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 likes | 1.22k Views
零缺陷管理. 王良文 2008.5.21. 一、什么是质量 / 品质. 大家每天与质量打交道,每天谈论质量,时常在为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所烦恼和发愁,各位是如何认识质量的? (讨论、思考、交流). 看看传统的质量智慧 / 质量观念有那些?. 质量意味着好,而且认为越好越好。(产品分等级,让步接收) 奉行差不多就行,大差不差的质量政策。(质量事故频发) 使用统计技术作为质量工具是最经济的方法,目标是 3 б ( 6 б ),因为第一次就将事情作对是不可能的( AQL 政策) 管理者对质量没有真正的兴趣。(进度第一、成本次之、质量老三)
E N D
零缺陷管理 王良文 2008.5.21
一、什么是质量/品质 • 大家每天与质量打交道,每天谈论质量,时常在为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所烦恼和发愁,各位是如何认识质量的? (讨论、思考、交流)
看看传统的质量智慧/质量观念有那些? • 质量意味着好,而且认为越好越好。(产品分等级,让步接收) • 奉行差不多就行,大差不差的质量政策。(质量事故频发) • 使用统计技术作为质量工具是最经济的方法,目标是3б(6 б),因为第一次就将事情作对是不可能的(AQL政策) • 管理者对质量没有真正的兴趣。(进度第一、成本次之、质量老三) • 文件系统是必须的(追求体系认证)
看看传统的质量智慧/质量观念有那些? • 员工总是既散漫又漠不关心(纪律与惩罚) • 客户总是不讲道理(售后服务与处理抱怨) • 多一些检查总能及早地发现问题(大量依靠检验) • 存在较普遍的“质量经济学”:你只有付出,才能有好的回报(养成修修补补的习惯) • 关注物理层面的实物质量(收敛式的质量管理) • 质量和质量事故是质量部门的事(少数人的质量,缺少全员参与)
因此,有了以上思想,AQL便成为了理所当然的避难所,因为不出错是不可能的,是人都会犯错误。要命的是这成了所有人出错时的一个有力的借口。 因此,有了以上思想,AQL便成为了理所当然的避难所,因为不出错是不可能的,是人都会犯错误。要命的是这成了所有人出错时的一个有力的借口。 AQL—原本指可接收的质量水平,这里我姑且把它称为可接收的出错频次(不仅指产品质量,更指工作质量) AQL前提:第一次把事情作对是不可能的。 AQL的实质:允许犯错误。
质量大师菲利普.克劳士比说: 传统的质量智慧是不正确的和有害的…它相信质量的执行标准是AQL,而且用‘指数’衡量质量,结果就直接导致公司每年至少把25%的营业额花在做错事情和重做上面…为了改变,我们建议不要再使用AQL,而开始专注“零缺陷”。这就意味着要完全符合要求,而不是浪费时间去计算我们到底偏离了多远。因为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而不在几率身上。
对质量的理解 1、质量是一种语言 • 首先,质量是一种语言。 对外:一种客户能听懂的语言,一种维系品牌生命的语言; 对内:所有员工能够达成共识的、一致的工作语言。
对质量的理解 2、质量是一种能力 • 品质是一种能力。 对外:是诚信和信心的基础与保障; 对内:是一种说到做到、第一次就满足要求的能力。
对质量的理解 3、质量是可信赖的标志 • 质量是可信赖的标志,仅仅有用是不够的,维信赖方可达成忠诚与成功。 对外:是一种信任; 对内:则是一种责任。
对质量的理解 4、质量是免费的,是Profit-maker。 • 质量是免费的。 对外:表现为竞争力; 对内:则表现为利润。 质量是黄金,但隐藏在每一把土里,需要“炼金术”才能炼出金砖; 质量是钻石,但它是原矿,不显山、不露水,需要切割才能闪耀永恒的光芒。
关注的是做事先做人,强调质量意识、质量培训、质量氛围和质量文化。关注的是做事先做人,强调质量意识、质量培训、质量氛围和质量文化。 关注上升到体系、流程、程序等 中级的,QA层面 高级的,QM层面 关注的是:产品的理化属性、指标、检查、SPC、可靠性等(属于收敛性的质量管理) 初级的,QC层面 质量的三个层面 物是可以控制与管理的,但人是不能够被控制的。 人需要文化进行管理与统一!! 人理层面 事理层面 物理层面 大质量=物理+事理+人理 小质量=物理(技术层面)
制度第一总裁第二中有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制度第一总裁第二中有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 法治阶段 文治阶段 人治阶段 质量的三个层面与此有惊人的相似,最高的境界或形式都是文化 开车的例子?! 质量的三个层面
质量与数量 数量是什么? 数量= 质量与数量的区别与关联 1、2、3……n, 它是一个数学和物理的概念,与数学和物理紧密相关。 质量是什么? 质量= 0、1 它是一个心理学和哲学的概念,它与人的判定(确定)、人的思想、企业的文化紧密相关。
质量与数量 • 常见的处理质量和数量关系的习惯? 常规习惯是:用数量的概念来解决质量问题。 这就导致了过量的库存,过量的生产,以及挑选、返工、返修、修修补补的习惯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而且大多数人对这种习惯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
