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第一章

第一章. 社會科學研究法簡介. 研究的目的和價值在發掘知識並解決問題,解決前人未曾解決的問題。 就方法論 ( methodology) 而言,人們從事的研究,不外乎異中求同及同中求異,前者是在大量資料中發現其間的共同性 ( nomothetic) ,例如烏龜、蛇、蜥蜴等爬蟲類都有相同的特徵 ──「鱗片」;而後者則是發現其間的異質性 ( idiographic), 像男女兩性在某些行為就有差異 (女人無錢會使壞,男人有錢才會使壞),例如女性使用無衝突式之毒藥來殺害親人的比例是男性的5倍。. 「研究」最根本的定義就是「一種有系統的探索以提供資訊、解決問題為目的」。

ayok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社會科學研究法簡介

  2. 研究的目的和價值在發掘知識並解決問題,解決前人未曾解決的問題。研究的目的和價值在發掘知識並解決問題,解決前人未曾解決的問題。 • 就方法論 (methodology) 而言,人們從事的研究,不外乎異中求同及同中求異,前者是在大量資料中發現其間的共同性 (nomothetic) ,例如烏龜、蛇、蜥蜴等爬蟲類都有相同的特徵 ──「鱗片」;而後者則是發現其間的異質性 (idiographic),像男女兩性在某些行為就有差異 (女人無錢會使壞,男人有錢才會使壞),例如女性使用無衝突式之毒藥來殺害親人的比例是男性的5倍。

  3. 「研究」最根本的定義就是「一種有系統的探索以提供資訊、解決問題為目的」。「研究」最根本的定義就是「一種有系統的探索以提供資訊、解決問題為目的」。 • 研究是一門「問題」的學術,旨在發現 (非「創造」) 有用的知識。

  4. 研究的態度 • 開放的態度 • 不要只在二手、三手資料或前人的身上找答案 • 要具有反對、批判「刻板印象者」、「權威把持者」等的勇氣。 • 要能夠面對自己的缺失,具有「自我批判」的反省能力,反思的平衡。 • 面對批評時要有「好意」的認知和「感恩」之心的「先驗預設」。

  5. 未瞭解對象的目的和優點之前,不必急著強調對象的缺失。未瞭解對象的目的和優點之前,不必急著強調對象的缺失。 • 發現自己研究所得的結論與前人不同時,應該堅持到底。 • 研究者不可滿足於現有既存的答案,應該學習從「多元角度」觀察問題的態度

  6. 1.1 研究法的種類及比較 • 人類求知的方法可以分為實證的方法 (empirical method) 以及非實證的方法 (nonempirical method) 兩大類。實證亦即建立在人類感官所獲得經驗 (experience) 的基礎上,而實證的方法包含了科學方法 (McBurney, 1994)。 • 科學研究的方法可以分為方法論 (methodology) 以及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 兩個層次。方法論主要涉及的事物是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設、邏輯以及原理;研究方法所指的則是從事研究工作所實際採用的程序或步驟

  7. 1.1.1 研究法的分類 一、Alavi研究策略分類架構 • Alavi和Carlson提出一個資管研究策略的分類架構,首先把文章分為實證 (empirical) 研究和非實證 (nonempirical) 研究這兩個大類,然後把實證類分為事件或過程 (event/process) 以及物件 (object) 2類,而把非實證類分為概念導向 (conceptual orientation)、闡述 (illustrative) 及應用概念 (applied concepts) 等3類 • 非實證方面的文章都比較著重在概念、架構 (framework) 以及推論,而不是在有系統的觀察,非實證方面的文章主要在強調概念而不是資料與觀察,是故偏重在概念導向的文章都會敘述一些架構、模式、理論

  8. 二、Buckley研究策略分類架構 • Buckley所提的研究方法架構中,分成意見調查 (opinion)、實證 (empirical)、檔案以及分析 (analytic) 這4種研究策略,然後意見調查研究再分為個別 (individual) 和群體 (group) 等2種;實證研究分為個案 (case)、實地 (field) 以及實驗室 (laboratory) 等3種,檔案研究細分為初級 (primary)、次級 (secondary) 以及實物 (physical) 等3種

  9. 1.1.2 研究思考的過程 • 研究思考的過程可分為歸納法 (induction) 與演繹法 (deduction) 兩種。歸納法是由資料中找出一般性的法則,演繹法是由已知事實或理論來推導出新的理論或個案。我們常見的個案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及彙總 (meta) 法均屬歸納法的一種,而數學模式推導、系統建構則屬演繹法。

  10. 演繹法的推論程序:理論 → 假設 → 接受或駁斥假設。可見,演繹法是指觀察現象,以取得基本認識,進而建立經濟法則或理論。例如,亞當斯密 (Adam Smith) 觀察:人類都有利己之心 (greedy),進而發現最大效用理論。 • 歸納法的推論程序:觀察 → 尋找模式 → 達成結論 → 結論解釋事實 → 事實支持結論。演繹法是從一項通則的陳述出發,再根據邏輯推論之法則,來獲得一項個別性的陳述 (強調「通則 → 個別」)。

