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k likes | 3.05k Views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一、剂型** : 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 药物应用形式 , 称为药物剂型 , 简称剂型 二、制剂** : 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 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 称为药物制剂 , 简称制剂。 根据临床需要和用药目的不同 , 同一种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 , 同一种剂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药物 , 因此 , 在各种剂型中都包含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品种 , 将其称为药物制剂。 三、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 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 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E N D
第一单元 绪论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一、剂型**: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二、制剂**: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 根据临床需要和用药目的不同,同一种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同一种剂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药物,因此,在各种剂型中都包含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品种, 将其称为药物制剂。 三、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例题:下列关于制剂的正确叙述是 A.将药物粉末、结晶或浸膏状态的药物加工成便于病人使用的给药形式称为制剂 B.制剂是各种药物剂型的总称 C.凡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调制的并指明具体用法、用量的药剂称为制剂 D.一种制剂可有多种剂型 E.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答案:E
第二节剂型的重要性与分类 一、剂型的重要性*** ①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②剂型能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③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 ④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⑤剂型可影响疗效
二、剂型的分类 • 1.按给药途径分类** • (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 (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 ①注射给药剂型: • ②呼吸道给药剂型:如喷雾剂、气雾剂、粉雾剂等。 • ③皮肤给药剂型:如外用溶液剂、洗剂、搽剂、软膏剂、硬膏剂、糊剂、贴剂等。 • ④黏膜给药剂型:如滴眼剂、滴鼻剂、眼用软膏剂、含漱剂、舌下片剂等。 • ⑤腔道给药剂型:如栓剂、气雾剂等,用于直肠、阴道、尿道、鼻腔、耳道等。
2.按分散系统分类 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 溶液型: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分散于分散介质中所构成的均匀分散体系,也称为低分子溶液,如芳香水剂、溶液剂、糖浆剂、甘油剂、醑剂、注射剂等。 胶体溶液型:药物以高分子形式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也称为高分子溶液,如胶浆剂、火棉胶剂、涂膜剂等。 乳剂型:油类药物或药物油溶液以液滴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如口服乳剂、静脉注射乳剂等。
混悬型: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如合剂、洗剂、混悬剂等。混悬型: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如合剂、洗剂、混悬剂等。 气体分散型:液体或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气体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如气雾剂。 微粒分散型:这类剂型通常是药物以不同大小微粒呈液体或固体状态分散,如微球剂、微囊剂、纳米囊等。 固体分散型:固体药物以聚集体状态存在的分散体系,如片剂、散剂、颗粒剂、丸剂等。
例题:剂型分类方法不包括 A.按形态分类 B.按分散系统分类 C.按治疗作用分类 D.按给药途径 E.按制法分类 答案:C
下列关于药物剂型重要性的错误叙述是 • A.剂型可影响药物疗效 • B.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 C.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化学性质 • D.剂型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 E.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 答案:C
