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likes | 1.74k Views
常見傳染病介紹. 疾病管制局 防疫醫師 雷永兆 99-03-11. 感染鏈(疾病的致病模式). 感染源. 易感宿主. 感染途徑. 傳染病防治 : 中斷感染鏈. 感染源. . . 易感宿主. 感染途徑. . 傳染病常見傳染途徑. 腸道傳染 : 霍亂、桿菌性痢疾 蟲媒傳染 : 瘧疾、登革熱 血液傳染 : 愛滋病B、C型肝炎 接觸傳染 : 類鼻疽、禽流感 呼吸道傳染 :H1N1 、肺結核、 SARS 性傳染 : 梅毒、淋病、愛滋病. 重點疾病 請參考疾病專區網頁. 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 流行性感冒 & 新型流感 結核病 水痘
E N D
常見傳染病介紹 疾病管制局 防疫醫師 雷永兆 99-03-11
感染鏈(疾病的致病模式) 感染源 易感宿主 感染途徑
傳染病防治: 中斷感染鏈 感染源 易感宿主 感染途徑
傳染病常見傳染途徑 • 腸道傳染:霍亂、桿菌性痢疾 • 蟲媒傳染:瘧疾、登革熱 • 血液傳染:愛滋病B、C型肝炎 • 接觸傳染:類鼻疽、禽流感 • 呼吸道傳染:H1N1、肺結核、SARS • 性傳染:梅毒、淋病、愛滋病
重點疾病 請參考疾病專區網頁
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 • 流行性感冒 & 新型流感 • 結核病 • 水痘 • 麻疹 • 腮腺炎 • 德國麻疹 • 百日咳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飛沫核傳染 空氣傳染
呼吸道傳染病 飛沫:1公尺 • 傳染途徑 - 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經由含病原菌飛沫的傳染 • 傳染力空氣> 飛沫核> 飛沫
重要名詞 • 潛伏期:被感染至發病(出現症狀)這段期間 • 可傳染(可感染)期:具有傳染力、可以傳染給別人的期間 • 以H1N1流感為例:
水痘 空氣傳染 有疫苗〈活性減毒〉可預防 無預防性投藥
水痘 • 第四類法定傳染病 • 傳播途徑: 極易傳染的疾病 - 人與人直接接觸傷口 的分泌物傳播 - 患者的飛沫散布在空氣 • 患者康復後可終身免疫 • 傳染力極高
水痘 空氣傳染 帶狀皰疹 接觸傳染
水痘 • 傳染方式 • 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經由皮膚直接接觸或經空氣(飛沫)的傳染 • 接觸到帶狀疱疹的水疱,也可以造成傳染。 • 也可被經由被水疱液和黏膜分泌物污染的器物間接傳染。痂皮則不具傳染性。 • 此症是最具傳染性的疾病之一,特別是在發疹早期 • 可傳染期 • 由出疹前5天(通常為前1~2天)到所有病灶皆結痂為止 • 帶狀疱疹患者的傳染力可持續到水疱出現後1週
預防方法 • 水痘疫苗注射: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約有95%的人可產生抗體,可維持至少7年以上。而成人仍有部份於接種疫苗後感染水痘,但感染後的症狀較為減輕 • 保持雙手清潔: 雙手被分泌物弄污後(如打噴嚏後)應立即洗手 • 如老師發現學童身上有皮疹或水泡,應通知家長帶其就醫,同時通知其他家長,讓他們能及早知道,預防疾病 • 患病學童不應上學,直至皮膚的傷口乾癟為止
