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k likes | 1.3k Views
汉字学. 第一章 文字与汉字. 一、文字与汉字的概念: 文字与汉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字是总的概念,凡指世界上各种文字;汉字是分概念,是汉民族长期使用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是世界文字大家族中的一员。. 1 、文字:是记录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唐代孔颖达在 《 尚书 · 序疏 》 中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语言是有意义的声音,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 二、汉字与汉语:.
E N D
第一章 文字与汉字 • 一、文字与汉字的概念: • 文字与汉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字是总的概念,凡指世界上各种文字;汉字是分概念,是汉民族长期使用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是世界文字大家族中的一员。
1、文字:是记录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1、文字:是记录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唐代孔颖达在《尚书·序疏》中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语言是有意义的声音,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唐代孔颖达在《尚书·序疏》中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语言是有意义的声音,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
二、汉字与汉语: • 汉字是书面语的形式,汉语侧重于口语的表达形式。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1、联系:二者有一致性、相互影响,汉字依附、适应汉语。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联系:二者有一致性、相互影响,汉字依附、适应汉语。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③有了书面语,才会有文学语言,有了文学语言,民族共同语就有了统一的规范,这对于限制方言分歧、加速推广普通话是有很大作用的。
④有了书面语,汉语才更具有稳定性,这有助于汉语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完善。今天的汉语词汇丰富,语法精密,这都是历代积累的结果。
⑤汉字适应了汉语的特点。比如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语素,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而汉字是语素文字,同音语素的形体不同,在书面语中自然不会造成混乱。
⑦汉字具有超时空性,利于继承文化遗产和不同方言区人们的交际。⑧汉字和汉语都是汉民族人们的交际工具,都是社会现象,两者都体现着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共同承载着汉民族文化。⑦汉字具有超时空性,利于继承文化遗产和不同方言区人们的交际。⑧汉字和汉语都是汉民族人们的交际工具,都是社会现象,两者都体现着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共同承载着汉民族文化。
2、区别:汉字与汉语的区别,是说两者有差异点,有不一致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2、区别:汉字与汉语的区别,是说两者有差异点,有不一致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③汉语是汉民族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汉语对每个汉民族人来说,都是必需的;而汉字则不然,有些汉族人根本不认识字,但照样生活在汉民族群体中。
⑤汉字和汉语语素并不都是一个对一个的,而是有下述两种情况:一是一对多,即一个汉字表示几个语素,如“松”可以表示“松树”,也可以表示“松开”;二是多对一,即几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如“床”与“ ”,两者记录的是同一个语素。此外,有些汉字不表示语素,如“葡”、“萄”、“犹”、“豫”等。
⑥汉语的发展是渐变的,没有突变,对汉语只能规范,不能改革。而汉字的发展有渐变,也有突变,对汉字可以进行规范,也可以人为地进行改革。
总之,汉字和汉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总之,汉字和汉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
三、汉字的性质: • 汉字是文字的一个分支,汉字的性质具备了文字的性质。简而言之,文字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是延长语言作用的一种手段。
