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 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 》

第 12 單元. 第 12 講 東亞遺民知識份子生命的抉擇. 《 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 》. 黃俊傑教授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 CC 「 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台灣 2.5 版 授權釋出 】.

barb
Download Presentation

《 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2單元 第 12 講東亞遺民知識份子生命的抉擇 《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 黃俊傑教授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 1.引言

  3. 1:1 東亞知識份子的志業: 解釋世界 → 改變世界 《論語‧里仁‧9》「子曰:『士志於道…。』」 「道」:指人倫日用當行之道, 主於經世、淑世、救世。 孔子孟子董仲舒朱子王陽明明末東林書院民國梁潄溟

  4. 1:2 本講問題 • 在東亞歷史變局中, 知識份子在「仕」與「隱」的兩難困境中如何抉擇? • 東亞知識份子如何因應「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融合與撕裂?他們生命的抉擇對我們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認同」重構的新時代裡,有何歷史的啟示?

  5. 2.第一個兩難式:「仕」與「隱」的抉擇

  6. 2:1 「仕」: 以行道為目的,故不仕無義 《論語‧微子‧7》子路曰:「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論語‧衛靈公‧7》「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論語‧泰伯‧13》「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在君子出仕的過程中,如果回跡以心染,先貞而後黷,正是正統儒者所鄙視之行徑。

  7. 2:2 「隱」: 因道之不行而退隱山林之典型 《史記》〈列傳〉伯夷、叔齊 《論語‧微子》「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 《後漢書》〈逸民〉〈隱逸〉

  8. 2:3 聖人的典型: 「聖之任者」vs. 「聖之清者」 《孟子‧萬章下‧1》 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9. 2:4 「仕」與「隱」之所以成為兩難式乃因「政治認同」對象之改變 •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秦末漢初、魏晉南北朝、隋末唐初、唐末五代、宋元之際、明末清初、清末民初等時代、。 • 臺灣乙未割臺(1895)、光復初期(1945) 、政黨輪替(2000)之際。 • 日本德川初期、幕末維新時期。 • 朝鮮朝末期西力東漸之際(19世紀末至20世紀之初)。

  10. 2:5 「仕」與「隱」之緊張性 • 蒙元時代的儒者:「仕」之典型許衡(1209-1281)姚樞(公茂,雪齋,1203-1280)郝經(伯常,1223-1275) • 蒙元時代的儒者:「隱」之典型劉因(夢吉,靜修,1249-1293)

  11. 2:5 「仕」與「隱」之緊張性 • 明末清初黃宗羲(梨州,1610-1695)在「仕」與「隱」之間的遊移: • 以「孝親之情」為由而未捨身取義 • 認為遺民所應守的節操只在於不仕 • 屢稱清廷為「聖朝」、「國朝」,稱康熙(在位於1661-1722)為「聖天子」,稱清兵為「王師」。 • 態度之轉變:個人堅不出仕 → 同意其子(黃百家)出仕 user:曳杖行歌意欲仙

  12. 3.第二個兩難式:「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融合與撕裂3.第二個兩難式:「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融合與撕裂

  13. 3:1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之涵義 • 「政治認同」:人作為政治的動物,必營求群體之生活,人必須決定其所屬的政治團體(如國家),以對該政治團體盡義務(如納稅、服兵役)換取個人生命財產之安全與保障。 • 「文化認同」:人生活於複雜而悠久的文化網路之中,人生而被文化網絡所浸潤,因而吸納其所從出的文化系統之價值觀與世界觀,因而認同於他所從出的文化。

  14. 3:1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之涵義 顧炎武(亭林,1613-1682):「亡國」與「亡天下」之辯: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卷17,「正始」條,頁379。)「亡國」=「政治認同」對象的崩潰「亡天下」=「文化認同」對象的瓦解

  15. 遊牧民族入主中國時代: 生活形態不同: 3:2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 Original uploader was Adagio at en.wikipedia 公有領域,出自wiki

  16. 3:2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 遊牧民族入主中國時代: 宗教信仰不同:喇嘛教  Schäfer, Ernst Peter Morgan from Beijing, China Frithjof Spangenberg 蒙古最早建立的喇嘛教寺廟─額爾德尼召 喇嘛教徒

