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463 Views
细胞因子. ppt制作: 何思佳 小组成员:何思佳 穆召春 王胜 金扬塘 朱靖华 张晨.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回顾课本. 干扰素的发现 和分类. 干扰素 对人体的优劣. 干扰素的来源. 干扰素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录. 细胞因子 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所产生、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分子量约8~80kD), 目前已发现200余种。. 细 胞 因 子 的 分 类 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 IL ) 干扰素( interferon , IFN )
E N D
细胞因子 ppt制作: 何思佳 小组成员:何思佳 穆召春 王胜 金扬塘 朱靖华 张晨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回顾课本 干扰素的发现和分类 干扰素对人体的优劣 干扰素的来源 干扰素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录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所产生、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分子量约8~80kD), 目前已发现200余种。 细 胞 因 子 的 分 类 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IL) 干扰素( interferon,IFN)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生长因子( growth factor,GF) 趋化因子(chemokine )
back 理化特性 •大多为低分子量的糖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 分泌特性 •天然的细胞因子是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而活化的细胞 所分泌,是一短时自限性过程 • 一种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以产生 相同的细胞因子 作用特点 •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和内分泌方式发挥作用 • 细胞因子通过其受体发挥作用,极微量的细胞因子即可发挥极 强的生物学效应 •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为非特异性且无MHC限制性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呈网络性,具有多效性、双效性、重叠 性、拮抗性和协同效应
干扰素的历史 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Jean Lindenmann从流感病毒的鸡胚试验中发现了一种可以干扰流感病毒生长的物质——干扰素。 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 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道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4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成功。但是由于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未能大量应用于临床。 1980-1982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每1升细胞培养物中可以得到20-40毫升干扰素。从1987年开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干扰素进入了工业化生产,并且大量投放市场。
干扰素的分类 back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1、抗病毒作用病毒感染期间,Ⅰ型干扰素即可控制病毒的生长和增殖 一方面直接激活免疫细胞,另一方面可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Ⅰ型干扰素还可以活化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从而达到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活化 2、抗菌作用IFN-γ能通过下调转铁蛋白受体减少细菌供铁量或通过诱导产生内源性NO直接抑制细胞内细菌,还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小体——溶酶体溶解细菌作用
back 3、抗寄生虫作用干扰素的抗寄生虫作用主要表现于IFN-γ上,干扰素可激活巨噬细胞(Mφ),活化的Mφ可表达高水平的诱导型-氧化氮合酶(iNOS)催化L-精氨酸产生NO,NO对接种病原体有抑制和杀伤作用。 4、参与免疫调节免疫调节干扰素可对IgG的Fc受体表达,从而有利于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以及T、B淋巴细胞的激活,增强机体免疫应答能力。 5、抗肿瘤作用激活效应细胞,提高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干扰素的来源 back 基因工程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系从人体细胞中克隆出α-干扰素基因,然后将此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连接物构成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从而获得高效表达人α-干扰素蛋白的工程菌。工程菌经发酵后可收集到大量菌体,将菌体破裂,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手段将α-干扰素蛋白从菌体中分离、纯化,即得到高纯度的人基因工程α-干扰素。 中药诱导干扰素 中药中有许多具有内源性干扰素诱生作用或促诱生作用的药物,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板蓝根、茵陈黄、知母等用于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已被证实有比较强的促进诱生干扰素的作用
优点 1、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2、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 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 病毒能力。 3、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副作用 back 干扰素在对疾病起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 给机体带来一定的毒副反应,尤其是在治疗 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等恶性疾病时,由于用 药剂量高,毒副反应相对较明显,这些副作 用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下降,严 重时甚至会使医生和患者不得不调整最初的 治疗方案。
从多个角度对IFN的结构进行改造,以赋于其 新的功能及大量生产高质量的IFN 制剂,可能是最 重要的两大问题。 不同IFN的组织亲和性和生物学作用亦有待了 解,IFN的提纯和测定方法尚不够稳定和简化。应用 干扰素诱生剂和人工干扰素产品治疗病毒性疾病取 得了一定进展,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加快基因工程干 扰素产品的商品化研制。
目前干扰素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上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但相信随着干扰素进入分子生态学研究阶段,动物干扰素的分子结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产生和作用机理不断得到阐明,各种动物干扰素基因得到克隆和表达,基因工程产品的问世,将给目前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疾病,特别是病毒性和肿瘤性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此外,由于γ干扰素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可以开发用于体质弱、免疫功能低下的病畜。目前干扰素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上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但相信随着干扰素进入分子生态学研究阶段,动物干扰素的分子结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产生和作用机理不断得到阐明,各种动物干扰素基因得到克隆和表达,基因工程产品的问世,将给目前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疾病,特别是病毒性和肿瘤性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此外,由于γ干扰素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可以开发用于体质弱、免疫功能低下的病畜。
干扰素适应症的扩展,肝炎、肿瘤治疗之外,其他领域的应用干扰素适应症的扩展,肝炎、肿瘤治疗之外,其他领域的应用 • 新型干扰素的开发和应用,如干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