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DIC 概念. 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而引起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DIC 是在多种病因作用下凝血过程强烈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 , 导致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大量消耗,继发纤溶功能增强,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并以出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ataret
Download Presentation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2. DIC概念 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而引起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3. DIC 是在多种病因作用下凝血过程强烈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导致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大量消耗,继发纤溶功能增强,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并以出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4. 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血栓止血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有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中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使凝血活性减低。同时,通过内激活途径引发继发性纤溶亢进。因此出现了微血栓病性凝血障碍和出血症状。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血栓止血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有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中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使凝血活性减低。同时,通过内激活途径引发继发性纤溶亢进。因此出现了微血栓病性凝血障碍和出血症状。

  5. DIC =栓塞 +出血 临床特点: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HA)

  6. 1. 出血 (Bleeding) 凝血因子、血小板过度消耗 纤溶系统激活(子宫,前列腺,肺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应急,缺氧→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形成,对凝血酶,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交联抑制

  7. 2. 器官功能障碍 Organ Disorders 华-佛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微血栓导致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产生的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 席-汉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微血栓导致垂体出血坏死产生的功能障碍。

  8. 出血 3. 休克(Shock) 器官功能障碍 缺血,缺氧酸中毒 微栓塞 心肌功能障碍 激活补体 及激肽 系统 回心血量 血管扩张 凝血 毛细血管 通透性 血液流动阻力 血粘度

  9. 4.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在慢性DIC和有些亚急性DIC外周血涂片可发现新月形、盔甲形、星形、三角形等变形红细胞,被称为裂体细胞(schistocyte)。裂体细胞变形能力显著降低,脆性增高,容易破裂,发生溶血。 因微血管发生病理变化而导致红细胞破裂引起的贫血,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中发现较多schistocyte(超过红细胞数2%),是诊断DIC的重要参考指标。 裂体细胞 (schistocyte)

  10. 问题: DIC概念、临床特征

  11. (一)凝血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正常凝血的回顾 2.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3.纤维蛋白原(I) 纤维蛋白(Ia)

  12. 内凝系统(体外) 固相激活 Ⅲ(TF) ⅫⅫa 酶相激活 Ⅺ、Ⅸ、 Ⅷ、 Ca2+ TF-Ⅶ、Ca2+ 凝血酶原 激活物形成 (Ⅴ+Ca2+、PL) 凝血酶原凝血酶 凝血酶形成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形成 外凝系统(体内) ⅩⅩa

  13. 血小板 Ⅸ Ⅸa 血小板 磷脂 内源性凝血系统(Intrinsic Pathway for Blood Clotting) 凝血酶? Ⅻ Ⅻa 高分子激肽原 前激肽释放酶 Ⅷ Ⅺ Ⅺa Ca2+ Ca2+ Ⅷa Ca2+ Ⅴ Ⅹa Ⅹ Ⅴa Ca2+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原 凝血酶 Ca2+ ⅩⅢa ⅩⅢ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14. 血小板 磷脂 外源性凝血系统(Extrinsic Pathway for Blood Clotting) 组织损伤 组织因子 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Ⅶ Ⅶa Ⅷa Ⅷ ⅩⅢa Ⅴ Ⅹ Ⅹa Ca2+ Ca2+ ⅩⅢ Ⅴa 纤维蛋白 Ca2+ 凝血酶原激活物 纤维 蛋白原 凝血酶原 凝血酶 Ca2+

  15. 1.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1)纤溶酶原激活物形成 (二)凝血调节过程 • 2)纤溶酶原 纤溶酶 3)纤维蛋白(原) FDP

  16. 2. 体液抗凝(TFPI,AT,PC、PS,PZ等) 3.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作用 4.VEC抗凝: 5.血管内膜光滑完整

