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564 Views
老化、醫療科技、及經濟成長對醫療費用總額之影響 中央健康保險局委託研究案. 報告人:鄭文輝、陳孝平 民國九十三年二月十七日. 報告大綱. 研究緣起、目的、架構 影響醫療費用因素的探討 人口老化 「人口之窗」的衡量 經濟成長 醫療科技 「雙重窗口」的開啟與閉合 結論與建議. 研究緣起與目的. 現階段健保財務問題的特色. 總額預算之下,財務的掌控「見林」的重要性甚於「見樹」 ﹔ 透視人口老化的視野 ﹔ 從「波動控制」轉向「趨勢控制」。. 研究目的. 探討人口老化對醫療支出的影響 探討經濟成長對醫療費用支出的影響 探討醫療科技對醫療費用之影響.
E N D
老化、醫療科技、及經濟成長對醫療費用總額之影響 中央健康保險局委託研究案 報告人:鄭文輝、陳孝平 民國九十三年二月十七日
報告大綱 • 研究緣起、目的、架構 • 影響醫療費用因素的探討 • 人口老化 • 「人口之窗」的衡量 • 經濟成長 • 醫療科技 • 「雙重窗口」的開啟與閉合 • 結論與建議
現階段健保財務問題的特色 • 總額預算之下,財務的掌控「見林」的重要性甚於「見樹」﹔ • 透視人口老化的視野﹔ • 從「波動控制」轉向「趨勢控制」。
研究目的 • 探討人口老化對醫療支出的影響 • 探討經濟成長對醫療費用支出的影響 • 探討醫療科技對醫療費用之影響
研究架構 • 以「雙重窗口」的概念整合三個因素﹔ • 「人口之窗」:人口將老未老,留給制度建立的空間﹔ • 「費用之窗」:負擔將重未重,仍可挹注進醫療體系的資源。
總額制度實施前 • 結構因素: • 人口成長 • 人口老化 • 醫療文化 • 誘發因素: • 保險制度 • 支付制度 • 所得水準 • 醫療科技 • 供給增加
總額制度實施後 • 總額已獲控制,從 open-ended 轉為 closed-ended﹔ • 非協商因素: • 人口成長 • 人口老化 • 相關物價指數 • 協商因素: • 服務密度 • 給付範圍 • 醫療品質
估計方法 • 以2000 年的醫療費用為基礎,計算年齡別的醫療費用﹔ • 以 2000 年的人口總數為準,在扣除人口成長因素下,計算未來廿五年之年齡別人口數,以呈現年齡結構的變化﹔ • 計算年齡結構變化單一因素對醫療費用所產生之影響 • 在將人口成長因素引進,估計醫療費用
2006年 2011年 2016年 2021年 2026年 2031年 2036年 15歲以下 18.97% 17.15% 16.03% 15.40% 14.77% 14.13% 13.48% 15歲-64歲 71.25% 72.41% 71.42% 68.74% 65.89% 63.27% 61.49% 65歲以上 9.79% 10.44% 12.54% 15.85% 19.34% 22.61% 25.02% 2006年--2036年人口推估三組人口群之比例數值表
2006年 2011年 2016年年 2021年 2026年 2031年 2036年 考慮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口成長 113.78% 125.49% 138.18% 152.20% 166.77% 180.11% 190.51% 考慮人口結構的變化,但不考慮人口成長 109.76% 118.23% 127.84% 138.87% 152.18% 163.76% 175.59% 基準線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人口結構、人口成長對醫療費用的影響 (單位:%)
人口動態變遷與經濟成長關係的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 • 死亡率下降,更多幼齡人口活存,平均餘命延長 • 依賴比提高,不利於經濟成長 • 第二階段: • 生育率下降,幼齡依賴人口下降,原先生育率高的幼齡人口進入生產力,工作人口增加﹔ • 工作人口有能力提高儲蓄率﹔ • 有利於經濟成長 • 第三階段: • 人口結構的「肥胖處」開始移向老齡處,且因生育率已經下降,勞動力下降﹔ • 依賴比增加﹔ • 經濟成長受到遲滯,直到人口結構呈現柱狀為止。
前述關係的幾點斟酌 • 第二階段「可以」提高儲蓄率,但是否提高,或提高到哪裡,是另外的問題﹔ • 依賴比下降可提高「資本人力比」,在傳統經濟體系下有助於經濟成長,但在知識經濟體系中,「資本」的意義不盡相同﹔ • 育兒成本急劇上升。
人口結構的幾個「形狀」 • (正)金字塔形:年輕 • 米囷形:出生率下降,老化初期,但依賴比反而降低 • 極端形狀:聖誕樹形 • 俄羅斯教堂形:老化。依賴比急劇升高 • 極端形:倒金字塔形﹔雨傘形。