疫調重點: 隔離及接觸者處理 • 隔離: • 當皮疹一出現後至少應停止上學5 天,或是停學直到水疱變乾為止。避免患者與可被感染者接觸 • 在醫院為防止感染免疫不全的病人,應實施絕對隔離 • 接觸者處理:對於高危險群,原則上於暴露後96 小時內經醫師評估後給予水痘免疫球蛋白,或72 小時內注射水痘疫苗,可預防感染或是減輕疾病 • 免疫功能差的人、孕婦、預定在三個月內有可能懷孕之婦女、未經治療的開放性肺結核病患以及對疫苗成分曾有過敏反應者等民眾,均不適宜給予水痘疫苗。
麻疹 空氣傳染 有疫苗〈活性減毒〉可預防
麻疹 • 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24小時內進行通報 • 經空氣、飛沫、或病人口鼻分泌物、或咽喉分泌物接觸傳染(傳染力極高) • 臨床通報條件 一、 出疹(斑丘疹)且發燒(耳溫或肛溫)≧38℃ 二、 有時伴隨咳嗽、流鼻水或結膜炎 (畏光、流淚水或眼睛發紅)
潛伏期 出疹前7~18天 出疹期 約4~8天 前驅期 約4天 出疹前18天可能為最早暴露於傳染源的時間 傳染期:出疹前後4天 開始出疹時間 感染臨床進程 症狀:約5%症狀不明顯 可能症狀:發高燒流鼻水、咳嗽結膜炎、柯氏斑 -16 -14 -12 -10 -8 -6 -4 -2 0 +2 +4 +6 +8 -18 嬰兒自母體得來的抗體只能持續6~9個月感染過可終身免疫
防治之挑戰 • 傳染性極強-空氣傳染 • 預防接種率無法達到100% • 境外移入 – 鄰近國家麻疹發生率高 – 外籍配偶/勞工引進 30萬勞工/年 39萬外籍配偶(截至96年11月) – 台商及外籍配偶子女延遲接種而感染
2009年麻疹個案 –疫苗接種狀況 *MMR接種年齡: 2009/3/31之前為12-15 m/o; 2009/4/1以後為12 m/o
因應群聚感染 • 暴露後預防: • 3天內接種 MMR 預防感染或降低疾病嚴重度 • 6天內接種 IMIG:易產生併發症的族群,如< 1 y/o、免疫缺失患者 • IMIG施打後應間隔≧6 M 再施打MMR或水痘疫 • 加強接觸者之追蹤:自主健康管理18天(最長潛伏期) • 出現疑似症狀:連絡衛生局與醫院之窗口,診治動線分流 • 住院者: 負壓隔離至出疹後滿4天 • 提高MMR接種率 • 學齡前、滿12個月未完成MMR接種者: 全面催種
德國麻疹 飛沫傳染 有疫苗MMR〈活性減毒〉可預防 無預防性投藥
德國麻疹 • 經飛沫、或與病人直接接觸分泌物傳染 • 潛伏期 –14~21天(較麻疹略久) • 可傳染期– 德國麻疹:出疹前七天至出疹後七天– 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嬰兒於出生後數個月 仍會傳播德國麻疹病毒,甚至長達一年 • 德國麻疹本身是溫和少有副作用的疾病,主要的影響在於懷孕婦女,可透過胎盤垂直傳染,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德國麻疹
疫情調查 德國麻疹 先天性德國麻疹 • 掌握疫調時效性 • 疫調完成率達100% • 案母妊娠時之病史/就醫史 • 尤其第一孕期(懷孕初期三個月) • 案母產檢情形 • 有無檢驗德國麻疹免疫球蛋白G • 案母國籍別 • 外籍新娘/入境或辦理居留的日期 • 德國麻疹接種證明/時間 • 其他項目依據疫調系統項目完成
百日咳 飛沫傳染 密切接觸者可預防性投藥
百日咳 • 一種侵犯上呼吸道的急性細菌性疾病,由百日咳桿菌(Bordetella pertussis)所引起 • 潛伏期:一般是9~10天,範圍為6-20天 • 典型症狀: • 主要為咳嗽超過2週 • 陣發性咳嗽(paroxysms of coughing) • 吸入性哮聲(inspiratory whoop) • 咳嗽後嘔吐(post-tussive vomiting) • 症狀開始21天傳染力最強 • 飛沫傳染(經由咳嗽或是打噴嚏),但具有高度傳染力
百日咳臨床病程與併發症 症狀開始21天傳染力最強
