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832 Views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 教學觀察系統. 潘慧玲教授研究團隊. 目次. 壹、 前言 貳、 教學觀察之概念 參 、 教學觀察之流程與實施 肆、 教學觀察之工具介紹 伍、 教學觀察之實作與練習 陸 、 結語. 壹、 前言. 貳、 教學觀察之概念. 觀察之意義. 觀察常見於日常生活之中,但大多係無目的性、方向性 觀察的過程:描述、解釋、預測 良好的觀察包含: 看→紀錄→判斷 觀察的 正確性 和 完整性 端賴個人的知識、經驗和專業背景. 教學觀察之意義. teaching observation / classroom observation
E N D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 教學觀察系統 潘慧玲教授研究團隊
目次 壹、前言 貳、教學觀察之概念 參、教學觀察之流程與實施 肆、教學觀察之工具介紹 伍、教學觀察之實作與練習 陸、結語
觀察之意義 • 觀察常見於日常生活之中,但大多係無目的性、方向性 • 觀察的過程:描述、解釋、預測 • 良好的觀察包含:看→紀錄→判斷 • 觀察的正確性和完整性端賴個人的知識、經驗和專業背景
教學觀察之意義 teaching observation / classroom observation • 針對教室內外的情境脈絡、教師的各種教學行為和方法、學生的學習情形及教材的使用等方面,進行系統化的描述、記錄、解釋、分析及預測的歷程。
教學觀摩v.s.教學觀察 兩者目的不同: • 「教學觀摩」主要目的在於教學演示,供前往觀看的該領域教師,或實習生互相學習和專業對話。 •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採用的「教學觀察」方式,則是由校內「評鑑小組」指定的「評鑑教師」進行教學評鑑。
為何要進行教學觀察 教室具有多樣的組成要素(如教師、學生、環境、教材等) ,其特性大致包括四部分: • 變動快速 • 立即回饋 • 經常中斷 • 社會互動/團體歷程
觀察者效應 觀察者的出現,容易對教室互動產生的影響: • 局內人vs.局外人 • 主觀性vs.客觀性 • 霍桑效應 • 人來瘋效應
教學觀察之目的(一) Borich(1994)提出,教學觀察的目的有五: • 幫助教師察覺許多教學行為是否適切 • 提供教師瞭解和選擇多樣的教學方法或策略 • 提供改進的資訊來幫助解決教學上的問題 • 避免重蹈覆轍,教師間彼此給予建議也有助益 • 有助於提升教學效能
教學觀察之目的(二) • 另一雙「善意」的眼睛 • 瞭解教學的優缺點 • 建立同儕觀察的觀念 • 提升教學的效能 •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教學觀察之種類 • 正式觀察vs.非正式觀察 • 結構式觀察vs.非結構式觀察 • 參與觀察vs.非參與觀察
國外重要的教學觀察系統 • 佛蘭德斯(Flanders)的互動分析類別系統 (the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Categories,簡稱FIAC) • Exeter大學的國小教室管理記錄表 (the Exeter Primary Class Management Schedule,簡稱Exeter記錄表) 註:參考周玉真譯(1999),如何進行教室觀察(頁39-57),臺北:五南。
教學觀察之流程圖 被 觀 察 者 觀 察 者 觀察前 觀察中 觀察後
教學觀察的先決條件一 • 在互信的氣氛下與教師進行會談:目標一致、瞭解、尊重。 • 藉以獲得信賴感並去除防衛心。 • 有信任:接受建議。 • 沒信任:馬耳東風、建議當批評。 • 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互相討論「要觀察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的」。
教學觀察的先決條件二 • 觀察範圍--教師與學生的行為及經驗 • 教師:講解能力/發問技巧/教學溝通/媒體運用/學生行為管理/教學準備等。 • 學生:學生行為性與非行為性的表現。 • 環境:教室內外的情境脈絡。 • 教材:教材的使用狀況。