我國經濟情勢尚稱良好時,醫療費用的所得彈性與若干國家之比較我國經濟情勢尚稱良好時,醫療費用的所得彈性與若干國家之比較 • 台灣:1.31 • 加拿大:1.36 • 法國:1.63 • 德國:1.70 • 日本:2.97 • 英國:1.63 • 美國:1.47
經濟發展階段 Mean N Std. Deviation 第一次能源危機之前 1.8605 19 .4858 兩次能源危機之間 1.6581 21 1.3562 第二次能源危機之後 1.2967 24 .3622 Total 1.5827 64 .8692 OECD國家健康支出的所得彈性:依經濟發展階段分 註:三階段平均數的差異統計:F = 2.45, p=0.094
醫療科技影響醫療費用管道 • 原有科技使用密度的提高 • 新科技的引進 • 科技適用範圍的擴大
醫院等級 年度 電腦斷層攝影掃瞄儀 核磁共震斷層掃瞄儀 高震波腎臟碎石機 醫學中心 1994 4068 557 743 1996 6430 2821 684 1998 7010 2694 1171 2000 6382 2558 933 區域醫院 1994 3499 632 341 1996 2748 1261 731 1998 ----- 1609 935 2000 3295 1738 568 地區教學醫院 1994 879 2099 429 1996 1147 ----- 678 1998 ------ 1790 653 2000 1248 1300 319 地區醫院 1994 764 ----- 392 1996 541 ----- ----- 1998 469 ----- 533 2000 365 ----- ----- 高科技醫療儀器利用強度(1994-2000年)單位 : 每台每年利用人次
台灣 日本 美國 英國 加拿大 電腦斷層攝影掃儀 9.8-17.0 (1999) 69.7 (1996) 26.9 (1993) 6.3 (1993) 8.1 (1997) 核磁共振斷層掃瞄儀 2.6-3.1 (1999) 18.8 (1996) 16 (1995) 3.4 (1995) 1.7 (1997) 高震波腎臟碎石機 4.0-5.04 (1999) 2.5 (1990) 1.5 (1990) ----- ----- 0.5 (1997) 高科技醫療儀器數量之比較(每百萬人口台數)
評鑑醫院 電腦斷層攝影掃描儀 放射性同位素診斷設備 放射性同位素治療設備 高能遠距放射治療設備 核磁共振斷層掃描儀 高震波腎臟碎石機 時 期 2000-2001 2001-2002 2000-2001 2001-2002 2000-2001 2001-2002 2000-2001 2001-2002 2000-2001 2001-2002 2000-2001 2001-2002 總 計 3.08 14.60 11.74 5.96 -19.19 25.83 13.49 25.77 11.95 25.81 -2.46 1.95 醫學中心 2.37 13.53 29.15 1.11 -5.76 -1.59 16.93 22.10 15.51 21.94 6.13 0.79 區域醫院 3.16 22.35 -12.20 30.72 -39.23 131.27 0.09 39.72 6.11 31.61 -9.30 6.57 地區醫院 4.9 0.81 -83.84 -- -62.72 -90.64 1561.50 17.15 43.62 48.33 10.02 -11.05 昂貴或具危險性醫療儀器使用人次成長率 儀 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電腦斷層掃描器 3.22% 3.27% 3.7 7% 核磁共振儀 0.81% 0.90% 1.12% 高震波腎臟碎石機 0.29% 0.28% 0.29% 200O-2002年主要項目使用人數比例
2000-2001年 2001-2002年 兩年平均成長率 電腦斷層掃描器 1.55 % 15.29 % 8.20 % 核磁共振儀 11.11% 24.4% 17.59% 高震波腎臟碎石機 - 3.44% 3.57% 0 主要高科技項目使用人數佔各年總納保人數比例之成長率
最高次數 中等次數 最低次數 最高/最低 醫學中心 1.85 1.42 1.31 1.41 區域醫院 2.00 1.54 1.21 1.62 地區醫院 2.24 1.68 1.19 1.88 1997-1998年各醫院申報體外電震波碎石術每人平均次數
層級別 Mean N Std. Deviation 醫學中心 1.519407 15 .193891 區域醫院 1.546050 40 .182196 地區醫院 1.649922 32 .236986 Total 1.579662 87 .210746 平均每人使用體外電震波碎石術次數之比較 註:層級別差異統計: F = 3.038, p = 0.053
