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k likes | 1.42k Views
张廷凯 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zhangtk@pep.com.cn. 中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 主要内容. 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和策略 一个课程建设的案例. 一、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 课程开发的 理论建设. 哲 学 来 源. 心 理 学 来 源. 社 会 学 来 源. (一)哲学的视角. 哲学的视角,帮助我们关注和审视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从而在众多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进行选择,包括课程革新方向的选择,课程内容和结构的选择等等。
E N D
张廷凯 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zhangtk@pep.com.cn 中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
主要内容 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和策略 一个课程建设的案例
课程开发的 理论建设 哲 学 来 源 心 理 学 来 源 社 会 学 来 源
(一)哲学的视角 哲学的视角,帮助我们关注和审视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从而在众多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进行选择,包括课程革新方向的选择,课程内容和结构的选择等等。 哲学的研究,为其他研究领域提供前瞻方向和价值澄清。哲学的研究,无论对人、对物、对知识和精神,引导着对价值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哲学理论 人的发展理论 知识论哲学 全 面 发 展 理 论 以 人 为 本 理 论 生 存 实 践 论 后 现 代 知 识 论 个 体 知 识 论 主体 创新 实践 经验 建构 对话 探究 体验
人的全面发展 需要全面、自由而充分地发展的东西是什么?哲学的答案是人的素质和人的个性。 我国的学校教育,将学生的素质的发展定位于四个方面,即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协调发展。人的素质是随着人的活动的多样化、社会关系的丰富化形成、发展起来的。
个性的发展 人的个性的发展表现为个人主体性水平的全面提高,以及个人独特性包括思考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新性的增强和丰富。 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全面发展,个性的模式化、同步化、标准化被消除,个性的单调化、定型化被打破,每个人都追求并保持着独特的人格、理想、社会形象和能力体系,显现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差异性,即个人的唯一性、不可重复性、不可取代性,社会因此而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从学生的本质要求出发,不是局部的和片面的发展 全面发展的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的成分 对全面发展的理想性、现实性和历史性特征的认识,使我们意识到对全面发展任何一种特性的过分的追求,都可能产生矫枉过正的结果
以人为本 以人的主体性为本 以人的创造性为本 以人的实践性为本
现代哲学视域中的知识的基本观念 知识的价值在于人的存在和实践 超越科学主义 生活高于知识 回归生活世界 建构知识的意义
(二)社会学的视角 社会学的视角,帮助我们透视和分析课程开发的合理性,对课程开发的公正性和适应性等做出回答。 社会学的视野中,课程被看成开放性的系统,重视社会结构(宏观因素)和师生互动(微观因素)对课程的影响,重视课程与知识、经济和文化条件的相互作用。
社会学理论 知识社会学 课堂社会学 知 识 的 社 会 建 构 架 构 理 论 文 化 再 生 产 概 念 重 建 反 标 准 化 课 程 公 平 生成课程 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 合作 综合 个性
社会学视野中课程建设的公平性问题 课程平等的问题,即所有学生都必须获得基础知识、能力、态度与情感的公平问题; 课程差异中的公平问题,即设计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的课程教材的公平性原则。
我国课程开发中公平性的表现 第一是我国课程已经渐渐由强分类与强架构向弱分类与弱架构发展。 第二是新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的统整,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得。 第三是课程地方化和校本化的方向。
课程公平性所表现的基本特征趋势 “反权威” “反知识本位” “反精英”
(三)心理学的视角 心理学的视角,直接有助于我们对课程教材的内容选取、结构组织、呈现方式等创新进行设计。
学习的心理学理论 行为理论 认知理论 建构理论 情境认知 知 识 的 表 征 与 图 式 理 论 已 有 知 识 与 前 概 念 问 题 解 决 学 习 与 迁 移 专 家 与 新 手 内 隐 学 习 和 外 显 学 习 元 认 知 与 学 习 策 略 批 判 性 思 维 图 式 理 论 认 知 风 格 . . . . . .