关于溶液型剂型的错误叙述是 • A.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 • B.溶液型剂型为均匀分散体系 • C.溶液型剂型也称为低分子溶液 • D.溶液型剂型包括芳香水剂、糖浆剂、甘油剂、注射剂等 • E.溶液型剂型包括胶浆剂、火棉胶、涂膜剂等 • 答案:E
以下关于“制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剂是药剂学所研究的对象 • B.同一种制剂可以有不同的药物 • C.红霉素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红霉素粉针剂等均是药物制剂 • D.制剂是指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 E.药物制剂是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 • 答案:ACE
第三节药剂学的研究* • 一、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 1.基本理论的研究。 • 2.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 3.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 • 4.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 5.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 6.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 7.医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 (一)工业药剂学 • (二)物理药剂学 • (三)生物药剂学 • (四)药物动力学与临床药学
第二单元散剂和颗粒剂 • 第一章粉体学 • 1.粉体的粒子大小、粒度分布和粒径的测定方法 • (1)粉体的粒子大小和粒度分布 • ①定方向径:即在显微镜下按同一方向测得的粒子径 • ②等价径:即粒子的外接圆的直径 • ③体积等价径:即与粒子的体积相同球体的直径,可用库尔特计数器测得 • ④筛分径:即用筛分法测得的直径,一般用粗细筛孔直径的算术或几何平均值来表示。 • ⑤有效径,根据沉降公式(stock`s方程)计算所得的直径,因此又称stock`s径。
(2)粉体粒径的测定方法*** • ①显微镜法(定方向径)光学显微镜可以测定0.5~100um级粒径。为减少误差,一般需测定200~500个粒子。 • ②库尔特记数法(体积等价径):本法可以用于测定混悬剂、乳剂、脂质体、粉末药物等的粒径分布 • ③沉降法(有效径):沉降法是根据Stock’s方程求出粒子的粒径,适用于100um以下的粒径的测定 • ④筛分法(筛分径):筛分法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粒径测定方法。常用测定范围在45um以上。
2.粉体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是表征粉体中粒子粗细以及固体吸附能力的一种量度。粒子的表面积不仅包括粒子的外表面积,还包括由裂缝和孔隙形成的内部表面积。2.粉体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是表征粉体中粒子粗细以及固体吸附能力的一种量度。粒子的表面积不仅包括粒子的外表面积,还包括由裂缝和孔隙形成的内部表面积。 • 直接测定粉体比表面积的常用方法有气体吸附法。
3.粉体的孔隙率** • (1)真密度:粉体质量M除以不包括颗粒内外空隙的体积求得的密度(M/Vt)。 • (2)粒密度:粉体质量M除以包括颗粒内孔隙在内的体积所求得的密度(M/Vt+V内)。 • (3)松密度:粉体质量M除以该粉体所占容器的体积求得的密度(M/V,V=Vt+V内+v间),亦称堆密度。
4.粉体的流动性** • (1)休止角:是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间形成的最大角。休止角越小,摩擦力越小,流动性越好,一般认为θ≤40°时可以满足生产流动性的需要。 • (2)流出速度
5.粉体的吸湿性** • 临界相对湿度(CRH) 越小则越易吸湿,反之,则不易吸湿,CRH值的测定通常采用饱和溶液法。 • 几种水溶性药物混合后,其吸湿性有如下特点:“混合物的CRH约等于各药物CRH的乘积,即CRHAB≈CRHA×CRHB,而与各组分的比例无关”。 • 例如,葡萄糖和抗坏血酸钠的CRH值分别为82%和71%,按上述Elder假说计算,两者混合物的CRH值为58.3%,而实验测得值为57%,基本相符。
6.粉体的润湿性** • 接触角:液滴的切线与固体平面间的夹角,即接触角。接触角越小,则粉体的润湿性越好。粉体的润湿性由接触角表示。接触角最小为0°,最大为180°。
第二章散剂 • 第一节散剂的特点与分类 • 一、定义 • 二、分类 • 三、特点** • 1.粉碎程度大,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 • 2.外用覆盖面大,具保护、收敛等作用。 • 3.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儿童服用。 • 4.贮存、运输、携带比较方便。
第二节散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 一、散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 二、粉碎 • 三、筛分** • 1.筛分的定义 • 2.筛分的目的 • 3.筛分用的药筛:冲眼筛和编织筛 • 4.“目”数表示筛号,即以每一英寸(254 mm)长度上的筛孔数目表示。
5.《中国药典》所用的药筛*** • 筛号 筛孔内径(平均值) 目号 • 一号筛 2000μ m±70 μm 10目 • 二号筛 850μ m±29 μm 24目 • 三号筛 355μ m±13μ m 50目 • 四号筛 250μ m±9.9 μm 65目 • 五号筛 180μ m±7.6 μm 80目 • 六号筛 150μ m±6.6 μm 100目 • 七号筛 125μ m±5.8 μm 120目 • 八号筛 90μ m±4.6 μm 150目 • 九号筛 75μ m±4.1 μm 200目