质量现状 目前公司的质量现状 • 许许多多的低级质量问题反反复复不间断的发生 • 普遍认为错了就错了吧,改了就行了。极少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大家容忍错误的能力很强。 • 借口、理由总是和问题、错误一样多,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决心总是很少。 • 习惯于折中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分歧时习惯于各打五十大板,事态到是平息了,可不能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质量现状 目前公司的质量现状 • 我们的特长是善于处理突发事件,因为我们习惯于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的后处理方式,却极少考虑如何避免突发事件的出现。甚至会为了解决了这样的突发事件开一个庆祝party,自豪我们是一只能打硬仗的队伍。 • 办法总是比问题(原因)分析来得快,习惯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试一试,时间浪费了、精力浪费了、财物浪费了,却问题依旧。(而且还有了一个很好的借口,我们尽力了)
在这种现状和习惯背景下,作为公司业务骨干的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怎样才能挣脱这些不良习惯的束缚,在公司内形成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氛围、心态和习惯。在这种现状和习惯背景下,作为公司业务骨干的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怎样才能挣脱这些不良习惯的束缚,在公司内形成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氛围、心态和习惯。 也许零缺陷管理(ZD:zero defect)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零缺陷管理 零缺陷之父:菲利普.克劳士比 • 1926年6月18日生于美国西维吉尼亚的惠灵市 • 伟大的质量导师,一生先后从事过医生,当兵服过役,后投身制造业,从事过检验员、质量工程师、质量主管、质量经理,总裁兼质量总监。 • 担任过美国质量协会ASQ主席。 • 创建了克劳士比质量学院,后来成为在美国第一个成功上市的教育培训管理机构。
零缺陷管理 • 美国《时代》杂志: 克劳士比,美国质量福音的传道者,他引发了美国企业界的质量革命,并让他们分享他永恒的理念。他改变了人们做人和做事的方式方法。 • 美国《商业周刊》杂志: 没有谁能够象克劳士比那样激起人们对质量的狂热……克劳士比的客户名单列出来就象美国的成功企业名录。 • 克劳士比因“零缺陷”概念而风靡全球并荣获美国国防部奖章。 • 因对质量管理的卓越工序而成为ASQ的终身荣誉会员。 • 一生中在质量方面的专著共10余本,最有影响的作品有《质量无泪》、《质量免费》、《质量迷圈》等
零缺陷管理 中国零缺陷之父:杨钢(Freeman Yang) •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Crosby)中国弟子,中国十大质量人物 • “中国零缺陷管理之父”,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美国克劳士比(中国)学院院长兼总裁, 北京大学生产与质量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中国培训届十大领军人物” • 北大、清华、复旦、西北大学等总裁班特邀讲师;《名家论坛》、《百家讲坛》、《前沿》电视讲座特邀专家;兼任中国国际名牌协会副会长、中国质量协会《品质文化》副主任、中国名牌战略发展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新华社高级分析师
零缺陷管理 • 2005年度“中华管理优秀人物” ,2005年度"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 • 为众多中外著名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和教育服务,是企业战略管理、文化变革、竞争力塑造领域的顶级专家,中国管理咨询界最活跃、最受欢迎的管理顾问之一;国内已有数万名中外优秀企业的总裁、经理和管理专业人员接受过他的亲授。
零缺陷管理 零缺陷管理 • 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确定质量。 • 是一种新的商业哲学。
零缺陷管理 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管理哲学: • ZD之目的:创建可信赖的组织--永续成功的组织; • “完整性”组织:Q-F-R,即质量-财务-关系。 • 核心思想: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可信赖的组织 • “管理的产品就是可信赖的组织,这是他们(管理者)生命中的基本意愿….组织可以通过文化变革而变成可信赖的,没有其它方式。有用的和可信赖的组织就是竞争和利润。那正是我们想要的。” “--质量不仅是竞争的入场卷,它本身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摇钱树!”