作为课程理论来源的心理学的局限性 无公认理论:心理学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理论 ,任何一种理论都没有获得完全的公认。 结论的有限性:心理学实验都是有限条件下的实验,其结论也就必然是有限的。 理论应用的难度大:课程的与教学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时有多个层次,难以把握。
(一)从教学出发关切课程资源 教学的基本要素
对课程资源与教学关系的基本认识 1.课程资源开发与有效教学,在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中是交叉和结合在一起的。对有效教学的追求,使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更为切实有效的目标;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使有效教学得到相应的支撑和扩展。将课程资源开发定位于促进有效教学,使课程资源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和体现,使课程资源开发更加有的放矢。将有效教学研究放在课程资源拓展和开发的情境中,可以使有效教学扎根于课程土壤,通过课程资源改变获得教学的动力。 2.有效教学的研究是一种复杂的教学研究。有效教学收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它所涉及的具体教学活动或过程也可以分解为众多的环节和方面。涉及关于有效教学的内涵、教学环境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的准备、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将课程资源作为有效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效教学研究的复杂性。
3.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新课程改革导致的教学观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变化。通过研究与实验,我们给有效教学做了相应的界定,即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3.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新课程改革导致的教学观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变化。通过研究与实验,我们给有效教学做了相应的界定,即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 4.有效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教学主体之间的配合、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内外一体化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对课程资源和教学两方面的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学状态的有效化、优化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观念的转变,甚至仅仅依靠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带来的时空观念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影响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但影响的结果都很明显。
5.课程资源开发本质上不是一个理论难题,国内相关研究众多,也提出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但课程资源开发仍然是一个实践难题。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发课堂教学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满足教学实践一线的要求,缩短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的差距,是长期的研究任务。5.课程资源开发本质上不是一个理论难题,国内相关研究众多,也提出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但课程资源开发仍然是一个实践难题。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发课堂教学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满足教学实践一线的要求,缩短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的差距,是长期的研究任务。 6.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学生在课堂这样一个围绕教科书为中心的封闭的教学空间是难以发生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的,而教学空间和课程资源一旦拓展,教师和学生就很难延续课堂原有的教与学的方式,需要根据不同的资源,寻找最佳的学习与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开展。
从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基础和需要,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地支撑教学过程从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基础和需要,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地支撑教学过程 这种发展折射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既有即时的知识获取、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等;也有长远的潜能开发、情感价值观养成等。教学既要完成指定的任务,又要关照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是教学任务复杂性的体现,这种复杂性也必然要体现在围绕教学任务对资源的选择和使用上。
从教学的客体——学科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地支撑教学过程从教学的客体——学科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地支撑教学过程 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把握,历来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一个强项。 教师过于依赖教科书和教参教辅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进。 资源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
基于语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基于语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 将基于语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合起来,以课程资源开发为突破点,以教学模式研究为落脚点,通过让教师掌握相应的课程资源,获得改进教学的动力,从而改变教学行为,最终为学习者全面素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基于语篇的教学认识 语言教学材料本身是决定教学有效的重要因素; 语言材料的开发不能远离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 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意义的语篇和语境创设; 基于语篇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向学生的整体发展。
从教学的控制者——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出发,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支撑教学过程从教学的控制者——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出发,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支撑教学过程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或者什么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研究者给我们提出了一条又一条的规则和方法。但这些规则和方法对不同的教师个体来说,没有一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为什么?