「雙重窗口」開啟與閉合認定的若干參考點 • 以 2021 年為標竿年份,因為該年台灣老人人口將達 15.85%,約略等於多數先進國家目前的水準﹔ • 以該年醫療費用占 GDP 不超過 8% 為目標,因目前醫療費用控制較佳的英、日約占各自GDP的 8%。 • 以實際已經發生的數字為依據。
2006年 2011年 2016年 2021年 2026年 2031年 2036年 經濟成長為4%時 毛所得彈性1.5 5.95% (淨所得彈性為 1.11) 6.34% (淨所得彈性為 1.11) 6.70% (淨所得彈性為 1.11) 6.82% (淨所得彈性為 1.08) 7.40% (淨所得彈性為 1.04) 8.05% (淨所得彈性為 1.13) 8.76% (淨所得彈性為 1.15) 毛所得彈性1.7 6.21% (淨所得彈性為 1.31) 7.00% (淨所得彈性為 1.33) 7.89% (淨所得彈性為 1.31) 8.89% (淨所得彈性為 1.29) 10.00% (淨所得彈性為 1.24) 11.28% (淨所得彈性為 1.33) 12.73% (淨所得彈性為 1.35) 經濟成長為5%時 毛所得彈性1.5 6.09% (淨所得彈性為 1.19) 6.67% (淨所得彈性為 1.20) 7.38% (淨所得彈性為 1.19) 8.16% (淨所得彈性為 1.17) 9.02% (淨所得彈性為 1.13) 10.00% (淨所得彈性為 1.20) 11.10% (淨所得彈性為 1.22) 毛所得彈性1.7 6.42%(淨所得彈性為 1.39) 7.44% (淨所得彈性為 1.40) 8.62% (淨所得彈性為 1.39) 9.98% (淨所得彈性為 1.37) 11.53% (淨所得彈性為 1.33) 13.37% (淨所得彈性為 1.40) 15.52% (淨所得彈性為 1.42) 經濟成長4%及5%時,逐年醫療費用佔GDP的比率
年 份 2000-2006年 2006-2011年 2011-2016年 2016-2021年 2021-2026年 2026-2031年 2031-2036年 純粹由人口結構改變影響醫療費用增加的年平均貢獻率 1.56% 1.50% 1.57% 1.67% 1.85% 1.48% 1.40% 年 份 2000年 2006年 2011年 2016年 2021年 2026年 2031年 2036年 假設淨所得彈性為一時,醫療費用佔GDP的推估比值〔即僅由人口結構推動占率的上升〕 5.40% 5.93% 6.38% 6.90% 7.50% 8.22% (若要GDP占率為8%時,淨所得彈性應為0.9944) 8.84% (若要GDP為8%時,淨所得彈性應為0.9852) 9.48% (若要GDP為8%時,淨所得彈性應為0.9860) 2021年GDP為8%時,逐年容許的GDP比例值 5.40% 6.04% 6.63% 7.29% 8% 8% 8% 8% 「負擔窗口」的開啟與閉合
主要結論〔一〕 • 台灣地區的人口,大約自 1970 年以來「金字塔」形的人口結構就開始轉變,到 1990 年代,就已經呈現「米囷形」,並正向「俄羅斯教堂形」轉變中。 • 從「米囷形」,轉到「俄羅斯教堂形」,大約發生在 1990 到 2021的大約三十年之間。 • 就依賴比來說,自 1960 年就已經從高峰下降,這個「人口之窗」大約在 2011 年達到最大,但因此後人口老化加劇,到 2021 年左右,人口之窗即會關閉。 • 從現在開始的大約十五年之間,是積極準備老化社會的黃金時間。
主要結論〔二〕 • 迄 2021 年之前,人口老化對醫療費用的影響並不強,所得因素反而更為強勁。 • 如果設定總額預算的協商項目漲幅不超過經濟成長率,則在 2021 年之前,仍可將醫療費用對 GDP 的占率維持在 8% 之下。
主要建議〔一〕 • 目前距離人口之窗關閉的時間約有十五年。時間雖不多,但也不必過度悲觀。 • 在醫療經費的收入面: • 保持經濟活力,充分發揮「米囷形」人口結構的優勢; • 特別重視中高齡人口的就業 • 促進國民儲蓄率 • 建立以占GDP 的8%的醫療費用作為未來大約廿年的上限﹔以此為基準設定各年醫療費用的總額﹔
主要建議〔二〕 • 全民健保總額中的「協商因素」必須與經濟成長率掛勾﹔在 2021 年之前, 「協商因素」最多僅能與經濟成長同步﹔2021 年之後,如果要維持醫療費用占 GDP 的 8%,則「協商因素」還要比經濟成長率低。 • 以此保存下來的「醫療費用之窗」即可作為政策上鼓勵醫療體系良性發展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