1、文字是一种社会现象: • ①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是社会现象,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它不同于自然现象先于人类产生,所以文字的产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文字产生以前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沟通,这一阶段大约有上百年。人类最初阶段,生活内容简单,有声语言就可以满足沟通的需要了。社会发展进入到奴隶社会,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此时,单靠有声语言相互沟通就感到不足了,有些内容需要记载、流传下来。比如:当时生产生活的经验,发生的重大的自然现象、社会事件、战争的经过、经验、英雄业绩、部落之间签定的条约、物质交换的凭据等等都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长时间或远距离进行交际。在人类这种共同的生活中,共同的需要、共同的交际目的,终于产生了文字。没有人类的存在,便没有语言;没有语言就不会有记录语言的文字。人类有语言的历史上百年,而使用文字的历史才有几千年,甲骨文有3000多年的历史。所以说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社会现象。
③文字没有阶级性,也不属于上层建筑。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初期的产物,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但文字却没有阶级性,这是文字的工具性决定的。它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可以被社会上任何人使用,为社会各阶层服务,甚至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只要掌握了该文字,就可以为自己服务。文字不仅反映自己的内容(涵),更是为他人存在的,为全社会服务,文字对使用者一视同仁,没有阶级性。文字也不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变了,文字不一定变化。文字是超时代的。在经济基础相同的社会里,文字可以不同。反之,使用文字相同,经济基础未必相同。可见文字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不被经济基础所左右。③文字没有阶级性,也不属于上层建筑。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初期的产物,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但文字却没有阶级性,这是文字的工具性决定的。它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可以被社会上任何人使用,为社会各阶层服务,甚至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只要掌握了该文字,就可以为自己服务。文字不仅反映自己的内容(涵),更是为他人存在的,为全社会服务,文字对使用者一视同仁,没有阶级性。文字也不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变了,文字不一定变化。文字是超时代的。在经济基础相同的社会里,文字可以不同。反之,使用文字相同,经济基础未必相同。可见文字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不被经济基础所左右。
2、文字是工具: •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 • 工具是指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人们通过使用它可以达到一定目的。文字是工具是一种比喻,文字是人们用来达到记录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目的)。人们发明文字这个工具以前有长期的摸索,如结绳记事、刻契、串贝、绘画等来帮助记事和交际,经过长期的实践选择,最后才选定了文字。所以发明文字象人类发明其他工具一样,是一个产物。
②文字工具的创成是在社会实践和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渐实现的,是集体的生产实践和语言实践逐渐完成的。这一过程很长。最初的生产劳动,人类接触到很多客观事物,通过视觉反映到头脑中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然后通过口中表达出来。通过灵巧的手把它写在平面上——→即:词的书写形式字②文字工具的创成是在社会实践和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渐实现的,是集体的生产实践和语言实践逐渐完成的。这一过程很长。最初的生产劳动,人类接触到很多客观事物,通过视觉反映到头脑中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然后通过口中表达出来。通过灵巧的手把它写在平面上——→即:词的书写形式字
通过眼睛 通过口表述出来词的语音物质形式→音;沟通人的口耳之间的关系。(表象)→ • 义:反复刺激构成语言中词义的基础,音﹢义﹦词 • (音义的统一体)
有声语言的局限:时间上出口即逝,空间上远方听不见,即:语言有时空的限制,文字克服了时空的局限。有声语言的局限:时间上出口即逝,空间上远方听不见,即:语言有时空的限制,文字克服了时空的局限。
③文字工具的作用: • 任何一个字写出后,它所对应的内容是什么,他它所写出的词是哪一个,由于共时的人接触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同,所以就能有基本一致的认识,人们可以不约而同地达到共识,就可能有相同的理解,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书写形式,就可以通过书面记录的形式解决语言的时间、空间的不足,行远传后,辅助有声语言进行交际,延长有声语言。