常用實驗室檢驗 • 細菌培養 百日咳專用鼻咽拭子 • 最重要之檢驗方式,報告須至少一個星期時間 • 若發病超過兩週、服用過抗生素、採檢人員技術不佳或檢體運送條件不良,而造成陽性率降低 • 百日咳PCR檢驗 百日咳PCR專用鼻咽拭子 • 敏感性較高且檢驗時間縮短 • 針對細菌的DNA,且若發病超過2週,仍有機會檢驗出陽性 • 缺點:偽陽性 • 血清抗體檢驗 (serology)
採檢及預防性投藥 • 家中其他成員及與其密切接觸者,不管其是否曾接受預防注射,均需預防性投藥,惟有出現疑似症狀(咳嗽)者,需採檢後再預防性投藥,投藥對象原則參考如下: Ι.在確定病例發病(咳嗽)後3週內,該等密切接觸者均須投予抗生素預防,惟有出現疑似症狀者,需採檢後再預防性投藥 Π.若暴露已超過3週,進行預防性投藥其效益不大,惟考量病例發病後6週內,病菌可能仍存在週遭宿主間,對高危險族群(如:1歲以下嬰兒、未具免疫力之幼童、孕婦,尤其是妊娠末3週…等)在暴露6週內,建議完成預防性投藥,惟有出現疑似症狀者,需採檢後再預防性投藥,以防病菌持續散播,達到消除周遭疫病之效。
密切接觸者 1. 與有症狀(在黏膜期或陣發期)之病患,約在3英呎(約1公尺)距離內,直接面對面接觸史。 2. 與有症狀之病患,在一密閉空間內有一段時間(約1小時以上)的接觸史,或 3. 有直接接觸有症狀病患之鼻咽分泌物接觸史(如:咳嗽、打噴涕、共用食器、接吻、口對口人工呼吸、或鼻咽喉部位之相關照護診療…等)
高危險族群(易感族群) 1. 易感族群或易產生嚴重併發症者:如小於一歲以下者、未具免疫力之幼童 、無行為或自主管理能力者…等。 2. 易加重本身罹病嚴重度者:如免疫功能低下/不全者、重症患者、慢性病 患…等 3. 高危險暴露族群:直接接觸/照顧病患者(尤其是直接接觸/照顧新生兒 或嬰兒之醫護人員、剛分娩後之母親、兒科醫師、婦產科醫師…等)、醫院內可能暴露之相關人員(如:實習生、急診室相關人員、實驗室相關技術人員、院內病患、營養師、警衛…等)、助產士(接生者)、教保育人員、孕婦(尤其是妊娠末3週,因可能接觸已感染之孕婦或醫護人員,故將有可能於生產時傳染給出生嬰兒)、有可能接觸嬰幼兒之確定病例的家庭成員或接觸者…等。
腸道傳染病 • 急性無力肢體麻痺/小兒麻痺症 • A型肝炎 • 阿米巴性痢疾 • 桿菌性痢疾 • 霍亂 • 傷寒及副傷寒 • 腸病毒
概論 • 糞口傳染 • 直接接觸傳染 • 攝食受糞便污染的飲用水或食物 • 污染的手指傳染 • 蒼蠅也可能是重要的機械式傳染媒介 • 水與食物衛生安全 • 飲水與食物 • 避免被病媒(如:蠅、蟑螂)接觸污染
概論 • 腸胃道隔離 • 具有現代化污水處理系統之社區,糞便可直接排放衛生下水道 • 手部衛生 • 環境衛生 • 旅遊史 • 境外感染可能 • 同團旅客 • 水源 • 水源或蓄水設施與污染源(如廁所、化糞池等)應具隔水性並至少距離15公尺以上 • 共同感染源? • 環境採檢
阿米巴性痢疾 - 疾病概述 • 致病原:痢疾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單細胞寄生蟲 • E.histolytica 具致病性 • E.dispar 不具致病性 • 形態學相似,無法以鏡檢區分,對鏡檢陽性者區分E. histolytica 或E. dispar後決定治療與否 • 囊體(cyst):具傳染力,能耐惡劣環境,可存活數天或數星期(約30天),但不耐熱,若溫度>50℃可殺死囊體 • 活動體(trophozoite):主司代謝繁殖,可侵入組織造成病變,在人體外很快死亡,即使吞入也會被胃酸殺死,不具傳染力 • 潛伏期: 一般約二至四週,但長短極為懸殊,可由數日至數年不等。 • 可傳染期: 囊體具傳染性,在慢性期、恢復期及無症狀帶蟲者,均會間歇性排泄囊體,可在潮濕環境中存活數星期至數月不等。 • Infective dose:>1000 cysts (1997年WHO專家會議中決議修正)
