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likes | 790 Views
新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课程.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 理论政策教程. 新疆教育学院思政部 民族理论与历史教研室. 第五专题 大力发展新疆经济 继承弘扬民族文化. 第五专题 一、发展是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继承、发展和弘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 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问题 发展是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新疆教育学院思政部 民族理论与历史教研室. 学习目 标和要求:. ※ 了解新世纪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 任务,及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突 出表现。
E N D
新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课程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 理论政策教程 新疆教育学院思政部 民族理论与历史教研室
第五专题 大力发展新疆经济 继承弘扬民族文化
第五专题 一、发展是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继承、发展和弘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 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问题发展是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新疆教育学院思政部 民族理论与历史教研室
学习目标和要求: ※了解新世纪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 任务,及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突 出表现。 ※明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大意 义。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的原则,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和繁荣 发展。
第一节 新世纪解决民族问题的 主要任务
一、少数民族从普遍穷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一、少数民族从普遍穷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
(一)解放前 1、 生产关系发展不平衡 经济状况 少数民族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展现了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 在原始社会阶段有60——70万; 在奴隶社会阶段有100万彝族; 在农奴制阶段有 400万藏、傣等民族; 在封建社会阶段有3000万回、满等民族。
经济状况 2、极度贫苦的历史起点 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等民族的主要生产工具是自制的弓箭和扎枪。 以农业生产的独龙、布郎等民族的主要生产工具以木制、竹制为主。 和汉族邻近的少数民族,铁制工具少,多从汉族地区输入。
经济状况 3、经济基础薄弱 人民生活困苦 以新疆为例: 1949年,全疆工农业总产值仅有41761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农业总产值33743万元,工业总产值为8018万元,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9.2%。 全疆只有38个邮政局,50%以上的县城没有邮电机构。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几乎没有现代工业。1949年,全疆仅有工业企业363家,其中347家是私营手工业作坊和个体手工业,只有16家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工厂,工人900多人,工业总产值9800万元。工业产品仅有煤、盐、皮革、红砖、面粉、食油、硫酸等10多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工业品和日用品,主要靠内地供应和从国外进口。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几乎没有现代工业。1949年,全疆仅有工业企业363家,其中347家是私营手工业作坊和个体手工业,只有16家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工厂,工人900多人,工业总产值9800万元。工业产品仅有煤、盐、皮革、红砖、面粉、食油、硫酸等10多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工业品和日用品,主要靠内地供应和从国外进口。
解放前,新疆的卫生事业十分落后,是我国严重缺医少药的地区之一。当时全疆的医疗卫生机构仅有54所, 从业人员534人,其中医师只有18人,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0.08人。 有病床696张,平均每千人占有病床0.15张。有两台X线机和4台显微镜;卫生防疫及妇幼保健工作一片空白,婴儿死亡率达420‰~600‰。孕妇死亡率为150/10万人,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0岁。 20多万平方公里的阿勒泰草原上,只有3所极为简陋的卫生院。世世代代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牧民,几乎没有见到过医生。
(二)解放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化 发展成就 1、人口数量和素质明显增长和提高 1953年少数民族人口3401.3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9%。 1964年少数民族人口3988.3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77%。 1982年少数民族人口6643.4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62%。 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9056.7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1%。 2000年少数民族人口10643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2、现代工业从无到有 发展成就 工业:1951年——1954年在国家、人民解放军及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建成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厂、苇湖梁电厂、十月拖拉机厂等一批现代化企业,结束了新疆没有现代企业的历史。
1952年七一棉纺厂外景 1954年八一面粉厂动工 八一钢铁厂外景 1952年十月拖拉机厂
培养少数民族工人 技术革新
铁路:兰新线1952年设计,1962年12月19日通车到乌鲁木齐,1963年正式通车,从此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1974年4月—1984年8月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通车;1994年兰新线复线建成通车;1999年南疆铁路库尔勒西至喀什建成通车。铁路:兰新线1952年设计,1962年12月19日通车到乌鲁木齐,1963年正式通车,从此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1974年4月—1984年8月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通车;1994年兰新线复线建成通车;1999年南疆铁路库尔勒西至喀什建成通车。
发展成就 公路:1950——1957年先后修建了新疆至西藏、喀什至和田等重要公路。1958——1979年修建了乌鲁木齐至库尔勒、独山子至阿勒泰等三条干线公路;南北疆主干线路全部黑色化;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沙漠公路,是世界上首次在流动性大沙漠上修筑的长距离高等级公路。 民航:新建扩建民航机场11座。 石油:1959年克拉玛依至独山子原油输油管线建成,标志着新疆长距离管道运输事业发展的开始。 邮电:截至2001年,全疆共有2781处邮电局和电信营业网点。
3、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发展成就 教育:2004年与1949年相比,小学由1335所增加到6221所,中学由9所增加到1929所,中等专业学校由11所增加到99所,高校由1所增加到29所。 人均寿命:平均期望寿命延长到71.12岁。1985年新疆被国际自然医学会列为世界上四个长寿地区之一。每百万人口百岁老人数居全国之冠。 收入:2005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90元。
4、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成就 1949年民族8省区仅有城市16个; 1998年民族8省区城市为97个, 民族自治地方就有城市91个。 (新疆19个主要城市)