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 • 中粉: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的粉末; • 细粉: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 最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 极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四、混合与分剂量 • 3.影响混合效果的因素及防止混合不匀的措施** • ①组分的比例:数量差异悬殊、组分比例相差过大时应该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又称配研法)混合,即量小药物研细后,加入等体积其他药物细粉混匀,如此倍量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再过筛混合即成。
②组分的密度**:性质相同、密度基本一致的二种药粉容易混匀,但若密度差异较大时,应将密度小(质轻)者先放入混合容器中,再放入密度大(质重)者,这样可避免密度小者浮于上面或飞扬,密度大者沉于底部而不易混匀。②组分的密度**:性质相同、密度基本一致的二种药粉容易混匀,但若密度差异较大时,应将密度小(质轻)者先放入混合容器中,再放入密度大(质重)者,这样可避免密度小者浮于上面或飞扬,密度大者沉于底部而不易混匀。
③组分的吸附性与带电性:有的药物粉末对混合器械具吸附性,影响混合也造成损失,一般应将量大且不易吸附的药粉或辅料垫底,量少且易吸附者后加入。因混合摩擦而带电的粉末常阻碍均匀混合,通常可加少量表面活性剂克服,也有人用润滑剂作抗静电剂,如阿司匹林粉中加0.25%~0.5%的硬脂酸镁具有抗静电作用。③组分的吸附性与带电性:有的药物粉末对混合器械具吸附性,影响混合也造成损失,一般应将量大且不易吸附的药粉或辅料垫底,量少且易吸附者后加入。因混合摩擦而带电的粉末常阻碍均匀混合,通常可加少量表面活性剂克服,也有人用润滑剂作抗静电剂,如阿司匹林粉中加0.25%~0.5%的硬脂酸镁具有抗静电作用。
④含液体或易吸湿性的组分:散剂中若含有这类组分,应在混合前采取相应措施,方能混合均匀。如处方中有液体组分时,可用处方中其他组分吸收该液体,若液体组分量太多,宜用吸收剂吸收至不显润湿为止,常用吸收剂有磷酸钙、白陶土、蔗糖和葡萄糖④含液体或易吸湿性的组分:散剂中若含有这类组分,应在混合前采取相应措施,方能混合均匀。如处方中有液体组分时,可用处方中其他组分吸收该液体,若液体组分量太多,宜用吸收剂吸收至不显润湿为止,常用吸收剂有磷酸钙、白陶土、蔗糖和葡萄糖 • 等。若有易吸湿性组分,则应针对吸湿原因加以解决: • A.如含结晶水(会因研磨放出结晶水引起湿润),则可用等摩尔无水物代替; • B.若是吸湿性很强的药物(如胃蛋白酶等),则可在低于其 • 临界相对湿度条件下迅速混合,并密封防潮包装; • C.若组分因混合引起吸湿,则不应混合,可分别包装。
⑤含可形成低共溶混合物的组分:将二种或二种以上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时,在室温条件下,出现的润湿与液化现象,称作低共熔现象。此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组分的混合。药剂调配中常见的可发生低共溶现象的药物有水合氯醛、萨罗(水杨酸节酯)、樟脑、麝香草酸等,它们以一定比例混合研磨时极易润湿、液化,其程度与混合物的组成比和温度密切相关,例如,将45%樟脑(熔点179℃)与55%萨罗(熔点42℃)混合时,形成的低共溶混合物的熔点降低为6℃,在室温时即液化。⑤含可形成低共溶混合物的组分:将二种或二种以上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时,在室温条件下,出现的润湿与液化现象,称作低共熔现象。此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组分的混合。药剂调配中常见的可发生低共溶现象的药物有水合氯醛、萨罗(水杨酸节酯)、樟脑、麝香草酸等,它们以一定比例混合研磨时极易润湿、液化,其程度与混合物的组成比和温度密切相关,例如,将45%樟脑(熔点179℃)与55%萨罗(熔点42℃)混合时,形成的低共溶混合物的熔点降低为6℃,在室温时即液化。
第三节散剂的质量检查与散剂的吸湿性及实例 • 一、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制要求 • 1.质量检查 • (1)粒度 • (2)外观均匀度 • (3)干燥失重减失重量不得过2.0% • (4)装量差异 • 2.散剂装量差导限度要求
二、散剂的吸湿性及防范措施 • 1.临界相对湿度(CRH)** • ①CRH值可作为药物吸湿性指标,CRH愈大,愈不易吸湿 • ②控制生产、贮藏的环境条件 • ③为选择防湿性辅料提供参考 • 2.倍散:是在小剂量的毒剧药中添加一定量的填充剂制成的稀释散
第三章颗粒剂*第一节颗粒剂的特点与分类 • 一、概念 • 二、分类 • 颗粒剂质量检查 • 1.外观 • 2.粒度 • 3.干燥失重减失重量不得过2.0% • 4.溶化性 • 5.装量差异
下列哪一条不符合散剂制备的一般规律 • A.毒、剧药需要预先添加乳糖、淀粉等稀释剂制成倍散,以增加容量,便于称量 • B.吸湿性强的药物,宜在干燥的环境中混合 • C.分剂量的方法有目测法、重量法、容量法 • D.组分密度差异大者,将密度大者先放入混合容器中,再放入密度小者 • E.组分数量差异大者,宜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 • 答案D
第三单元片剂第一章基本要求第一节片剂的概念及特点第三单元片剂第一章基本要求第一节片剂的概念及特点 • 一、 片剂概念 • 二、特点*** • 密度较高、体积较小的固体制剂,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性状稳定,剂量准确,成本及售价都较低,其运输、贮存、携带及应用也都比较方便。