疾病概述 • 90% 無症狀或僅輕微症狀 • 4-10% 可能轉至腸炎或侵入性疾病 • 無論有無症狀皆應治療 • 2-20%腸胃道外表現 • 阿米巴肝膿瘍為最常見 • 20-40歲男性 • 感染後數天至數年後發生 無症狀接觸者 亦須採檢
疾病概述 • 實驗室診斷 • 鏡檢: • 敏感性30-50% • 無法區別不同種的痢疾阿米巴形態 • 目前用於外勞健檢(指定外勞健檢醫院) • IHA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間接血液凝集試驗 • 敏感性: 93-100% • 已治癒病患可維持數年的陽性反應 • 對於具臨床症狀的肝膿瘍個案,則此方法敏感度與特異性高 • nonendemic countries
國內流行情形~ 人口密集機構 • 1987~1990:精神病療養機構 • 全省12所,共4803人 • 血清學陽性率近30% • 東部某精神醫院45.39% • 役男血清學陽性率: 1.1% • 啟智教養院 • 1995 • 血清學陽性率:13.1% ~29% • 鏡檢陽性率:0.001% ~15.2% • 2001 • 血清學陽性率: 44.1% • EIA篩檢陽性率: 8.6% • PCR 陽性率: 3.4%
阿米巴性痢疾與同志族群 • 危險性性行為 • Oral-anal sexual activity • 非僅侷限男同性戀者 • 日本2003-2006針對女的性工作者,血清陽性率平均為4.1%,且逐年增加,60%合併披衣菌感染。 • 無證據顯示為HIV感染至免疫力低下所致 • 合併其他性病感染??? • 2004-2008年散發性個案其整體盛行率: HIV: 36%; 梅毒: 17%; HIV/梅毒合併感染: 13%(unpublished data)
防治工作 • 治療病人 • 有症狀的感染者:metronidazole • 治療後,因約40-60%患者腸道仍存有阿米巴原蟲,故需接著使用阿米巴殺腸腔藥物 • 無症狀的感染者:阿米巴殺腸腔藥物 • 目前國內使用的阿米巴殺腸腔藥物: iodoquinol, paromomycin 需適時提醒醫師 領用藥物之相關規定
防治工作 • 陽性個案,家屬及接觸者 • 疫調,包括旅遊史 • 個案衛教:教導傳染途徑和預防的方法 • 危險性性行為 • 消毒:對個案糞便可能污染之環境及物品消毒 • 治療:可治癒並避免再感染他人 • 追蹤:完成治療1個月後複檢三次,7天內採三次,每 次間隔24小時
機構群聚事件因應措施 • 尋找及阻斷感染源.衛教.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加強住民洗手頻率及洗手設施 • 環境清消 • 有污染之虞時應以100 ppm漂白水擦拭。遭血液或體液污染應立即以500 ppm漂白水擦拭 • 腸胃道隔離 • 機構出現陽性個案,且接觸者也出現陽性個案時,建議應進行全院篩檢,以發現機構內是否有其他無症狀帶蟲者。 • 惟若機構大於一定規模且院區(棟)間為獨立運作,得依院區(棟)間互動情形及其風險,評估進行擴大篩檢範圍(院區或全院)。 • 因其潛伏期可能長達數週或數年,受感染者90%為無症狀帶蟲者,另配合篩檢試劑採購所需時間,原則上於一個月內進行全院或擴大篩檢 • 落實人口密集機構腹瀉監測及通報機制 • 疫情解除 • 篩檢出的陽性個案及機構最後一位陽性個案出現後兩個潛伏期(阿米巴性痢疾以兩個月計算),皆未再出現陽性個案。
桿菌性痢疾 • 致病原:志賀氏桿菌 • 傳染途徑:糞口傳染 • Infective dose • 傳染力很強 • 少量病菌(10-200個)即可致病 • 病患腹瀉的糞便中10^6-10^8 Shigellae /每公克 • 家屬之二次感染率高達40%