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古 代 文 论

古 代 文 论. 主讲:刘汉光. 导 论. 第一节 课 程 介 绍 一、学科的建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陈中凡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 1927 ) 郭绍虞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 1931 , 1947 ) 罗根泽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 1934 ) 朱东润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 1931 ). 二、研究对象: 既包括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也包括从文学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文学观念; 从研究的角度说,既是史的研究,也包括专题研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baakir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古 代 文 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古 代 文 论 主讲:刘汉光

  2. 导 论 • 第一节 课 程 介 绍 • 一、学科的建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 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 •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1931,1947) •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1934) •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1931)

  3. 二、研究对象: • 既包括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也包括从文学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文学观念; • 从研究的角度说,既是史的研究,也包括专题研究。

  4.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整理继承、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寻找“中国文学的美丽精神”。 • 2.建立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 ,实现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

  5. 四、教与学 • 1.史、选结合。理清线索,读懂名篇。 • 2.系统讲授与专题讲授结合。突出重要理论与范畴。 • 3.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会鉴赏与应用。 • 4.比较的方法。古今中外的比较。

  6. 第二节 中国文论的民族特色 • 一、理论观念 • 1.文学观念:大文学观念 • (1)“文”的观念 A/物之文:纹理、文饰 • “物相杂,故曰文。”(《易·系辞下》) • “彣,青与赤杂。”(《广韵·文韵》) •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

  7. B/人之文:文身、文言、文德、文明、文化。 • “象正立之人形,胸部有刻画之纹饰,故以纹身之文为文。”(《甲骨文字典》) • “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 ” (《礼记·表记》) •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8.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

  9. C/文字 •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说文解字叙》) • “文,错画也,像交文” 《说文解字》

  10. D/文的本质——道之文:道的外化、人化、美化。D/文的本质——道之文:道的外化、人化、美化。 • 文是人类理解和表达自身世界的方式和样式,是人之所为人的生命自觉。 • “物以文为表,人以文为基。” • “人无文则为朴人。”(《论衡·书解》 )

  11.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原道》

  12. (2)文学观念的演进 • A/先秦:最早见于《论语》的“文学”是孔门四科之一,指文献典籍的学习。 • B/汉代:“文章”指辞赋等较富文采的作品; “文学” 指儒学或泛指一切学术著作。 • C/魏晋南北朝:从“文学”中分出“儒”与“学”,从“文章”中分出“文”与“笔”。

  13. 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商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萧绎《金楼子·立言》)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商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萧绎《金楼子·立言》)

  14.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 • “沉思翰藻之谓文,纪事直达之谓笔。”(清·梁光钊《文笔考》) • 尽管六朝时期“文”的狭义概念已接近纯文学观念,但唐以后,文笔之分渐次为诗笔之分、诗文之分所取代 ,而文的概念仍包罗一切文笔典章。

  15. 先 秦—— 两 汉—— 南北朝——

  16. (3)大文学与纯文学 •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以作乐有阕,施之笔札,谓之章。(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

  17. 纯文学观念从近代欧洲传入,所谓的纯文学指的是某类精神性和想象性的审美文本,与之相应的纯文学观念相信文学作为客体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对其内在属性及规律的研究遂构建为一门独立的“文学”学科。纯文学观念从近代欧洲传入,所谓的纯文学指的是某类精神性和想象性的审美文本,与之相应的纯文学观念相信文学作为客体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对其内在属性及规律的研究遂构建为一门独立的“文学”学科。 • 当下中文专业的学科基础理念:纯文学观念 •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人才

  18. 2.文学功能:经世致用与吟咏情性。 • “教化说”——“载道论” • “文”与人格修养 • 文学观念的泛化,导致了对文学社会内容及其道德伦理教化作用的强调,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19. 3.审美追求——自然天成 • 文源于道,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以自然天成为极致的审美追求。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 如“自然英旨”、“清水出芙蓉”、“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20. 4.理论体系:重表现(抒情言志),形成教化说和意境说两大核心。4.理论体系:重表现(抒情言志),形成教化说和意境说两大核心。 • ▲西方重摹仿再现,发展为典型说(偏重叙事文学、认识功能)。

  21. 二、思维特色 • 1.以己度物的类比式思维 • 文学手法:立象尽意、比德于物,比兴。 • ●论文方式——生命之喻。 • 如形神、风骨、气韵、血脉、主脑、肌肤、眉目等生命化的文论概念与范畴。如“幽燕老将”、“花间美人”等人格化的文学风格体貌的表述。

  22. 2.物我同一的整体式思维 •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 • 体现为融通和合的文艺观念,体现为言意、文质、通变、奇正、情采、比兴、华实、隐秀等范畴。 • 3.直寻妙悟的直觉式思维 • “古今胜语,皆由直寻”、“诗道亦在妙悟”。

  23.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近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近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 •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系辞下》)

  24. 三、理论形态 • 1.批评文体的文学化、零散性。 • (1)系统专著:《文心雕龙》、《原诗》等。 • (2)笔记体的诗话词话 何文焕《历代诗话》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 唐圭璋《词话丛编》

  25. (3)书信序跋 • (4)小说戏剧评点 • (5)散见于子书、经传训诂、诗文笔记、艺人言语中的文论 • 2.话语方式的诗意性。 • 3.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

  26. 复习思考题 • 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是怎样的?这对你学中文专业有什么启示?

  27. 阅读参考书目 • 1.罗宗强《近百年来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 • 2.张再林《释“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