  17. Ca2+,Xa TFPI Ⅶ,X失活 内皮细胞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

  18. 去除凝血酶 抗凝血酶 抗凝血酶 肝素 X2000 去除 Ⅻa, Ⅺa,Ⅹa,Ⅸa 抗凝血酶和肝素 Antithrombin & Heparin

  19. 蛋白C 凝血酶原 凝血酶 蛋白C活化 血栓调节蛋白 蛋白S 内皮细胞表面 Ⅴa,Ⅷa失活 蛋白C系统 Protein C System

  20. : 抑制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 水解Ⅴ,Ⅷ,Ⅻ,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 受损组织,内皮细胞 前激肽释放酶 Ⅻa 激肽释放酶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原 尿激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 抑制物 纤溶酶 纤溶酶原 纤维 蛋白(原)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21.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 纤溶酶 (Plasmin)具有广泛的丝氨酸水解酶活性,能水解凝血终产物纤维蛋白(fibrin)生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也能水解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和其他多种凝血因子、血浆蛋白与组织蛋白。

  22. 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Effect of Platelets on Blood Coagulation • 血小板在微血管损伤部位adhesion、aggregation,形成血小板栓子 • 血小板膜内侧面的磷脂在活化中外翻,是凝血因子X和凝血酶原活化的反应场 • 血小板活化释放出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XIII, XI和ADP等,促进凝血 • 血小板受胶原刺激可直接活化凝血因子Ⅺ,受ADP刺激可直接活化Ⅻ • 血小板释放的5-HT、ADP、组胺、阳离子蛋白等能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凝血过程

  23. 抗凝 • 抗血小板作用(PGI2, 一氧化氮,ADP) • 抗凝作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血栓调节蛋白,抗凝血酶Ⅲ,肝素样分子) • 纤溶作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促凝 • 分泌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Ⅴ和Ⅷ等 • 分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 分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中的作用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 Blood Clotting

  24. 其它机体抗凝机制 Some Other Clot-inhibiting Mechanisms • 单核巨噬细胞和肝细胞清除内毒素、免疫复合物等促凝物质,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 • 血流稀释、运走促凝物质和活化的凝血因子。

  25. 问题: 凝血和血液凝固调节系统在DIC中的作用

  26. 由多种病因引起,通过激活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造成DIC由多种病因引起,通过激活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造成DIC 二.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7. (一)组织严重破坏,启动凝血系统 原因:手术、创伤、产科意外、肿瘤,即本症患者常发生于严重感染(败血症、重症肝炎),严重创伤(挤压伤、体外循环),广泛性手术(扩大根治术、大面积灼伤),恶性肿瘤(广泛转移、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产科意外(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以及其他疾病(溶血性输血反应、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机制:III因子进入血液,启动凝血系统

  28. Figure 1. Initiation of the coagulation protease cascade by the TF·FVIIa complex. TF is a transmembrane glycoprotein that localizes FVII/FVIIa to the cell surface. The substrates FIX and FX are proteolytically cleaved by FVIIa to form proteolytically active FIXa and FXa.

  29. tissue factor,TF • 性质:(thromboplastin,CD142),263 aa,跨膜糖蛋白 • 表达:血管内细胞正常时不表达,感染时表达;血管外细胞正常时恒定表达 • 作用:VII因子,含r-羧基谷氨酸(Gla),Ca2+结合氨基酸

  30. 组织因子的活性 组织 组织因子活性(/mg) • 肝脏 10 • 肌肉 20 • 脑 50 • 肺 50 • 胎盘 2000

  31. (二)血管内皮受损 原因:内毒素、病毒、缺氧、炎性反应等

  32. 血小板附着受损的内皮细 胞表面(单箭头指示) 正常内皮细胞(电镜扫描) 内毒素可直接损伤VEC,或通过TNF、IL-1、PAF、C5a介导VEC的损伤 VEC损伤为什么 会导致DIC?