  17. 3:2 「政治認同」與 「文化認同」的撕裂 蒙元帝國下的趙復:宋亡之後身繫北方講學於太極書院,常有江漢之思: 〔元〕世祖嘗召見曰:「我欲取宋,卿可導之乎?」對曰:「宋父母國也,未有引他人之兵以屠父母者。」世祖義之,不強也。先生雖在燕,常有江漢之思,故學者因而稱之。(黃宗羲:《宋元學案》,卷19,〈魯齋學案〉,收入《黃宗羲全集》,第6冊,頁525。) 「父母國」=「文化認同」「政治認同」接受蒙古人統治 元世祖忽必烈 

  18. 3:3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 • 清初的朱舜水(之瑜、魯璵,1600-1682): • 對南明政權的認同 • 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中國(儒學)vs. 日本(佛教)

  19. 3:3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 • 清初的黃宗羲: • 「政治認同」:「華夷之辨」 • 「文化認同」:聖人之治 • 「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矛盾:如果夷狄政權亦遵行聖人之治,則是否應將其視為正統?

  20. 3:3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 • 17世紀日本的山崎闇齋(1619-1682) : 〔山崎闇齋〕嘗問群弟子曰:「方今彼邦,以孔子為大將,孟子為副將,牽數萬騎來攻我邦,則吾黨學孔孟之道者為之如何?」弟子咸不能答,曰:「小子不知所為,願聞其說。」曰:「不幸關逢此厄,則吾黨身披堅,手執銳,與之一戰而擒孔孟,以報國恩,此即孔孟之道也。」(見原念齋等譯注:《先哲叢談》。東京:平凡社,1994,頁118-119。)

  21. 山崎闇齋墨跡 圖一 圖二

  22. 3:4 傳統中國文化脈絡中的「認同」 的群體性 • 傳統社會 vs. 現代社會 • 個體在沉睡中 vs. 個體的覺醒individual-in-itself vs. individual for itself • 傳統社會中的「個人」浸閏在「社會」、「國家」或「文化」的脈絡之中。

  23. 4.結論

  24. 4:1 在20世紀以前東亞知識份子思想中,「認同」問題在國族主義脈絡與視野中思考。

  25. 4:2 21世紀全球化時代,「自我」與「他者」密切互動,超越國界的「認同」快速發展,如「專業社群認同」、「宗教信仰認同」等 如:基督教徒 → 耶路撒冷  天主教徒 → 梵帝岡  藏傳佛教徒 → 印度達蘭薩拉   漢傳佛教禪宗信徒→ 韶關南華寺祖庭

  26. 韶關南華寺祖庭 圖三 圖一 Flickr VLKR 圖二 圖四 flickr VLKR

  27. 4:3 21世紀通訊科技的發展與「認同」的解疆域化。 • 多元認同的發展(multiple identities) • 諸多「認同」的衝突 → 「文明對話」

  28. 閱讀作業 • 黃俊傑:〈論東亞遺民儒學的兩個兩難式〉,收入氏著:《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第5章,頁161-184。

  29. 參考書目 • 《歷史月刊‧「大變局時代知識分子的士與隱」專輯》,1996年4月號。 • 趙園:〈明清之際遺民學述論片〉,《社會科學戰線》(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1995年第5期,頁156-164;《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 Frederick W. Mote, “Confucian Eremitism in the Yüan Period,” in Arthur F. Wright ed., The Confucian Persuas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pp.202-240. • Wei-ming Tu,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Liu Yin’s Confucian Eremitism,” in Hok-lam Chan and Wm. Theodore de Bary eds., Yüan Thought: 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on Under the Mongols, pp.197-232.

  30. 思考問題 • 假定您生於明末清初,1644年滿清入關建立清朝之後,請問您要不要出仕?為什麼? • 有人說:「21世紀是全球化時代,每個人都是地球村公民」,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為什麼?請申論您的理由。 • 「認同」有其不同層次之基礎,如「國族認同」、「地域認同」、「全球認同」,您認為那一種基礎較為重要?為什麼? • 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裡,眾聲喧嘩,許多不同的「認同」互相衝撞,您認為應如何避免因「認同」互異而引發「文明的衝突」?為什麼?

  31. 本講結束 東亞遺民知識份子生命的抉擇

  32. 版權聲明

  33. 版權聲明

  34. 版權聲明

  35. 版權聲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