第二节片剂种类 • 一、种类*** • 1.含片 除另有规定外,30分钟内应全部崩解 • 2.舌下片 应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应在5分钟内全部溶化 • 3.口腔贴片应进行溶出度或释放度检查。 • 4.咀嚼片 • 5.分散片 应进行溶出度和分解均匀性检查 • 6.可溶片能溶解于水的非包衣片或薄膜包衣片剂 • 7.阴道片 • 9.控释片 • 10.肠溶片
第二章片剂的常用辅料第一节填充剂或稀释剂***第二章片剂的常用辅料第一节填充剂或稀释剂*** • 1.淀粉 • 2.糖粉 • 3.糊精常与糖粉、淀粉配合使用 • 4.乳糖可供粉末直接压片使用。 • 5.可压性淀粉亦称为预胶化淀粉 • 6.微晶纤维素(MCC)可作为粉末直接压片的“干黏合剂”使用。 • 7.无机盐类 • 8.甘露醇适于制备咀嚼片,常与蔗糖配合使用。 【小结】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乳糖,可压性淀粉,微晶纤维素
第二节黏合剂和润湿剂 • 1.蒸馏水 • 2.乙醇 • 3.淀粉浆常用8%~15%的浓度,并以10%淀粉浆最为常用 • 4.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 5.羟丙基纤维素**(HPC)也可作为粉末直接压片的黏合剂。 • 6.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MC;EC) • 7.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是一种最为常用的薄膜衣材料 • 8.明胶溶液、蔗糖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水溶液或醇溶液
第三节崩解剂 • 1.干淀粉 • 2.羧甲基淀粉钠**(CMS-Na) • 3.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 • 4.交联聚乙烯比咯院酮**(PVPP) • 5.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 • 6.泡腾崩解剂
第四节润滑剂 • 1.助流剂 • 2.抗黏剂 • 3.润滑剂 • (1)硬脂酸镁** • (2)微粉硅胶**本品为优良的片剂助流剂,可用作粉末直接压片的助流剂 • (3)滑石粉 • (4)氢化植物油 • (5)聚乙二醇类**与月桂醇硫酸镁
第三章片剂的制备工艺第一节湿法制粒压片 • 一、制软材** • 轻握成团,轻压即散。 • 二、制粒** • 1.流化沸腾制粒法 • 2.喷雾干燥制粒法 • 3.高速搅拌制粒法
三、湿颗粒的干燥** • 1.干燥的概念和方法 • (1)干燥概念 • (2)干燥方法 • (3)干燥设备 • 2.干燥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四、整粒与总混 • 五、压片** • 1.片重的计算 • (1)按主药含量计算片重 • 片重=每片含主药量(标示量)/颗粒中主药百分含量 (实测值) • (2)按干颗粒总重计算片重 • 片重=干燥粒重+压片前加入的辅料量/预定的硬压片数
第三节片剂的成型及其影响因素 • 一、片剂的成型过程 • 二、影响片剂成型的主要因素** • 1.药物可压性 • 2.药物的熔点 • 3.黏合剂与润滑剂 • 4.水分 • 5.压力
第四节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一、裂片 • 二、松片 • 三、黏冲 • 四、片重差异超限
五、崩解迟缓 • 1.崩解机理简介 • 2.影响崩解的因素** • (1)原辅料的可压性 • (2)颗粒的硬度 • (3)压片力 • (4)表面活性剂 • (5)润滑剂 • (6)粘合剂 • (7)崩解剂 • (8)贮存条件
六、溶出超限 • 七、片剂含量不均匀 • 1.混合不均匀 • 2.可溶性成分在颗粒之间的迁移
第四章包衣第一节包衣的目的和种类 • 一、目的*** • 1.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部位。 • 2.控制药物在胃肠道中的释放速度。 • 3.掩盖苦味或不良气味。 • 4.防潮、避光、隔离空气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 5.防止药物的配伍变化。 • 6.改善片剂的外观。
二、种类 • 包衣的种类一般分成两大类:糖衣和薄膜衣,其中薄膜衣又分为:胃溶型、肠溶型和水不溶型三种。 • 第二节包衣方法 • 一、滚转包衣法 • 二、流化包衣法 • 三、压制包衣法
第三节包衣材料与工序 • 一、糖衣** • 二、薄膜衣 • 1.胃溶型*** • (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 (2)羟丙基纤维素(HPC) • (3)丙烯酸树脂IV号 • (4)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2.肠溶型*** • (1)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 • (2)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P) • (3)邻苯二甲酸聚乙烯醇酯(PVAP) • (4)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Eudragit L) • 肠溶型Ⅰ号 • 肠溶型Ⅱ号 • 肠溶型Ⅲ号 • 3.水不溶型** • (1)乙基纤维素 • (2)醋酸纤维素
第四节片剂的质量检查及处方设计 • 一、片剂的质量检查 • 四)崩解时限*** • 普通压制片应在15 min • 薄膜衣片应在30 min • 糖衣片应在60 min肠衣片先在盐酸溶液中检查2 h,每片不得有裂缝崩解或软化现象,于pH为6.8的磷酸盐缓冲 液中1 h内应全部崩解含片应在30 min内全部崩解或溶化 • 舌下片应在5 min • 可溶片水温15℃~25℃,应在3 min内全部崩解或溶化 • 结肠定位肠溶片pH为7.8~8.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60 min内全部释放或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