为什么? 每个有着自己兴趣、爱好、个性和能力的教师,对教学任务的认识和看法是不一致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动机、努力程度以及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都影响着教师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师对课程资源有自己的特殊的偏好,这决定了围绕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师会为我们展现不同的教学类型。 从自发地利用课程资源到自觉地课程资源的利用,形成自觉的课程资源意识,教师需要更多地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个性类型等予以关注。
(二)突破教科书的制约 重新审视我们的教材观和课程资源观,以教学任务的完成为中心,构筑能够超越教科书的课程资源支撑体系。 跨越一本教材的教学
批判性观点:文本课程的局限 第一,封闭型的知识观。知识被人为地设定为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对象物,成为占有或抢夺的目标,从而使知识在教育活动中变得封闭起来。 第二,课程主体消失在文本之中。教学结构的单一性、封闭性和确定性,排斥了受教育者的体验能力和体验空间。 第三,课程实施拘泥于技术取向,忽视价值取向。
一是要扩展学生学习的范围,突破教科书的内容制约。一是要扩展学生学习的范围,突破教科书的内容制约。 阅读和研究原著可以有效地进行扩展学习。语文、历史、政治、社会、外语等文科课程的教学需要适当阅读原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科学等课程教学中也是可以进行原著阅读教学的。 在低年级,适应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我们主要开展图画书阅读,整个小学阶段,儿童阅读更多关注儿童自身的兴趣和需要,所以,儿童文学的阅读占据班级读书会的主要地位。
二是要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突破教科书的难度制约二是要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突破教科书的难度制约 教科书难度的制约,包括向上的难度突破和向下的难度调整,这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儿童的潜能。课程资源的利用可以为教学的因材施教服务。
多媒体课程资源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改革生产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人们的交流、促进人类的文明和推进社会的前进等方面不断在发挥其不可取代的强大功能,在信息时代环境下,很难想象脱离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去单纯地谈论有效教学问题。 教与学环境、状态和技术条件的优化和有效化不能仅仅依靠教师教学观念和一般教学方式的转变,多种有效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带来的时空观念的变化,也必然能极大地影响教与学的行为。
确立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辅助功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在许多课堂的教学中也出现了一种偏向,即“以课件为中心(courseware-centred)”的教学倾向。许多教师按照从不同渠道获得的固化的Authorware或PPT教学课件实施教学,而忽视了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忽视了自身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及师生之间和谐的交流;湮没了教与学过程中活跃多变的思维过程及结果,从而导致教学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的”想象。
多媒体课件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原则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做到多媒体展示的知识内容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吻合; 根据教学模式选择多媒体并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生成、丰富和转变; 根据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运用多媒体,形成最佳教学结构,取得最优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的功能价值 ◎ 能凸显现代教育的理念,如:“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发展为本”、面向大多数实现教育的公平、促进学习者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等。 ◎ 能反映现代教与学的理论,如:探究体验式学习、教与学的策略和方式、学会学习、“任务型”学习、发现学习、拓展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者思维联想能力等。 ◎ 能满足学习者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的多种需求。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模式 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 ◎ 提供各种教与学的信息,及其教与学的方式和过程; ◎ 用于理解、教或学、巩固和运用的实践活动,及其形式与手段; ◎ 引导教与学过程和诊断、评价教与学效果的各种信息,以及信息处理方式; ◎ 制造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拓展思维和运用的信息,及其方式; ◎ 用于记录和更新学习数据,实现教与学过程控制的策略和控制方法等。
“积件式”课件的特点 1.既关注教与学资源内容,也关注教与学的活动 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而传统课件以资源内容为中心,以传授内容中的知识为目的,固化了知识表达呈现的方式和顺序,模式化了教与学的策略与方式,从而形成“以课件为中心”(courseware-centred)的教与学,扭曲了课件应有的功能。 课件必须关注教与学的活动,凸显使用者的主体性,最大程度地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满足他们选择性和个性需求的学习环境 — 可自主运用多媒体资源的“积件系统”。
2.从丰富的课程资源延伸到对教与学策略的支持2.从丰富的课程资源延伸到对教与学策略的支持 传统课件往往在开发设计过程中以某单一的学习理论和设计来代替使用者,排斥了教与学的主体并通常还会附加开发者的个性风格,这样就凝固了教与学的途径。而“积件思想”改变了课件的设计、开发与课件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本着“多媒体课件促进有效教学”的目标,就要求课件不仅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还要对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策略给予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