教學觀察的先決條件三 • 希望藉由另一雙「善意」的眼睛來幫助教師瞭解教學的優缺點、提升教學的效能,而非帶著「雞蛋裡挑骨頭」的心態來觀察教師的教學。
教學觀察的先決條件四 • 儘量避免觀察者效應造成教室互動的影響,維持觀察時的主、客觀立場平衡 。
教學觀察前的重點準備工作 • 召開觀察前的會談會議 • 被觀察者及學生特性之背景資料說明 • 觀察者資格說明 • 觀察工具之各項指標內容說明 • 確認教學進度(含單元名稱、教學目標、授課內容、教學流程、教學方法及評量等) • 填寫教師自評表
教學觀察中的資料蒐集工作 • 觀察時間:一節課 • 進入教室並選定適當的觀察位置 • 檢查教學觀察工具及視聽設備 • 開始進行觀察及記錄 • 蒐集學生學習的相關資料(如作業、學習單等) • 必要時可視情形增加觀察次數
教學觀察後的分析與省思 • 召開觀察後的會談會議 • 引導被觀察者瞭解教學優勢與分析改進方向 • 協助被觀察者撰擬「專業活動成長計畫」,並提供持續的協助
肆、教學觀察之工具 ~教學觀察表
教學觀察表之評鑑內容 • 課程設計與教學 • 班級經營與輔導
課程設計與教學之評鑑向度 • 教材呈現: • 教學方法: • 學習評量:
班級經營與輔導之評鑑向度 • 班級經營:
教學觀察表 • 壹、基本資料 • 教師姓名:__ 任教學校:_ 任教年級:_ • 任教領域/科目:____ • 單元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級任/導師或科任/專任:____ • 觀察時間:_年_月_日_時_分
教學觀察表 • 貳、說明 • 1.本表每位教師至少實施一次,可視情形增加次數。 • 2.表中各項指標之順序,可視實際教學現場需要作調整。 • 3.評鑑係針對指標進行,表中檢核重點僅提供參考或作為觀察之輔助紀錄(在□內註記),可視實際需要增刪調整。
教學觀察表 • 貳、說明 • 4.表中參考檢核重點後標示(檔)者,表示可能在教室觀察中無法獲得所需資訊,須藉助教學檔案資料進行評鑑,故評鑑者僅須就其餘參考檢核重點之表現情形作判斷。 • 5.評鑑者就各項評鑑指標之表現情形,勾選適當欄位之表現水準(分為「優異」、「良好」、「尚可」、「待改進」四等級),如有評鑑指標未在觀察中呈現,則於表中勾選「未呈現」一欄。 • 6.表格欄位可視需要調整。
教學觀察表~表現水準的判斷原則 • 評鑑重點在於指標,參考檢核重點可幫助瞭解指標的達成 • 評鑑須建立評分者觀點的一致性 • 評鑑應就教學表現(或行為)事實進行判斷,而非觀察者自己的推論 • 判斷原則: 完整性、有效性、全面性
教學觀察表~表現水準的判斷原則(續) • 完整性:教學行為是否展現評鑑指標內容涵蓋所有面向。 • 有效性:教學行為是否有效達成評鑑指標。 • 全面性:教學行為是否關照到每位學生(如關照每位學生,兼顧群性與個性、性別平等…) 。
教學觀察表~表現水準的判斷(續) • 教學時,評鑑指標的表現水準,可依檢核重點的達成程度判定 • 檢核重點全部達成,達到「完整性、有效性」原則,其表現水準是「良好」。 • 檢核重點全部達成,又有優良表現的行為,達到「完整性、有效性、全面性」原則,表現水準是「優異」。 • 檢核重點部分達成,達到「完整性」原則,表現水準是「尚可」。 • 教學時,檢核重點未達成,表現水準是「待改進」。
伍、教學觀察之 ~實作與練習
教學觀察表~實作與練習 • 教學示範帶(15分鐘) • 引導與討論
教學觀察表之記錄 • 填寫基本資料 • 教師姓名:___吳先任 _ • 任教年級:______ • 任教科目:____________ • 課程名稱:________________ • 課程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觀察者:_____________ • 觀察日期:_______ • 觀察時間:______至__________
教學時,教師設計由淺入深、具邏輯性的的教材,並完整呈現教學內容,達到「完整性、有效性」原則,而在教材呈現上稍有疏忽,其表現水準是「良好」
教學時,教師能顧及學生的經驗背景,特別是其先備知識,能有組織、有條理,以正確清楚、完整、由淺入深、具邏輯性的教材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學習得更具意義達到「完整性、有效性、全面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