质量与可信赖的组织 • 质量管理,就是有计划地创建一种文化,在那里:所有的业务获得成功,与客户、员工和供应商的关系获得成功。这样的组织,就是值得信赖的组织。 具体表现在: 人们习惯于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增长是盈利的和稳定的。 客户的需求是可以预期的。 变化是有计划和可控的。 人们在这里工作是自豪的。
零缺陷管理 质量 组织的骨骼 财务 组织的营养 关系 组织的灵魂 需要 要求 业务、关系 • Crosbyism及其组织“完整性”框架: 剥洋葱 Solution to need
零缺陷管理 零缺陷管理哲学的基本内容: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三个代表(需要) 四个基本原则 五个卓越表现 十四个获得卓越绩效的步骤
零缺陷管理 ■一个中心: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它包含三个方面的要求: 正确的事:它体现的是战略,是方向,需要选择。是一种关系管理。 效果Effectiveness—决定适当目标的能力,做正确的事,效果实际上是组织成功的关键。 正确做事:它体现的是执行力。是一种业务管理 效率Efficiency---用最少的的资源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正确地做事,效率是投入-产出的概念 第一次:它体现的是竞争力。 第一次,它是前两个因素作用的结果,它是建立在前两个因素的基础之上的。
零缺陷管理 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需要三个因素 • 质量控制(QC):检验与控制是一种科学的衡量过程,是通过对工作流程的抽样以评估其一致性的统计信息的集合。 • 质量保证(QA):程序与系统是一种工作纪律,是那些设定人们去做事的程序文件的集合。 • 质量管理(QM):业务与关系是一种哲学,是建立组织的管理风格与政策的概念的集合。
零缺陷管理 客户 员工 供方 销售 制造或购买 保持盈利水平 做正确的事 关系管理 正确地做事 业务管理 效率 信誉 获取、保持、成长 更好、更快、更经济
零缺陷管理 所以,质量是政策和文化的结果,质量管理是改变心和智的活动。只有改变我们的心智与价值观,树立楷模与角色典范,才能使质量改进成为公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就是要有目的的创建这种这种的文化。
零缺陷管理 R ■两个基本点:有用的和可信赖的 可信赖的 √ × U 有用的
零缺陷管理 有用的--是一种价值和可用性、体现的是做事、是业务能力。 可信赖的--是一种信任和可靠性,体现的是做人、是关系能力。
零缺陷管理 质量与可信赖的组织 • 质量管理,就是有计划地创建一种文化,在那里:所有的业务获得成功,与客户、员工和供应商的关系获得成功。这样的组织,就是值得信赖的组织。 具体表现在: 人们习惯于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增长是盈利的和稳定的。 客户的需求是可以预期的。 变化是有计划和可控的。 人们在这里工作是自豪的。
零缺陷管理 创建可信赖的组织需要的四个规则或基础: 一、需要有政策,即建立工作标准 二、需要有教育,即传达并建立信念。(共识) 三、需要有要求,即对问题的解答。 四、需要有坚持,即追求一致性。
零缺陷管理 可信赖组织评价方格
零缺陷管理 可信赖组织评价方格 请试着评价一下我们公司的可信赖程度。
零缺陷管理 ■三个需要(代表) • 帮助员工成功 员工是最大的资本,而不应该仅仅看到其成本的一方面。 公司所有的固定资产都在打折,都在贬值,都在折旧,唯独“人”,其价值在增长。
零缺陷管理 员工成功的表现: 都感觉工作是“公平的” 都感觉是有“成就感的” 同事之间是“有同事情义的” 对公司有“归属感”
零缺陷管理 帮助员工成功的三个要点: 选择:选择合适的员工去做合适的事情 教育:教育每一个员工清楚地了解公司的政策、愿景、使命、工作准则 氛围:我们要营造一种相互体谅,相互鼓励,相互感到自豪的工作氛围
零缺陷管理 • 帮助客户成功 客户是任何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任何组织存在的根本理由是--赚钱,获取利润。没有客户的成功,一定不会有组织的长期成功。如果你的客户都是非常成功的,那么你的组织也一定是成功的。
零缺陷管理 帮助客户成功需要做到的三点: • 识别谁是你的真正客户(谁是中间客户,谁是最终客户) • 识别客户的真正需求(Φ10的钻头和Φ10的钻孔) • 培育客户,对潜在的重要客户进行精心培育。
零缺陷管理 • 帮助供方成功 如果组织的供方都是一些非常成功的企业,那么组织也一定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 丰田 通用(GE 供应商集体叛逃事件) 长安 神龙
零缺陷管理 帮助供方成功必须做到的三点: 选择合适的供方:并非所有的供应商你都能帮助它成功,也并非所有的供应商能够帮助你成功。我们所选择的一定应该是愿意与我们共荣共生的供方 与供方进行清晰的沟通。 科学合理地评价供方表现,并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改进或进行激励。
零缺陷管理 ■质量管理的四个基本原则 定义质量 预防系统 工作标准 衡量质量
零缺陷管理 定义质量 • 什么是质量: 质量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 、越好越好、差不多、大差不差! 一旦质量即符合要求,任何主观的人为色彩将随之消失。任何产品、服务或过程只要符合要求,就是有质量的产品、服务或过程。如果不能符合要求,就不能产生符合要求的结果。
零缺陷管理 从事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就是要建立这样的习惯:使员工和供方做他们承诺的事,也就是符合已经同意的要求。
零缺陷管理 预防的系统 • 质量由预防的系统产生,而不是检验。 检验是在过程结束之后把坏的从好的里面挑选出来,而不是促进改进。 检验是告知已经发生的事情: ★太迟-缺陷已经发生 ★会遗漏一些缺陷 ★不能产生符合项 ★影响正常的工作
零缺陷管理 预防发生在过程的策划设计阶段,包括沟通、计划验证以及逐步消除出现不符合的时机。 预防产生质量,而检验不能产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