瓶)西静(镜)”之意,寓平静安详,四季平安。

  27. 马头墙 一般是房子两侧的墙超出瓦脊,形成三、五叠式或弓型式的墙体,饰以斗式或雀尾式(文武式)的马头,由于外形酷似马头,又名“马头墙”。 作用: 1.防止火势的蔓延。 2.装饰符号——皖南古民居所特有的“主旋律”

  28. 过去,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人们为了美观,为马头墙点缀了各种装饰。而现在的徽派新建筑的马头墙,已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过去,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人们为了美观,为马头墙点缀了各种装饰。而现在的徽派新建筑的马头墙,已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 • 马头墙的运用,打破了墙壁的单调重复感,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马头墙从建筑群到村落,再从村落到集镇,形成一组组交错、连续、渐变、跌宕起伏的皖南古民居所特有的“主旋律”。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最具象征性的建筑造型,而传统徽州民居的特色,很多来自屋顶。

  29. 过街楼 是徽派建筑的一种特殊建筑格式,一般建在房屋正厅之外的街道上空,依托街道或巷弄两旁的屋墙,架木铺设楼板筑成,颇为雅致 。楼一般高约2米,长约3---5米,宽4—5米不等。

  30. 力学上,它无疑两边悠长巷道的横撑, 美学上,它点缀了同一结构模式的音调, 伦理意义上,这叫做群屋一体。 在以前,每逢雨雪天气,正是有了它们,人们可以不带雨具,穿堂越户,衣衫不湿,从村头走到村尾,它们像一张网将整个村落从空中给编织到了一直,又像细密的血脉使整个家族的每个单体从精神上获得了生命的共振。

  31. 盆景 徽派盆景是以古徽州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它以歙县的卖花渔村为代表为代表,以古朴、奇特、遒劲、凝重、浑厚为其特色,开创一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32. 徽派盆景的产生和发展 卖花渔村的洪氏先人为徽派盆景的创始人。在洪氏的辗转徙居过程中,由洪氏祖先将盆景这种特殊的艺术带到徽州,并在绩溪、歙县等地进行再创作,发扬光大。 • 徽派盆景寓意于形 如游龙式梅桩、扭旋式罗汉松、三台式圆柏等,高大、雄伟、粗犷、古朴,充满着神秘的装饰美感,与古典徽派建筑交相辉映;黄山松、罗汉松等造型,以黄山古松为典范,充满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徽州人文精神。

  33. 四、成果展示 • 手绘村落鸟瞰图、民居剖面图 • 徽州民居剖面模型

  34. 清代棠樾村复原图

  35. 民居剖面图

  36. 徽州民居二进式剖面模型

  37. 结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