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案例 6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案例 6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 几何原本 》 第 9 卷命题 35. 案例 6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References [1] T. L. Heath (1921) . A History of Greek Mathematics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n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案例 6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案例 6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 《几何原本》第 9 卷命题 35

  2. 案例 6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References [1] T. L. Heath (1921). A History of Greek Mathematic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C. S. Roero (1994). Egyptian Mathematics. In I. Grattan-Guiness ed.,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London: Rourledge. 30-45 [3] 汪晓勤, 韩祥临 (2002). 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 北京: 科学出版社 [4]汪晓勤等 (2003).HPM视角下的等比数列教学,中学教研(数学), (7) [5] 汪晓勤(2006). 几何视角下的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

  3. 案例 7 椭圆的方程 N. Guisnée《代数在几何上的应用》 (1705年)

  4. 案例 7 椭圆的方程 《圆锥曲线解析》(1707) M. de L’Hospital 1661-1704

  5. 案例 7 椭圆的方程 斯蒂尔《圆锥曲线论》(1745)

  6. 案例 7 椭圆的方程 , 赖特(J. M. F. Wright)《圆锥曲线之代数体系》(1836)

  7. 案例 7 椭圆的方程 罗宾逊(H. N. Robinson, 1806-1867) 《圆锥曲线与解析几何》 (1862)

  8. 案例 7 椭圆的方程 , 查尔斯·戴维斯(C. Davies, 1798-1876)《解析几何基础》(1867)

  9. 案例 7 椭圆的方程 查理·斯密(C. Smith, 1844-1916)《圆锥曲线初论》(1890) ,

  10. 案例 7 椭圆的方程 References [1] Guisnée,N. Application de l'Algebre à la Geometrie. J. Boudot et J. Quillau, 1705. 71-72 [2] L’Hospital, M. de. Traité Analytique des Sections Coniques. Paris: Montalant, 1720. 22-25 [3] Robinson, H. N. Conic Sections & Analytical Geometry. New York: Ivison, Phinney & Co., 1862. 140-141 [4] Steell, R. A Treatise of Conic Sections. London: St John’s Gate, 1745. 17 [5] Wright, J. M. F. An Algebraic System of Conic Sections & Other Curves. London: Black & Amstrong, 1836. 94-95 [6] Davies, C. Elements of Analytic Geometry. New York: A. S. Barnes & Co., 1867. 95-96 [7] Smith, C. 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Conic Sections. London: Macmillan & Co., 1890. 112-113

  11. 案例8 和角公式 • 托勒密(2世纪)

  12. 案例8 和角公式 • 托勒密(2世纪)

  13. 案例8 和角公式 • 帕普斯(Pappus, 3世纪末)《数学汇编》

  14. 案例8 和角公式 • 帕普斯(Pappus, 3世纪末)《数学汇编》

  15. 案例8 和角公式 • 阿布·韦发(Abu’l-Wefa, 940-998)

  16. 案例8 和角公式 • 克拉维斯(C. Clavius, 1537-1612)《星盘》(1593)

  17. 案例8 和角公式 • 阿布·韦发的启示

  18. 案例8 和角公式 • 阿布·韦发的启示

  19. 案例8 和角公式 • 面积变换法之一

  20. 案例8 和角公式 • 面积变换法之二 1 1

  21. 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学 • 一座宝藏 • 一条进路 • 一缕书香 • 一种视角 • 一个领域

  22. 2 一条进路 •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回答“为什么”。 • 为什么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驴桥定理) • 为什么 是无理数?(不可公度量的发现) • 为什么 ?(均值不等式) • 为什么正整数和(正)偶数是一样多的?(实无穷) • 为什么函数 是奇函数?

  23. 2 一条进路 • 为什么要将圆周分成360度?(即,为什么在角度制里,要将圆周的1/360作为度量角的单位?)为什么 ? • 为什么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平面所分成的四个部分叫“象限”? • 为什么将幂指数称为“对数”? • 为什么某些函数被称为“奇函数”和“偶函数”? • 为什么称未知数为“元”?

  24. 2 一条进路 • 为什么要将圆周分成360度? • 1年=360天; • 60 进制 • 迦勒底人将黄道圆分成12宫,每一宫分成30等分。

  25. 2 一条进路 • 古希腊天文学家Hypsicles (c. 180 B.C.) 将黄道圆分成360等分 • 托勒密(Ptolemy, 125 A.D.)在《天文大成》中使用60进小数,将圆周分成360度,每1度分成60小部分(分),每一小部分再分为60个小部分(秒),等等。

  26. 2 一条进路

  27. 2 一条进路 • 为什么巴比伦人选择60进制(以60为底)? • Theon(4世纪):60是能被1、2、3、4、5整除 的最小正整数。 • 诺伊格鲍尔(O. Neugebauer, 1899-1990):可以将度量三 等分。 • 康托:巴比伦人知道一年有 360天;

  28. 2 一条进路 • 60是一年中的月数与行星(金、木、水、火、土)个数的乘积; • 苏美尔人将等边三角形看作是基本几何图形,而等边三角形内角为60度,因此若将60十等分,则就成为基本的角度单位,圆周含60个角度单位,故巴比伦人选择60为底; • 人除左手拇指为2节外,另四指各有3节,共12节;分别用右手五指数这12部分,得60。 • 苏美尔文明融合了两种文明,其中一个文明采用12进制,另一文明采用5进制。

  29. 2 一条进路 • 许凯(N. Chuquet, 1445~1488)《算学三部》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 1048576 0 1 2 3 4 5 6 7 8 9 … 20 • 4对应的数16自乘,等于8对应的256; • 7对应的128乘以9对应的512,等于16对应的65536。

  30. 2 一条进路 • 施雷伯(H. Schreyber, 1495~1525)《艺术新作》(1521) 0 1 2 3 4 5 … 16 1 2 4 8 16 32 … 65536 • 第二个数列中两数的乘积对应于第一个数列中两数的和。 • 第二个数列中三数的乘积对应于第一个数列中三数的和。 • 第二个数列中平方数的开方对应于第一个数列中偶数除以2。 • 第二个数列中某数开立方对应于第一个数列中某数除以3。

  31. 2 一条进路 • 斯蒂菲尔(M. Stifel, 1487~1567)《整数算术》(1544) 0 1 2 3 4 5 6 7 8…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 等差数列中的加法对应于等比数列中的乘法; • 等差数列中的减法对应于等比数列中的除法; • 等差数列中的简单乘法对应于等比数列中的乘方; • 等差数列中的除法对应于等比数列中的开方。

  32. 2 一条进路 • 克拉维斯(C. Clavius, 1538-1612)《实用算术概论》(1583)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024 2048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 32自乘,得10上面的1024,而10等于32下面的5的两倍; • 8乘以256等于11上面的2048,而11等于8和256下面3和8之和。

  33. 2 一条进路 • 纳皮尔(J. Napier, 1550~1617)

  34. 2 一条进路 • 薛凤祚(?~1680)《比例对数表》(1653) 《数理精蕴》:“对数比例,乃西士若往·讷白尔所作。以借数与真数对列成表,故名对数表。……其法以加代乘,以减代除,以加倍代自乘,故折半即开平方。以三因代再乘,故三归即开立方。推之至于诸乘方,莫不皆以假数相乘而得真数。盖为乘除之数甚繁,而以假数代之甚易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