④文字工具是可以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的。 • 文字工具和其他工具一样,曾经是不完善的,但是它既然是工具,是人类社会发明创造的,在长期使用中如果发现不足,可以逐步改造,让它革命感完善,更有利于交际。文字经过几千年的使用、发展、改造,已经变得十分完美,今后文字的改革还是可以继续进行的。
3、文字是书写的符号体系: • ①文字符号的含义:文字是符号,所谓符号是代表某种其他事物的事物。文字是代表语言的符号,各种不同的文字代表各种不同的语言,汉字是代表汉语词的符号,所以汉语字和词的关系即是符号与对象的关系,每一个具体的符号本身没有意义,它所表示的词才具有某种意义。
②形、音、义的关系: • 就汉语而言,字词的关系,我们常见到一些论文、专著中提到字音、字义的关系或汉字有形、音、义三要素的提法,这些提法不科学。这些提法从客观效果上看,他们认为汉字本身不仅有形体,而且有音有义,实质上是把字和词等同了,混淆了字、词的界限。字形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谈不上有音有义,只是词的书写形式,离开词,字只是一个横七竖八的笔画的堆砌,毫无意义。文字符号就在于它表现了词才有意义。就字形所体现出的音、义,都是来自词,字本身只是一个符号。
比如:走 现代汉语“走”是步行,古汉语是“跑”之义,字形没有变化,说明字和词并不是一回事。形、音、义三者不是同一个结构层面上的。其中只有形才是文字存在的方式。字音应是文字所写词的语音形式。词的语音形式不能离开词义单 • 独存在,它和词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所谓的字义应该是词形(字形)所表现的词义,词的内容是借助语音形式表述出来。
字: (金文)《说文》:“字,乳也。”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广雅·释诂》:“字,生也。” • 《易·屯》(指屯卦)《易经》:“字,妊娠也。” 《易经·屯卦》:“女子贞,不字,十年及字。”
《正字通》:“字,育子也。”所以,字的本义是“生养”,由“生养”引申为“抚育、孳乳”,“孳乳”又引申为文字。(所以,文字是不断发展、变化、增多的)即:字:生养→养育(孳乳)→文字《正字通》:“字,育子也。”所以,字的本义是“生养”,由“生养”引申为“抚育、孳乳”,“孳乳”又引申为文字。(所以,文字是不断发展、变化、增多的)即:字:生养→养育(孳乳)→文字
名字之“字”:与“文字”之字相近,《礼记》:“男子二十,冠而字。”名字之“字”:与“文字”之字相近,《礼记》:“男子二十,冠而字。” • 《公羊传·隐之》:“何以名?字也。曷为称字?褒之也。”
古人之字,多从名生。如:子赣,名赐,《说文》:“赣,赐也。”颜回的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仲由的字子路,宰予的字子我,这些人的名和字都有关。这样,名字的“字”仍是“孳乳”之义,是从“名”孳乳而生的。古人之字,多从名生。如:子赣,名赐,《说文》:“赣,赐也。”颜回的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仲由的字子路,宰予的字子我,这些人的名和字都有关。这样,名字的“字”仍是“孳乳”之义,是从“名”孳乳而生的。
今天的字,古代叫“名”或“文”。 名 《周礼》:“古曰名,今曰字。” 《仪礼·聘礼》:“百名(字)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木板)。” •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夫文,止戈为武。’” • 《左传·宣公十五年》:“伯宗曰:‘故文,反正为乏。’” 《
秦始皇的琅琊石刻中有:“书同文字,”这是第一次把文字合到一起去写。也是正式的称“文字”的记载。最早,东汉许慎《说文 ·叙》:“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这证明“文字”作为一个双音词到汉代还没有固定下来,依然分开使用。古人还把“名”和“实”对举使用。“名”指名称,“实”指实际的内容。“名者,实之宾也。”秦代以前,“名”是书写的符号,相当于今天的“字”,把书写的内容叫“实”,相当于“词”
训诂学专家用当代的语言去注解以前的文献,对一个字注音、释义,几种写法去考据、解说,训诂学逐渐形成字有形音义的观念,而词的观念被忽略了。(再加上汉字是单音节,有重叠,所以误认为字与词是相同的。)从古汉语本身来说,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字往往记录一个词,字和词往往是相重合的。这是语言自身的原因。总之,字不仅有形、也有义、有音。这种观念是传统训诂学造成的误解,现在应当彻底地纠正过来。训诂学专家用当代的语言去注解以前的文献,对一个字注音、释义,几种写法去考据、解说,训诂学逐渐形成字有形音义的观念,而词的观念被忽略了。(再加上汉字是单音节,有重叠,所以误认为字与词是相同的。)从古汉语本身来说,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字往往记录一个词,字和词往往是相重合的。这是语言自身的原因。总之,字不仅有形、也有义、有音。这种观念是传统训诂学造成的误解,现在应当彻底地纠正过来。
③文字符号和语言的关系是假定的。 • 文字既然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那么它同语言的关系是任意的、假定的,语言对符号来说,不存在必然的关系。文字符号不是反映词的,因此用什么样的符号记录语言、怎样去记录都不是预先就确定的,而是经过约定俗成建立起来的。因此有俄文、日文、汉字等符号的不同(对于某一个词来讲)。所以说最初创造符号是具有任意性的,假定性的
所创制的符号只要是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了这一任务,社会上再认可就可以了。当一种文字符号体系一旦创制成以后,并且进入使用状态,为人们记录语言发挥作用,此时,它的社会价值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