  33. 胶 原 固相激活 Ⅻ Ⅻa K PK 血管结构示意图 1.胶原暴露,激活血液凝固系统 2.释放TF,激活凝固系统 3.损伤的VEC促进与 中性白细胞、MO、 TC及Plt的聚集 4.VEC释放的促凝和抗凝物质 失平衡 受损VEC产生: PAF、vWF等凝血因子; VEC产生: PGI2、TM 等抗凝物质

  34. 例1 大肠杆菌内毒素 血中出现脱落内皮细胞 5min 内皮、血细胞变性 24h

  35. 机制 XII 胶原暴露 内皮受损 凝血系统激活? XIIa 纤溶系统激活 补体系统激活 XIIf 激肽系统激活

  36.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1.红细胞损伤 • 原因:血型不符输血、免疫性溶血 • 机制: RBC破坏释放ADP和磷脂

  37. 2.白细胞损伤 原因:内毒素、白血病 机制:释放因子Ⅲ和凝血活酶样物质,启 动外凝系统 白细胞 内毒素引起肾DIC

  38. 3.血小板损伤 • 原因:内毒素、免疫复合物、内皮受损 • 激活:agonist+receptor  Gp  Sec messengerresponse(adherence,agglutin-ation,release) • 机制: • (1)血小板微聚物堵塞血管; • (2)释放PF3激活凝血酶; • (3)释放凝血因子和其他活性物质

  39. PLA2 TXA2 AA PL 效应 收缩蛋白 TXA2 凝血酶 Ca2+-CaM G蛋白 PKC 肌浆网 PLC DG PIP2 IP3 Plt 血小板激活过程

  40. 血栓形成过程 血小板激活的同时使GPⅠb、GPⅡb/Ⅲa被激活 GPⅠ b通过vWF使血 小板与胶原结合,粘附; GPⅡb/Ⅲa是纤维蛋白原的受体,作用: ①通过“搭桥”使血小板聚集; ②通过信号转导,使血小板细胞骨架再构筑,导致变形、聚集

  41. 血细胞 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网 磷脂凝血酶↑↑ 血小板 激活的血小板表达 带负电荷的磷脂,促进血凝块 血凝块 血小板在DIC发病中一般起继发作用

  42. 图示在ADP作用 下,血小板变形 图示微血栓内 的血小板

  43. (四)其它促凝物质入血 • 胰蛋白酶、蛇毒、羊水、细菌、病毒进入血液,直接或间接激活凝血酶,促进DIC发生、发展 病因通过多种途径导致DIC发生、发展!

  44. 发病机制小结 组织破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凝血系统 内皮受损激活四个系统 病因 RBC,WBC,Plt受损血液凝固性 其他促凝物质入血,激活凝血系统 DIC始动环节:因子III的进入 DIC中心(主导)环节:IIIIa

  45. DIC形成机制 释放组织因子 血管内皮 细胞损伤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血小板 聚集 大量组织 损伤 广泛微血栓 血管栓塞 缺血组织损伤 纤维蛋白溶酶激活 出血 - 凝血因子水解 纤维蛋白溶解 凝血因子与血小板 耗竭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凝血酶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交联

  46. 产科并发症: 胎盘释放组织因子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胞浆颗粒释放组织因子 癌细胞:一些癌细胞胞膜表达组织因子 感染性疾病:内毒素外毒素激活单核细胞 IL-6,TNF 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 组织损伤:脑、肺、胎盘等组织因子最丰富 引起大量组织因子释放的一些疾病 Causes of Release of Tissue Factor

  47. 广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原因 Causes of Extensive Damag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 严重感染和内毒素血症 • 强烈免疫反应生成过量抗原-抗体复合物 • 持续广泛的组织缺血缺氧 • 严重酸中毒等

  48.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Predisposing Factors for DIC • 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受损 • 肝功能障碍(体内单核吞噬系统的主要脏器,制造凝血因子,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 • 血液高凝状态(妊娠后期:凝血因子含量↑; 酸中毒:肝素活性↓,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聚集性↑) • 微循环障碍 (血液淤滞,血小板聚集,酸中毒:内皮细胞损伤) • 纤溶功能降低(高龄、吸烟、糖尿病和妊娠后期,体内的纤溶功能常明显降低)

  49. 问题: DIC的形成机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