第五、非农业人口不断增长 1952年自治地方总人口5600.95万,非农业人口633.22万,占总人口11.31%。 1998年自治地方总人口16615.95万,非农业人口3460.52万,占总人口20.83%。
由普遍贫穷到总体小康的具体表现 1、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3、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 4、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 集中表现
江泽民指出: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具体表现 1、经济总量差距悬殊; 2、人均GDP差距逐步拉大; 3、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 4、对外开放差距急剧扩大; 5、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突出; 6、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低下。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2005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为22257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2005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为22257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
居民收入水平:2005年西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在城镇由2004年的69.7%下降到2005年的66.7%,在农村则由2004年的48%下降到44.2%。(《中国西部蓝皮书》)居民收入水平:2005年西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在城镇由2004年的69.7%下降到2005年的66.7%,在农村则由2004年的48%下降到44.2%。(《中国西部蓝皮书》) 2005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90元,全国10493元,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76.1%。农民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76.25%(在全国倒数第六)。(2006年12月13日晨报)
全面实现小康东西部农村小康差距过大 2005年,东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实现程度为47.6%,而西部仅为1.3%。 结构上:经济发展西部与东部地区农村的发展差距在8年以上; 人口素质: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在10年以上; 生活质量: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在5年以上。
“东部地区已经走完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近半路程,估计再过10年左右可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中部地区走完了四分之一路程。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仅为1.3%,刚刚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任重道远。”“东部地区已经走完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近半路程,估计再过10年左右可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中部地区走完了四分之一路程。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仅为1.3%,刚刚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任重道远。” (2005年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评论)
三、发展是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要工作 1、民族发展的程度取决于 民族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生产力发展程度及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2、民族的现代化是民族 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概念 现代化是指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中国现代化标准 一、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产业结构合理。 三、社会经济的开放程度。 四、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 五、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3、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当代中国民族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3、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当代中国民族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4、造成民族之间差距的原因: 历史的原因; 自然的原因。 实现民族间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仍是一项相当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5、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民族问题上的深刻反映。5、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民族问题上的深刻反映。 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6、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逐步缩小以至消除民族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离不开发展。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离不开发展。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同样也离不开发展。
第二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胡锦涛总书记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上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民族地区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一个根本点: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族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四个基本要求:民富、民智、民主和民安。
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是我国在新世纪 和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好又快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优势,加快发展。 第二,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 第三,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2、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2、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第一、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社会、然条件等原因生产 力水平低,较其他地区积淀更深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第二、改革是民族地区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的前提 条件。 第三、改革开发以来,民族地区仍存在对内改革不 深入、对外开放力度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自我发展 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3、 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把握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