  11. 1.2 各研究法的適用性 (一)研究問題的本質 • 例如,要瞭解受訪者的滿意度,則需要實際的調查資料,因此可用調查法或實驗法。但若要瞭解系統開發成本的估算,則可採用調查法或模式推導法。 (二)相關研究資料的可取得性 • 歸納法就需充裕的原始資料,而演繹法則需足夠的事實前提或理論。 (三)研究程序的嚴謹性要求 • 不同研究法其程序結構性及控制度自然不同 (四)研究結果的效度 • 不同研究法有其不同的內部、外部效度

  12. 1.2.1 個案研究法的適用性 • 所謂「個案」就是個別的案例,既為個別就有特殊性,亦自失其概括性 • 一般研究的功能有4個層次:瞭解、解釋、預測及控制。因此個案研究的功能偏重在「客觀事實的瞭解」及「主觀的解釋」。 • 個案研究法較適合當前較新的、未曾有許多人研究過或無堅強理論的研究問題,且是自然現實環境所衍生的問題。

  13. 1.2.2 調查研究法的適用性 • 適用於大大小小的各種群體,透過群體來選取樣本進行調查,以發現社會的與心理的諸多變數彼此影響的情形、分配狀況及相互關係,因此又可稱「樣本調查法」

  14. 1.2.3 實驗法的適用性 • 又稱為實驗觀察法,它是在妥善控制的情境下,探討自變數對依變數的影響,因此它可說是各種實證研究法中最科學的方法。 • 實驗研究本身具有下列兩項優點 一、最適用於因果關係的探討 二、最嚴謹、最科學

  15. 1.2.4 個案研究、調查研究及實驗研究三種研究法的綜合討論

  16. 1.6.1 知識論 (認識論、知識學) • 知識論 (epistemology ; theory of knowledge)所要探討的,並非「個別」的知識,而是「普遍意義」之知識。諸如:有關知識的起源、性質、限制、條件與方法……等等,都是知識論所關心的課題。 • 廣義的「知識論」包括廣義邏輯學 (即方法論,包括範疇論及科學方法) 與知識論 • 狹義的「知識論」只是指知識論或認識論本身,它將研究知識的方法學或其形式原理予以排除。

  17. 1.6.2 「知識」的定義 • 知識是指事物特性的一般關係,它代表事物特性之規律性 (regularity),旨在將事物特性一般化 (generalized) 及觀念化 (conceptualized),故在觀念轉變成知識時,會有些命題 (proposition) • 人類求知的基本動機是「to know」,發現 (discover) 知識,而非創造 (create) 知識。 • 科學研究的方法可以分為方法論以及研究方法兩個層次。方法論所涉及的主要是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設、邏輯以及原理,研究方法所指的則是從事研究工作所實際採用的程序或步驟

  18. 1.6.3 知識的來源 一、 獲得知識的方法問題 • 知覺 (perception):感覺知覺的方法 • 理性 (reason):理性推論的方法 • 直覺 (intution):直接把握而非間接推論的方法 二、先天和後天的問題 • 理性主義者 (rationalist),如法國學者笛卡兒等人,認為我們人有「先天的」(innate) 觀念,經驗主義者 (例如,洛克等人) 則主張人心如「白板」(tabula Rasa),一切知識都是後天或經驗的,沒有什麼天生的觀念。

  19. 總體來說,知識的產生大致可分為下列4個來源:總體來說,知識的產生大致可分為下列4個來源: • 來自「神祕」說 (mystical approach):透過靈媒、宗教、祭祀 (超自然事件)、傳說……來產生知識。 • 來自「權威」說 (authoritarian approach):例如,古代「趙高指鹿為馬」、「孔子曰」、「國父說」、君主制度的皇帝、官僚體系中官大學問大 • 理性推演 (pure rationality):理性產生知識須嚴格遵循邏輯的形式及規則來獲取知識的整體性

  20. 科學方法:科學研究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基本假設之上,科學家透過這些假設的驗證來產生知識。科學方法具有下列四項特性:科學方法:科學研究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基本假設之上,科學家透過這些假設的驗證來產生知識。科學方法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1) 要避免主觀,確保客觀。 (2) 強調可重複性。 (3) 避免違反邏輯的思考。 (4) 「重複」是為了要使往後每次研究可做些微的變動,來逐漸擴展原理論的範圍

  21. 1.6.4 教育哲學

  22. 1.7 科學 • 科學 (science) 可依據研究對象,分為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兩大類,自然科學著重「人與物」及「物與物」之間的關係研究,而社會科學著重「人與人」及「人與物」之間的關係研究。

  23. 1.7.1 科學的定義 • 科學的靜態定義是「現有的定律、知識、假設與原理」;動態的定義不只是指知識定律的本身,而是指符合「某些條件」的方法論,所謂「某些條件」係指科學的兩大支柱: (1) 言之成理,要邏輯思考。 (2) 符合我們的觀察或實證研究。

  24. 1.7.2 社會科學研究三大基礎 • 理論:提供邏輯演繹的基礎,使能「言之成理」。 • 資料收集:處理觀察的事宜。 • 資料分析:為邏輯推論所得的假設,利用觀察所得的資料加以證實,以尋找可能的模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